分享

创新课堂 让大学“低头族”抬头当主角

 一剑倚天寒 2022-10-31 发布于湖北

     又是一年开学季,受疫情影响,今年各高校实行错峰报到。今明两天,各高校又将迎来一批新生报到。大学生返回校园,除了调整作息、制定合理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外,也要做好自我管理。特别是今年年初,教育部出台中小学生作业、睡眠、手机、读物、体质的五项管理规定。

对于大学生而言,手机管理同样非常有必要。那么,大学生如何管理手机?大学课堂又该如何“征服”学生?本报记者为此专门采访了三峡大学文传学院教授、三峡大学媒体战略与文化传播研究中心主任罗庆学。

记者:9年寒窗苦读考进大学后,总有大学生会放松对自己的要求,上课出现扎堆睡觉、玩手机的现象,在没有出台对大学生手机管理规定的当下,您认为大学老师有责任去管吗?

罗庆学:作为老师,首先是把课堂管理好,才能把知识传播好。任何一位老师身处课堂环境,实际要有两个身份,一是课堂管理者,二是知识传授者。前者是后者的前提和基础,后者可以促进和改进前者。当前很多大学老师喜欢或善于做后者,而讨厌或不善于做前者,在课堂上重教学轻管理,这是大学课堂发生睡觉玩手机等各种怪相的主要原因。

记者:有很多人把学生睡觉与课上得好不好直接画等号,您怎么看?这背后又折射出怎样的教育管理问题?

罗庆学:大学课堂老师要想方设法把课讲得精彩,要用各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积极性,但是这都不能代替对课堂的管理。为什么?因为大学很多课程都是有难度的,特别是基础理论课,是要静下心来,硬着头皮学,严肃认真地教,没有捷径可走的。课堂不可能是德云社,老师不可能天天讲相声处处讲技巧。有时朴素的教学是最管用的,最润物细无声的。这个时候,老师首先是要实施好课堂管理,比如统一收取手机,对违规者作出处理等。

我们常常把教学和管理混谈,课堂学生纪律不好是因为老师教学不好,或是学生不爱学习,而忽视了老师课堂管理职责的要求和培训,甚至很长一段时间没有任何依据。教师惩诫办法的出台实际上是给了老师一个管理规则和手段。老师们要学起来用起来。当然,因为教学中师生的特殊关系,管理是前提和基础,教学是促进和保障。课堂的核心任务和内容是教与学以及与此相关的各项互动。从管理角度看,核心任务完成过程的本身也是一种软管理。所以大学课堂管理的境界是软硬结合,因势利导,教学相长,润物无声,管而无痕。

记者:对于令大多数老师头痛的手机管理问题,您觉得应该如何破题?

罗庆学:我认为,手机管理的突破点还是课堂管理,让学生不断地思考探讨回答问题,在互动中建立师生关系,活跃课堂气氛,提升教学质量,搞好教学管理,让学生的关注点从手机转移开。

在课堂开头现场播放或在班级群里传阅与课程相关案例,让学生进入故事情境。当然看着过瘾之后立马切题进入课程,之间大都以提问方式衔接。课中课后还会随机讲与课程相关的案例。这个办法虽然备课难,但课好听,可让学生充满兴致,热爱学习。

记者:大学课堂如何以学生为中心,让他们的注意力从手机上转移?

罗庆学:以学生为中心,课堂上采用现场互动、框架学习和小组研讨。我上课时从不站在讲台念教材或PPT,一般都是在课堂上边走动边讲述边提问互动。比如讲媒体融合,我随时会展现一款融媒体作品让大家评价好坏优劣制作策划得失等。一方面作品本身让同学们兴味一足,乐于参与;另一方面,从专业思考方面进行启迪,提出问题。这样做,理论结合实际,课堂生动有趣,学生的注意力会随着我的指挥棒起舞。学生互动热烈,成为课堂主体。

我一般不会照本宣科,讲课内容主体部分是自己研究的最新成果。但是对于学科的基本知识和理论还是要提点到位,不然天马行空过后,学生学无所得,同时,对过时的内容进扬弃。我的第一次课会讲课程内容结构,特别是对教材的内容重点勾勒,提出学习要求,让学生先了解学科整体框架,建立知识结构体系,然后再具体学习。学生面对结构性的知识,不敢有丝毫马虎。

记者:教育的本质在于激励和唤醒,我们的课堂也会采用激励措施吗?

罗庆学:我们的课程都设置了实践研讨内容,而且计入成绩。我会把班级分成若干学习小组,上一堂课留下的实践作业或理论作业,下一堂课各小组进行展示或讨论。我还建立评分小组,统计小组,对作业进行民主打分。比如评各小组微信制作作业,小组长和制作者讲策划制作过程和心得,展示作品形态,评委打分。把所有的学生都带入到创新与实践中来,课堂上没有闲人与看客。

当然,所有教学方法都不是独立使用的,而是互相穿插,综合协调。目的就是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营造出快乐轻松互动的学习氛围,让课堂成为学堂,让学习成为享受,让学生远离手机。 (三峡商报全媒记者张婷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