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硬联通 软联通,系统提升中国国际物流供应链韧性

 小飞侠cawdbof0 2022-10-31 发布于北京

来源:科技导报

作者:刘长俭,孙瀚冰,袁子文,张晓晴,毕珊珊,沈益华,徐力,田佳


为提升中国在全球供应链中的长期竞争力,降低国际物流供应链风险,保障中国能源、矿产、粮食等外贸物资运输安全,从通道、枢纽及枢纽经济3个维度,提出了完善中国国际物流供应链体系“硬联通”的主要路径;从服务、平台和机制3个方面提出了推动中国国际物流供应链体系“软联通”的主要措施;从绿色智慧等方面提出推动物流供应链转型升级的主要思路,提出构建中国重点战略物资国际物流供应链风险预警机制的建议。

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海运连接度最高的经济体,国家高度重视供应链稳定畅通问题,提出要加快国际物流供应链体系建设,保障国际货运畅通。由于国际物流服务供应链涉及的环节多、主体多、风险大、业务涉及的地域广,目前仍存在跨地区流动不畅的问题,全球供应链面临重构。本研究提出以“一带一路”沿线为突破口,以国际海运供应链为重点,系统提升国际物流供应链体系整体韧性,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构建风险预警机制及措施建议。

图片

完善国际物流供应链体系的“硬联通”


  图片   


1. 打造综合立体物流供应链通道

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进一步完善国际关键通道布局规划,联通亚、欧、非核心经济圈,支撑国际供应链“多元化”趋势。

1)以“一带一路”西向海上通道为重点,重点完善海向物流供应链通道,并谋划北极航道开发建设,与沿线国家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共同维护通道畅通和安全。共同打造南向澳大利亚区域的通道,强化与澳大利亚、新西兰和太平洋岛国物流供应链网络联系。

2)重点围绕“一带一路”6大经济走廊,不断完善陆上通道体系,构建以铁路、公路等为主要构成的干支衔接的综合运输通道。推动与周边国家互联互通的区域型铁路通道建设,稳步推进西南陆海新通道建设。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能源战略合作,增强中国多元化能源供应通道体系。

3)推进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航权开放,强化航空运输联系,构建“空中丝绸之路”新走廊。支持中国航空公司与相关国家航空公司的战略合作,通过交叉持股、参股并购、代码共享等方式共享航线和货运资源。

2. 建设富有竞争力的多层级枢纽体系

完善布局面向“一带一路”物流供应链的海运和其他方式相结合的枢纽体系,建设若干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辐射全球物流供应链服务市场的综合枢纽体系。

1)依托海外合作建设的港口支点,鼓励优势航运、港口、物流企业“走出去”,打造若干港口综合枢纽。积极参与全球物流资源重组和整合,提升境外物流组织能力。对接国际海运主通道、关键陆上通道,加大与内路物流枢纽联动。强化周边次级海港节点功能,完善海陆双向物流网络。

2)合作建设若干区域性物流枢纽,推进以中国为起点的国际陆上运输大通道建设,实现基础设施与周边国家的无缝衔接,打通关键“堵点”。优化中欧班列供应链整体布局,实现集装箱循环利用。

3)完善多层级的航空货运枢纽体系,构造通达全球的航空运输网络,并加强对国内外重要航空枢纽等战略节点布局和资源投入。支持有条件的物流企业参股或合作建设运营“一带一路”沿线货运枢纽机场,鼓励基础设施共享共用。

3. 发展枢纽经济和通道经济

以港产联动、产城融合等为切入点,筑牢物流供应链的产业依托,助力构建“通道+枢纽+产业”的物流供应链产业体系,推动中国产业链、价值链向“一带一路”延伸。

1)依托港口优势,吸引产业集聚,发展加工制造业集群。在南亚、非洲等地区合作建设若干国家级自由贸易区,完善中国自由贸易区网络,加强境内外自由贸易区的点对点合作。

2)合作发展临空经济,打造若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临空产业高地。依托航空枢纽,推进高端国际贸易、制造、邮政快递等产业提质升级,鼓励连通偏好型高新技术企业布局枢纽经济区。

3)推动枢纽服务升级,建设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辐射全球物流供应链服务市场的综合枢纽体系,提升中国国际物流供应链的韧性和竞争力。

图片

推动国际物流供应链体系的“软联通”


  图片   


1. 以企业为主体,提升国际物流供应链服务能力

积极培育中国物流供应链服务品牌,支撑龙头企业努力打造世界一流国际物流供应链企业。

1)提升国际多式联运服务能力,引导现有国际化物流龙头企业,做强海铁联运,实现海运、铁路无缝对接。开展卡车、航班等陆空联运,大力发展空铁联运。

2)拓展专业化物流供应链服务,加强全球化、专业化和强韧性制造业供应链体系建设。鼓励企业积极开展境外公共海外仓投资,构建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物流供应链标准化仓储体系。

3)培育中国物流供应链服务品牌,推动海外港口与国际航运企业,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的合作。通过国际港口供应链数据库、全球物流系统、全球商品交易系统、全球客户服务系统等大数据分析决策体系的嵌入,优化库存及供应链管理模式,进而提升服务。

4)打造世界一流国际物流供应链企业,加大政策引导。加大上下游业务链、产业链整合,加快向世界一流的国际物流供应链企业转型,深度融入国际物流供应链、产业链。

2. 系统架构多层次物流供应链服务平台

引导大型物流企业,主导搭建物流供应链服务集成平台,着力构建物流供应链信息发布平台。

1)搭建物流供应链服务集成平台,利用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等技术构建系统性功能架构,逐步实现全流程信息集成,提供在线定制、查询、控制、结算、决策优化、监测评估、预测预警等综合物流供应链服务。

2)完善分区域分专业服务平台功能,建立针对能源原材料、农副产品、制造业、快消品等专业化物流供应链平台。结合线上线下服务,引导商业性平台主动对接物流供应链上的口岸、检验检疫、海事等行政服务功能,推动专业商业化平台功能与政务性平台的信息共享、功能对接。

3)构建物流供应链信息发布平台,建设专门门户网站,或依托现有的国家交通运输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向公众免费开放。同时,保持对网站的开放和实时更新,为各类服务对象快速查询、链接专业性物流供应链平台提供快捷入口和通道。

3. 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为重点,完善合作机制

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为重点,研究成立物流供应链专项工作协调委员会。

1)研究成立物流供应链专项工作协调委员会。委员会及时发现物流供应链运行中面临的重大问题,及时与沿线国家、国际相关组织等部门沟通。结合需要,研究设立若干专项工作组,不断完善物流供应链多层级保障机制。

2)联合成立口岸共同体。加强全球供应链弹性建设,加强与主要贸易国的贸易合作和海关协作磋商,打通跨境物流通道壁垒,确保跨境供应链通畅。推动依法履职,形成“边防检查+海关+检验检疫+交通运输管理”的协同联动模式,加强跨境商品在报关、收税和退税等流程中的监管查验和信息互动、政策联动。

3)研究成立国际物流供应链研究学会。发挥沿线各国港口、物流、供应链相关专业学会力量,成立虚拟联盟,定期网络化研讨。具备条件的政策,经协调委员会讨论,可上升为沿线国家的一致行动。

4)研究成立国家物流供应链日常跟踪评估长效机制。针对沿线国际物流供应链的现状问题开展定期评估、风险识别、预测预警等,针对物流供应链的应急能力提升、弹性供应链建设等,加强供应链灾难预演,研究制定物流供应链备链计划,及时为应对重大突发事件做好能力储备。

5)研究建立物流供应链长效协调、快速响应和应急管理机制。

图片

推动中国国际物流供应链体系转型升级


  图片   


1. 推动绿色智慧国际物流供应链体系建设

在国际物流供应链体系建设中,推动“融入绿色理念”“强化金融保障”“提升智能化技术”3大升级任务,引领国际相关规则、标准制定,为全球物流供应链升级贡献中国方案和智慧。

1)引领国际绿色物流供应链发展理念和技术变革,超前谋划、系统打造“一带一路”绿色物流供应链示范工程。设计绿色物流供应链建设、运营、管理等标准体系。合作规划建设沿线国家逆向物流供应链系统。

2)大力引导国内外金融机构,提前布局,围绕链上主导企业,深度嵌入物流供应链金融服务。针对物流供应链上的货物运行状态,实现质押融资、信用担保、结算支付等,解决物流供应链上相关企业的融资、结算等难题。

3)提升智能化技术,做好“新基建”,赋能国际物流供应链体系。加大自动化技术运用。通过大数据技术,及时预防、发现和解决在物流供应链中存在的问题。

2. 完善国内产业链体系,为供应链升级提供基础支撑

支持世界级产业链集群化,在当前区域港口企业整合的基础上,着力推动深层次的业务协同和融合,加速区域供应链的一体化。建设中国特色的国际航运中心、枢纽机场、国际物流服务基地,集中优势资源形成部门合力、区域合力,依托自贸试验区等在政策创新上先行先试,打造世界一流的国际枢纽门户,巩固中国的全球供应链枢纽地位。

图片

加强国际海运供应链风险监测

和评估工作


  图片   


2021年,中国原油、天然气、铁矿石、粮食和煤炭等战略物资进口量为22.5亿 t,是2010年的2倍。规模巨大的进口量以及高位运行的对外依存度对安全通畅的国际物流供应链,特别是海运供应链提出更高要求。

为深入推进建设安全、畅通的国际物流供应链体系,建议选取围绕国际物流供应链自身“港-航-船-联-储-价”6大环节(见图1),针对常规性风险和国际物流供应链“断链”等突发性风险,开展风险预警机制设计(见图2)。

图片

图1 围绕“港-航-船-联-储-价”6大环节风险分析的框架

图片

图2 考虑实时突发和常规性风险的预警机制设计框架思路

图片

结  论


  图片   


本研究针对当前中国国际物流供应链体系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重点围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从“硬联通”“软联通”、物流供应链转型升级、风险监测评估等方面提出了提升中国国际物流供应链韧性的主要任务和政策建议。

1)硬联通包括通道、枢纽和枢纽经济,软联通包括服务、平台和机制。

2)围绕“港-航-船-联-储-价”6大环节,将常规性风险和国际物流供应链突发风险纳入统一框架,开展风险预警机制设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