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南雅课堂•李商隐】晚晴幽草,一树依旧碧无情——李商隐《晚晴》《蝉》

 行人呓语 2022-11-01 发布于重庆

【原文】《晚晴》

深居府夹城,春去夏犹清。

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

并添高阁迥,微注小窗明。

越鸟巢干後,归飞体更轻。

【原文】《蝉》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行人呓语】

一、前言

叶嘉莹先生说,李义山是一个纯者的诗人,他天生锐感,自禀深情,他的诗,具有一种特别炫人的异彩。读李商隐的诗,你会为他的怅惘哀伤、缠绵悱恻所打动;你会为他的凄然悲怆、迷离惝恍而震慑;你会为他幽微渺邈、瑰丽奇幻而目眩。李商隐的诗为什么具有这种特别炫人的异彩呢?
一般认为,这与他经历六朝更替的时代有关,与他少小孤寒、十岁丧父、过早承受家庭的重荷有关,与他身陷牛李党争、仕途沉浮有关,与他追求爱情与背叛师恩的冲突有关……总之,他的志趣深挚而高远,他的情感细腻而锐敏,他的经历曲折而坎坷,所有这些,无一不在磨折他,沉淀他。他穷困漂泊,他进退维谷,他矛盾重重,他扑朔迷离,他注定要成为晚唐历史上最为神异而凄迷的明星!北宋王安石推崇他,认为“唐人知学老杜而得其藩篱者,唯义山一人而已”。
今天,我们继续品读李商隐的两首诗,去感受他诗歌的独特魅力!

二、鉴赏

首先,我们来品读第一首写景诗《晚晴》。
这首诗写于李商隐供职桂林郑亚幕府期间。李商隐一生六入幕府,十八岁初入“牛党”阵营令狐楚幕府,得到令狐楚如父亲般的关爱,与令狐楚之子令狐绹更是关系亲密,亲如兄弟。令狐楚死后,27岁的李商隐接受“李党”成员泾原节度使王茂元招募入幕府,并迎娶王茂元女儿。李商隐的爱情选择,从此把自己抛置到牛李党争的狭谷,并被示为墙头草,遭到双方阵营的共同嫌弃,毫无前途可言。大中元年(847),他被迫离开长安,第四次跟随“李党”成员桂管观察使郑亚到桂林做幕僚,郑亚对他信任有加,李商隐倍感安慰,远离党争漩涡,暂免“牛党”白眼,李商隐在精神上隐隐获得一种解放。
首联“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意思是我深居简出,地处幽僻,俯瞰夹城。春天已去,现在正是清爽气和的初夏。“夹城”,城门外的曲城,但考据现在桂林城门外并无曲城。“夹城”不妨看作是两边筑有高墙的通道。“清”字极妙,既形容初夏天气的“清和”,景致的“清新”,还呼应开篇“深居”,暗示环境的“冷清”,内心感受的“清朗”,人生处境的“清闲”。起首点明地点和节候。
颔联“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意思是老天爷怜惜这幽僻处的小草,人世间也格外珍爱这傍晚晴朗的天色。此处点题“晚晴”。初夏的岭南多雨,苦风积雨解晴后,傍晚云开天霁,万物生光辉。李商隐自喻“幽草”,在久遭雨患之苦后,此时终于得到上天的垂怜与恩赐,雨后转晴,沐浴斜晖,显示出苍翠青葱,拥有了无限生机。中唐诗人韦应物曾有“独怜幽草涧边生”一句,草本已平凡普通,幽草更因位置的荒僻而卑微无比。家境贫寒,沦落天涯的诗人在“天意”与“人间”之间,苦苦找寻生命的突围,既寄望上天命运的“垂怜”,又强调人间环境的“珍重”。“怜”字语意轻忽,“重”字语意深重,传递出诗人珍视这份迟到的“温暖”。
颈联“并添高阁迥,微注小窗明”,意思是久雨晚晴,在高高的楼阁上凭栏远眺,视野所及,格外遥远。夕阳的斜晖透过小小的窗户照进来,光线所在,格外明亮。“并”,这里是更的意思。“微注”,因为是晚景斜晖,光线显得微弱柔和,所以说“微注”。“晚晴”之“重”在这里具象化为“高阁”、“小窗”。在外,使高阁视野更为广远;在内,使小窗内里更为光明。李商隐对“晚晴”极尽赞美之辞,很难不让人联想到他的人生处境,他为生存而卑微地渴求“晚晴”。通俗地说,就是感谢你的赏识与提携。提拔我,你眼光长远,你胸襟磊落!
尾联“越鸟巢干后,归飞体更轻”,意思是越地鸟儿的巢穴被这晚晴晒干后,归飞的体态格外轻盈。如果说前面的“幽草”隐喻了李商隐身世的卑微寒素,那么这里的“越鸟”显然暗示着他寻觅到归途后的身心愉悦。“巢干”、“体更轻”与“晴”相应;“归飞”与“晚”相扣。诗人紧紧抓住“晚晴”之景来写,高阁迥、小窗明与越鸟归飞,环境的一静一动,情绪的一起一伏,融情于景,寓情其中。
整首诗细腻地描写晩晴景物,景与情融,物与人合,读来丝丝入扣,浑然天成。

接下来,我们品读第二首咏物诗《蝉》。
这首五律创作时间不详,单从内容看,多半写于他做幕僚期间。李商隐一生流连辗转,六入六出幕府,任职却从未超过五年,不是遭遇上司因病去世,就是碰到上司贬谪倒台。飘泊与归宿,是李商隐一生的命题。《蝉》这首咏物诗,生动传神,文辞高妙,被清人朱彝尊奉为“咏物最上乘”。
首联“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意思是你因为栖身高树,自然难以饱腹。虽悲鸣寄恨,但无人同情。“以”是因为的意思,“高难饱”,古人认为蝉生性高洁,餐风饮露,而栖息高处,风露极少,故不易饱。“恨费声”,因恨而悲鸣不已。“费”有枉然之意。同样写蝉,虞世南说:“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骆宾王说:“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同样是写蝉名作,因为作者地位、气质、遭遇的不同,对蝉描写寄意的切入角度也不同,李商隐从谋食与清高的矛盾着手,虞世南从习性与气质出发,骆宾王以环境与遭遇来立意。所以清人施补华对此评价道:李商隐是发牢骚,虞世南是清高显贵人的话,骆宾王是在患难中吟唱。
颔联“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意思是五更以后,蝉鸣疏落,几乎断绝。但满树碧绿依旧,毫无怜惜之情。“五更”突出蝉悲切哀伤的时间很长。“欲断”与“无情”作对比,借树比喻权贵的冷酷无情,无动于衷。夏天的树木葱郁碧绿本是很自然的事情,但李商隐却一反常态,说树只顾着自己碧绿,全然不顾寄身其间的蝉的死活,将树的碧绿从“有理”改为“无理”而加以控诉,新颖奇绝。
颈联“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意思是我官职卑微,行踪飘忽不定。故乡田园早已荒芜。“梗犹泛”,出自《战国略·齐策》,指飘浮在水面上的桃梗,比喻飘泊不定的人生。“故园芜已平”,出自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赋》中“田园将芜胡不归”,家乡田园长满了杂草,为什么还不回去呢?李商隐抛开咏蝉,转而谈到自己,连用两个典故,“薄宦”与“难饱”“费声”相呼应,表明自己决意返回故里。
尾联“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意思是烦劳你的鸣叫让我警醒,我同你一样,举家清贫。诗的末尾,由蝉而我,由蝉的遭遇与想到自身,蝉与我相合,前后照应。关于“警”字,钱钟书认为,不仅树无情,蝉也无情。蝉饥哀鸣,我有情,所以同病相怜。蝉鸣树上,并非为我而发,我却说它警醒于我,是蝉对我无情。钱钟书的观点,对于我们进一步体悟咏物诗抒情的错综复杂,有一定的启发。
整首诗“为情造文”,紧扣蝉的特点,结合自身情思,以蝉自喻,写出清高自许与寄人篱下的尴尬,思欲进取与无人提携的痛苦,四处谋食与远离故园的矛盾。起首以“高”,煞尾以“清”,合起来便是“清高”二字,这是李商隐一生悲剧的写照。

三、思考
李商隐曾在《登乐游原》里感叹:“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惋惜黄昏时的夕阳虽然美好,但短暂易逝。但在《晚晴》这首诗里,他却说:“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一反常态地夸赞短暂的晚晴,你如何理解李商隐诗歌表现中的前后矛盾?这是否与他性格上的矛盾重重有关系?
李商隐在《蝉》中写到“一树碧无情”,令人击节称赏。一反常态,独特新颖,既有“一树碧”的强烈视觉冲击,又以“无情”两字形容,不是惯常思维下的愈碧愈有情,而是愈碧愈无情,愈冷酷。错位的表达,产生震撼人心的效果,譬如问穷人何不吃肉糜的荒诞。唐代诗人白居易非常欣赏李商隐的诗文,他曾说:“我死后,得为尔儿足矣。”意思是,我死了,如果有一个你这样的儿子,我会心满意足的。李商隐在他的诗歌里呈现了别样的思维特点,你能在读过的诗歌里找到相似的例子吗?

四、写法

叶嘉莹先生认为,“李商隐的诗最突出的特色就是用理性的章法结构来组织非理性的、缘情而造的形象。”《晚晴》与《蝉》的结构莫不如此。
《晚晴》前两句是“起”,点出观景的地点与时间,接下来自喻“幽草”,直接表明对“晚晴”的赞美。后面四句顺承赞美,具体详细地说明赞美“晚晴”的原因:让高阁平添迥远,给小窗注入清明,使越鸟巢穴干透。最后落脚到“归飞更轻”上。处处写晚晴,又处处好似别有寓意。“晚晴”有一层寓意,李商隐栖身郑亚幕府,是郑亚的信任给他带去了莫大的慰藉,但正如“晚晴”一样,好景不长,不到一年,郑亚贬谪离开,李商隐失去了工作的机会。“幽草”有一层寓意,“越鸟”也有一层寓意,层层寓意的叠加之下,形成对李商隐人生遭遇与内心世界的真实投射。但诗中写景却毫无滞碍,读来一气呵成。缘情而造的形象“幽草”“越鸟”“晚晴”,给人无限遐想。
《蝉》前四句写蝉,将蝉声从“徒劳”转至“欲断”的境地,话已到头,然后转而写自己,蝉与自己相迭而出,蝉与“我”相似相合,但终究又分离开去。蝉在诗中,是“我”,又不是“我”。结构上的分合,塑造出一个李商隐的“蝉”,它是李商隐的代言人,李商隐借它发出声音,吐槽和发牢骚。它最后的“相警”来深刻提示诗人:看清生活的真相,看清自我的内心。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