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刘母曾老孺人仙游 诚征挽诗挽联

 开心明智 2022-11-01 发布于湖南

不遗余力地去做你热爱的事情,别总为一些零碎的声音而去质疑自己。你很好,会越来越好。请坚定不移!

刘母曾石英老孺人于2022年10月28日壬寅十月初四子时寿终内寝,享寿99岁,时遇疫情严峻,暂不发丧,吊奠之仪视情况待定。


挽慈母

刘陆武

民国而生,苦坛而泡,孩提失怙,龆龄失恃,叔祖依,童媳做,卧雪含毡,惟倚心灵手巧,俭用谨行,笃勤匪懈;最难忘削榆为粥,借月纺棉,挑灯锁扣,省餐细聚,图计家兴,毅鞠育四男三女,艰瘁度晨昏,总盼逢盛世光华,苦尽甘来,儿孙绕膝,憾寿元九九归真矣!
慈云于事,善水于人,敬老倾能,爱幼倾情,困者济,弱之扶,解衣推食,全凭热腹衷肠,旱苗送澍,洪渡划舟,犹记得春保沦孤,立荣落薄,健秀告怜,从小收留,视如已出,竟带养十年八载,优矜沥肝胆,傲修就寒梅品格,善声阃范,巾帼遗风,望德庇千千垂式耶。


沉痛哀悼刘母曾石英老孺人

上善百年功德溢;

至诚三拜泪花飞。

——世晚莫良照敬挽

挽刘府曾老孺人

但期慈竹千年茂,母仪永驻;
不亦萱花今日萎,懿范长存。

——世晚刘儒雅顿首

挽刘府曾老孺人

慈爱无疆,乡邦饮誉湖山恸。
期颐在望,兰桂腾芳福寿归。

——世晚朱亮辉顿首

刘母曾石英老孺人千古

百岁只差一步,遽上天庭,懿德猛思量,应为苍生求绿码;
四男还有三娇,皆成人杰,慈恩争返哺,那堪青鸟驾祥云。
一一世晚何俊良敬挽
挽刘母曾老孺人
忆昔时,百载春秋,育女育儿,欣育精英一代;
逢此日,四方病毒,封城封路,难封血泪两行。
——世晚李海河敬挽

沉痛悼念刘母曾老孺人

善待他人情不朽;

德馨后辈忆长留。

——世晚王爱武敬挽

刘母曾石英老孺人千古

懿德传乡,一片慈心升佛国;
金风泣雁,千秋典范在人间。

——世晚袁连华敬挽



经邵东市诗词协会、邵东市楹联家协会主要负责人商定,特邀全国诗朋联友用心用情撰写挽诗挽联,届时邀请邵东市书法家协会合力举办联墨展览,以资悼念。

投稿方式:以在本帖最下方点写留言为主。每位艺友最多一诗一联。这种方式让大家能够及时领略到您的文采与情义,同时您需要修改重发也很方便。





刘母曾石英老孺人
膝下四男三女情况简介


大儿:刘树球,复员军人,曾在村里任村副主任、主任兼信用社会计近三十年,现退休。

二儿:刘水连,军转干部,转业在佘田桥区供销社,曾任车队队长、办公室主任。现己退休。

三儿:刘陆武,复员军人。中华诗词学会、中国楹联学会会员,湖南省诗词协会理事,邵阳市诗词协会副会长、邵阳市楹联学会常务理事,邵东市诗词协会主席、佘田桥镇文联主席,邵东市楹联家协会、书法家协会、硬笔书法家协会理事。

四儿:刘军武,多年邵东经商,现在桂林从事建筑行业。

大女:刘阳春,曾在牛马司劳服公司退休,已过世。
大女婿:尹华银,曾在牛马司矿部任生产科长,现己退休。

二女:刘小春,在邵东生资公司退休。
二女楈:申树生,军转干部,在邵东市供销社退休。

三女:刘淑云,在邵东玛钢件厂下岗。
三女婿:陈春华,在佘田桥区粮食站退休。


老人生育四男三女而茂衍一个大家庭,现有91人,有曾孙内四代,外玄孙外五代。





记住母亲记住根

刘晓春(二女)

作于2015年(时年母亲92岁)

世界上每一个人都有母亲。每一个母亲都有不同的家庭出身和社会经历。有的出身高贵,有的出身贫贱;有的出生在繁华都市,有的出生在穷乡僻壤;有的家庭家财万贯,有的却一贫如洗。但无论怎样,母亲对儿女的爱对儿女寄予希望,那颗纯真的慈母心都是一样的。
我的母亲曾石英于民国十二年癸亥十二月二十四日出生在佘田桥镇皮林村民德堂的一户贫苦农民家庭。母亲出生不久,为养家糊口的外公就外出广西桂林讨生活,为人驾船。旧社会驾船是“死后没埋”的苦活,风险很大。待母亲五岁多又有了姨妈时,外公终于在外出事了,在驾船时遇险身亡。这时的外婆面对两个嗷嗷待哺的女儿一脸的苦楚无奈,只有二十多岁的外婆,没有能力守住孩子守住家,在苦撑两年后只能选择改嫁。外婆再嫁当天,只有不到八岁的母亲伤心欲绝。“妈妈,我要妈妈!”声嘶力竭地哭啊喊啊地跟了一里多地,最后被大人们抱回锁在屋里。在房亲和亲戚们的商议下,将三岁的姨妈送给其外婆娘家的舅外公家带养,八岁的母亲交由本家叔祖带养。母亲的叔祖虽同情母亲可怜的身世,同意带养,但在旧社会毕竟每家都不容易,生活也十分艰难。母亲常常吃不饱,同情母亲的堂叔伯或邻居,常常偷偷的给一点吃的东西给母亲吃。身上没有好衣,脚上没有好鞋,孤独的日子一天一天地熬。母亲的叔祖家人口本来就多,凭白无故再多一个,肯定要增加负担,也十分为难。这时,有人给叔祖出主意,将母亲给在当地为财主作庄田(佃农)的祖父家做童养媳。就这样,不满十岁的母亲就成了祖父家的童养媳。
说起祖父一家,其实也是十分贫苦的穷人。真是苦命相联了,祖父老家本在洪山庙那个偏僻的山区,生活难以维持,被迫远离老家给人做庄田,吃住在庄房屋。祖父母没有生养儿女,将自己亲兄(即亲生祖父)的儿子(即父亲)过抚做儿子。庄农收入非常少,生活本就十分艰辛,一下子多了两张嘴,家里的负担加重了,对祖父母的压力也更大了。祖母因未生过子女,不知痛爱小孩,加之性格差,脾气古板,对我母亲这个童养媳总看不顺眼,往往为一点小事非打即骂。过抚的父亲本来就尴尬,也不敢多说什么。母亲每天除了做家务,还要放牛喂猪,晚上还要纺纱做针线活。吃的经常是红薯杂粮,一天吃二餐甚至只吃一餐。冬天常常是一身破单衣,连换洗的衣服都没有。一次放牛,被牛斗摔到水塘里,全身湿透,回家拧干衣服上的水,坐在灶火边烤,待衣服半干半湿时又穿上外出看牛。一双破鞋也舍不得穿,常常打着赤脚。夏天没有蚊帐,常被蚊虫咬得全身红肿,时常蜷缩在烧火的柴角落里。在外放牛,肚子饿了,只能采食野果,生吃瓜菜。当童养媳没有任何地位,只能逆来顺受。即使成年后和父亲成婚,待遇也得不到改善。几十年后,母亲每每回忆这些往事和当年的情景,总是悲伤的泪水会喷涌而出,伤心不已。由于童年生活过于艰苦,严重的营养不良,母亲的身高只有一米五多点,体质也十分瘦弱,常年有病痛,致使先后生了两个哥哥一个姐姐都在一至三岁就夭折了。
中国历史上有许多伟大的母亲,而孟母、岳母和漂母更为世人称道传颂。孟母三迁择邻以教子,使孟子成为孔圣人后的亚圣。岳母在南宋朝腐败和金兵入侵的国难当头,为儿子岳飞背刺“精忠报国”誓言,使岳飞成为流传千古的民族英雄。汉初三杰之一的韩信少时家贫,经常吃不饱且受人欺凌,一位在河边为别人洗衣服为生的老妇见其可怜,将自己的饭给韩信吃,韩信非常感动,发誓要加倍报答这位仁慈的老妇人。多年后,当韩信辅佐刘邦取得帝王霸业后想到了曾舍饭于他的妇人时,但老妇人已去世。他悲痛万分,遂命手下将士十万之众,每人兜土一袋,堆在老妇墓上,以示祭奠,这是一饭千斤的漂母故事。我的母亲虽谈不上有孟母、岳母和漂母这么伟大,但在儿女们心中,母亲的形象仍然是高大和终身难忘的。
母亲从小失去双亲,寄人篱下,知道什么叫孤独无助。待她成家后,每当见到凄苦可怜的孤儿,她都很同情,怜悯之心油然而生,总要给予关爱和帮助。解放前四十年代,小名春伢子的申春德从小父母双亡,从水东江牙江冲出来流浪乞讨, 当讨到我家附近时, 正近黄昏,便倚偎在石桥边的稻草窝里, 父母见他脚上没穿鞋子,身上衣衫褴褛,满头乱发,身上发臭。母亲见其可怜,没有嫌弃把他接到家里,为他洗澡换衣服,剪头发。在我家吃住五年。后又托人把他带到广西桂林当学徒并在当地成了家,后参加桂林电力局工作, 已退休年逾古稀的他,还经常从广西专程回来看望母亲。五十年代,只有十来岁的强伢子流浪到我家时,面黄饥瘦,肚子圆大如鼓。母亲一样接回到我家吃住,还带他看病。给他寻草药吃,从肚子里打下的蛔虫足有一搓箕。从此,强伢子的身体才慢慢恢复好起来,后又为他找到家送了回去。另有小名叫牛猛子和姐姐健香的两姐弟,因为母亲去世,其父亲要参加大跃进炼钢铁,就将姐弟俩安置在我家,母亲为他们洗衣做浆,同我们兄弟姐妹一起吃住。吃东西时还要我们让着他俩,说他俩是“没有娘的崽,可怜!”老娘自己曾经是冇娘崽,深知冇娘崽的艰难,最同情和可怜冇娘崽了。母亲收养的孤儿和流浪儿6个,在我家时间长的3至5年,最短的也有几个月。
母亲没读过一天书,斗大的字不识一箩筐,但她却懂得不少做人的道理。她经常说,做人要真诚正直,不要存非分之想,不贪非分之财。解放初,父亲是农会干部土改根子,在斗地主分财物时,父母亲坚持分拿正当的部分,一点也不多沾。人民公社大集体时,特别是三年困难时期,母亲在生产队,从未想揩公家的油。她曾经在大队园艺场当炊事员,从不将食堂里的东西往家里拿,连吃剩的锅巴也要按人加给大家。在六七十年代,父亲在生产队担任队长和会计,有时甚至还兼出纳,本来这是不符合制度的,但大家对父母亲信得过,都说“四爷俩口子(父亲排行第四),我们放得心。”公道在人心,父母能受到大家这样的评价,正是用自己的行为诠释了为人之道的正能量。
母亲常说“人生在世,遇事气度要大一点,对人要宽容,不要太计较个人得失。”她与人共事,宁肯自己吃亏,也不愿同别人争高下。在过去生产队里,因个人利益经常出现矛盾,甚至发生冲突。因父亲是队长爱讲公道话,势必要伤到一些人,有好几次人家都骂到家门口,甚至指着母亲的鼻子骂,她也不回骂,最后干脆回家将门关上不理睬。我的爷爷奶奶过去对当童养媳的母亲过于刻薄,使母亲吃了不少苦,而且还挨过打。但当爷爷奶奶年老生病时,她一样细心照顾备至,不计较过去的往事。当病得下不了床时,端茶倒水喂饭,接屎接尿,也不嫌弃,此情此景,爷爷奶奶曾几次向母亲忏悔自己以前的过错,觉得对不起母亲。这是母亲的所作所为感动了他们。我有四个弟弟。男孩子调皮,难免在外打架招惹是非,母亲从来都是严格管教自己的儿子,给别人道歉赔不是。儿女成家后,要与七个亲家往来,也难免会发生一些家庭琐事,但母亲处理这些事,总是高姿态,拿得起放得下,从不只站在自己儿女一边说话,设身处地换位思考,同七个亲家相处几十年,关系融洽。
“勤俭兴家,懒惰败家”。母亲常这样告诫我们,也用自己的行动影响我们。我家解放前是一贫如洗,解放后也没有分到房屋,只分了一块砌房用的地。几十年就是靠父母亲勤劳的双手和艰辛的汗水,一点一点地建立家业。父亲是抚子,两边有爷爷奶奶,而且,我们兄弟姐妹多,负担重且没有一点外援。当初为搬离庄房,建一所能遮风避雨的自己的房子,历尽千辛万苦,想尽了一切办法。喂猪,种菜卖,做小生意,捞鱼虾等,只要能赚钱的事都做。父亲贩鱼到邵阳市,又从邵阳市买一些食杂回乡间卖,从中赚一点差价,往返200来里,还要挑一百多斤重的东西,两头摸黑来回走路。父亲常常天不亮种菜、扯鱼草放塘养鱼,母亲喂养母猪卖小猪,养鸡鸭等。砌房子的事,能自己做的不请工匠,跑水东江和衡阳金兰寺,到堡面前深山买材料,尽可能节省一点钱。就是这样历时三年终于建成了属于自己的三间房屋,耗尽了心血,其艰辛也可想而知。
在生产队集体劳动中,父母亲的勤劳肯干也是公认的。母亲个子矮,体质差,但在生产队她能同其他妇女一样参加生产劳动。从山上挖土到田里插秧割稻,肩背水车,抬扮桶和打谷机等绝不服输,咬牙也坚持干。
母亲是平凡的普通人,但在儿女们心中却是伟大的。她一生生了十胎儿女,前面两个哥哥和一个姐姐夭折了。接着又生下姐姐和我俩个女儿,父母都不嫌弃。以后又生了四个弟弟和一个妹妹,父母都看得很重,不分彼此,也不重男轻女。我出生时只有将近三斤,就象一只大老鼠,身上皮打皱,哭不出声,只能哼哼地哼着哭,甚至连吸吮奶汁都没有力气。有人说根本养不活,劝她丢掉算了。但母亲不嫌不弃,艰难地把我养大了。我的第三个弟弟陆武五岁时患严重的脑膜炎,病情十分严重。父亲请来医生坐在家里诊治,时刻观察病情。用铁鼎锅熬中药,二小时喂一次药水,父母亲守在床边,连续三天三夜没有离开,硬是在死亡线上抢回弟弟的生命。母亲生十胎,养大七个儿女,还带养大九个孙子孙女和两个外孙,她从不厌烦。说起来使人难以相信,她对儿女从未打骂,只是以道理教育,用自己的行动影响儿女。
家和万事兴,这是中国世世代代总结出的经典道理。只有家庭和睦才是万事兴旺的基础。说起婆媳关系是家庭素来难以处理的。我们四个弟弟先后成家后,家里曾一度没有分家,按常理应有不少矛盾。但母亲居家理事有条不紊,轻重得当,对儿媳不厚此薄彼一视同仁,即使兄弟们分家后也一样对待。她从未在人前对儿媳妇说长道短,也不曾在儿媳面前发火。儿子和媳妇闹矛盾,她从不袒护儿子,而总帮媳妇说话。四个儿媳妇同在一个屋檐下,其相处难度可想而知,但我母亲硬是做到了与儿媳和谐相处,儿媳妇没有谁说她的不是。在中国社会,婆媳关系这一永久的难题在我母亲这里却迎刃而解。
我们姐妹三个结婚后,她也时常教育我们孝敬公婆,善待家人和睦相处,做人诚实不偷奸耍滑,做事勤劳,持家节俭,并以自己的行动潜移默化地影响我们,三姐妹在婆家都相处得好,使我们在各自的当地被传扬和称赞。
人生有许多不确定因素,福祸难料。父亲一向身体强健,很少生病,六十八岁时突患中风,一直到去世,整整八年都是母亲照顾,不愿打扰儿女,一个人任劳任怨细心照料。父亲吃饭要喂,大小便要帮忙,特别是洗澡换衣服,每次都要累出一身汗。父亲身高将近一米八的个头,体重160多斤,而瘦弱矮小的母亲硬是这样默默地照顾了近三千个日日夜夜。
与人为善的母亲凡事总为别人着想。我家住在大路旁,每天过往的人络绎不绝。下雨躲雨借斗笠和借伞的时常会有,她总是有求必应。夏天气候炎热,乘凉躲阴的,口渴喝水的,她也总是满足过客意愿。父亲总是每天清早就挑一担井水,备好勺子,为过往行人服务,有时一天要喝完几担井水。对别人的过错,尽可能原谅。一次,有一个小偷在天刚亮时到我家偷鸡,父亲闻鸡叫声追了出去,将偷鸡贼连人带鸡追了回来。母亲看到后连忙叫住父亲,“追回鸡就算了,千万不要打人家!”母亲就是这样心肠慈软的人。母亲虽然没有文化,但心灵手巧脑子聪明。她无师自通会做厨,5-6桌酒席可以轻松做下来。也会各种女红,如绣花,用不同颜色的面料拼小孩围脖,制作小孩帽子,鞋子也做得好, 针线活精致讲究。还会裁剪简单的衣服裤子。因家里姊妹多,布票不够用,母亲常将大的衣服改给小的穿,而且十分得体,外人难得看出。周围邻居有什么大小事,她都热心乐于帮忙,从不要求回报。
母亲从小受苦,身体弱体质差,加上她一生养育过多,消耗大量元气,使她的身体雪上加霜,每况愈下,四十多岁就患上严重的风湿性心脏病,卧床不起。当时正值文革动乱,我大弟当兵入伍,姐姐已出嫁,其他弟妹有的读书,有的还小。父亲在生产队和家里事多,根本忙不过来。为母亲请医生抓药的事只能由我承担。那时中药店的药品不全,要配齐药方上的药,常常要跑不少地方或药店,既便如此也不一定配全。母亲起不了床,常常要请医生到家里来诊治,母亲的病也总不见起色,好一阵差一阵。算命先生说母亲“五十二岁要断粮,难过这个坎,否则,除非神仙下凡。”全家人为此痛苦万分,祈祷老天保佑。就这样治疗好几年,母亲吃过的中药渣,用箩筐都担不了,真是苦了母亲。也许是母亲的经历感动了上天,也许世上真的有好人得好报的因果报应,也许真的是神仙下凡了,母亲的病神奇地渐渐好了起来,逐渐能下床,并慢慢能干点轻松活了。如今,母亲已寿至九十二岁高龄。随着年龄的增加,许多事情心有余而力不足。但她还是很要强,能自己干的事不给儿女增添麻烦,吃东西不挑不拣,不要特殊照顾。这就是我的母亲,一个普通而平凡的母亲,一个善良而慈爱的母亲。
“树长千尺不忘根,水流万里记住源。”母亲就是一个人的根,就是一个家庭的源,一个民族的源。记住母亲,就是记住自己的根。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