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杜牧《九日齐山登高》:诗是诗人的脸部识别

 知识宝库以致用 2022-11-01 发布于湖南

江涵秋影雁初飞,

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

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

不用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

牛山何必独沾衣。

作诗的人,身份不同,心胸各有不同。既然“诗言志”,诗就是诗人的一张脸,能分辨出形形色色的人。

“登高”是古人常写的主题。看杜甫写“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少年语,意气风发;看王安石写“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这是大臣语,迎难而上;看王维写“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是游子语,思念成灾。

《九日齐山登高》是杜牧在任池州刺史时,遇到了来访的诗人张祜,两人相约一起在九月九重阳节这天登山庆祝重阳节有感而发而写成的。其中“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这四句,第一眼看是浪子语,用今天的话说是人生苦短,管它今夕何夕,及时行乐。

我们不妨再多看一眼,仔细端详下这个浪子的模样。

《九日齐山登高》标题点出“九日”,这特指“重阳节”,这是作诗的节令场合。九九重阳,习俗是登高、插茱萸、喝菊花酒,背后寓意都是避难消灾,可能源自于先人的逃难生存经验,在遇到大洪水时,登高避祸,在山林之中,又通过各种方式来躲避猛兽毒虫的伤害。流传下来后,人们在这一天祭拜祖先、感恩敬老。

时间是晚秋,事件是登高。这是一场年复一年的佳节聚会。杜牧因何事有感而发要写这首诗呢?我们来看诗歌的起笔。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先写秋景秋色,再写人物、事件,这是很通常的写法。这时第一个突兀的字眼出现了“客”。众所周知,重阳节是家族团聚的日子,是祭祖追思的日子,但杜牧却不在家乡,不在亲人身边。和他一起登山的是“客”,既然是客,说明“客”在这一天也同他一样,两个异乡人在本该团聚的日子,在异地无可依靠,既然没有了重阳节最重要的意义,那么,登高本身就只有借题发挥了,这是这场登高中的特别之处,两人都失去了重阳登高的真正意义,“携壶”就成了其中最重要的事情。

这是两个失意的异乡客为醉而醉的一场聚会。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这是最有名的四句,是一一对应的问答句式。因为没有主语和宾语,就成了既像是杜牧安慰张祜的劝酒词,又像是杜牧自己的自言自语和人生态度。在他看来,人世间最常见的东西,往往最难得其真。

笑脸最常见,人们都能用细微的感觉来区分微笑、狂笑、讥笑、冷笑,但却难遇到真正的“笑”——那发自内心的“开口笑”。

酒也常喝,人们会找各种理由来饮酒,没有理由就自斟自饮,对影三人。但痛饮和狂醉的机会并不多,只能趁着节日的机会,来酩酊一场。

世间烦恼、插花狂欢、大醉一场、不问西东,这么一看是如此的洒脱、放浪。但其中杜牧偏偏不自觉地加入了“难逢”“须插”“但将”“不用”。透露了自己的不甘,自己的怨恨。对现况境遇忘得了,忘不了!对自身命运看得透,看不透!时而眷恋,时而旷达,这种纠结是杜牧的另一个模样。

最后收尾在春秋时期齐景公的一个典故,“牛山沾衣”,说齐景公登上牛山,看着国土感慨,如果自己有一天离开了人世,这大好河山就再也看不到了。

杜牧的纠结没有答案,他只能化作虚无,古往今来多少人为时光垂泪,对生命感叹,又有什么法子呢?不如继续大醉,把满心郁闷都融进酒杯。一句反问,代表着许多话说不出口。

很多年以后,宋朝诗人苏轼也和友人在重阳节登高,干脆就拿杜牧的这首来做一个“填词游戏”,苏轼的《定风波·重阳》是这样写的:与客携壶上翠微,江涵秋影雁初飞,尘世难逢开口笑,年少,菊花须插满头归。酩酊但酬佳节了,云峤,登临不用怨斜晖。古往今来谁不老,多少,牛山何必更沾衣。

改了几个字,增添了几个字。情趣又有大不同。只看最后一句,杜牧感慨的是“古往今来只如此”,仍有一丝不甘,而杜牧的纠结,苏轼大而化之,“古往今来谁不老”少了怨念,多了随遇而安的淡然和豁达。

每首诗,都是诗人的脸部识别。

作者:十八花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