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北京最老的胡同是哪条?︱当年怎么就成了羊圈?

 明日大雪飘 2022-11-01 发布于上海

图片


早在十年前,著名作家冯骥才先生,就曾经撰文阐述了地名的意义。他说:城市是有生命的。地名便有了生命的意义,也就是有着和生命一样丰富和深刻的含义。如果这地方有其独有的历史与命运,地名便是这历史命运的容器。如果此地有个性而非凡的文化,这地名便是对这文化的命名。在北京,很多地名的历史非常长久,这样的地名其实更值得我们去敬畏。
要说咱们北京名称最老的胡同,恐怕很多人都知道,那就是位于西四牌楼西南的砖塔胡同,当然,现在西四牌楼是没有了,只剩下了西四这个地名。而“砖塔”一名来自胡同中的青砖古塔,这座塔是元代名臣耶律楚材老师、金元高僧万松老人葬骨塔,距今已有700多年历史。

图片


明嘉靖三十九年张爵《京师五城坊巷胡同集》把砖塔胡同作为京城古迹加以收录。元代北京胡同名称保留至今不多,这条位于西四丁字路口以西的砖塔胡同就是其中一条。

万松老人塔的全称为“元万松老人塔”,始建于元代,是北京作为文化古城的早期标志之一,也是北京城区现存唯一一座密檐式砖塔。塔原为八角七级密檐式,清乾隆十八年,也就是公元1753年重修时加高至九级。现塔为1927年叶恭绰等人集资重修的。

图片

砖塔胡同--北京胡同的根
地名里的老北京


砖塔胡同之称始于元大都,当时出现过29条胡同,但只有一条胡同有文字记载,这条胡同,就是砖塔胡同。从元、明、清、民国,到今天,都有文献可考这在北京是唯一的孤例。用业内专家的话说,它就是北京的胡同的'根'。
砖塔胡同位于西四牌楼附近,砖塔胡同这一名称,来自于矗立在胡同中的一座青砖古塔,这座塔是元代名臣耶律楚材的老师,金元之际的高僧万松老人的葬骨塔。
说到砖塔胡同,就不能不提到那座砖塔。
它是一座原七级后加高到九级的密檐砖塔,是仅存到今天的坐落在市区的惟一的一座砖塔。早在元代《析津志》就有文字记载,称它为'羊市塔',注明是'砖'。证明元代时,此塔还在羊市内,旁边很可能尚未形成砖塔胡同。

图片


羊市砖塔是为一位法名'行秀'的老僧建造的。行秀高僧自称'万松野老',饱读诗书,博学多才。
万松老人本姓蔡,名行秀,河南洛阳人。15岁时在河北邢台的净土寺出家当了和尚,后来云游四方,在河北磁县的大明寺继承了雪岩满禅师所传的佛法,专攻禅学。以后又重返净土寺,建万松轩居其中,故自称'万松野老',而世人则敬称其为'万松老人'。

图片


万松老人博学多才,精通佛学,讲经说法透彻警人。他来到燕京,其身处空门、志在天下的胸怀受到了当时金章宗的极大赞赏。后来元朝定都北京时,元世祖、重臣耶律楚材慕名而来,投身门下,参学三年,万松老人平时给世祖讲经说道,告诫他要以儒治国,以佛治心,切勿乱施暴政,祸国殃民。世祖深深地记住了这些话。每至闲来无事,万松老人常常席地而坐给世祖弹琴吟曲。三年后,世祖为了纪念这种师徒之情,将宫中承华殿的古筝和'悲风'乐谱赠给了万松老人。老人圆寂后,人们为他建了这座朴素别致的砖塔。紧靠砖塔北侧的街巷也随之而得名'砖塔胡同'。

图片

后此塔渐渐无人问津,不知何年,有人倚塔造屋,外望如塔穿屋而出,再以后居住于此的人开起了酒食店。'豕肩挂塔檐,酒瓮环塔砌,刀砧钝,就塔砖砺,醉人倚而拍拍,歌呼漫骂,二百年不见香灯。'

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有一个叫乐庵的游僧,从南方游历至京城,当他看到这处于酒食店中的万松老人塔时,顿时醒悟,于是便募捐将此塔买下,大加翻修后,长居此中守护砖塔。乐庵死后,砖塔便草荣其顶,破旧不堪。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奉敕按照原来的规模重修。万松老人塔这才获救,并交了好运,收归'国有',成了皇室家产。

不料到了民国时代,转塔又一次遭到到劫难。这回是被一家羊肉铺占了,转塔塔院成了羊圈。杀生取羊命,全在万松老人塔鼻子底下进行。民国十六年(1927年)在塔的北侧开了一个小门,门檐上书'元万松老人塔'。

图片

胡同因塔得名,自身同样经历着历史的变迁。在元、明、清三代,砖塔胡同作为戏曲活动的中心,是北京城最热闹的地方之一。元代杂剧在京城非常流行,当时把演杂剧的戏院叫做'勾阑'。勾阑内有戏台、戏房、神楼和腰棚,大的勾阑可容纳数千人观戏。这时的砖塔胡同及附近的口袋底胡同、钱串胡同、玉带胡同有戏班、乐户和勾阑不下二三十家,终日锣鼓喧天。到了明代,在东城的本司胡同和演乐胡同等处设立了教坊司,专门管理音乐、戏曲等事务。这样,砖塔胡同一带便失去了往日的喧嚣热闹。清朝,砖塔胡同作为神机营所辖右翼汉军排枪队的营地。但不久,这里又恢复了元代'歌吹之林'的面貌,再度成为曲家聚集的地方。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这里的戏班、乐户纷纷逃回家乡,从此砖塔胡同渐渐变成了居民区,归于宁静。

虽然砖塔胡同得名于砖塔,出名于砖塔,但现存之砖塔却早已非元代原物,据史料记载,明嘉靖年间,清乾隆年间和民国期间都曾经对万松老人塔进行过大规模的整修重建。

图片

元明清三代,砖塔胡同一直是京城娱乐中心之一,即所谓'勾阑'、'瓦舍'之所,全盛时胡同里有十数家戏班。在清代,砖塔胡同曾经作为神机营所辖右翼汉军排枪队的营地,以后一直是曲家聚集的地方。1900年义和团运动爆发,砖塔胡同成为进攻西什库教堂的义和团组织的总部,八国联军攻陷北京之后对砖塔胡同造成了很大破坏,各大戏班纷纷逃离,自此砖塔胡同作为京城娱乐中心开始走向衰落,逐渐成为民居。

古塔一直保留至今,因塔而得名的砖塔胡同也一直保留至今。

20世纪90年代后,砖塔成为北京市第五批文物保护单位,彻底成为安宁之地。

图片

万松老人的故事
王海波


话说八百多年前,在一条由南往北的路上走来了一位年青人。这个人姓蔡,个头不高不矮,身材不胖不瘦,他只顾低头赶路、翻山越岭,山水之间的美丽他置之度外,闹市之中的繁华他全然不理。要问这位蔡小伙打哪来又要奔哪去?有人说他是打山西运城来的,也有人说他是从河南怀庆来的,还有人说他是从洛阳来的。甭管从哪来的吧,反正他是奔河北邢台去的。邢台有个净土寺,小伙子要投奔寺内的赞允和尚。

这位蔡小伙晓行夜宿、饥餐渴饮,这一日终于来到了净土寺。进了寺门,见到了赞允和尚,蔡小伙跪地便拜,说是自愿出家修行,请求赞允和尚为他剃度。赞允和尚问他:“你多大岁数了?”蔡小伙回答说:“我今年一十五岁。”赞允和尚说:“既是诚心诚意,我就收下你吧。”于是这位姓蔡的小伙子就留在了庙中,剃度受戒,皈依佛祖,法名叫行秀。什么叫受戒?受戒是确定僧尼资格的一系列手续,其中既有严格的入门审查,又有明确的清规戒律,还有类似于心理矫正那样的人格教育。等这一切全部完成之后才能发给受戒证书——戒牒。

图片

时光荏苒,光阴似箭,没过几年这个小和尚就圆满地完成了受戒。可他并不满足,又来到了燕京庆寿寺要拜寺内的主持胜默光为师继续深造。胜默光看见这个小和尚长相清秀、聪明伶俐而且虚心好学,就收他为徒,教他学习《五灯严统》。这《五灯严统》可不是容易学的,难度相当高,比方说什么叫做“看长沙转自己归山河大地话”?别说小和尚看不懂,就连修行几十载的大和尚也只能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想了好些日子,小和尚怎么也悟不出其中的奥妙,便去请教胜默光大师。胜默光和蔼地对小和尚说:“你不是弄不明白吗?没关系,你可以到磁州大明寺的雪岩满禅师那里去,请他给你指点一下。”小和尚听了胜默光的话,跑到大明寺找雪岩满禅师求学来了。雪岩满禅师开导小和尚说:“读经书得多动脑子、勤于琢磨,光死记硬背不行,一定要弄清其中的道理,只有心领神会才能大彻大悟。我这里有些参考资料,你拿回去好好研究吧。”小和尚接过了资料,回去细心地研读,认真地思索。想着想着他突然有点儿明白了,便跑来问雪岩满禅师:“师傅,您看是不是这么回事呀?”他把自己的心得体会详详细细地给师傅说了一遍,雪岩满听了很高兴,夸奖他说:“不错,这才二十几天就能看出门道了,你学得很快呀,继续努力吧。”得到了老师的夸奖,小和尚非常兴奋,他回想起胜默光大师教他的《五灯严统》,越想那里面的道理越高深、越有意境,只可惜还是有不少地方费解难懂。于是小和尚又来找雪岩满禅师了,他央求道:“师傅,您再费心点化我一下吧。”雪岩满禅师避而不答,只是笑着说:“我给你介绍几位高师,你去向他们求教吧。”

就这样,小和尚花了两年的时间,求教过很多位高僧大师,得到了他们的精心点拨和耐心教化。有一回,有个叫潭柘亨的大和尚路过大明寺,小和尚听说这位大和尚很有学问,就连夜赶到了大明寺。扣开了门,小和尚向潭柘亨大和尚请教说:“请问大师,什么是活句?什么是死句?”潭柘亨大和尚回答说:“同样都是读诵经书,你要是能够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经文就变成了你的言行举止。你要是做不到这一点,纵然念它八百万遍也仅仅是表面文章而己。”一番话犹如醍醐灌顶,说得小和尚如梦方醒。就这样,小和尚通过勤学苦练、不耻下问,终于学有所成、修有所悟,成为了一名出类拔萃的佛学弟子。学成之后,小和尚回到了邢台净土寺,在寺内找了间房子,简单修缮了一下,挂上块牌子,上写“万松轩”三个大字,号称“万松行秀”。

图片

名声初起,奉诏入京

1189年,万松和尚二十多岁了。此时金朝世宗完颜雍的孙子完颜璟继位当上了皇帝。完颜璟在位第三年的时候有人向他启奏,说是有个叫万松的和尚才高八斗、学富五车,佛学儒教样样精通,是个很有名气的人物。完颜璟一听大喜,“是吗?那就诏万松和尚来中都入宫讲经说法吧。”中都在哪呀?元朝的中都大体上就在如今的北京市广安门一带。

接到了皇帝的诏书,万松马上启程赶赴中都。来到中都之后,完颜璟亲自出宫迎接万松,并在大殿上为万松设座,请他演讲。听完了万松精妙绝伦的高论,完颜璟赞不绝口,大有相见恨晚之意,自叹从未听过如此神奇的演说。完颜璟当场赐给了万松和尚一领锦绮大僧祇支,就是最高档的那种袈裟。不仅如此,完颜璟还让后妃等皇亲国戚都来拜见万松和尚,将很多奇珍异宝送给了万松。1197年,完颜璟皇帝再次下诏请万松到仰山栖隐寺主持法事。

这座仰山栖隐寺在哪呀?它位于北京市门头沟区妙峰山乡的南樱桃村。仰山栖隐寺始建于辽代。金代大定二十年,也就是1180年,金世宗曾下令把大片山坡和田地划拨给栖隐寺作为庙产,据说此举曾供养了上万名在此修行的僧侣。当时的仰山栖隐寺有五峰八亭,景色蔚为壮观。万松和尚去仰山栖隐寺的那年正是该寺比较风光的时期。后来栖隐寺多次被毁又多次重修,反反复复,直到最后没人再修了这才没法再毁了,现如今只留下了一片废墟。

万松在仰山栖隐寺期间,大力宣传佛法儒学,吸引了众多的名人雅士。几年之后,万松和尚移居燕京报恩洪济寺,并在寺内营造了一座房子,自称“蜗舍”,还挂了一块匾,上写“从容庵”三个字。万松和尚终日在寺内研经诵文,著书立传。此时万松和尚三十多岁,正是年富力强、大有作为的岁数。有一回,有人上奏皇帝,说是有几个僧人依仗官府的势力为非作歹、作恶多端,根本不把寺内的主持放在眼里,弄得附近的居民怨声载道、骂声四起,惹出了很多乱子。皇帝听后说:“那就请万松去处理一下吧。”万松接旨来到了那个寺庙,马上进行了内部整顿,凡有违反庙规者一律严惩不贷。有皇帝撑腰,谁敢不服?于是庙内秩序井然,四面八方的百姓很快就可以安居乐业了。就在这个时候,有人给万松送来了噩耗,说是万松的师傅雪岩满禅师圆寂了,用句俗话说就是不幸去世了。万松一听泪如雨下,马上命人备车,他要立刻奔丧回磁州大明寺。等马车预备好了,再想找万松,不见人影了。哪去了?走了,早就上路了,他己经等不急了。见到此情此景,有人感慨地说:“一般的人得知老师在远方去世,虽然心情很悲痛,但因距离遥远,也只能是冲那个方向鞠几个躬、祭奠一下表示哀悼就行了。从来没见过万松这样心急火燎的,连马车都等不及坐就想跑着去奔丧。看来还是万松的师傅教育有方、后继有人呀。”

有一年秋天,皇帝完颜璟去山上打猎,路过到了万松居住的庙宇。皇帝身边的人提醒万松说:“皇帝来了,你应该趁这个机会把庙内最好的东西拿出来献给皇上。”万松问:“你说什么是最好的东西?”那个人回答说:“就是玉石玛瑙、奇珍异宝啊。”万松听了嗤之以鼻道:“最好的东西是才能与品德,不是那些身外之物。”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