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野与二野的一场误会战,激战一夜不分胜负,相认后双方抱头痛哭

 退休老头吴工 2022-11-01 发布于山东

大水冲了龙王庙,一家人不认一家人。

这句歇后语经常用来形容误会。

但如果是在战争中发生这样的事情,结果就更让人痛心了。

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喜德县烈士陵园内,有一座失名烈士合葬墓。

“十七名烈士”之墓的背后,就是一段因误会引发的悲痛历史。

一野和二野的两个团在冕山打了一场误会战,激战一夜不分胜负,相认后双方抱头痛哭。

误会解除了,但17名士兵却长眠在了冕山的大地上。

文章图片1

国共两党的最后一战

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结束后,解放战争大局已定。

不甘心失败的国民党军队,犹作困兽之斗。

到了1950年3月,国民党在大陆只剩下最后一个据点——西昌。

文章图片2

西昌隶属于凉山彝族自治州,一直都是川滇地区的重要枢纽城市。

国民党很重视西昌战役,因此特意命令已经逃到海南的胡宗南,回西昌指挥战役。

胡宗南以西南军政长官公署代长官的身份坐镇西昌,统率军队人数约3万——而西南军政长官公署长官顾祝同,已经逃到了台湾。

胡宗南被誉为天子第一门生,临危受命之后,也闹出了一些动静。

他把从各地逃窜至此地的散兵游勇,整编为国民党第一军第一师。

文章图片3

还在能力范围内调集了大量的武器、弹药和粮食。

表面上,胡宗南做好了万全的准备,誓与西昌共存亡,实际上他只想自保。

“宜将剩勇追穷寇”——虽然国民党声势浩大,但我军丝毫不畏惧。

我军迅速部署了西昌战役,决心消灭国民党在大陆的最后残余势力。

结合当时西昌的地形和国民党实际情况,我军确定了南北夹击的战略部署。

文章图片4

执行具体任务的是同属于第二野战军的第44师和第184师——但是这两支军队在此前并未见过面。

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发展壮大的过程中,根据战争形势的需要,进行了多次的建制和称号调整。

第184师原本是隶属于第一野战军,参加过太原、兰州等战役。

这是一支饱经战火淬炼的军队,1949年11月被调整到第二野战军。

同年12月,第184师从甘肃出发,向凉山地区进军。

按照作战计划,第184师抵达西昌后,由北向南进攻。

第44师则是由曲靖出发,抵达西昌后,由南向北进攻。

文章图片5

作战计划得当,兵力部署合理,但在执行的时候却出现了意外。

第44师率先抵达西昌,先锋团132团在西昌附近枕戈待旦。

而184师也已经逼近了西昌。

其实自从蒋介石带领国民党高层败退台湾之后,国民党残部早已无心恋战。

胡宗南见解放军已经兵临城下,自知必败无疑。

文章图片6

3月26日,胡宗南做了逃兵。

和他一起逃走的,还有时任西康省政府主席、西南军政长官公署副长官兼西昌警备司令贺国光。

军心涣散的国民党残部六神无主,132团顺利地攻下了西昌城。

城内的国民党,瞬间四分五裂只顾逃命。

时任四川省主席的唐式遵,率领亲信部队计划逃往川南。

虽然侥幸逃过了解放军的围攻,但却被彝族武装在混乱中击毙了。

文章图片7

一部分士兵从西昌地区以南逃走,被第14军歼灭在了宾川、邓川一带。

还有一支残余势力,在参谋长罗列带领下匆忙逃向了冕山镇。

罗列也自知不是解放军的对手,计划躲过解放军的围剿,从这里逃往西藏。

罗列不仅比胡宗南更忠心于蒋介石,在军事能力上也不弱。

临危不乱的他,带领残部选择了一条意外之路,导致解放军两支军队发生了一场误战。

132团一鼓作气,一路追着国民党残部打,决定彻底消灭这股势力。

132团抵达冕山镇之后,确实遭遇了武装部队。

但并不知道这是184师的552团!

文章图片8

两支军队的误会相遇

132团抵达冕山镇的时间是27日夜。

罗列带领的国民党残部并未在此停留,连夜逃往了甘相营、鸡窑沟一带。

敌军的逃跑路线出其不意,竟导致了解放军两个团的误战。

深夜情况不明,132团派出的一部分兵力顺利地占领了冕山镇。

为了防止敌人有诈,132团其余的兵力则驻扎在冕山镇外。

万一遇到意外情况,两支军队里应外合也能有必胜的把握。

文章图片9

殊不知184师的552团也抵达了冕山镇,并且也和罗列率领的国民党残部擦肩而过。

28日凌晨,552团抵达冕山镇后,发现冕山镇已经被部队占领。

按照原定计划,两支军队的会师地点应该是西昌,所以他们都没有想到会在此遇到友军。

鉴于两支军队以前没有见过,两军还事先约定了接头的暗号。

文章图片10

因为在历史上,曾经发生过国民党军队冒充共产党军队的事情。

132团见城里下来了几个士兵,为了辨别是敌是友,就喊出了接头的暗号。

但是接连喊了三声接头暗号,都没有听到城下军队的回应。

于是132团率先打响了战斗。

不明所以的552团被打了一个措手不及,以为遇到了敌人,于是火力全开。

132团和552团是两支战斗力很强的军队,因此在冕山镇外打得不分伯仲。

132团原本制定了里应外合战略是为了对付敌军的,此时却让552团吃了苦头。

被切断了退路的552团只能强行向冕山镇发起进攻。

文章图片11

一连三次,552团强行硬攻冕山镇——城内的132团自然是誓死守卫冕山镇。

冕山镇争夺战在黑暗中打得十分激烈。

攻入城内的552团和132团不免发生了肉搏战。

正常情况下,同隶属于第二野战军的两个团应该服装是统一的。

两军战士在近距离搏斗的时候,就能从着装和帽徽上辨别出是敌是友。

奈何552团才转隶至二野,服装还没来得及换。

132团的士兵着装整齐干净,与552团士兵陈旧发白的土布军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加上当时是深夜,两军都是在摸黑战斗,刹那间枪炮的火光也不足以看清彼此。

直到132团控制住了一名552团的战士,两军才明白是自己人打了自己人。

文章图片12

为了确定没有认敌为友,还特意找来了老乡家里的灯,再三确认帽徽。

此时天已经微微亮了,一切都真相大白了。

相认后的两支军队抱头痛哭,因为已经激战了一夜,双方都有不同程度的损失。

其实在两军交战的时候,双方指战员和士兵也心里闪过一丝怀疑。

国民党的军队早已四散溃逃,怎么到了冕山镇这里战斗力就突然增强了,而且大有决以死战的态势。

不过情势危急之下,也没有人再继续追究这件事,只能全力以赴地战斗。

两军以这样的方式在冕山镇“会师”,实在是令人意想不到。

会师后两军直扑小相岭一带,将罗列带领的残余势力悉数歼灭。

第二野战军圆满完成了解放西昌的任务,最后歼敌约15500人。

西昌战役的胜利,直接粉碎了蒋介石“政治台北、军事西昌”的战略部署。

文章图片13

战争始末的相关资料

关于西昌战役的史料有,但是记载冕山镇战斗的史料是缺失的。

一来是因为西昌战役结束后,军队都迅速投入到了新的任务中。

二来是因为凉山地区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当地人相对缺乏写“史”的意识。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当时参战的士兵,都沉浸在战友牺牲和受伤的悲痛中。

古来战士从不怕战死沙场,但死于自己人之手就万分地难受,因此士兵都不愿意提及和回忆,更没有勇气记录。

文章图片14

军史中提到冕山镇,只有132团和552团在此胜利会师一事。

而关于冕山镇的误战,则只字未提。

关于这件事情的确切记载,最初见于《冕宁文史资料》第4辑中刊登的一篇文章。

文章题目为《西昌战役解放军冕山误战采访记》,作者是马文中。

马文中采访的对象,是当年参加过冕山战役的士兵刘金祥。

刘金祥详细地回忆了当时的战斗经过。

时隔多年,依旧能从刘金祥老人的回忆中,感受到当年战役的激烈,以及两军相认后的懊悔和惋惜。

文章图片15

在战争中每个人执行的任务都不同,获得的信息量也不同。

为了找到更多相互印证的资料,串联起事情的全盘经过,马文中又采访了冕山镇的一位老人。

老人的回忆和刘金祥的回忆有些许的出入,但是事情的大致经过是一致的。

关于在这场战役中的伤亡人数,两人口述的并不一致。

由于当时没有确切的记载,无法考证哪一个说法为真。

但喜德县烈士陵园内的17名烈士的牺牲地很明确,就是冕山镇。

这场误战,不仅让参战的双方士兵很难过,也让当时的中央很痛心。

事后有人也分析了导致这场误战的原因。

首先,就是会师的地点有变动。

文章图片16

战场的形势总是瞬息万变,两支军队原定的会师地点是在西昌。

谁也没有想到,以胡宗南为首的西昌守军竟然如此地不堪一击,让所有的行动都提前了。

两支都在奋力追击敌人的军队,没有预料到会在黑夜里重逢。

第二个原因就是冕山镇的地势复杂,加上又是在伸手不见五指的半夜打响的战斗,导致双方根本没有看清楚对手是谁。

最后一点原因,就是当时的部队通讯太过落后,军队之间的互联互通存在滞后性。

两军士兵,为牺牲的战士举行了隆重的纪念仪式,并将17名烈士安葬在了冕山镇北。

当时每一位烈士的墓前都竖立了墓碑,记载着姓名。

后来国家调整了行政区域与规划,冕山镇归喜德县管辖。

1959年,为了修建成昆铁路,当地政府决定将17名烈士迁入喜德县烈士陵园安葬。

文章图片17

但是在这个过程中遗漏了17名烈士的名字,最后只有竖了一块墓碑——十七名烈士之墓。

在这17名失名烈士中,有一位的身份和姓名是明确。

因为王立君的父亲王振朝老人收到了一张字条。

“王立君于一九五○年三月二十九号于冕山县战斗牺牲,埋于西康省冕山县泸沽北”。

虽然字条中的时间和地点都不够严谨,但王立君牺牲的消息是确切的。

这个消息对于全家人来说无疑是致命的打击。

男儿当有报国志,王振朝老人只有一个愿望,把儿子的遗体运回老家安葬。

入土为安,这是刻在中国人骨子里的传统观念。

组织上,十分能体谅王振朝老人爱子心切,但现实条件却不允许。

首先是路途遥远,运输不便。

当时的交通并不发达,遗体经不起长途的颠簸。

加上刚刚解放的西昌还存在很多的不稳定因素,运送王立君遗体回老家显然困难重重。

最后组织又给当地的县政府写了一封信,希望当地政府能够劝慰王振朝老人。

这封信后来由王立君的妻子保存,而王振朝老人在当地县政府的劝慰下,也没有执意运回王立君的遗体。

随后,王振朝老人收到了“烈士证明书”。

文章图片18

2015年,王立君的后人几经辗转来到了喜德县烈士陵园,祭拜了长眠在这里的17名烈士。

对于王振朝老人来说,虽然没有将儿子的遗体运回老家安葬,但至少知道安葬的地点。

后人也有祭奠的地方。

但对于其他16名烈士的家人来说,则承担的是亲人杳无音讯的痛苦。

文章图片19

埋身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对于长眠在喜德县的17名烈士来说,他们从参军报国的那一刻起,早就将生死置之度外了。

但无论如何他们也没有想过,自己会牺牲在一场误战中。

1950年3月,一野和二野在执行攻打西昌任务的时候打了一场误会战。

双方激战一夜也不分胜负,相认后双方抱头痛哭。

因为战斗很激烈,伤亡人数也不少。

最后17名烈士,被合葬在了喜德县的烈士陵园内。

除了王立君,其他16人的姓名无从查起。

但冕山镇的山和水不会忘记,祖国和人民也不会忘记。

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人民英雄。

参考文献:

【1】高勇:《西昌战役:歼灭大陆国民党军的最后一战》

【2】陈蓉:《论述西昌战役的特点及历史意义》

【3】秦相启、王秘芳:《大凉山中的17位失名烈士之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