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你可以讨厌上班,但不该讨厌工作

 中山春天奏鸣曲 2022-11-01 发布于广东
Image

文章来源:半佛仙人(banfoSB)




01


这几天在知乎看到一个话题:工作的意义是什么?

一开始我觉得很魔幻,这有什么讨论的?

要不是为了赚钱,谁喜欢工作啊,有病吧。

但看了很多回答之后,我发现,其实【工作】和【上班】,是两码事。

上班就是为了赚钱,而工作是为了自己生活的可控。

很多人搞不懂工作和上班的区别,才会干着干着觉得工作失去意义。

如果我们是出来打工赚钱的,那肯定是谁给的钱多听谁的。

因为我们从一开始就是为了赚到钱,然后用这些钱来改善自己的生活,那赚钱本身就是意义,能赚到钱就可以,根本不需要为上班过程太枯燥而纠结。

能让我们不在乎钱的,肯定是更有价值的东西。

现在很多人都对上班反感,不是因为他们有问题,而是被忽悠了。

老板明明是让我上班,却骗我说我在工作。

他明明应该给钱的,却跟我说我应该更注重自己上班的意义。

上班,有个屁意义,钱才是意义。

而工作是生活的一部分,就像许倬云先生在知乎开学演讲里说的一样:

“工作不仅是维持你的生活,也是让你带进社会的一个角落,也是一个连线。”

“工作就是雕塑你自己。

02

​​
可能很多人不知道许倬云老师是谁,许倬云老师是王小波老师的老师,匹兹堡大学荣休教授、美国人文学社荣誉会士,著作等身,是不折不扣的史学大家。

但在这些荣誉之外,他还有一个身份:他是先天残障人士。

许倬云老师刚出生就患有严重的小儿麻痹,手脚肌肉萎缩,七岁就开始拄着拐杖行走。

好在他的家庭出身不错,能够支撑他一直读书学习,一读就读了一辈子。

今年他已经92岁了,但在知乎演讲的视频里,能看到他依然口齿清晰,气势渊渟,并且依然对世界保持着充分的好奇心。

他的书架上摆满了新旧交杂的书,还会用无法伸张的手指操纵电脑去浏览世界各地的咨询。

他一直在工作,从来没有停下。

我们可以将这理解为一个身残志坚的励志故事,“虽然很惨但还在坚持工作”一直是阅读理解里常见的主题。

但反过来思考:如果停止工作,那他还会是现在的许倬云吗?

对于一个出生就被封印了手脚的人来说,治学才是他的生活,因为坚持治学,他才能走到今天。

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

“我在工作中塑造了一个我自己该有的人,我工作里边塑造出来的这个许倬云。”

他一刻不停的工作,不是因为钱。

而是因为工作让他实现了自我,超越了自我。

这是一个寻找生活中美好自己的过程。

相比许倬云老师,大部分手足完整的人反而活得更迷糊。

他们的选择看起来很多,但却从未认真雕刻过自己的人生,玩也没玩出心得,工作也没做出事业,一生都随波逐流,没有归属。

03

知乎找来许倬云老师做这个开学演讲,目的就是希望能够靠许倬云老师穿越近一个世纪的智慧来启发一下迷茫中的年轻人,让年轻人能通过智者眼中的世界反思自己所处的位置。

很多问题,在跨越近百年时光的老者眼中纤毫毕现。

对于现在年轻人厌恶工作的现状,他做出了自己的观察:

“现在这个关口,是一个'兴奋’的时代,全世界都是惊人的速度在奔跑。

现在的年轻人他忙得很,麻烦扑到你的面前来,各种问题,课题。

你必须要马上去找材料,必须马上去适应,不然的话他来不及。

他来不及生病,来不及心里烦恼。

看不见的规矩,也就是进程,约束了你。

这个,你就被工作奴隶了,被绑住了。”

这种完全为了赚钱而不断重复的人生,没有办法雕刻我们的灵魂,没法让我们搞清自己到底是什么样的人,自然也就没法带给年轻人目标感和成就感。

甚至因为压力太大,连人与人之间的联系都断掉了,每个人都变得非常非常孤独。

对这些状况,许倬云老师表示了自己的担忧:

“怎么样在这个里面,拿自己找到个归属,这个是很严重的挑战。”

04

​​
世界不是非此即彼的,工作和上班也不是完全对立,你完全可以既要又要还要,一边赚钱一边雕刻自己的人生,无非是比重有差别。

大多数时候,不是说A工作3K,B工作30K那么大的差异,而是A工作6K,B工作8K,但工资低一点的工作要求会低一点,会轻松一点,内容你喜欢一点。

重点在于,你择业的时候有没有考虑过这个工作会怎么影响你的生活?

一份24小时待命的自由职业会让你昼夜颠倒,一份早出晚归的工作会让你失去夜生活,一份经常出差的工作会让你失去陪伴家人的机会,一份需要时刻待命的工作会让你失去远方。

选择工作就是选择一种生活方式,而大部分人根本没思考过自己的生活会被工作变成什么鬼样子。

更多空闲时间?

更有趣的工作环境?

更多钱?

选,都要自己选。

当然,谁都不想上班,但这个问题要等待可控核聚变的那天,你先解决当下的吧。

05

在这个快餐时代,大部分人都是被裹挟前进,根本来不及思考自己在做什么,每个人都被奴役,被驱赶,在不停完成面前的任务。

我们找不到心灵归处,剩下的只有无限的焦虑。

许倬云老师对这个时代年轻人给出的建议是:

“你要有你的定见,去定心。”

重要的不是效率,不是你能爬到多高的社会地位,不是你完成了多少成绩,而是拷问自己,塑造自己,搞明白自己是谁,自己要以什么方式活下去。

勤恳工作是一种活法,潇洒远行是一种活法,思考修行也是一种活法,只要你知道自己是谁,自己存在的意义在哪里,你可以随便活。

提问,思考,回答。

哪怕你很出挑,被人用异样的眼光去看,也不重要。

总比被时代裹挟着前进,稀里糊涂就变成一个老人家要好。

就好像在那个工作的意义的话题下面,还有很多知乎网友给出了自己的思辨。

有人认为不应该把工作当成生活,应该让二者泾渭分明,让工作完全服务于生活。

有人认为真正懂得生活的人不会区分工作与闲暇,学习与娱乐,他们的每一刻都在追求将当下的事做到极致。

有人认为意义要主动寻找、主动赋予,从不喜欢的事情里挖掘意义。

有人则对寻找意义嗤之以鼻,认为强行赋予意义只是无用的自我安慰。

有人觉得意义一定要高大上,要有终极追求。

有人觉得好好赚钱维持生活就是最大的意义。

选择谁并不重要,每个人的三观都不同。

重要的是,你要自己选。

你要,自己选。

这就是知乎这种问答平台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也是知乎能一直坚持输出观点的原因。

早在知乎的香草时代,知乎就以各种行业内的大咖亲自下场答题而出名,这些年来在知乎上汇聚了大量职场骨干,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对职场的见解和看法,也正是因为他们千奇百怪却各有道理的专业讨论,才吸引了无数人到知乎上求助。

这些分享者的身份有高有低,从许倬云老师这样的史学大家到简简单单的职场螺丝钉,他们都经过自己的思考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至于到底要采信谁的观点,则需要自己参与思考,自己得出结论。

就像许倬云先生说的:

“不要说天下有标准答案,标准答案在你自己。”

你自己想好,你要以什么样的方式过完一生了么?

还没想好?

不要紧,你可以用一生,去思考和改变。

但你要知道,要思考。

​​
不要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