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黑洞可以同时拥有多个质量;梦天实验舱成功发射并对接|环球科学要闻

 skysun000001 2022-11-01 发布于北京

将环球科学设为星标

周一至周五

第一时间掌握

最新鲜的全球科技资讯

图片


· 航天 ·
空间站梦天实验舱与空间站组合体在轨完成交会对接

根据新华社消息,10月31日15时37分,长征五号B遥四运载火箭托举梦天实验舱升空。梦天实验舱发射入轨后,于北京时间2022年11月1日4时27分,成功对接于天和核心舱前向端口,整个交会对接过程历时约13小时。

梦天实验舱由工作舱、载荷舱、货物气闸舱和资源舱组成,舱体全长17.88米,直径4.2米,起飞重量约23吨,可为航天员提供超过32立方米的工作与活动空间。

梦天实验舱将与空间站其他两舱实现控制、能源、信息、环境等功能的并网管理,共同支持空间站开展更大规模的空间研究实验和新技术试验。实验舱内安装有超冷原子物理实验柜、高精度时频实验柜、高温材料科学实验柜、两相系统实验柜、流体物理实验柜、燃烧科学实验柜、在线维修装调操作柜等7个方面的8个科学实验柜。

同问天实验舱一样,梦天实验舱配备2套大型柔性太阳翼,单个功率高达18千瓦。梦天实验舱和问天实验舱在资源舱均配置安装了双自由度对日定向系统,可以确保太阳光能够垂直照射在电池片上,实现最高发电效率。中国空间站基本构型组装完成后,两个实验舱配置的4套柔性太阳翼将为三舱组合体提供80%的能量。

· 新技术 ·
激光雷达可能会被激光攻击失效

图片
攻击可以移除车载激光雷达前方的数据,使其无法识别行人。图片来源:Sara Rampazzi/University of Florida

激光雷达可以发射激光,接收物体反射回来的激光从而计算距离,在自动驾驶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最近,一个国际研究团队发现,激光雷达可能会被外界激光攻击失效。这会导致激光雷达无法识别障碍物,从而危害自动驾驶安全。相关成果将会在2023 USENIX安全学术研讨会上发表,目前已经在预印本网站上公开。

研究人员发现,如果熟练地调整激光发射的间隔,就有可能在车载激光雷达前方制造一片盲区。在盲区内,激光雷达的算法会被外界干扰激光欺骗,忽视障碍物反射回来的激光,无法识别前方的障碍物。这种攻击所需的关键参数可以从激光雷达制造商的公开信息查询得到。研究人员称,这种攻击可以通过软件更新修复,并且他们也提供了相关的升级软件,消除恶意攻击的风险。


· 物理学 ·
黑洞质量本身也处于叠加态
图片

质量分立黑洞的想象图,该图由文生图AI制作。图片来源:NightCafe Creator AI

微观粒子的属性可能由于量子力学效应处于叠加态,而黑洞也可能因为量子效应处在不同质量的叠加态。为了研究黑洞的属性,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数学框架来研究“时空的叠加态”。他们利用弯曲时空量子场论中的非局域相关性,构想了一种度量时空叠加态的方法,并表征(假想)粒子探测器和量子场的耦合效应。他们以此分析了粒子在BTZ黑洞时空中的动力学特征,发现粒子表现出了量子引力的特征效应,证实了量子引力中黑洞质量谱分立的猜想。相关论文发表在《物理评论快报》上。


· 天文学 ·
紫金山天文台等揭示中子星并合引力波信号新特征

近日,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研究人员利用双中子星并合过程中的引力波辐射特性研究核物质转变,取得了重要进展。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物理评论快报》上。

在密度约为每立方厘米万亿千克的极高密度物质中,研究预测夸克可以从亚原子粒子中释放出来。这种夸克物质被认为存在于宇宙极早期,也可能形成于中子星内部或是并合产物中。不过,迄今尚未发现这种奇特的物质状态。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研究人员与日本科学家合作,通过数值模拟揭示双中子星并合引力波辐射的一个新特征,并预测其可以被第三代地面引力波探测器探测到。夸克物质的实验检测将帮助物理学家逐步完善基本粒子模型。

数值模拟显示,双中子星并合后如果不立即塌缩成为黑洞,那么将形成快速较差转动的超重中子星,辐射强烈的引力波,并表现出一些特征谱峰。随着并合过程中系统核心密度的升高,强子物质如果向夸克物质转变,则会导致引力波的频率突然下降,确切的下降取决于夸克模型的状态方程。定量计算表明,第三代引力波探测器可以有效探测到这一引力波辐射频率的降低。


· 演化生物学 ·
4亿多年前动物已在用声音交流

使用声音进行交流的动物十分常见,如一些鸟类、海豚和人类等等。而有些在我们印象中比较安静的动物,如海龟,同样会利用声音交流。最近,在一项发表于《自然·通讯》的研究中,科学家通过分析一些被认为安静的动物发出的声音,认为所有陆地脊椎动物的发声都有一个共同的根源,可追溯到4亿年前。

研究声学交流演化根源的科学家团队,共收集了53个物种的声音,以及声音所伴随的行为信息。这些物种来自4个大类:海龟、楔齿蜥属、无足目(属于两栖动物)和肺鱼。再结合文献中已有的约1800个物种的声学通讯数据,研究者认为声音交流不仅在陆地脊椎动物中广泛存在,一些从前被认为安静的动物同样拥有声学能力。科学家用这些物种组成了更全面的演化树,其中每个分支都包含用声音交流的物种。研究团队认为,声学交流在陆地动物和肺鱼的共同祖先中只演化了一次,大约发生在4.07亿年前。今后,科学家打算将陆地脊椎动物和肺鱼的声音,与其他鱼类进行比较,更深入地研究声学交流的起源。


· 环境 ·
植物使全球水可用性增强

近年来,全球植被覆盖发生了许多改变,这一现象受综合因素影响,包括造林、森林砍伐和大气二氧化碳增加带来的施肥效应。通过蒸腾和对后续降水的影响,植物在水循环中起到重要作用。最近,一项发表在《自然·地球科学》的研究发现,过去20年间植被覆盖的增加,加强了全球水可用性,但水文影响超出了发生植被变化的区域。

研究者结合大气水汽追踪数据以及降水和叶面积指数(测量给定区域的叶片数量)观察,认为2001-2018年间的植被改变影响了地表水可用性。在全球尺度上,科学家发现近期植被变化令水可用性每年增加了约0.26毫米,相当于全球近期淡水可用性总减少量的15%。但这一反应在区域水平上存在变数,因为循环的水蒸气会被输送到别处。研究者制作了一张地图,量化了植物覆盖增加在任一特定地区对水可用性的影响。在全球约45%的陆地表面,包括中美洲和美洲东北部、欧洲以及中国东部,植被增多使本地和下风处的水可用性增加。在全球约34%的陆地(主要是缺水地区),植被增加使区域水可用性减少,但对下风区域有积极影响。在约8%的陆地表面,包括加拿大西部、青藏高原南部和刚果盆地北部,增加植被减少了本地和下风处的水可用性。人们期望广泛造林在气候缓解策略中发挥关键作用,而研究者认为,理解植被变化对水循环的影响十分重要,或可为未来造林策略提供信息。



· 新冠疫情 ·

据国家卫健委官方数据,10月31日0—24时,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报告新增确诊病例547例。其中境外输入病例49例(福建13例,北京12例,广东7例,四川4例,上海3例,重庆3例,内蒙古2例,辽宁2例,江苏2例,云南1例),含15例由无症状感染者转为确诊病例(福建5例,北京3例,四川3例,辽宁2例,江苏1例,广东1例);本土病例498例(广东242例,福建82例,新疆23例,北京21例,山西17例,江苏16例,湖南15例,内蒙古13例,河南13例,陕西11例,四川9例,山东7例,重庆7例,黑龙江5例,云南3例,甘肃3例,天津2例,上海2例,贵州2例,青海2例,宁夏2例,安徽1例),含93例由无症状感染者转为确诊病例(福建68例,四川6例,陕西4例,江苏3例,广东3例,重庆3例,甘肃3例,北京1例,山西1例,湖南1例)。无新增死亡病例。无新增疑似病例。

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报告新增无症状感染者2331例,其中境外输入110例,本土2221例(广东458例,新疆380例,黑龙江184例,内蒙古152例,青海126例,山西123例,福建123例,云南98例,山东96例,河南91例,湖北76例,河北60例,湖南47例,四川45例,陕西44例,甘肃31例,天津24例,辽宁17例,江苏10例,西藏10例,广西7例,重庆6例,安徽4例,宁夏3例,北京2例,上海2例,江西1例,贵州1例)。

截至2022年10月30日,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累计报告接种新冠病毒疫苗343969.8万剂次。

文:王昱、栗子、张逸飞

编辑:王昱、栗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