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员工做到高管,这是他12年不断进阶的方法

 星火辽远 2022-11-01 发布于广东

「三节课校友会」正在做一个系列访谈直播。访谈还在奋斗路上的校友们,他们在各自的领域里取得了一些成绩,邀请他们来分享职场中沉淀的经验和方法,以及职业成长中的思考和故事,希望能给到你一些启发。

12年的时间,从一个游戏行业的新人到制作人,运营总监,VP,再做到金融领域某公司的联合创始人,管理过上百人的团队,操盘过的项目累计营收达数十亿。

这是三节课校友——朝珺的职业成长路线。

在旁人看来,这条职业成长路线非常符合很多人期望的样子,从员工到高管,一步步的打怪升级,好像是最有可能被复制的,但现实是很多人会在某个职业瓶颈期卡住,让这个路径变得极其坎坷和漫长。

多数人遇到的一些问题,朝珺也都经历过,他也总结了一些可依赖的方法论。上周,三节课校友会邀请到朝珺,跟他做了一场直播, 聊一聊职业各阶段容易进入的误区和建议。

下面是直播的部分内容,聊了三个问题——

  1. 初入职场,如何快速找到自己的定位?

  2. 从 执行者向项目负责人进阶,如何能胜任工作?

  3. 工作太忙没有时间学习,导致成长缓慢怎么破?

Q:初入职场,很多人都会尝试做很多工作,有人还会频繁跳槽,换岗位、换行业,希望能找到自己的定位,但是我们发现,事情没少做,却越来越找不到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又怎么去突破呢?

A:职场新人特别容易进入一个误区,好像什么事情都能做,但是做什么事情又都差点意思,总拿不出特别亮点的成绩,而且做的越多,学的越广的人越容易进入这个误区。

我建议一个刚进入行业的新人,应该建立一个「先做到1%」的思维方式。

「先做到1%」,我把它称之为“扎根”,就是在某个技能上成为这个领域中的1%,做到头部角色,做到让别人提起这个业务就能想起你,比如说到营销增长就会提到张三,用户运营方面李四做得不错。

需要注意的是, 阻碍大多数新人成为「1%」的原因,不是不够努力,而是面对的选择太多,不聚焦。

可以说,如果没有朝着那1%去努力,即使做了很多的事情都是没有意义的。我们精力有限,应该先做到1%,再去补充其他,最终形成自己的能力矩阵。相反,如果什么领域都做一些,但都浅尝辄止,最终就会导致没有一个技能是很精通的,在上级看来,不管哪个工作都没法独立交给他,因为他没法为这个业务“把关”。

那怎么能找到自己要为之努力的「1%」呢?

对于一个新人来说,首先可以看自己做什么事情是有成就感的。比如说你写文章会觉得特别嗨,写完还会复盘,愿意不断地去打磨,发出去之后看到数据不错就会很满足,那内容就可以作为职业上那1%的努力方向,锁住了深扎下去。

别因为市面上什么热门,就跟风跑,要有意识控制信息的来源,少即是多。

但也有人一开始找不到自己喜欢的事情,那就先把手里的事情做好,去关注事情背后的底层能力。举个例子,你可能在做市场销售的工作,那把销售的能力项拆一拆,包含用户沟通、卖点挖掘、需求匹配等,通过做好销售工作,把这些技能打磨到1%,因为这些技能跟其他岗位,比如运营或产品的能力是共通的,即便接下来你想转岗,这些底层能力就会是非常有利。

比较忌讳的是,只看到表面的事情,就快速把机会放掉,最后越来越没有机会。做好手里的事情,是开启下一件事情的钥匙。

那怎么能成为那「1%」呢?我给四个字:日拱一卒。

在互联网行业工作,职业焦虑也许是个标配,很多人都会担心自己是不是又被同辈人甩在身后了,其实我认为,不要担心成长慢,怕的是时不时的中断,每日的积累会帮助自己越跑越快,在一个领域中扎根是有复利的。

比如:如果你想要训练自己的操盘能力,在操盘方面成为「1%」,可以建一个知识星球,每天都在知识星球上写一些关于操盘的思考和积累,每个季度把这些思考串联起来,就会发现已经积累了非常深厚的东西。

如果把职场成长当成投资,那我们最大的资本就是时间。不少新人会觉得自己的时间是充裕的,可以去花时间去做很多事情,其实时间是最稀缺的,初入职场要有意识的围绕自己的那「1%」。

时间不等人,如果在一件事上无法做到极致,可预见随着工龄增加,业务量增加,而自己会始终在一些无关痛痒的事情上打杂,无法跨越职场鸿沟。

Q:工作多年之后,一些人开始了从执行者向项目负责人或团队负责人的进阶,负责的事情越来越多,但很多人会感到很多事情搞不定了,逐渐力不从心,每天身体都好像都被掏空。在你看来,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A:当我们拥有了一些底层能力之后,会获得越来越多的机会,手里的项目越来越多,管的人也越来越多,随之,加班熬夜也多起来,但是却不能保证事事做好,反而有可能还处理得一团糟,导致老板很不满意。

这个现象背后其实是因为手里的杠杆太小了,做一件事情还行,多件事情并行的话就困难了。因为时间就那么多,为了让单位时间内做成的事情多一些,就要让每个单位时间的效率更高,得给自己加杠杆,方法也很简单——就是积累些可供依赖的方法论,做成工具和清单供调用。

比如:我会把解决问题的思路整理成一个清单,使用的多了,一个思考的模式就会开始内化,这个思考的清单如下——

有了这些工具就让自己有了抓手,可以更高效的去解决一些问题。也能把它分享给团队里的人,大家思维方式保持一致能很快能达成共识,团队就能做出更多的事情。

那么,怎么制作出这些可以指导工作的清单呢?我的清单来源就是两个,自己做事的经验复盘,和他人的经验总结。

每次做完一件事时,我就会复盘事情是怎么做成的,或者是怎么做砸的。比如从0~1做了一款游戏,我就会想下次再做时怎么能借鉴这次的经验——

  • 需要一个甘特图来管理整个项目的里程碑。

  • 需要一个每周业务进度表来梳理周目标。

  • 需要一个用户体验清单来检查前期新手引导的设计是否做到位了。

通过这些工具就能保障新项目推进中多数问题是可以被发现的,然后就是解决问题的能力了。

或者从别人的经验里来学习,比如金字塔原理来展示、黄金思维圈来梳理、用数学期望值来帮助选择等等, 看到这样好用的有效的内容,就会用自己的语言重新梳理一遍,内化,整理成可用的工具,放在我的知识体系里。

假设我们的大脑是一个库房,存放着各种各样的知识武器,遇到不同问题的时候要拿出来使用,这个知识体系可能的样子是——

其中的每一个分支,都包含有一个独立的框架体系——

基于每个人所处的行业不同,有可能职业体系是教育、金融、律师、医生等,框架就是个概念,每个层级的怎样划分不太重要,重要的是: 这个框架可以帮助我们指导接下里的行动。

Q:你有没有这样感受,现在互联网的同学们太忙了,甚至没有额外的时间去学习,很多人到家即便还有时间,但是感觉身体已经被掏空,根本提不起念头去学习。针对这种情况你有什么经验要告诉大家么?

A:这个问题中有很多信息量,有人可能是一个问题,有人可能是多个问题并发,我把这个现象可能出现的几个问题都说一下。

第一个是:要事第一。

我们每个人每周的事情都不少,但是你发现决定一周是否出成绩的是那20%的事情,甚至更少的事情。

多数人习惯于从擅长的事情入手,很多时候不见得擅长就简单,可能这个事很复杂,但是自己很熟练了,就变成了舒适区,那些重要不紧急的事情被一拖再拖,成为了重要紧急,每周重复,就会导致了繁忙而不高效,自己毫无成就感。

第二个是:正确认识压力。

如果我们把压力看做一个数值,组长的压力是15,总监的压力是30,高管的压力是60,CEO的压力是300。

随着业务的增加,岗位的变化,你就是会遇到很多的压力和焦虑,因为岗位越高,你所面对的问题就充满了不确定。必须学会在不确定中找到一条路,带领团队向前走,而这个过程中还要抬头看点,低头看路,随时改方向,还要安抚团队,这是当Leader必须学会面对的。 如果你期望在职业的路上越走越远,就要正确看待压力。如果30分的压力就把自己拦住了,将来的压力如何去应对呢?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有3个建议:1)保持好心态,乐观积极。2)将压力转化为动力。3)学习换位思考。也可以观察自己的老板是如何在应对这个问题的,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学会识别压力,懂得梳理看问题的视角,基本就能控制好职场情绪。

在这一点上推荐大家一个具体的办法是:记录情绪。

在印象笔记或者石墨上创建表格,记录自己的情绪,不开心和过于开心都值得被记录,时常回来看看,就会跳出自己的角色重新看自己,就能对自己的情绪慢慢拥有掌控力。

第三个是:构建自己的能量闭环。

能量也可以称之为精力。一个人消耗能量的地方非常多,早晨出门穿什么,白天主持会议的发言,中午吃什么,下午和朋友谈心等等都是在消耗能量,尤其是当业务不顺利、被领导批评、家人不理解、外卖迟到等等,最后晚上回家路上被陌生人轻轻撞了一下,然后能量耗尽,整个人整个崩溃,朋友圈说水逆。

我们有非常多输出能量的地方,但是很少有人刻意的为自己输入能量:比如被认可,被需要,感觉到自己确定性的积累和成长,所以输入的地方可以是什么呢,是读书、写作、健身、帮助朋友、和朋友们聚会互相激励。你要不断的尝试去寻找自己的平衡点,例如每周一篇文章,一次健身,见一个朋友是三次有效输入,其他时间是能量输出,自己感觉就可以达成平衡。

能量输入和输出的底层是身体精力的控制,所以健身、饮食也要纳入管理范畴,当你职级越高就越发现,这是一场长期的体力战,自己身体要跟得上。

能量闭环的顶层建筑是“留白”。我们会发现,自己灵感和创意迸发更多的时候是游泳、健身、跑步、冥想等等做这些专注的让自己沉浸下来的事情的时候。也往往是这些时刻,让自己想明白了压力为什么产生的,情绪如何控制,能量应该如何调节。

单纯的能量闭环也是一个手段,更重要的是,我们明白自己情绪的根源,知道自己会被什么所打击到,什么可以让自己战斗力爆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