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卢伦燕:中国到2050年可以实现88%左右一次能源来自可再生能源

 James5291 2022-11-01 发布于北京

凤凰网财经讯 11月1日,由凤凰卫视、世界自然基金会(瑞士)北京代表处(WWF)主办,落基山研究所(RMI)、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SEE基金会)、大道应对气候变化促进中心(C Team)联合主办的“零碳使命国际气候峰会2022”在北京召开,凤凰网财经进行全程报道。本届峰会以“绿色发展,碳路中国”为主题,盛邀近70位政商学界顶级嘉宾,共商低碳转型与应对气候变化,推进切实有效的有关行动。

卢伦燕 世界自然基金会(瑞士)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

卢伦燕 世界自然基金会(瑞士)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

世界自然基金会(瑞士)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卢伦燕在以“国际机构参与全球气候治理与中国贡献“为主题的圆桌对话中表示,大自然给人类提供了发展的源泉,大概全球有一半左右的GDP是适度或者高度依赖于自然生态系统的,有一些可能是有价的,有一些可能是无价的,所有的生产生活都离不开自然提供的这些要素。在发展的过程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温室气体排放大幅度的增加,导致了气候变暖。其实它也是人类在发展历程当中一个片段性的问题,它是由于技术的创新带来的,相信它也必然在技术的进一步创新中被解决。

卢伦燕认为,追求可持续、高质量的发展,从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必须要碳能源转型。今天可能还是有三分之二的一次能源来源于化石能源,如果数字反过来,变成有三分之二的能源来自于清洁的可再生能源的时候,经济发展可能相对来讲,碳排放的负担就会轻很多。卢伦燕还表示,中国到2050年可以实现大概88%左右的一次能源来自于清洁的可再生能源。

此外,卢伦燕认为,中国现在工商企业的能效还有很大提高的余地,节能减排首先是可以给自己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又可以更好的参与到从微观层面应对气候变化的工作当中。

最后,卢伦燕表示,在发展与自然保护之间有非常大的平衡点,并不是说要发展就不要保护,或者要保护就不要发展。实际上中国的企业技术发展,也可以使全球在应对气候变化的过程中受益,可以把清洁能源的技术、能效的技术,不仅应用在中国,也带到全球去。

以下是卢伦燕发言实录:

主持人:刚刚谈到如何更好的协同,在各方面情况更加复杂和艰难的情况之下,除了协同之外我们如何能够在艰难之中实现共融?也是非常重要的话题。尤其放眼全球,中国在强调高质量经济增长转型当中,如何能让大家看到共融点?这个问题我想请问卢伦燕,您如何看待?

卢伦燕:实际上环保人士并不是不提发展,人类的生存发展一直是永恒的主题。而且纵观历史来看,人类一直在追求更高质量的发展。共融的概念,我理解首先是把发展与环境的保护共融,从这一点上来讲,大自然给人类提供了发展的源泉。根据报道记载,大概全球有一半左右的GDP是适度或者高度依赖于自然的生态系统的,也就是说自然生态系统其实是为发展提供了很多条件的,各种各样的资源。有一些可能是有价的,有一些可能是无价的。其实所有的生产生活都离不开自然提供的这些要素。

在发展的过程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说现在的温室气体排放大幅度的增加,导致了气候变暖。其实它也是人类在发展历程当中一个片段性的问题,它是由于技术的创新带来的,或者叫技术的发展带来的,相信它也必然在技术的进一步创新当中会被解决。

我们追求的可持续的发展、高质量的发展,其实它可能宏观、微观两个层面都是有的。从宏观的角度,全球所有的国家可能都要追求。在这个进程当中,没有人可以独善其身。

宏观的另一个角度,可能是从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必须要碳能源转型。今天可能还是有三分之二的一次能源来源于化石能源,如果数字反过来变成有三分之二的能源来自于清洁的可再生能源的时候,经济发展可能相对来讲,碳排放的负担就会轻很多。

2015年世界自然基金会曾经发布了中国的未来发电2.0报告,今年我们正在延续3.0报告的编写工作。实际上我们看到的是,在一个经济可行的范围之内,中国到2050年可以实现大概88%左右的一次能源来自于清洁的可再生能源。

从微观的角度,说到每一个企业,国家有大的能源转型,提供给工商企业更清洁的电力、能源来使用,但是这并不代表每一家企业就可以只是坐在那里享用更清洁的电力就可以了。

实际中国现在工商企业的能效还有很大提高的余地,节能减排首先是可以给自己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又可以更好的参与到从微观层面应对气候变化的工作当中。

WWF在2015年的时候,发起了一个全球性的倡议叫做科学碳减排。其实就是针对于企业的微观层面,帮助企业参与到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工作当中。简单来说,可以承诺每年年均4.2%的碳减排,或者承诺在2030年生产中使用的能源100%来自清洁的可再生能源。承诺其中的任何一个目标并且为之付诸实施,都会非常好的落实了《巴黎协定》当中应对气候变化的承诺。

要发展、一直发展,要坚持高质量的发展。在发展与自然保护之间有非常大的平衡点,并不是说要发展就不要保护,或者要保护就不要发展。

最后再想提一点,就是技术创新,比如可再生能源的发展,也是得益于技术的不断的创新、成熟,使光伏已经可以达到平价发电、平价上网的水平。实际上中国的企业技术发展,也可以使全球在应对气候变化的过程中受益,可以把清洁能源的技术、能效的技术,不仅应用在中国,也带到全球去。谢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