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疱性表皮松解症的诊治与护理,一文掌握!

 新用户0753Ruur 2022-11-01 发布于陕西
*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大咖带你了解大疱性表皮松解症的诊与治!


 

“疼痛”是遗传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EB)患者的日常,这是一种由轻微物理性损伤引起的、以水疱形成为特征的一组罕见的遗传性疾病[1]。EB患者的皮肤脆性增加,皮肤或黏膜受到轻微外伤后,就会出现血疱、水疱以及糜烂等症状,严重者症状可累及全身,可致残或致死。

那么,如何诊治EB,提高EB患者的生活质量?每年10月的最后一周是国际EB关爱周,“医学界”特邀南方医科大学皮肤病医院林志淼教授就EB的研究进展、日常护理等方面分享了真知灼见。


助力EB精准诊疗,
遗传学研究功不可没

作为一种罕见的遗传性皮肤病,EB的分型复杂,临床上至少包括23种不同临床表型,给确诊和治疗都带来了难度。对此,林志淼教授表示,遗传学研究的进展,给EB的病因研究、诊断和治疗都带来了巨大的进步。

2016年,林志淼教授所在团队在国际上首先发现了EB的第19个致病基因KLHL24及其发病机理,在此之前的18个致病基因都由国外学者发现。KLHL24的出现,大大拓展了医学界对EB的认知。

林志淼教授介绍道:“传统观点认为,EB的发病,是由于某一个结构蛋白(如角蛋白5、角蛋白14、Ⅶ型胶原)编码基因出现问题所致。但是我们2016年发表在《自然·遗传学》上的研究[3]发现,在结构蛋白编码基因没问题的情况下,出现了一个'捣乱’的泛素化蛋白,会导致角蛋白14的过度泛素化和降解,使表皮基底层细胞变的脆弱和易脱落,进而导致EB。”

在EB诊断中,根据基因突变进行分型,是预测患者疾病发展最重要的一个依据。尽管EB患者在刚出生的时候,大多症状表现为起水疱,但是到了一定年龄后,不同的基因突变会导致不同的临床表型,进而导致截然不同的病情进展。

  • 部分病情较轻的分型,比如由角蛋白5和(或)角蛋白14编码基因突变所致的局限性单纯型EB,这类患者可能在一岁之后不怎么出水疱,或者只在手掌上出水疱,患者的生命、功能基本不受影响,只是不能进行剧烈运动。

  • 部分病情严重的分型,比如由LAMA3、LAMB3和LAMC2基因突变导致的致死性交界型EB。这类患者在出生时即有广泛的水疱、大疱、糜烂和结痂,即使经积极治疗,预后仍差,大多数患者在2岁内死亡[1]

因此,遗传学研究的进展,可以助力EB的精准分型,有利于预测患者的病情发展,从而及时进行科学护理,控制病情发展,并且可以精准预防EB在家庭中再遗传。

同时,林志淼教授指出,营养不良型EB患者可能会出现食道狭窄,部分交界型EB患者可能会出现泌道系统狭窄,由KLHL24致病基因突变导致的EB患者有可能会合并心脏的异常等。因此,通过遗传学检查确认患者EB类型后,临床上可以更好地对患者的并发症进行针对性预防和治疗


防治感染、减轻痛苦,
家庭护理至关重要

由于皮肤的病理性改变,EB患者可能每天都生活在疼痛中。对于普通人来说再正常不过的大幅度肢体活动,都可能导致EB患者皮肤受到牵拉而破损,通常伤口难以愈合,可能带来持续性剧烈疼痛,甚至继发感染。

谈及如何防治伤口感染,林志淼教授建议,积极的家庭护理是至关重要的,许多伤口换药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方法需要家属或者患者本人学习并且参与。具体相关知识,患者及其家属可以参考EB患者组织蝴蝶宝贝关爱中心提供的相关文字或视频版护理知识,学习科学的伤口护理措施,注重日常换药,减轻患者痛苦。

林志淼教授指出,在目前没有任何有效治疗手段的情况下,家庭护理仍是EB最好的治疗方案。家庭护理的好坏,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患者是否会出现严重的并发症。

表 EB的日常护理方法[2]
图片


基因疗法指日可待,
行医之路不忘初心

目前,临床上对于EB的治疗主要以护理与并发症对症治疗为主,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采用新治疗方法来彻底改变皮肤脆性增加至关重要。关于国内外关于EB治疗研究的新进展,林志淼教授总结为两大方面。


1

非对因性药物研发


目前国内外有大量具有缓解皮肤瘙痒、减少皮肤感染或促进伤口愈合等功能的药物正在不断研发,临床上目前也出现“老药新用”的情况,比如使用巴瑞替尼、度普利尤单抗等药物治疗痒疹型EB或者其他伴有严重瘙痒的特殊类型EB。


2

对因治疗


林志淼教授表示,医生与患者最希望看到的就是出现对因治疗方案,因为可以从根本上治疗EB。实际上,大多数EB的发病机制都较为明确,根据目前的研究进展,通过基因疗法对因治疗常染色体隐性营养不良型EB,乐观估计,此疗法有望在未来三至五年内实现。

提及团队在EB治疗方面的最新成果及进展,林志淼教授介绍到,其团队正在尝试利用一些特殊的病毒载体来进行基因(主要是Ⅶ型胶原编码基因)的表达,希望做成凝胶,可涂抹在长期不愈合的EB患者伤口上,以恢复皮肤细胞胶原蛋白Ⅶ的表达,实现皮肤修复,并改变皮肤脆性,为营养不良型EB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

林志淼教授预计,这项研究可能在今年年底到明年年初在其所在单位南方医科大学皮肤病医院开始招募患者,尽全力为广大患者早日带来治疗希望。


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林志淼教授就跟随导师杨勇教授开启了对EB的研究。“从读博就结识了许多EB患者,直到现在,很多人叫我林主任,一听叫我'林博’,不用抬头,我就猜到一定是EB病友。”

最后,提到对EB群体的牵挂,林志淼教授恳切地讲道:“很想告诉大家,我一直把EB病友和家属们当成我最为牵挂的朋友,也一直致力于EB的病因和治疗研究。希望今后,我能给大家带来更多好消息,我们继续携手改善EB的治疗现状。”




更多皮肤临床知识哪里看?

快来“医生站”瞧一瞧👇

参考文献:
[1]张学军,郑捷.皮肤性病学.第9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

[2]上海德博蝴蝶宝贝关爱中心.《大疱性表皮松解症家庭护理指南》(2017版). https://www./fileadmin/user_upload/medresearch/EB-CareGuice-20170506.pdf

[3]Lin Z, Li S, Feng C, et al. Stabilizing mutations of KLHL24 ubiquitin ligase cause loss of keratin 14 and human skin fragility. Nat Genet. 2016 Dec;48(12):1508-1516.

文首发:医学界罕见病频道
本文整理:医学界报道组
本文审核:南方医科大学皮肤病医院 林志淼教授
特别鸣谢:上海德博蝴蝶宝贝关爱中心

责任编辑:香菜

医学界力求其发表内容在审核通过时的准确可靠,但并不对已发表内容的适时性,以及所引用资料(如有)的准确性和完整性等作出任何承诺和保证,亦不承担因该些内容已过时、所引用资料可能的不准确或不完整等情况引起的任何责任。请相关各方在采用或者以此作为决策依据时另行核查。

版权申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