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090】《太空居民》:无垠宇宙,是我们未来的家乡吗?

 叶子20211208 2022-11-01 发布于吉林

图片

前言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我是金燕西。今天我为你解读的书是《太空居民》,副标题叫作“人类将如何在无垠宇宙中定居”。

这个书名听起来很科幻,如果有一天我们可以居住在太空中,那会是怎样的体验?我们先设想有这么一座太空城市:在地球的近地轨道上 ,有一个巨大的旋转空间。这个城市通过旋转制造的离心力,实现人工重力,所以生活在那里就跟生活在地球上的感觉一样。城市里还有树木、河流和房屋,可供成千上万的人类居住。

这是科幻片《星际穿越》最后的场景,当男主醒来,未来的人类就生活在这样一个旋转城市里。但我想告诉你的是,这座太空城市并不是虚构的。上世纪70年代,普林斯顿物理学家杰拉德·奥尼尔就提出设计这样一座太空城市的方案,计划在80年代建成,到了21世纪初便可以居住;这座旋转的城市就被称为“奥尼尔圆筒”。显然,这个宏伟的计划未能如期实现,但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又有人将这个计划翻了出来,重新提上日程。这个人就是贝佐斯。可能大家都知道他创立的线上零售网站亚马逊,但很少人听说过他的航天公司蓝色起源(Blue Origin) 。2019年,贝佐斯宣布蓝色起源在未来十年将开始建造“奥尼尔圆筒”式的太空城市,可满足100万居民的工作和生活,比现有的国际空间站大几百倍 。虽然这样的建造计划可能需要几十年 ,但可以确定的是,人类实现移居太空的梦想已经并不遥远了。

本书作者克里斯托弗·万杰克是美国著名科普作家和记者,曾担任NASA(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戈达德太空飞行中心的资深作家,负责报道宇宙的结构和演化。这本书系统地分析了人类目前探索太空的经验与挑战,并站在科学的角度,大胆地预测了未来居住在月球、火星、小行星乃至更遥远宇宙的太空生活细节。值得一提的是,书中有关航天和宇宙的专业知识得到了我国航天专家和院士的认可。所以,这不是一本科幻小说,而是一部未来太空居民必备的生存手册。如果你曾有过探索太空的梦想,别忘了在启程前带上这本书,它将会为你提供很多关键的信息,或许还能救你一命。

接下来,我将分为两部分为你解读这本书。

首先,我们来看看,如果要去太空旅行,我们将会遇到哪些风险?未来的太空居民们一定要时刻警惕,毕竟我们是在地球上进化出的物种,要想适应太空生活,就要懂得如何规避这些风险;然后,沿着作者的预测,我们来看看,从地球启程,未来人类飞到月球、火星和小行星上,将有怎样的生活?在书中,作者还埋下了一个彩蛋,我们将在结语处揭晓。

好,准备好了吗?未来的太空居民们,我们马上启程。

第一部分

假设有一天,人类开始大规模前往宇宙探索,无论是旅游还是定居,我们都得先把健康风险说清楚。作为头脑清醒的现代人,我们都知道外太空的环境并不适宜人类生存,在许多科幻片中,宇航服破损的人都不幸飘荡在宇宙中丢了性命。

那么,在太空旅行中,我们将会受到哪些危险的袭击呢?首先,太空中没有供人类生存的氧气,不过飞船或航天飞机会给我们解决氧气的问题;另外,机械故障当然也是潜在的风险。但除开这些,NASA还列出了34种可预见的健康风险,作者为我们总结了造成这些健康风险的三大原因:重力、辐射和医疗。说到医疗,目前,在太空里做手术或采取别的复杂医疗手段是很困难的,这里我就不深入了;而辐射又可分为太阳辐射和宇宙射线两种。所以,我将主要从重力、太阳辐射和宇宙射线三方面来给你介绍太空中的危险。

先来看第一条,重力问题。太空中是没有重力的,也就是零重力,关于这一点,作者先是引用了一些20世纪中叶科幻小说的说法,例如零重力会使人的血液更容易流动,不再有关节炎,甚至让人的衰老速度减慢,等等。但是,作者确定地告诉我们这些不过是美好的想象!

为什么呢?实际的载人航天数据告诉我们,在零重力状态下,人类的骨骼会变得脆弱,每个月都会流失1%的矿物质。通过一个例子就知道宇航员的骨质流失有多严重了:国际空间站上的饮用水,一部分是用尿液循环过滤而来的,但过滤器常常会被钙质沉淀物堵住。这些钙从骨骼渗出进入尿液,这样就会让宇航员面临肾结石和肾病的风险。同样,肌肉在收缩时也需要一定的抗力,所以在没有重力的环境下,肌肉也会渐渐萎缩。为了对抗这些风险,国际空间站上的宇航员每天都要锻炼两个小时,尽量减少骨质流失和肌肉损失。即便这样,他们的身体也会受到永久性的损害。

更糟糕的是,他们无法锻炼到的其他肌肉,例如心肌、平滑肌和其他骨骼肌,这些都可能导致严重的健康问题。在地球上,我们不用担心这一点,因为这些肌肉对抗地球的重力就可以得到有效的锻炼了。

零重力环境对我们的血液循环也不利。作者说,在地球重力下,我们的循环系统经过演化,可以将血液向上输送到大脑,以供应大脑的运作。如果没有了重力,我们的血液循环会像一个规律喷发的火山,一阵阵地向上涌,让头部感到有节奏的冲击;为了促进血液循环,心脏也会加速跳动。这时,我们的身体会疑惑,难道是有多余的血液吗?于是就下令让肾脏超速运转,通过尿液排除多余的水分。结果就是,人脱水了,血变稠了,这又反过来触发身体停止制造红细胞,接着来的就是贫血、反应迟钝、呼吸急促等等。另外,我们的视力也会受到严重影响。作者感叹,这简直就是一个医学噩梦!

别着急,对抗零重力环境我们有相应的解决办法。目前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干预措施包括严格的锻炼方案,服用减缓骨质流失的双磷酸盐类药物,使用抗液体流失的电解质包,等等。不过,作者对这些方案还不够满意。显然,未来的人类肯定有更有效的方法。例如让飞船旋转起来,就像我们开头提到的旋转城市一样。作者说,旋转可以制造离心力,而离心力可以模拟重力。想象一个装了一半水的水桶,如果你把水桶拎起来转得足够快,就像风车一样一圈一圈地转动,水就会保持在桶里,即使是旋转到头顶上方,也不用担心头被淋湿。人造重力的原理也是一样,如果我们足够快地转动太空城市或飞船,我们也能感到一股伪装成重力的离心力将我们压在地面上。这样,我们就可以在旅途或太空城市中,感受到类似于地球的重力。

事实上,这种旋转飞船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遥远。据作者调查,俄罗斯的工程师正在设计一种充气式可旋转的太空舱,将于2025年之前连接到国际空间站。美国的私人公司毕格罗也在紧锣密鼓地筹备着相关的计划 。可以想象,作者设想的人造重力将在未来的星际旅行中大规模使用,毕竟珍惜重力,就是珍惜身体。

好,我们刚才说了来自零重力的风险,下面讲第二点,可怕的太阳辐射。可能你会说,我们平时沐浴在阳光里,不是也长期暴露在太阳辐射之下吗?但或许我们想得太简单了。作者告诉我们,地球的居民被保护得太好了。我们基本不会受到太阳辐射中那些致命成分的侵害,比如太阳粒子、X射线和能量极高的紫外线,这些物质要么被地球磁层改变了方向,要么被大气层的臭氧层所阻挡。我们平时感受到的太阳辐射,不过是一些危害较小的低能辐射罢了。然而在宇宙中,我们必须要借助宇航服和飞船的保护。但即便是这样,旅行者也会受到高于地球上很多倍的辐射。

更可怕的是太阳风暴。什么是太阳风暴呢?一般来说,太阳风暴首先是太阳耀斑,当太阳开始活动,频繁地发出耀斑,这会使太阳的亮度突然增加,并带来长达数小时的高剂量辐射。随后还有日冕物质抛射,类似于太阳抛射出一团团物质,这会在地球的两极附近地区引发美丽的极光。作者做了形象的比喻,太阳耀斑就像是枪口的闪光,主要由X射线和紫外线组成;而日冕物质抛射主要由太阳粒子组成,像一颗炮弹。如果不幸暴露在这两种可怕的能量中,太空旅行者将会受到致命的伤害。

但值得欣慰的是,人类的宇航员还没有遭遇过这样的劫难。因为我们可以预知太阳的活动周期,太阳磁活动周期在11年左右。另外,就算太阳风暴不期而至,地面上的监控者也有时间通知国际空间站的宇航员,寻找特殊的庇护所。对于早期的太空旅行者来说,飞船上一定要有类似于防空洞的庇护所,这个地方可能覆有一层厚厚的金属,甚至覆有一层水,可以吸收太阳粒子的辐射。对于月球或火星上的太空居民来说,这样的防护当然也非常必要。我们未来建设太空城市,也必须注意这一点。

说完前面两个危险,再来说第三种危险,宇宙射线。这个太空杀手我们并不熟悉。但未来的太空居民们请注意了,别以为躲过太阳风暴就安全了,宇宙射线才是太空中真正的“慢性杀手”。这些原子大小的子弹来自太阳系外的外太空,由遥远的恒星在爆炸时产生,以接近光速的速度没日没夜地射向你——可以说,每秒钟都会有成千上万的射线穿透你的身体。宇宙射线不会像太阳活动一样马上让你死亡或生病,但会悄悄侵蚀你的大脑,切割你的DNA。芝加哥大学物理学家尤金·帕克说,你在太空中的每一年,都会有1/3的DNA被宇宙射线切割。我们不知道长期暴露在宇宙射线中,人体的基因会突变成什么样子。而且我们要记住,人类在太空中并不孤单,和我们一起去太空的,还有数以亿计的微生物,这些微生物对人类的健康很重要,例如肠道里的菌群可以促进消化食物。如果宇宙射线将这些微生物都杀死或导致变异的话,会给人体带来未知的风险。

那么,在太空中我们应该如何躲避这些宇宙射线呢?遗憾的是,目前我们还没有预警或保护的措施。但作者分析,未来降低风险的主要方法依然是防护。飞船需要大量的防护,大到什么地步呢?需要在飞船外壳上增加几厘米的铅。你可别小看这几厘米,这将给飞船增加数百吨的重量,因此要多花费数十亿美元,就为了把更重的飞船送上太空。另外,也有工程师在研究如何将整个飞船的外壳包裹上水,或是氢气,但这些方案都不够经济实惠。

最终,作者得出结论,最适合的材料应该是组合型的,例如氢化氮化硼纳米管。这个词乍一听很复杂,但其实就是一种复合材料。这种材料非常轻,能够承受巨大的热量和压力,可以用来当作航天器的主要承重结构,而且最重要的是,可以充入氢气或水,用来防护辐射。作者预测,这种复合材料未来的价格可能会降低,因此或许会在未来大规模使用,成为未来太空居民们的金钟罩、铁布衫 。

第二部分

好,进入太空的风险大家都知道了,我们要想办法规避。现在我们进入本书的正题,人类该如何进入太空,并在太空中定居?沿着作者的预测,我们来看看,从地球启程,未来人类飞到月球、火星和小行星上,将会怎样生活?

我们刚才说到了有关在近地轨道建造太空城市的计划,可见在不远的将来,很多人都会造访太空。但作者认为,人类在正式踏上太空城市和永久定居之前,我们可能会更早实现太空旅游计划。

2016年,美国的私企毕格罗航宇就将一种轻质、耐用、可充气的模块化栖息地送上了国际空间站,进行了一年的安全检测并达标合格。未来,他们还将致力于为太空旅馆提供这样的栖息场所。作者说,这家公司的创始人罗伯特·毕格罗本来靠廉价套房发家致富,现在又将目标放在了宇宙,要在太空中继续经营他的旅馆。

那么,太空旅馆建造在哪里呢?仍然是我们熟悉的近地轨道,也就是国际空间站和太空城市所在的地方。作者说,这不光因为近地轨道离地球最近,更容易到达,而且也因为近地轨道处于地球磁层的保护范围之内。地球磁层可以保护地球不受太阳风的袭击。还记得我们之前说的危险的太阳风暴吗?研究者发现,太阳风虽没有太阳耀斑、日冕物质抛射这样致命,但它是一种持续存在的带电粒子流 ,对航空安全和电力系统都有很大的危害 。所以,我们的太空旅馆建造在磁层之内,便为我们的安全多加了一层保障。

作者估计,第一家太空旅馆将于2025年开业,到2030年可能会有几家公司提供每周飞往太空旅馆的航班,而到了2050年,将建成第一个具有人造重力、位于近地轨道的太空度假村。 这些计划听起来很动人心魄,但遗憾的是,太空旅行的费用依然高昂,要让这种旅行成为常态,并让大部分人都能负担得起,还要等到大约本世纪末。

接下来,我们来聊聊月球,人类有可能在月球上永久居住吗?作者认为这是有可能的。最初,我们会通过遥感机器人在月球上采矿,提炼氦-3和稀土元素,这些资源会给人类提供源源不断的“绿色能源”和电子装置原件 。但人类的目标显然不止于此,我们将探索更多的可能性。

冲出大气层、跨过近地轨道,在我们面前的是中国人千百年来仰望、赞叹的月宫。2013年12月,中国发射了名叫“玉兔号”的月球车,在月球上探测将近1000天,创下世界纪录;2019年,我国首次成功在月球背面着陆,这也是人类的探测器首次踏上月球背面。 不仅如此,中国国家航天局还宣布:在本世纪20年代末将航天员送往月球,目标就是建造永久基地。 作者估计,中国可能会比NASA或欧洲航天局早一步将人类再次送上月球。 而且他认为,中国在太空领域的成就已经促使几乎所有的太空玩家开始构想永久驻扎月球,这些玩家包括美国、欧盟、俄罗斯、日本和印度。 但抛开“太空竞赛”不谈,我们可以说各国对月球的兴趣奠定了未来人类移居月球的基础。

在我们的印象中,月球表面坑坑洼洼、光秃秃的,没有生命迹象。月球真的适合人类居住吗?作者告诉我们,实际上月球上有生命最需要的东西之一,那就是水。20世纪90年代,NASA的卫星在月球上发现了月球冰;2009年,印度的飞船又在月球表面发现了大量的水分子。并且月球上还有人类建造房屋需要的所有工业元素,这些元素可以帮助我们在月球和太空城市中建立未来人类的栖息地,而由于月球引力只有地球的六分之一,原材料的运输和庇护所的建造都会变得更容易。甚至,月球还将成为人类未来建设更遥远太空的资源集散地,从月球上运资源出去,比从受更大重力束缚的地球上运送原材料到太空,那可要容易多了。

好,说了这么多,既然月球是一个移居太空的合理选项,那我们就随着作者的描述,来看看在月球上是如何生活的。首先,我们应该住在哪儿?还记得我们刚才提到的太空风险吗?这些风险月球上都有,没有大气层,没有磁层,没有重力,太阳辐射和宇宙射线没日没夜地轰炸着月球上的居民。所以安全起见,作者认为月球基地必须建造在地下,如果在月球表面上修建的话,也要在基地之上再覆盖超过两米的月球土壤。实际上,欧洲航天局已经提出了相关的计划:将机器人送上月球,去建造一种穹顶的、可充气式的栖息地,挖掘月表土壤,通过3D打印技术给穹顶覆盖上一个坚固的防辐射外壳。目前,这个方案在地球上已经试验成功了,虽然还只是可容纳4人的“微型”基地,但人类定居月球的可能方案已经出现,扩大规模,甚至在月球地下建成一个居住群,只是时间和预算的问题。

什么?你等不及了?好,那我们稍微快进一下,假设我们已经到了21世纪中叶,那时候作者预计会有小型旅行团和数百人暂时居住在月球上,或许你就是其中之一。经过了长长的太空旅行,你在月球的“黎明”时分登陆,因为那时候温度最为适宜。导游会在旅途中提醒你们,月球的“白天”温度高达127℃,而“夜晚”则会降到-173℃,所以外出活动的时间要尽量控制在黄昏或黎明 ,那时候月球上的温度相对比较适宜。当然,因为潮汐锁定,月球的自转和它绕地球公转的周期相同,月球上的一天,相当于地球上的一个月,它的黎明和黄昏的时间都不算短,长达十几个小时。

不过进了月球旅馆就好了,在这里你可以脱下太空服,尝试深呼吸,吸、呼——是不是很清新?你现在呼吸的可是月球土壤中分解出的氧气 。虽说这间旅馆是在月球表面之下,但有几个精心设计的观景圆顶,每次你可以在圆顶中待上几小时,暴露在少量的辐射中。别担心,这点辐射会被控制在对人体无害的范围内。在这些观景圆顶中,你可以看到太空、璀璨的星星和美丽的蓝色地球,就像科幻片中一样;噢,别忘了还有月球本身的景色,作者说,这是一种“无比壮丽的荒凉”,就像北非的撒哈拉沙漠。

如果这种荒凉之美不是你的最爱,你也可以尝试月球上的各种“低重力”娱乐活动。作者预测,在安全的加压旅馆里,你可以通过人工翅膀飞行。月球的重力大约只有地球的1/6,所以只要你的手臂足够有力,你就可以保持在空中,拍打手臂“飞行”。就算手臂没力气了,落到地面上也并不危险,因为低重力也将让你落下的速度减慢。而且你还会变得“力大无穷”,你可以用一只手将你的朋友举起,再扔出去。好不容易来到一个天然的低重力环境,可不要拘束,放开胆子好好玩。如果你恰巧会滑雪,那一定要记得带上你的滑雪板。曾经登上月球的美国宇航员哈里森·施密特就很后悔没有带上他的滑雪板,因为从月球的环形山上滑下来,实在是太刺激了 。当然,任何室外的活动都是在宇航服的保护下安全进行的。

那么,在月球上应如何出行呢?磁悬浮列车是一个理想的选择。由于没有空气阻力,磁悬浮列车的速度可以像飞机一样快。作者还介绍了一种悬索系统,其实就类似于滑雪场使用的那种索道。通过缆车,你可以从一个定居点到另一个定居点,这个办法最大的优势是可以远离月球表面的“毒月尘”。什么是毒月尘?毒是毒药的毒,月是月球的月,尘是尘埃的尘,毒月尘,就是有毒的月球的灰尘吗?其实,作者认为用“灰尘”来形容这种物质并不恰当,灰尘质量轻且易擦拭,而毒月尘却锋利又粗糙,还带有静电,很容易附着在别的东西上。科学家发现,如果月尘进入呼吸道,会杀死肺细胞,甚至造成无法治愈的DNA损伤 。所以,要观光的话,还是尽量避免徒步出行,还是坐缆车吧。最后,作者还设想了一款月球跳跳车,给车装上四条有弹性的腿,在月球表面上像跳蚤一样跳着前行,由于重力很低,跳跳车可以很容易跳起来,跳很远,再轻轻地落下 。怎么样?听起来是不是很酷?但记得一定要系好安全带哦。

温馨提示,如果你爱上了月球的生活,想多住一阵子,也不是不可以,但长期处于低重力环境会对你的身体产生一些微妙的影响。作者说,也许在月球上生活10年之后,你的身体就再也无法适应地球的生活。也许当你回来的时候,你的骨头就会因为过大的重力而粉碎 。所以,在我们认清了长期处于低重力环境对人类的影响及如何解决之前,还是将月球当作一个终极旅游目的地吧。

好,看来荒凉的月球只适合观光旅游,并不适合定居。那未来的太空居民们应该去哪里呢?研究表明,金星的表面温度高达485℃,我们的飞船还没有靠近就会被熔化 ;水星和金星一样热,在夜晚,温度还会降到-170℃;木星和土星都是气态的,没有表面,人类也不可能飘浮在上面;天王星、海王星遥远昏暗,离太阳太远,也没有适合登陆的固态表面,而它们的那些卫星和冥王星又几乎没有重力 。

可能你猜到了,人类最适宜长居的天体其实就是火星。我们知道,火星是最接近地球的天体,它的重力大约是地球的2/5,比月球高一些;火星上的一天大约是24小时37分,与地球差不多,所以我们的生物钟也可以轻松适应 。作者还提到了相对适宜的温度、与地球相似的山脉、河流与峡谷,还有适合孕育生命的化学元素,这一切都意味着火星有可能成为人类未来繁荣发展的太空家园。

移居火星的方案很多,作者最提倡的是“火星地球化”计划。这听起来很理想主义,把火星变成第二个地球?这要如何实现呢?如果要让人类脱去宇航服,在火星上自由行走,甚至繁衍生息,我们就需要更多的气压、氧气、热量和重力。

作者提醒我们,低重力环境很难改变,如果人类无法在火星的重力环境下孕育生命,那一切都免谈了。不管怎样,我们先假设未来的人类可以适应相对的低重力,再来解决其他三个问题。首先来看气压和热量,因为这两个问题可以一起解决。可别小看气压的作用,如果没有气压,我们的身体可能会像气球一样鼓起来,体液也会在几分钟内变成气态 ;另外火星上的温度最高可达20℃,这听起来是舒适的,但在夜晚也会下降到-100℃ 。作者认为,解决这两个问题最好的方法就是在火星上建工厂,持续不断地排放温室气体,例如碳氟化合物。在温室气体的影响下,作者预计火星的温度将每10年升高2℃。在20年的时间里,气温上升4℃可能会导致温室效应失控,从而释放火星两极的干冰,释放二氧化碳。而二氧化碳便会慢慢提升火星的气压,并且锁住热量,使气温上升。

然后,我们再来看氧气问题。如何为火星上的人类提供氧气?作者给出的答案是蓝藻细菌。我们不需要知道这种细菌到底长什么样,是由什么构成的,我们只需要知道它可以很好地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氧气,从而达到一个氧气与二氧化碳的大概平衡点。如果我们在温暖起来的火星上播撒蓝藻细菌的种子,就能产生足够的氧气,渐渐出现其他藻类和植物。作者预计,到23世纪,火星将可以达到冰岛的温度,并具有适宜居住的气压,或许到那时候,火星将变成人类真正的第二家园。

好,未来的太空居民们,请深呼吸。剩余的氧气充足。稍作停留之后,我们将驶往更遥远的太空——小行星带。小行星带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间,在那里有浩瀚的由小行星组成的星海。小行星其实就是在太阳系早期未能形成行星的碎片,由矿物和金属构成,多达几十亿颗;其中最大的一颗小行星名叫谷神星,直径约有1000千米。作者认为,像这样巨大的小行星,人类完全可以居住在里面。对,不是在表面,而是将小行星挖空,创造出一个可容纳成千上万人的地下城市,将小行星作为我们天然的空间站。再通过技术让它旋转起来,形成人造重力,就像我们之前构想的太空城市一样。作者分析,一个直径100米的小行星,一分钟旋转4圈,就能形成和地球上一样的重力;而且大多数小行星上都有10%以上的冰,冰就是水源,这可是宇宙中稀缺的资源。实际上,小行星上的资源非常丰富,作者估计,小行星提供的水、空气、燃料、金属、土壤和营养等资源,足以养活10万亿到100万亿人口。

你看,说不定移居小行星会成为未来地球人口爆炸的有效解决方案,那将是一个广袤无垠的新世界。未来的太空居民开着宇宙飞船从一个星到另一个星,携带着宇宙护照,或许就跟我们现在的跨国旅行一样。作者还说,如果我们可以通过核聚变驱动小行星,那我们便可以乘坐它前往遥远的恒星系 ,用几百代人的时间到达那里,探索更遥远、更广袤的宇宙。

结语

好,本书的精华内容我就为你解读完了。我们来总结一下。

太空旅行的风险很多,主要包括零重力环境、太阳辐射和宇宙射线;未来的人类或许可以长居在近地轨道的太空城市,前往月球旅游,甚至在火星和小行星上定居,但都要克服重重的阻碍与挑战。在最理想的情况下,人类甚至有可能乘坐小行星这样的“宇宙方舟”,飞出太阳系,就像数万年前我们的祖先走出非洲那样,创造更广阔、更智慧的文明。

说到这一点,小行星其实还不是人类最理想的“宇宙飞船”。作者援引物理学家弗里曼·戴森的理论,他认为彗星可能才是太阳系中最适合居住的天体;更重要的是,如果你在彗星内安家,就像搭上了一趟顺风车。彗星本身就在高速移动,再加上核聚变燃料,你将会以超过光速10%的速度飞出太阳系,在40年内到达银河系中最近的恒星。研究表明,我们所在的太阳系中唯一的恒星就是太阳,而整个银河系的恒星数量在1000亿到4000亿颗之间,这还不算,我们所知的类似于银河系的星系又多达1000亿个 。与宇宙相比,地球就像一颗沙粒,而人类,可能只是一个生机盎然的原子核 。

宇宙浩瀚无垠,人类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或许,地球永远都是最适宜人类生存的家园,毕竟这是我们进化和创造文明的地方,这里有森林、湖泊、适宜的温度和充足的氧气,你可以尽情地呼吸,而不用担心氧气瓶中的氧气耗尽。无论我们最终选择探索还是驻守,有一点可以确定,那就是:这颗蓝色、迷人的星球早已经刻进人类的基因,即便是千万年后,人类由于某些未知的原因,不得不离开这里,我们也永远不会忘记地球才是人类的家园,地球才是我们独一无二的“母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