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临床研究】步态特征改变在帕金森病进展过程中的临床价值研究

 海绵有理想 2022-11-01 发布于吉林

文章来源:中华神经科杂志, 2022,55(7) : 706-714

作者:干静 赵嘉豪 万赢 宋璐 吴娜 张煜 刘振国


摘要

目的

通过检测帕金森病不同阶段步态特征改变,明确疾病进展演变过程中变化的特异性步态参数,为疾病监测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本项横断面研究共纳入2019年1月至2021年9月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帕金森病专病门诊就诊或住院的276例帕金森病患者[Hoehn-Yahr(H-Y)分级1~3级]和63名性别、年龄匹配的健康对照,采用便携式惯性测量单元系统记录步态时空变量,并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获得代表不同步态特征的步态域。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评估健康对照和H-Y分级1~3级帕金森病患者中各步态变量及步态域之间的差异,并根据运动分型进一步细分各参数之间的差异;比较不同步态变量及步态域在评估不同阶段帕金森病患者步态障碍严重程度的敏感度。

结果

对采集的11项步态时空变量归纳出4种步态域:步伐(步长、步速、跨步长)、节奏时相(步频、跨步时长、双支撑相时长)、步伐相关变异性/不对称性(步长变异系数、步长不对称性、步速变异系数)和节奏时相相关变异性/不对称性(摆动相时长变异系数及摆动相不对称性)。随着疾病进展,4个步态域在震颤型帕金森病患者中与非震颤型帕金森病患者中的总体变化趋势一致。相对于健康对照,帕金森病患者步伐参数在H-Y分级2级患者出现中度受损(效应量0.64;标准化分值0.12±0.80与0.64±0.81,P<0.05),以非震颤型帕金森病患者为明显,而H-Y分级1级患者较健康对照无改变(P>0.05);步伐相关变异性/不对称性在H-Y分级3级帕金森病患者出现明显异常(效应量0.62;标准化分值0.27±1.12与-0.27±0.52,P<0.05),而H-Y分级1级和2级帕金森病患者改变不明显(均P>0.05);节奏时相相关变异性/不对称性在H-Y分级1级帕金森病患者即开始出现轻度损害(效应量0.42;标准化分值-0.03±0.69与-0.33±0.49,P<0.05),其中摆动相不对称性在震颤型帕金森病患者中更为突出。

结论

帕金森病患者在疾病进展过程中步态参数出现特征性演变,节奏时相相关变异性/不对称性可能是区分早期帕金森病与健康人群的标志;步伐和步伐相关变异性/不对称性是评估帕金森病疾病进展的重要步态指标。

步态障碍(gait disorder)是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患者的主要症状之一,在疾病早期即可出现。随着疾病进展,步态异常更为突出,会增加跌倒、骨折甚至死亡的风险1, 2]。研究发现,与帕金森病的其他运动症状相比,步态异常的进展速度更快,且临床异质性明显,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2, 3]。总体来说,帕金森病患者的步态异常表现为步速降低、步幅及步长减小和双支撑相时间延长等,符合帕金森病患者动作迟缓的疾病特点2, 3, 4]。但临床上对步态的定量评估并非常规,多是临床描述,对步态障碍在疾病进展中的变化不敏感2]。目前,帕金森病不同阶段步态的特征性改变以及步态障碍如何随着帕金森病进展而演变并不明确。

随着帕金森病运动分析技术的发展,利用可穿戴传感器量化步态参数有助于更方便地明确帕金森病步态特征5]。步态分析中可测量的时空参数众多,但同一患者并非所有步态参数都均一受损,在疾病不同阶段步态受损特征是不同的。通过临床量表问卷评估方式、计时-起立-行走(Timed Up and Go Test,TUG)评估或通过简单的单个变量(如步速)的改变并不能很好地反映帕金森病患者步态障碍的特点,也不适合评估疾病进展过程中步态异常的演变2,6, 7]。而通过传感器等检测虽能获得大量步态时空变量,但如何从众多变量中选择最适合的参数来评估帕金森病步态尚无标准8]。关于帕金森病步态变量与临床相关性还缺乏统一共识5, 6,8]

基于此,本研究中我们通过对不同Hoehn-Yahr(H-Y)分级(1~3级)帕金森病患者步态时空变量的检测,借助探索性因子分析(exploratory factor analysis,EFA)方法将众多单变量步态参数归类提取出数个步态域来描述步态特征8],明确不同阶段帕金森病患者与健康对照之间的步态特征性差异,了解疾病进展过程中步态异常的演变,以便更好地理解帕金森病步态障碍临床异质性及更精准地选择康复策略和时机来延缓或改善步态异常。

资料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

收集2019年1月至2021年9月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帕金森病专病门诊就诊或住院的原发性帕金森病患者作为帕金森病组。帕金森病组纳入标准:(1)根据国际帕金森病和运动障碍协会(International Parkinson and Movement Disorder Society,MDS)帕金森病临床诊断标准9]诊断为临床可能帕金森病的患者;(2)H-Y分级<4级;(3)简易精神状态检查(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评分>24分;(4)没有骨科或肌肉骨骼疾病史,也没有其他可能影响平衡或步态的原因(如眼科疾病等)。排除标准:(1)继发性帕金森病或帕金森叠加综合征患者;(2)患有其他神经系统疾病或严重心、肝、肺、肾等内科疾病;(3)在进行可穿戴设备步态评估的行走过程中出现评估者或设备识别出的冻结步态;(4)不能配合临床评估者。

健康对照组为帕金森病患者的伴侣或志愿者。纳入标准:(1)无可能影响平衡或步态的神经系统疾病、眼科疾病、骨科疾病或肌肉骨骼疾病。(2)无心、肝、肺、肾等内科疾病。

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经过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批号:XHEC-C-2015-019-2)。所有受试者都签署了知情同意书。

二、研究方法

1.一般资料收集:收集帕金森病患者的临床信息,包括年龄、性别、身高、病程、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Unified Parkinson′s Disease Rating Scale,UPDRS)、H-Y分级、MMSE评分及抗帕金森病药物用药情况,并计算每日左旋多巴等效总剂量10]。收集健康对照的年龄、性别、身高、MMSE评分情况。根据UPDRS评分,将帕金森病患者分为震颤(tremor dominant)型、姿势不稳定和步态障碍(posture instability and gait difficulties,PIGD)型或中间(intermediate)型,其中PIGD型和中间型统称为非震颤型11]

2. 步态参数的运动学分析:使用可穿戴惯性测量单元(portable inertial measurement unit,IMU)系统(深圳市臻络科技有限公司)通过传感器实时收集包括步态时空参数在内的运动学信息12, 13]。受试者佩戴10个惯性传感器,通过弹性带固定在下背部(L5),胸部(胸骨),双侧脚、脚踝、大腿和手腕上。参与者被要求做以下运动任务:(1)从椅子上站起来;(2)直线行走5 m;(3)转身回到起点;(4)坐下。研究者确认每个传感器放置正确,引导受试者按照自身常规舒适的步速行走。将所有运动学数据通过蓝牙连接实时传输到主机,以便进一步处理和存储。本研究中仅收集受试者平稳行走过程中的步态参数,未纳入起立、转身以及坐下过程中的参数。对帕金森病患者均在“开”期进行评估。

三、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Statistics 22.0统计学软件(IBM 公司,美国)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对计量资料首先进行正态性检验,符合正态分布的连续变量使用均数±标准差(图片±s)表示,不符合正态分布的则用中位数(四分位数)[MQ1Q3)]表示;分类变量用频数和百分数表示。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帕金森病组和健康对照组年龄、身高、MMSE评分之间的差异;采用χ²检验比较两组性别的差异。采集11个步态变量:步长、跨步长、步速、跨步时长、双支撑相时长、步频、步长变异系数(coefficient of variation)、摆动相时长变异系数、步速变异系数、步长不对称性和摆动相不对称性。变异系数=标准差/均数× 100,其中“均数”为每例患者某一步态时空变量的平均值,标准差为每例患者相应变量的标准差。两个变量(步长和摆动相)不对称性=|ln(左/右)|×100,其中“左”代表左脚变量的均数,“右”代表右脚变量的均数,符号“|…|”表示绝对值。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采用EFA方法探究11个步态变量的内在结构,识别步态变量背后的共同特征,以归类提取出代表不同步态特征的几大步态域。首先采用Kaiser-Meyer-Olkin(KMO)取样适合度检验和Bartlett球形检验明确11个变量之间是否适合进行因子分析。后采用Kaiser准则14](特征值>1入选)和Horn平行分析法(parallel analysis)15]来确定因子,即步态域的数量。使用主轴法进行因子提取,并进一步用斜交转轴法(oblimin oblique rotation)来提高其载荷的可解释性,以避免潜在因子之间可能存在的相关性。载荷量达到0.5的变量被认为是有意义的。采用EFA分析后,计算各步态域的得分16]:先将11个步态变量分别进行标准化转换,分别将每个数值减去该参数在整个样本(包括帕金森病组和健康对照组)中的均数,再将差值除以整个样本的标准差。然后使用回归法,根据EFA的结果进行汇总每个参数的标准得分系数,分别计算出各步态域的分数。

对健康对照组和帕金森病组H-Y分级1级、2级和3级之间各步态变量及步态域参数使用Levene检验判断方差齐性,通过绘制直方图和Q-Q图进行正态性判断。满足正态分布和方差齐性的数据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analysis of variance,ANOVA)比较组间差异,不满足方差齐性的正态分布的步态变量组间比较采用Welch ANOVA,不符合正态分布的步态变量组间比较则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组间两两比较使用Bonferroni t 检验(方差齐)或Games-Howell检验(方差不齐)。将步态变量转换为以健康对照为参考值的Z值[例如:步长Z=(步长-健康对照组步长的均数)/健康对照组步长的标准差]绘制雷达图,用于比较震颤型和非震颤型帕金森病患者在不同H-Y分级时相对于健康对照各步态参数受损的程度。根据Cohen d值计算效应量,用于比较不同步态参数对于评估帕金森病患者步态损害的敏感度。效应量(effect size)=(μ1-μ2)/σ,其中μ1和μ2分别为两个比较组的均数(不同H-Y分级的帕金森病患者与健康对照的每个步态变量),σ是两个比较组的集合标准差。效应量<0.20代表无差异,0.20~0.49为小差异,0.50~0.79为中等差异,0.80~1.19为较大差异,1.20~1.99为非常大差异,≥2.00为巨大差异17]

结果

图片

一、健康对照及帕金森病组一般资料(表1

健康对照组共63名,男性29名,女性34名,年龄(67.43±9.11)岁。帕金森病组共276例,男性138例,女性138例,年龄(68.86±7.95)岁,病程(5.47±4.69)年,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第三部分(UPDRS Ⅲ)评分(25.49±13.71)分,H-Y分级(2.10±0.71)级,其中H-Y 分级1级58例(20.9%)、H-Y 分级2级133例(48.2%)、H-Y 分级3级85例(30.9%),左旋多巴等效剂量(521.80±440.53)mg/d。两组在性别构成、年龄、身高及MMSE评分方面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二、步态变量的因子分析

为了探究采集的11个步态变量(步长、跨步长、步速、跨步时长、双支撑相时长、步频、步长变异系数、摆动相时长变异系数、步速变异系数、步长不对称性和摆动相不对称性)的内在结构,识别出步态变量背后的共同步态特征,采用EFA方法提取步态域。KMO取样适合度检验提示11个变量的总KMO为0.72,Bartlett球形检验χ²值=4 887.75,P<0.001,说明变量之间的相关性恰当,适合进一步进行因子分析。Kaiser准则和平行分析的结果均提示4个因子是解释数据分布的最佳因子个数。这4个公因子共解释了数据集92.26%的方差,其中因子1解释的方差占33.91%,因子2解释的方差占27.35%,因子3解释的方差占19.64%,因子4解释的方差占11.37%。根据每个因子中的步态变量,我们将11个步态变量归纳为4个步态域,分别是:步伐(包括步长、跨步长、步速)、节奏时相(包括跨步时长、步频、双支撑相时长)、步伐相关变异性/不对称性(包括步长变异系数、步速变异系数、步长不对称性)和节奏时相相关变异性/不对称性(包括摆动相时长变异系数、摆动相不对称性;表2),并分别计算出4个步态域的分数。

图片

三、不同H-Y分级帕金森病患者较健康对照组步态特征变化的差异

健康对照组和帕金森病H-Y分级1级、2级和3级患者中各步态变量及4大步态域之间的差异见表3。结果提示:(1)相较于健康对照组,H-Y分级2和3级的帕金森病患者步长、跨步长均明显缩短(均P<0.05),步速明显变慢(均P<0.05),而H-Y分级1级的帕金森病患者与健康对照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帕金森病组中随着H-Y分级升高,步长和跨步长逐渐缩短,步速逐渐减慢,从H-Y分级2级患者出现明显异常(均P<0.05),而H-Y分级1和2级患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步伐的标准化分值变化与上述3个变量一致,在H-Y分级2级患者出现异常(患者组:0.12±0.80,对照组:0.64±0.81,P<0.05),在H-Y分级3级患者明显加重。(2)在步态节奏时相方面,除了帕金森病组H-Y分级3级患者双支撑相时长较H-Y分级2级有延长外(P<0.05),各组在步频、跨步时长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节奏时相在各组间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382)。(3)相较于健康对照组,帕金森病组步长变异系数和步速变异系数随着疾病进展逐渐增大,但仅在H-Y分级3级时出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健康对照组、H-Y分级1级和2级患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步长不对称性在各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步伐相关变异性/不对称标准化分值随着H-Y分级升高,在H-Y分级3级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4)相较于健康对照组,虽然帕金森病组H-Y分级各级摆动相时长变异系数逐渐增大,但仅在H-Y分级3级患者(12.49±4.36)与健康对照组(9.73±3.22)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健康对照组、H-Y分级1级和2级患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摆动相不对称性在健康对照组、H-Y分级1~3级患者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进一步分析发现节奏时相相关变异性/不对称性标准化分值在帕金森病组H-Y分级1级患者(-0.03±0.69)较健康对照组(-0.33±0.49)明显增大(P<0.05),在H-Y分级3级患者(0.21±0.87)增大更明显(P<0.05)。

图片

为了明确在帕金森病不同运动亚型中以上步态变量和步态域变化是否有不同,进一步将不同H-Y分级的帕金森病患者分为震颤型和非震颤型进行比较。分别对各组步态变量进行以健康对照组为参考的Z值转换,转换后健康对照组各变量均值为0,采用雷达图表示各组相对于健康对照组步态变量和步态域受损的程度和变化的方向,描述各参数在不同运动亚型帕金森病中从正常至H-Y分级1~3级4个阶段的演变(图1)。结果显示无论帕金森病震颤型或非震颤型患者,随着H-Y分级升高,4个步态域的总体变化趋势一致,除了节奏时相及其参与变量外,多数参数在H-Y分级2~3级帕金森病患者中与健康对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除了共性表现,非震颤型帕金森病患者在H-Y分级2级即出现步速降低,而震颤型患者至H-Y分级3级出现,步伐域及其他参数变化一致;步伐相关变异性/不对称性及其变量(步速变异系数和步长变异系数)在H-Y分级中的变化主要在非震颤型帕金森病患者中更显著;摆动相时长变异系数在非震颤型帕金森病患者中随着疾病进展而增加,在H-Y分级3级明显,而在震颤型帕金森病患者中摆动相不对称性在H-Y 分级1级即出现增大,至H-Y 分级2级时明显异常,摆动相时长变异系数变化不明显,节奏时相相关变异性/不对称性在震颤型帕金森病患者H-Y分级2级时差异明显,而在非震颤型帕金森病患者中至H-Y分级3级时明显(图1)。

图片

图1 雷达图分别显示了震颤型和非震颤型帕金森病患者和健康对照组11个步态变量和4个步态域评分的Z值。图中健康对照组以代表0的灰色虚线圈对应,作为参考值;帕金森病组Hoehn-Yahr(H-Y)分级用不同颜色的实线表示。轴上的值表示不同H-Y分级帕金森病患者每个步态变量和步态因子的Z值。变量和因子Z值的增加用正值表示,反之用负值表示

Figure 1 Radar plot illustrating the Z-scores of Parkinson′s disease patients with tremor-dominant or non tremor-dominant and healthy control group for the 11 gait variables and 4 gait domains

四、帕金森病不同H-Y分级的步态损害特征进展情况

11个步态变量和4个步态域在不同分级帕金森病组与健康对照组之间差异的效应量大小见表3,可见除节奏时相及其变量外,多数步态变量和步态域对帕金森病患者的步态损害均敏感。步伐和其组成变量的效应量大体相似,均提示随着帕金森病的进展,步伐损害的程度逐渐增加。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帕金森病患者从H-Y分级2级开始出现中等差异(效应量0.64),至3级出现较大差异(效应量1.68)。步伐相关变异性/不对称性与其组成变量步长变异系数和步速变异系数均表现为H-Y分级1、2级帕金森病患者与健康对照组相比仅有较小差异,至3级出现中等差异(效应量分别为0.62、0.76、0.76)。摆动相时长变异系数在H-Y分级3级帕金森病患者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出现中等差异(效应量0.67);节奏时相相关变异性/不对称性在H-Y分级1级帕金森病患者即与健康对照组存在一定差异(效应量0.42),至H-Y分级3级持续存在(效应量0.75)。

讨论

本研究中我们回顾性分析了H-Y分级1~3级的帕金森病患者利用可穿戴设备获得的步态变量,通过因子分析方法识别11种步态变量代表的共同步态特征,并归类提取出4种步态域。进一步分析结果提示帕金森病患者的步态异常贯穿疾病全过程,不同时期步态受损特征不同,步态变化与疾病进展相关:在疾病H-Y分级1级时节奏时相相关变异性/不对称性即表现出与健康对照组的差异;至H-Y 分级2级步伐开始出现明显受损,并随着疾病进展而加重;而步伐相关变异性/不对称性到H-Y分级3级时出现明显受损。

研究者曾尝试不同的方法来描述帕金森病的步态,分析众多时空参数,但部分提取的变量从临床角度不容易解释或者孤立地分析与临床相关性,忽视了步态的整体特征;且大量步态参数之间往往广泛存在相关性,各变量间共线性的问题也限制了步态相关的多因素分析7, 8]。EFA被广泛应用于社会科学和医学研究,在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领域应用较少。近期一些研究者尝试利用EFA方法,揭示变量间复杂的相关关系,识别各变量间潜在的共性因子,并进一步解释各因子的实际意义4,18, 19]。如有研究者利用EFA将步态变量分为3个步态域,提供老年人群步态特征18];Thingstad等19]对步态时空单变量进行因子分析后,合并成4个步态域(变异性、不对称、姿势控制和步伐/节奏因子),用于评估髋部骨折老年患者的步态特征;而用于帕金森病步态特征分析目前不多7, 8]。步态参数在帕金森病中晚期会出现明显异常,但步态参数如何随着帕金森病严重程度的进展而变化,特别是在帕金森病早中期的演变过程尚不确定。因此本研究中采用EFA方法,从步伐、节奏时相、步伐相关变异性/不对称性和节奏时相相关变异性/不对称性4个维度分析H-Y分级1~3级的帕金森病患者较健康对照步态特征变化的差异,并描述了各级患者步态损害特征进展情况。同时考虑到帕金森病不同运动亚型可能会对步态参数异常的特征带来差异,因此在不同H-Y分级中进一步对震颤型和非震颤型帕金森病患者进行细分比较。

本研究结果显示帕金森病患者步伐异常从H-Y分级2级开始出现,且无论何种运动分型该步态域随着疾病的进展受损更大,在H-Y分级1级帕金森病患者与健康对照之间差异不明显。既往有研究结果提示,早期帕金森病患者与健康对照的平均步速和步长没有差异20],步速减慢并不是健康对照向帕金森病转换的预测因子1]。本研究结果也提示步速减慢在震颤型帕金森病患者早期并不显著。此外,近期帕金森病步态模型分析结果表明步伐/节律参数鉴别帕金森病与正常人群的能力较其他参数低7],也支持本研究的结果。帕金森病患者步伐异常主要在H-Y分级2级开始显著,提示步伐参数不适合作为区分早期帕金森病与对照人群的标志物,更适合评估帕金森病疾病进展。

步长变异系数、步速变异系数和步长不对称性归为步伐相关变异性/不对称性步态域,在帕金森病H-Y分级1、2级患者与健康对照的差异相似,表明在帕金森病患者的H-Y分级1级和2级阶段该步态域的异常并不显著,主要在疾病3级开始出现明显异常。无论震颤型或非震颤型帕金森病患者,步长变异系数和步速变异系数均在H-Y分级3级出现明显增大。有研究结果提示,步长和步速变异系数在H-Y分级2级和3级之间有明显差异7],与本研究结果类似,提示更大的步长变异系数和步速变异系数可能是疾病进展的标志。

本研究结果中步频、跨步时长和双支撑相时间为节奏时相步态域,该参数在不同运动分型帕金森病患者不同疾病分级中均没有显示出与健康对照组的明显差异,提示帕金森病步态在节奏时相上可能受损不明显,与近期研究结果一致21, 22]。而节奏时相相关变异性/不对称性标准化分值在H-Y分级1级帕金森病患者中已出现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效应量接近中度异常,这种差异随着疾病的进展仍然存在,表明该步态域受损是早期帕金森病的一个标志。这一特征在震颤型帕金森病患者中更明显。虽有报道提示早期帕金森病患者步态对称性仍然保留23, 24],但多数研究结果提示不对称性是帕金森病早期步态的一个重要特征2,25]。通常帕金森病患者从发病就存在肢体症状的明显不对称,即使到疾病中后期双侧受累,这种不对称性仍然存在9,26]。我们的研究结果比较符合这一规律,提示节奏时相相关变异性/不对称性受损可能是帕金森病患者早期有别于健康对照的重要指标。

正常步行是生活独立的基础,帕金森病患者步态异常需要引起重视和关注。目前帕金森病患者步态障碍的机制尚不明确2]。研究结果提示脑内不同脑区结构性改变,如运动前区、运动辅助区等皮质灰质体积减小或白质完整性变化与步态障碍有关;静息态或任务态功能磁共振研究结果提示步态异常的帕金森病患者脑内额叶-纹状体功能连接异常,前额叶激活明显增强;此外神经递质系统,如胆碱能或去甲肾上腺素能等非多巴胺能神经网络改变在步态异常的发生中也起到重要作用。因此,合适的步态量化评估、步态障碍随时间变化的客观准确信息应成为帕金森病患者临床和研究评估的一部分,结合影像技术的发展,更好地研究帕金森病步态异常潜在机制,为治疗提供有价值的信息2]

本研究存在一定局限性。首先,未纳入H-Y分级4级的帕金森病患者,对于疾病进展整体分析的完整性有欠缺。其次,影响帕金森病患者步态的因素较多,包括认知功能、情绪及抗帕金森病药物等,随着疾病进展各方面症状均可加重,以上因素可被认为是疾病进展对步态表现影响的中介变量,因此本研究中并没有去除以上因素的影响。未来仍需要进一步优化步态变量及相关影响因素以形成步态模型,获得帕金森病步态最相关的结构特征,反映帕金森病步态异常最常见的进展模式。最后,本研究中对步态的评估在“开”期进行,虽然可能反映真实世界患者行走状态,但不同个体服用药物情况及对步态障碍改善效果均存在差异,因此今后研究如能在“关”期进行评估,可能更有助于准确地反映疾病进展和步态受损程度。

本研究中主要分析了帕金森病患者在疾病何种阶段开始表现出不同步态参数的特征性差异,不仅关注单一步态变量,更希望通过因子分析揭示众多步态参数背后的共性特征。帕金森病患者多数步态参数和步态域随疾病进展的变化与运动分型关系不大,多是从H-Y分级2级开始出现明显损害,3级受损程度加剧,说明H-Y分级2级到3级的转变是帕金森病步态损害的关键里程碑。而在帕金森病早期,步态损害主要体现在节奏时相相关不对称性方面,有助于早期鉴别。明确帕金森病步态异常的特征性表现有助于分析症状动态演变过程,协助理解神经退行性变病理发展过程,并为疾病进展判断以及步态障碍精准化干预和临床管理提供信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