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赵括真的是无能之辈吗?

 A松毛岭634高地 2022-11-01 发布于山东


我们很多人在看待历史的时候都犯一个毛病:开上帝视角。

绝大部分后人从一开始看战国史的时候就会非常疑惑,为何东方几国不联手对付秦国?因为当时的人达成秦国能统一天下这个共识,要在长平之战以后了。从春秋直到战国,三晋和楚国才互为头号假想敌。所以坚守不出死死拖住秦国,指望其他几国来救援,共同击破秦国,在当时对于赵国来说是不切实际的幻想。各国最大的愿望就是秦赵拖下去,两败俱伤。

当时韩国半死不活,燕国力量弱小,齐国太远,宋国已经灭亡,周朝政府可以忽略不计,也就是说秦赵相持主要的外部胜负手就是魏国,以及在魏国背后的楚国。而魏国、楚国、齐国未必就更希望赵国获胜。赵国向齐借粮,齐就没借。

你要知道,当你身处在这个事情之中的时候,是根本不可能像后人那样看待问题的。我们平时网上接触过多少位的专家、能人,这个政策那个建议的。我不客气的说,这些人中99%以上,你让他当一个乡长,他都当不了。因为根本就没有实际操作的能力。

赵括不要说在当时,就是放在当代,个人能力也肯定属于顶级。不说别的,就几十万人包括军队和老百姓在一块每天吃喝拉撒,调度粮食,处理他们的垃圾,然后再布局军营,能保证一个月不出大乱子,这就是99%以上的人做不到的。

赵国当时是什么国家?那可是战国排名第二的雄国、强国。赵王和整个赵国统治阶层上级不说身经百战,那也是经过了多少政治、军事危机考验,具有丰富斗争经验。应该学廉颇那样坚壁清野,不能贸然出击,这还用我们知乎上这些键盘侠去告诉他们?人家都是傻子看不出来吗?对于赵国国内什么情况,人家不比你清楚的多。

赵括能到这个位置上,本身就说明统治阶级上层达成了一定程度上的共识,这个人的能力不在廉颇之下,就算在他之下也差不了多少。

可核心问题是啥?赵国拖不起。坚守不出拖个三年五年秦国肯定就退兵了,那不是废话嘛。赵国有那个实力吗?你拖着拖着自己就死了!咱们要先清楚个事情,廉颇不是一开始就死守的,他是吃了败仗才退下去死守的;前线要出击,也是赵王几次催促的。这说明是赵国求速战。

赵括是带着领导的意图空降在这个位置上的,领导让你来是执行的,不是让你决策的。已经工作的人应该都遇到过这种情况,对着刘强东说今年这个业绩指标不可能完成的京东高管,不是马上就被开出决策层了吗?

如果是你,你又能怎么办呢?

我们在单位里工作也总有这样的人,喜欢出来说风凉话,“你看,这样激进冒险,我早说不行了吧!是不是果然失败了?早用我的策略,公司也不会走到今天这一步。”这种说法最不值钱。

你怎么知道当初保守了,现在不会死得更惨?中国男足打平就能出线,哪一次不是被人打爆了。

首先一个问题就是,这相当于赵国在和秦国对拼国力。而作为实力占劣势的一方,你在棋盘上和对方对子显然不是明智的选择。这一战并不是秦国计划好的灭国战,秦国想夺取上党地区,可以让赵国一直在西面部署大量资源损耗实力;而赵国长久拖下去本身就让秦国达到了这个目的。也就是说,丢掉上党和长久拖下去结果一样的。

咱们假设赵国能长久的和秦国相持下去,互相消耗国力,第二个严重的问题就是魏国和楚国虎视眈眈,另一边燕国和齐国也不见得就是善茬。赵国担心的多面受敌问题对于秦国是不存在的。东方几国要想攻击秦国,只有三面:北边山地走不通;靠南楚国可以进武关进攻秦国,但是路非常不好走,秦国小股部队把守就难以通过;剩下一条路只有进攻函谷关,这也是战国时代几国联军几次攻击函谷关的原因。秦赵两国在长平集中几十万大军相持,其他几国要想偷袭函谷关几乎不可能,而即便偷袭秦军也可以快速回军回防。也就是说在秦赵两国相当于两头猛虎相持,赵国这头猛虎的四周有其他狼群在窥探,秦国身后则是非常安全的空地。双方看起来是势均力敌,而实际上赵国隐藏着巨大的危险。

第三赵国万一国内民变起来了,那就很有可能真的是灭国了。灭国这个词对于统治阶级和老百姓来说意义是不一样的。对老百姓来说,秦国灭了赵国大不了就是换一个主子而已,也未见得赵国的统治阶层就比秦国的好多少。对统治阶级来说,得先保住在赵国的统治权;没了统治权和统治的合法性,国家再强大于他又有什么好处?

基于这些情况显然赵国国内的鹰派战胜了鸽派。拖下去肯定百分之一百死路一条。还不如赌一把说不定能赢。世界杯决赛你已经2:4落后了,还剩15分钟,难道不是全面出击狂轰对方球门吗?这种情况下克罗地亚狂攻法国队球门,你能说是战术失误吗?

总结起来,第一,赵国军队和秦国军队总体上来说还是后者强。论野战能力,硬碰硬,赵军打不过,这是前面的战斗已经看得出来的。要坚守才能相持。第二,从整体经济实力来说,赵国也略逊一筹,拖下去很可能会先崩溃。赵国统治阶级必然是达成了共识要去孤注一掷,而赵括就是具体执行这个政策的执行人。

说穿了,积极开拓市场的决策是董事会决议的,把责任怪在总经理身上有意思吗?

总体实力不占优,长期对战无论是野战还是坚守,总体上来说最终还是会失败的,但是在偶尔的几场战斗中或者战役中,你倒是有可能凭借着运气或者一些有利因素取胜的,就比如说中国队和韩国队打50场,那最终肯定是中国队输的,但是某一场比赛世界杯预选赛,中国队有可能就狗屎运,1:0赢一场,赵国就要赌这一场。

如果你要选一个人,代表整个国家去赌一场,孤注一掷的,你选的这个人是不是国家统治上层阶级比较认可的实力最拔尖的人,至少是鹰派认为的第一人选,那你说这个人他能力怎么可能差呢?

其他回答里也有人说,赵括的水平他爹不是最清楚吗?他爹都说不行了,为什么翻案?首先人是会进步的,赵奢看见的是多少年前的赵括,不代表现在的赵括。2018年拿到国家自然科技一等奖的薛其坤院士当年考研三次才成功,但是不妨碍他成为当今中国顶级科学家。其次,一两个专家看走眼非常正常,贝利预测比赛对过几次?而整个统治阶级上层集体看走眼的概率非常低,除非两个国家不在一个文明层级上,像满清对英国。但是赵国和秦国只是稍弱。第三,赵奢和赵括他妈这些话都是后人转述的,极有可能是赵家为了推卸责任放的马后炮而已。中国古代文人就习惯于编造这样的故事,皇帝出生前一定是天有异象。出现这种大事情总喜欢说我早有了预料,这一点都不奇怪。

评论区也有人指出了,我这个回答本质上也是开了上帝视角。这一点没错。但是,秦国发起狠来,确实比赵国能扛。这一点我认为后人怎么分析都不如赵国上层看得清楚,至少他们知道自己扛不住了。

第一部分:关于有人给赵括洗白一些热点回应

有一些不得不说在前面的话:

1.可以有个基本结论:赵括不是无能之辈,但他确实不胜任前线总指挥。

如果赵括不是在长平之战中造成了如此惨重损失的话,他经历一次严酷的战争考验,可能会成为一个名将,但是他没有机会了。在长平之战时,他肯定不是一个名将,让他担任赵军总参谋长,都非常不够格,担任一个团长、旅长,就是都尉、中尉、裨将级别,都是破格提拔、大胆使用了。他肯定不胜任前线总指挥。

2.还可有这个基本结论:赵孝成王是长平之败的罪魁祸首,赵括的责任是第二位的。

把屎盆子都扣在赵括头上,确实非常不公平。在长平之战中,赵孝成王是战略上的最高决策者,是他不懂政治、不懂战略、用人不当、意志不坚、外交失策,造成了长平之败的惨烈结果,他是第一责任人,负有不可推卸的领导责任。赵括能够代替廉颇,可能就是要用速决战替代持久战,用运动战替代阵地战,这既是赵括没有自知之明,更是赵孝成王的瞎指挥、乱决策造成的。赵括是第二责任人。然而毕竟几十万大军是在赵括手里送命的,赵括依然难辞其咎。

3.别拿赵括和平民百姓比能力,有什么意义呢?得把他放在同层次的将领中比。

假如你说,马云比打工仔更有钱,更有能力,这样比较有意义吗?赵括肯定比我写文的厉害,也一定比知乎上评论的人的厉害,有意义吗?比较马云,要把他放在任正非、马化腾、比尔·盖茨这个群体里来进行比较,要放在商业史上的功过是非的层次上进行比较。

4.尽量别说赵括一度打败白起,白起那是假打,也不要总责备廉颇败给王龁(hé),王龁那是真打。

白起被“打败”,那是佯败,那是诱敌之计,那是已经布好了口袋阵,已经埋伏好了截断赵军后路的伏兵,是假打、假败。而王龁当时带领的秦军对廉颇是真打,刚上来,正是精锐之师。当时,韩国已经答应把上党郡割让给秦国,结果让赵国给截胡了,秦昭王大怒,这才派兵来打。这时士气正旺,因为感觉被“欺负”了,本来战斗力就强的秦军,这时不更是小钢炮啊?此时打是真打,是全力以赴地打。其实,廉颇的战术,阻止了秦军战略目标的实现。

5.不要把赵括带头冲锋视为了不起,这种勇敢,不能抹煞,可这是连排长的工作啊,不是一个统帅应该做的事情,不提倡总司令当排长。

我们经常看战争片,一吹冲锋号的时候,是谁带头往前冲呢?肯定是连排长啊。等到战争吃紧的时候,营长、团长、旅长一级级往上上。在长征时,干部团团长是陈赓,政委是宋任穷,这是红军干部的精锐,在土城战役时,因为敌情弄错了,敌人远比预料中强大,不得已派上了干部团,周恩来亲自做战前动员。事情到了这一步,说清情况已经糟透了,否则不会把干部当大兵使用。赵括作为前线总指挥,最高司令官,他的任务是策划、用人、做决断、排兵布阵,这才是他的职责,到了他开始冲锋陷阵之时,就是部队覆亡之时。

6.说乐毅曾经称赞赵括,我真的找不到出处,恳请全能的网友在留言中给一个明确的出处。

我多次看到这个说法,但是一直没有找到出处,恳请全能的网友给出一个典籍上的出处,给我折磨坏了,我真的想知道啊。

7.不要拿赵括拼命之后,给秦军造成杀伤来给赵括洗白,这种拼命的战法,廉颇应该比他还会。

战争的目的是保存自己,消灭敌人,同归于尽已经是输了,如果损失比过大,以自己全体阵亡为代价,不能是名将应该采取的打法吧?什么战略战术都不用,上来就决战,就死拼、血拼?以结果为导向,可以有这些结果:(1)不战而屈人之兵(最高的用兵境界,然而很难达成);(2)完胜(自己损失极小,给敌人很大杀伤,这已经是相当了不起了,赵奢的阏与之战就是此类);(3)大胜(自己有一定损失,但通过用兵使得敌人丧失了战斗力,也是胜仗);(4)惨胜(虽然胜了,在杀敌一万,自损八千,然而也算达成了目标。对于秦军来说,根据相关记载,应该属于惨胜);(5)打平(双方谁也战胜不了谁)(6)小败(虽然败了,但是主力尚存,就是廉颇的效果);(7)大败(已经丧失了战斗力,但事后还能恢复一部分战斗力);(8)惨败(就是赵括军团这样的命运)。学术上必须有合理质疑、创造性假设、逻辑上的辩证,可是如果没有权威的史料推翻《史记》《战国策》的记载,还是不能过于主观了。

8.赵括是亲自带领少量兵力去追击的,大部队是因为政见不合主动投降的问题。

有一篇文章叫《长平之战,赵括真败于无能吗?》,是一篇比较有学术水准的给赵括翻案的文章,关于这篇文章,我以后有机会,会详细谈谈,作者李硕先生去过长平古战场,做了必要的考察。里面的几段是这样的:

在和赵括孤军的战斗中,秦军将领察觉到了赵军主力的畏战和迟疑,甚至可能收到了赵军内部投降派的情报。所以秦军没有急于进攻赵括营垒,如果不惜代价强攻,拿下这个营垒也不困难,但秦军确信赵军主力不会赶来救援:或者,即使赵军主力贸然出击,已经稳住了阵脚的秦军也有信心将他们歼灭于野外。
最终,孤军食尽,几次突围未果。赵括带领残馀的士兵做了最后一次尝试,在箭雨中全军覆没。然后,防线上的四十万赵军主力全部缴械,成为俘虏。
从当时的实力看,赵括孤军的覆灭对赵军总体影响不大,他们人数太少。而且,赵军依托山岭的防线仍完好无损,双方的对峙态势并没有明显改观。但背叛了赵括的将领们己经没有了作战勇气,也许他们担心日后赵国方面的清算,投降显然最安全。
赵军全体士兵、中下级军官,却很难接受作为战俘的命运,因为他们并没有被敌人击败,而是被一小撮上层将领出卖了:万一他们知道了自己主帅英勇而悲惨的事迹,难保不会再生哗变。秦军统帅白起深谙这种可能,于是秦军立刻展开了对赵军俘虏的屠杀。关于那些主导投降的赵军将领的结局,则没有任何史籍记载。

《长平之战,赵括真败于无能吗?》原文链接:

xiaoyumanmanyou:长平之战,赵括真败于无能吗?zhuanlan.zhihu.com

但是我更认可的是靳生禾先生的《长平之战——中国古代最大战役之研究》,写这部书,山西大学教授靳先生前后九次去长平战场考察,而且与他合著的谢鸿喜先生,是《山西地图》杂志主编,两人发挥各自优势,做出了非常专业的学术考察报告。



有人说,根据随军的军粮不适合过多,又说两万五和五千奇兵就切断了赵军,赵括一定是带领少量兵力追击,认为不会是几十万大军,而是两万左右,这都是推论,假如真的是如此,说明赵括也不合适当统帅。而且,还有的说,廉颇旧部与赵括有矛盾,留守大本营的高层欺骗普通士兵,而与白起有了秘密协议,这才眼睁睁地看着赵括被围被歼,要知道,赵国也是有军法的,他们的妻儿父母兄弟都是在赵国的。而且,赵军如果绝大部分是在自己的壁垒里,完全是可以守得住啊,廉颇就守住了嘛,为什么要投降呢?说不通。关于两军决战的地点,我不太认可《长平之战,赵括真败于无能吗?》中说是在丹河东附近,我还是认可靳生禾先生的考证,廉颇刚到长平,就建立了三道防线,从外到内为空仓岭防线、丹河东防线、百里石长城防线,而王龁则建立了沁河防线,向前突破赵军的空仓岭防线,就是《史记》记录在初期,廉颇遭遇的一些败仗,最后抵达丹河西防线,然后两方在丹河展开长时间的对峙。白起佯败后撤,赵括带领大部队应该是攻到空仓岭防线,甚至是沁河防线时,白起才用坚固的壁垒阻止住了赵军的前进,因为已经进入了白起预设的口袋,然后两路奇兵在其后守住了险要之地,切断了粮道,切断了大本营和出击赵军的联系。当然,我这也是推论。大多数都认为是在丹河附近发生的决战。我认为,一定要让赵括追击兵团远离防线和大本营,这样才会造成运粮和救援的困难,秦国的奇兵才有更大的活动空间。我以后有机会,也一定去长平古战场去做做调查,目前能做到的,就是把关于长平之战的所有史籍记载都看完,一些比较知名的学术文章尽量去看。

9.赵括有没有担任军职的问题。

确实是找不到赵括担任军职的记载,很多人都推测他担任过军职,还有说他可能位置不在廉颇之下。我认为,虽然六国史记缺失,但是如果赵括担任过一号军事主官,应该会留下一些痕迹,他更不可能与廉颇同位,他父亲赵奢是因为打完阏()与之战,获得这场抗秦大胜仗之后,才被封为马服君,“赵惠文王赐奢号为马服君,以许历为国尉。赵奢於是与廉颇、蔺相如同位。”赵括不可能在担任长平之战主帅之前,是与廉颇处在同一行列的。

10.还有其他问题,我们下文一点点说。

第二部分:《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赵括的部分

因为如果要是想把上党之战、长平之战、邯郸之战的前因后果和所有细节都讲清楚,需要10万字以上。我们无法用一篇文章来完成,因此,在这里主要以《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赵括传”部分为主体进行讲解。《秦本纪》、《赵世家》、《白起王翦列传》、《范雎蔡泽列传》、《廉颇蔺相如列传》其他部分、《战国策》中的长平之战记载,如果没有必要,就不再细说了。

1【原文】赵惠文王赐奢号为马服君,以许历为国尉。赵奢于是与廉颇、蔺相如同位。後四年,赵惠文王卒,子孝成王立。

【译文】赵惠文王封赵奢为马服君,任命许历为国尉。赵奢在国内与廉颇、蔺相如处在同一个级别。过了四年,赵惠文王(前298~前266年)去世,他的儿子赵孝成王(前265~前245年)继位。【嗣说新语注评】阏与之战(阏,yù。阏与,主流说法是山西和顺。发生在前269年)后,赵奢被封为马服君(马姓一个来源就是,赵括惨败之后,一部分人深感耻辱,不姓赵了,以赵奢的爵位为姓氏,改姓马服,后来又进化为马姓),一下子地位实现了跃升,给赵奢提意见的许历因为战功,也升为国尉。这就是天不眷顾赵国,如果赵惠文王还在,赵国不会遭遇此败。虽然他的勇武和战略不及其父赵武灵王,然而能够使用廉颇、蔺相如、赵奢,也算一个明君。赵孝成王则是一个政治实习生,刚一上来,就遭遇这种大战,和有着丰富政治经验的秦昭王相比,真就是“政治小白”。

2【原文】七年,秦与赵兵相距长平,时赵奢已死,而蔺相如病笃,赵使廉颇将攻秦,秦数败赵军,赵军固壁不战。秦数挑战,廉颇不肯。

【译文】赵孝成王七年(实际应为赵孝成王六年、秦昭王四十七年,即前260年),秦赵军队在长平对峙,当时赵奢已死,蔺相如病重,赵国派廉颇率领军队抗秦,秦军多次打败赵军,赵军不得已,只好坚守不战。秦多次挑战,廉颇只是不应战。

【嗣说新语注评】蔺相如在赵惠文王二十八年,即前271年,也就是阏与之战的前两年,攻打齐国至平邑(今河南南乐县东北),他是一个政委型领导者,也能带兵的,可惜此时病重,而赵奢已死,廉颇的打法受到赵孝成王的多次责备。因此,这才有赵括之事。

3【原文】赵王信秦之间。秦之间言曰:“秦之所恶,独畏马服君赵奢之子赵括为将耳。”赵王因以括为将,代廉颇。

【译文】赵孝成王相信了秦国间谍散布的谣言。秦国间谍说:“秦国最担心、最害怕的是赵国改派马服君赵奢的儿子赵括为统帅。”赵王信以为真,就真让赵括代替了廉颇。

【嗣说新语注评】只要这条记载没有被权威的考古史料所推翻,就不能随便否定赵括有名无实的事实。秦昭王——范雎——白起的组合,可以说是当时天王级组合了,他们会运作一个战神来与自己作对?傻缺嘛。而且通观长平之战,秦国的谍报系统非常厉害,赵国在秦国眼里是透明的,而赵国的谍报系统好像没有起到什么作用,连白起这样人的动向都没有监测出来。我们看到的只是战场上的失败,其实赵国是全方位的失败,伐谋、伐交、伐兵、谍报、国家大战略,赵国都不是对手啊。

4【原文】蔺相如曰:“王以名使括,若胶柱而鼓瑟耳。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赵王不听,遂将之。

【译文】蔺相如劝阻道:“大王只是凭着虚名就任用了赵括,其实赵括的为人,就如同鼓瑟的,用胶水把系弦的柱子粘死,再也无法转动。这个人只会读他父亲留下来的书本,根本不懂得随机应变。”

【嗣说新语注评】当时印刷业不够发达,兵书并非满大街都是,家里有藏书,是一种知识垄断,因此,赵括能够通读他父亲留下的兵书,本身就有一种优越感,父亲还是那样一个抗秦名将,他当然也水涨船高,备受瞩目,可能他拿出背诵古文的劲头来背兵书,而且他一定非常聪明,记忆力非常好,口才一级棒,因此当时非常有名,是满腹经纶的高富帅。然而,蔺相如这种有实际才干的人并不看好他,认为他“胶柱鼓瑟”,瑟是什么样,我不太了解,我们就用吉他来理解一下,系琴弦的柱被粘死了,就无法调整琴弦的松紧度了,最后弹出的曲子可能就一种调儿了,形容固执拘泥,不知变通。名将们都看兵书,但不是靠着兵书打仗,李云龙到军事学院进修之后,非常感慨,以前打仗的时候,就知道应该那么打,但是没有理论高度和理论总结,名将打仗,不看兵书,但是打法暗合兵法。毛泽东在遵义会议时,被凯丰质疑打仗是靠《三国演义》和《孙子兵法》,毛说,军事斗争那么激烈,哪能照着书本打哪?都是根据实际情况,快速决策。这次以后,他才开始深入研究《孙子兵法》,这在《论持久战》中,可以看到《孙子兵法》的影响。而赵括先生,恐怕以为自己熟读兵书,就一定是个战无不胜的将军了。

1936年10月22日,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刚刚胜利结束后不久,鉴于迫切“提高干部政治文化水平之用”,毛泽东就在《给叶剑英、刘鼎的信》中写道:“买来的军事书多不合用,多是战术技术的,我们要的是战役指挥与战略的,请按此标准选买若干。买一部《孙子兵法》来。”
当时,叶剑英接受党的委派,正在西安做统一战线工作,而刘鼎也受党的委派,在红军与东北军之间做联络工作。因此,毛泽东说:“请剑兄经手选择,鼎兄经手购买。”
1961年3月23日,当毛泽东主席在广州中央工作会议上讲话时,人们才知道为什么他在25年之前,急切地要叶剑英等人买一部《孙子兵法》来看了。
这是因为,过去有人讲毛泽东的用兵之法主要靠两本书,一本是《三国演义》,一本就是《孙子兵法》。但毛泽东却说:“《三国演义》我是看过的,《孙子兵法》当时我就没有看过。在遵义会议上,凯丰说:你那些东西,并不见得高明,无非是《三国演义》加《孙子兵法》。我就问他一句:你说《孙子兵法》一共有多少篇?第一篇的题目叫什么?请你讲讲。他答不出来。我说:你也没看过,你怎么晓得我就熟悉《孙子兵法》呢?凯丰他自己也没看过《孙子兵法》,却说我用的是《孙子兵法》。那时打仗,形势那么紧张,谁还管得什么孙子兵法,什么战斗条令,统统都忘记了的。打仗的时候要估计敌我形势,很快作出决策,哪个还去记起那些书呢?”
毛泽东的本意是,“正确的策略只能从实践经验中产生,只能来源于调查研究。”同时,他更认为:“在外面的人,一面工作,一面要提倡看书报。”所以才有了毛泽东请叶剑英、刘鼎帮忙购买《孙子兵法》的逸事。
红军长征结束后 毛泽东要求"买一部《孙子兵法》"---中国文明网www.wenming.cn

5【原文】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然不谓善。括母问奢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

【译文】赵括从小就学习兵法,喜欢谈论军事,以为天下没有人能比得过自己。他曾经与其父赵奢谈论战略战术问题,赵奢也说不过他,然而并不认为他真有本事。他母亲问这是为什么,赵奢说:“战争,是生死攸关的事情,而赵括却如此轻易地对待它。如果赵国不用赵括带兵还好,假如一旦任用赵括,使赵国吃败仗的一定是他。”

【嗣说新语注评】当男人吹牛和意淫的时候,总会认为自己如果有机会,也一定能够成为名将,而名将一个时代也就是那么几个,即便想成为一个普通将领,都需要九死一生。而且军事一直就是以胜败论英雄,除了一些伟大的有象征意义的正义战争,尽管失败依然是光芒万丈,否则,战争的结果就是不可逆的,就是以结果为导向。没有出现结果之前,可以有无数种设想和构思,出现结果之后,这个结果就是唯一。这一段话,可能是记述者以果求因,但是“赵括这样的人”非常多,在没做一件事之前,把自己吹得上了天,把事情看得非常容易,所有这样的人,最终没有成事的。如果大家要是详细研究一些古人和现代人的传记,就会发现成事之人是如何大胆创意、小心求证的,他们基本会把一切灾难性后果都想一遍,想得越糟糕,结局反而越美好,因为都在意料之中,没有在意料之外。


6【原文】及括将行,其母上书言於王曰:“括不可使将。”王曰:“何以?”对曰:“始妾事其父,时为将,身所奉饭饮而进食者以十数,所友者以百数,大王及宗室所赏赐者尽以予军吏士大夫,受命之日,不问家事。今括一旦为将,东向而朝,军吏无敢仰视之者,王所赐金帛,归藏於家,而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买之。王以为何如其父?父子异心,原王勿遣。”王曰:“母置之,吾已决矣。”括母因曰:“王终遣之,即有如不称,妾得无随坐乎?”王许诺。

【译文】等到赵括被任命为将军就要出发了,其母给赵王上书说:“不可任用赵括为将军。”赵王说:“为什么?”赵母回答道:“过去我侍奉他父亲的时候,他那时正担任赵国的将军,那时他每天端饭端汤恭敬对待的客人有几十人,他友好平等地像朋友一样对待的有上百人,当时大王(赵惠文王)和王室贵族赏赐给他的一切财物,他都拿出来分给下面的军官和士兵,每当他接受了新的军事任务,就开始不再过问家事。可是如今赵括刚刚当上将军,就傲慢地朝东坐着(坐西朝东,西为尊位。鸿门宴中项羽就坐在西边位置,这是当时的C位)接受部下的参见,那些手下的军官们都不敢仰着脸看他,而您上次给他的金银玉帛,他都拿回家藏起来,每天都关注房地产市场上的信息,遇到良田美宅,就买下来。您认为他的这种表现,哪一点像他父亲?父子两个完全不同,请您不要委派他。”赵孝成王说:“老人家别说了,我已经决定了。”赵母无奈地请求道:“您既然非得委派他,如果他因为不称职打了败仗,我可以不受牵连吗?”赵孝成王答应了下来。

【嗣说新语注评】名将都不爱财,我能得到确认的是,吴起、赵奢、李牧、李广、窦婴、岳飞,这些人都不爱财。举两个例子:

《史记·李将军列传》记载:“广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终广之身,为二千石四十余年,家无余财,终不言家产事。”

李广为人廉洁,每次得到了朝廷的赏赐总是全部分给他的部下,有好的东西也都是和士兵们共享。他一辈子当了四十多年秩二千石的高官,但是家无余财,而他自己也一直对置办私产不感兴趣。

《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乃拜婴为大将军,赐金千斤。婴乃言袁盎、栾布诸名将贤士在家者进之。所赐金,陈之廊庑(wǔ。古代正房对面和两侧的屋子)下,军吏过,辄令财取为用,金无入家者。”

于是为了平定七王之乱,汉景帝拜窦婴为大将军,赐金千斤。窦婴接受任命之后,随即向汉景帝推荐了袁盎、栾布等一些赋闲在家的将领和贤士。窦婴把皇帝赏赐的财物都摆在议事大厅下的走廊里,让自己手下的军官们根据自己的需要随便拿着用,他一点都没有往家里拿。这才是名将的风范。有人用王翦的案例给赵括开脱,两人是不一样的。王翦出于韬晦之计,只是向秦王嬴政提出物质要求,就是为了让秦王安心,但是没有记载他在出征楚国之前,关注房地产信息,并且亲自过问和置办私产。王翦是假爱,赵括可能是真爱。

7【原文】赵括既代廉颇,悉更约束,易置军吏。

【译文】赵括代替廉颇后,就立即改变了廉颇旧有的一切规定,撤换了军队里的大批指挥官。

【嗣说新语注评】读者大人,注意“悉”字,是全部的意思。廉颇即便是立足于防守,但他在前线的指挥和部署,难道就没有一丁点儿的可取之处?他就像否定公知的那些人,一旦否定这个人,就否定这个人的一切,否定到这个人没有一丁点儿的好处和优点。而且更换了大批的将领,很有可能这批人是他从邯郸出发时带的班底。这个有可以理解的地方,只要是这些人胜任,完全可以,如果是任人唯亲,那就另外一说了。也有人说,廉颇旧部和赵括及新班底由此产生了一定矛盾,我认为是合理的,但要说,因为廉颇旧部见死不救,导致了赵括的惨败,我则不认同。


8【原文】秦将白起闻之,纵奇兵,详败走,而绝其粮道,分断其军为二,士卒离心。

【译文】白起听说这些情况之后,就派出奇兵埋伏在指定地点,自己则率领大部队假装败走,让赵括倾巢出动来追击,然后派出的两路奇兵切断赵括的粮道,把其军队截成了两段,于是赵军很快人心涣散。

【嗣说新语注评】有人翻译这一段时是说,“派了一支部队让他们假装失败逃走”,我认为不应该这样翻译,根据白起传,应该是这样,白起安排了一支25000人和一支5000人的两路奇兵之后,才佯装败走,而且这次败走极有可能是大部队败走,让赵括感觉他自己的“强大”和秦军的“脆不可击”,这样,才能诱使他带着大部队一路向前来追击,等到了指定的埋伏圈之后,两路奇兵杀出,切断赵军的粮道和大本营中的赵军。这样才能是比较合理的解释。另外,这里都说“士卒离心”了,可还是有很多人一再说赵括如何能稳定军心,之所以没有出现大规模叛逃,可能一是出于军人的荣誉,一是出于对军法的畏惧,一是出于对妻小家人的保护,并不是对赵括如何心悦诚服。你都给我带到绝境里了,我还服你什么啊?


9【原文】四十馀日,军饿,赵括出锐卒自博战,秦军射杀赵括。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阬之。赵前後所亡凡四十五万。

【译文】待至被围四十多天后,军中已经没有粮食吃,开始偷偷杀人吃了,赵括也急了,只好挑选一部分精锐,亲自带着突围,结果赵括也被射死了。于是整个赵军大败,几十万人被迫都投降了秦军,被秦军统统活埋了。这一仗,赵国前后损失了四十五万人。

【嗣说新语注评】很多人为了洗白赵括,开始大书特书赵括亲自担任冲锋队队长的“壮举”,是,这件事表明,他不是一个胆小鬼,可这不能证明他厉害啊?只能说明,困兽犹斗,真到了彻底绝望的程度,于是他宁愿拼个鱼死网破,一个前线总司令到了当冲锋队队长的时候,说明他作为总司令已经没有价值了,他就是冲锋队队长的价值而已。另外,还有人说,这时赵括如果选择投降,也会如何如何,不能说,他不珍惜父亲的荣誉,没有气节,可是一个总司令没有投降敌人,也绝算不上光荣。

10【原文】明年,秦兵遂围邯郸,岁馀,几不得脱。赖楚、魏诸侯来救,乃得解邯郸之围。赵王亦以括母先言,竟不诛也。

【译文】第二年,秦军就继续推进(长平之间后,休战九个月,然后秦国发起邯郸之战),包围了邯郸,邯郸被围困了一年多,差点儿就被攻破了。幸亏这时楚国和魏国派兵来救援,才解除了邯郸的危机。赵王也因为赵括母亲有言在先,而没有杀害她。

【嗣说新语注评】因为长平战败,秦国在邯郸之战中遭受了远远比长平之战更严酷的考验。当时因为廉颇的坚守,给赵国造成了一定困难,但是远远没有达到邯郸城“炊骨易子而食”的程度,长平之败,主要还是由赵孝成王的用人失败和赵括的战略战术失当造成的。这也就是我一直不建议大学生和年轻人轻易创业的原因,极少数的天才可能成为大企业家,但大多数的人可能在经历一次惨败之后,终生一蹶不振,这才是我写这类文章的原因。我们都年轻过,也曾经认为自己多么了不起,也纸上谈兵,也自以为是,也认不清自我,可是社会之残酷,远远超出一个年轻人所能理解的范围,不流过泪、流过血,是很难深刻认识这个问题的。合理质疑、勇敢假设,是学术研究的创举。可是,为了给赵括翻案而翻案,绝对是一个歧途,如何在赵括的失败中,吸取有价值的东西,才是研究长平之战的意义所在,可能我们就是冤枉了赵括,然而世上永远都有赵括这样的人,大量存在,可能就包括我们自己,我们应该深刻反思“赵括这样人”所造成的危害,而不能只是去论证“赵括不是这样的人”。深刻思考赵括之败,才能实现赵括真正的历史价值,发挥他的现实意义。长平之战极其复杂,从学术、战略、战术、农业、后勤、外交等角度,都可以进行分析,今天主要回到赵括传本身,来谈这个问题。

我的基本结论:赵括不是无能之辈,但在长平之战时不适合当军事上一号主官,顶多适合当参谋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