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过往】掼蛋前身“小鬼牌”||金矿

 一犁_书馆 2022-11-02 发布于江苏


作者:金矿



掼蛋前身“小鬼牌”
眼下好多人都知道我是写掼蛋文章的第一人,因为我生活在掼蛋的故乡,我曾生活在掼蛋的起始年代,最初参加和见证了掼蛋发源和起源的实践。有第一手资料,有亲眼目睹的现实。
我曾是老南闸几十年的文化站长,长期负责这里的群文和群众体育工作,那一年淮安认知我们南闸是掼蛋发源地,好多人建议我可以出面申报掼蛋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当时正好我们南闸民歌刚批准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我曾在淮安市文广局非遗处谈到这个问题,当时非遗处是张处和朱主任,管非遗是李倩局长。他们都很佩服我的敬业精神,当时就把掼蛋和非遗条件进行比照,说作为市级非遗年代要在六十年以上,省级是一百年以上。从文革算起也不到五十年时间,这样条件就不够了,他们叫我最好把掼蛋起始向前推一推。就能牵强够年代了。
如果把扑克牌从出现年代推,这可不好推。因为扑克牌毕竟是洋玩意儿,它的起始地应该是阿拉伯国家,毕竟不是中国特有的文化娱乐工具。它流传到中国不太遥远,特别是流传到我们农村更是比较近。记得早年乡村见过世面的人,都说扑克牌叫洋片儿。记得我童年的记忆就是(建国初)叫杜拉克,后来叫打夯。用这些与掼蛋连接风马牛不相及。
南闸出现掼蛋,当时两副扑克牌堆在一起打,还不太顺手,一个人手丫夹27张牌,感到特别拥挤。记得南闸人有兴趣掼蛋时,还受外面人奚落,说南闸人喜欢找麻烦事做,摸牌一大把,整牌要空子,一牌打半天。其实这就是水乡人宁拙毋巧的大智慧,既娱乐就要娱乐出复杂的花式来,如果不动脑筋也就没有乐趣。
把掼蛋朝前推,我认为还是应该数小鬼牌。小鬼牌是起源于我们乡村的老古货。
所谓小鬼牌,就是因为这种牌式中有小鬼的牌式,里面的牌都是一些乡土叫法。像大天、大人、小人、小地、长三、板凳、斧头、麻子、虾子等,这些基本都是乡土的象形。至于每种牌点都是四张,其中有一张是花,花牌上有一个竖相的小人儿,那些小人儿都是粗线条,叫你说不出名字,都是人生活中的丑相。
小学学图画,有同学不认真画得难看,老师说像个鬼了。儿时印象世界最丑的就数鬼,因为鬼谁也没有见过,都是无常的。有大头鬼、龇牙鬼、吊死鬼、苦死鬼等,也有乡村女子骂心爱的男人是讨债鬼,把她的情感债骗去了。
对于小鬼,乡间还有传说。说农民心地最善良,他们很少怕皇帝,却怕小鬼。因为小鬼直接骚扰他们的生活,旧时代农民生病,都认为的趟着(遇到)鬼了,都要疑鬼祭鬼,烧烧纸钱。湖岛新船得水就要演唱《得水祭鬼谣》渔歌,这祭祀是水鬼,因水鬼会把渔船上小孩子拖下水。
鉴于乡民对小鬼无限敬重,大概就出现了祭祀小鬼的小鬼牌。要说小鬼牌,又叫小纸牌,或八十四。牌的大小为长条状,为扑克牌竖条的三分之一,不谈黄金分割的等称。按照数字是八十四张,介于五十四和一百零八之间,属于多牌打法。由于长条状,不好高叠在一起,多是摊下来摸牌。那些妇女会在自己桌面前放一小水碟,用手指蘸一下,这样才摸牌灵活。有些不爱干净的人多是用手指头在嘴唇上舔一下,这是受人厌恶的。至于打法也是多样,有“十大碗”、“十五张”、“五花飘”、“全红全黑”。常规要看好下家,多打熟张,如果自己出牌被人家和牌那是要多认账的。
要说小鬼牌,我们南闸(现为漕运)属于小鬼牌故乡也不为过。早年小鬼牌集中产地无人知晓。早年生产小鬼牌只有手工,不会工厂化、机械化。记得儿时自然灾害期间,我就看到附近有好几家小鬼牌作坊,都是私人家生产小鬼牌。
那是一种个体手工副业,他们劳动也有一点乡土文化技术含量。当年我们庄子里就有两家制作小鬼牌的土作坊,他们的制作工艺程序有点像装裱画一样,用两块像床铺板的很光滑大木板,先将一种灰报纸浸水后贴在木板上,底纸不上浆糊,好自然脱落。后上第二层厚纸(包装纸类),方法是将粘米粉用挂粉袋吊出面糊精,没有面渣,煮熟成稀面糊浆,用刮板刷先将面糊满板刷,再将包装纸浸水后贴在木板上;第三层则是贴废报纸,而第四层和第五层都是白报纸,那种裱糊的技术很好,看不出一点点皱褶,五层纸干后就剥下来,用两块平板对着压平。接着就是按照牌的规格用月字刀切出每一张小牌张。常规是好多层一起切。
 牌面上的花式也是用土方法点的,是用两根大公鸡翅膀管剪成断截面,一根蘸稠黑墨水,一根蘸稠洋红水,很精细地在牌的两头点成等各种牌面,不得有半点模糊。点好后就是做“花”与“王”,这两种都是现成的印章式戳字,用红黑两种颜色盖好,干后再用小毛笔很细的给花点上水彩,制作工序就基本完成。接着就是把八十四张牌进行分拣扎包好,就成了产品。
在我印象中,一副牌卖价五毛钱,流水线作业一天可制作五六副,像点点子会有几个人动手,这样一天就是几斤米钱,就能维持一家人生活。逢集拿上街卖,也有小贩上门订货,基本是供不应求。
我从小是在外婆家长大,伯父家在白马湖西岸,童年假期我都要买两副小鬼牌去给年迈的祖母,祖母是我小鬼牌启蒙老师。那时我看得很慢,都是通过数点子对牌,祖母耐心教着,那还真有一种无限温暖,让我记忆犹新终身难忘。
 至于扑克牌也很快流行到乡村,扑克牌最初打法是“杜拉克”和“接龙”。后来,创意打掼蛋时,我们把小鬼牌里花式组合借用到扑克牌里,像“红总配”、“对子牌”、“三张杠”、“五花飘”、“全红全黑同花”等,这些乡土创意打法竟然成了后来“掼蛋”牌点的主体。
说者无心,我就曾很稀奇看到一次小鬼牌历史文物。文革前我们庄子一户老爷柜上有一祖宗龛子,那是一种三层小楼式老龛子。制作年代很久远,那种精致的红木雕刻龛子眼下要值几十万元。里面分阶层放着祖先亡人牌子,龛子里面物件平时是不碰的,祖先去世时才把亡人牌子放进去。
文革龛子属四旧,要烧时我倒看到一个西洋景,他家最上面的祖先牌位是清康熙年代去世的,在牌位旁边放着两副用油皮纸包装的小鬼牌。大概死者生前喜欢打牌,死后用小鬼牌陪着他,就像眼下有些子女喜爱用麻将和骨灰一起安葬,说让死者到阴间也过娱乐生活。由此可见,这小鬼牌几百年历史还是有的。如有乡野历史记载,照样能有上千年,因为封建时代历史周期文化履历都是一样的,小鬼牌就是一种古老的乡野文化象征。
我到现在对此感到是个谜,为什么不识字农民会制造“小鬼牌”?农民不识字可以用笨办法数点,这样照可以形成一种娱乐氛围,照可以丰富娱乐生活,眼下农村好多老太师还经常看小鬼牌,他们是小赌大开心,能赢三两块就是大赢家了。
 也许是拉扯远了,其实在我们掼蛋之源乡村从“小鬼牌”到“掼蛋”,就是一种很朴实的本真文化娱乐现象走向,称得上是掼蛋前身。没想到如今掼蛋竟然形成如此强大的文化潮流,在大社会搞得轩然大波。文化也好,娱乐也好,非遗文化有其丰富的传统文化娱乐性,我把小鬼牌推出来,几百年民间文化历史,我们申报掼蛋之源,相信非遗部门会支持吧。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金矿,1952年出生,大专文化,中国民协会员,国家非遗南闸民歌主要代表传承人,淮安市首批文化名家,淮安区首届文化艺术名人,淮安区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掼蛋之源文化研究会会长。通联:15161716289。

    相关作品荐读

【生活随感】掼蛋观点折射

【征文选登】小 脚 饼 

【过往】《菱角将军》外景趣闻 

【旅行】车过开封 

【过往】外婆编草鞋 

【生活】乡村父母在操心 

【生活】挖荠菜的老太 

【往事】农民教授 

【随感】小学校大学霸 

狗骨头树 

乡野唢呐情话

乡野叫卖歌

音容宛在

叫 驴 笼 子

小地方文化

“超然”是一种精神

重庆棒棒军



运河文韵

采春的希望

撷秋的欢喜

捡运河文字

征稿启事
为了更好扩大本公号所发文章的影响,即日起本公号入驻360个人图书馆,所有作品皆自动同步到360个人图书馆终身收藏。不同意者请勿投稿,投稿视作默认此项决定。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