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语》:道不同,不相为谋。

 金苹果6 2022-11-02 发布于北京

本文继续品读《论语》第十五篇“ 卫灵公篇”,本篇记述的内容比较广泛,且重点论述了君子的人格要求。


在上文品读了“《论语》:当仁,不让于师。”,文中先是提到“仁”的重要性,孔子从人们身边的事物来比喻人们对“仁”重视的程度。

孔子感慨,很多人会赴汤蹈火而死,却没有见过谁为了实践仁而死。

这是在感叹,人们对“仁”重视程度不够。

后文继续提到,把“仁”作为衡量一切是非善恶的最高标准。

孔子认为,仁义当头,哪怕是自己的老师,也不该退让。

在对待“仁”的态度上,必定要重视过自己的老师。

文后再次提到君子的行为。

孔子认为,作为君子,要在大是大非的问题上非常坚定,而在小信用上,就不必纠结固守。

君子要有看大局的眼光,不能拘泥小节。

继续下章:

子曰:“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

注译:

食:食禄,俸禄

原文解析:

孔子说:“为君主办事,要认真办事而把自己的吃穿住行放在后边。”

有感解读:

这章讲的是工作的态度。

“敬其事”是指认真做事。“食”代表俸禄,“后其食”是指把对俸禄的追求放在后面。

“敬其事而后其食”——孔子告诉人们,先不要去考虑俸禄有多少,而要先想到能不能把事做好。

很多人都是在和别人攀比收入,却从来没有去考虑自己做事的多少。

不是每一件事都能用钱来衡量,如果斤斤计较,那么路只会越走越窄。

让路越走越宽的办法是努力地让自己变得更值钱,让自己有能力去贡献更大的价值。

此时,就算在所在组织内不能得到公平的对待,当你走到大的市场中时,你依然会有用武之地。

继续下章:

子曰:“有教无类。”

原文解析:

孔子说:“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不分族类。”

有感解读:

这章是孔子的核心教育思想的重点论据。

“有教无类”的本义是不分贵族和平民,也不分国界,只要有心向学,都可以入学受教。

据史料记载,孔子的弟子中有商人,甚至还有强盗。

好的教育就可以使不同的人都趋向于善。

我们不应该因为某人表现出恶的倾向而不对他施教。

教育最核心的,应该是促使人的改变。

当教育能够把一个一个顽皮的、看起来像小泥猴一样的小孩子培养得文质彬彬、知书达理又不失活泼灵动时,才是最有成就感的教育。

继续下章:

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

注译:

道:此处指彼此的主张。

原文解析:

孔子说:“志向不同的人,就不能在一起谋划。”

有感解读:

本章中的“道”,涵盖范围较广,既指人生志向,也指思想观念、学术主张等。

简单来说就是每个人所要追求的方向,无论是工作还是玩乐,当两个人意见不同的时候,就容易说出这句话“道不同,不相为谋”。

这是人们拒绝别人的时候常说的一句话,但是这句话还是要少说为好,因为这句的含义更多是气话。

有时候可能一旦出口,就没有挽回的余地了。

不妨想想也许根本不是道的问题,只是行为方式不同。

每个人出身不同、习惯不同、个人经历不同,外在表现就会有差别,这不应该被上升到道的层面。

如果一个人总觉得和别人“道不同”,那跟任何人都无法达成合作。

我们要学会对待他人宽厚一点,很多时候可能两人之间还需要多多磨合,不能因一时冲动说出这句话。

对待小人则不然,换句话说就是,与小人共事可以说是必败。

想要成就大事,要寻找志同道合,且接近君子修养的人。

相互之间能够和谐相处,共同谋划,才不会因为意见不同而半途而废,能够互相理解,互相磨合,才能真正长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