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书看电影,对孩子写作究竟有没有帮助?

 新用户2356fYUI 2022-11-02 发布于浙江

读书看电影,对孩子写作究竟有没有帮助?

文/蔡朝阳

这是一个给部分家长的讲稿,随便聊,不成体系,属于讲到哪里算哪里。读书看片,对写作肯定是有帮助的。但怎么说呢,需要分几个层面。

首先,读书肯定有帮助。

腹有诗书气自华嘛,这一点毋庸置疑。即便现在看不到你的孩子写作上有多大的才华,也不妨碍,因为时间未到。当然,我们指的写作,是一种公共所谓的写作,是约定俗成的写作,而不是学校老师布置的写作文。学校的作文是另一个特殊的存在,学校作文得分高,并不一定写作能力就好。而写作能力真的好的孩子,学校的作文,有朝一日也是不在话下的。

其次,我们在孩子写作起步时,该怎么做才是对的呢?

你可以辅导,但不要替代,更不要一字一句,你口授,他记录,这就变成复印机了。写作是一种独立的创造。说白了,写作要不是按照自己的内心的真实的意愿,写作这件事是不快乐的,甚至很苦。所以我们从小不要剥夺孩子的自由表达的快乐。每个写作者都会有苦闷的时候,但创造的快乐无以伦比。所以我写了一个文,说,《每个人都有一场属于自己的徒手攀岩》。

举个例子。三年级,我家娃开始要写作了,学校的要求。我有天看他呆坐在那里一动不动,也很着急。心想,我是一个写作者啊,我来帮你吧。于是我就跟他说,要不爸爸来帮你,呶,你就这么写,照我讲的。儿子白了我一眼,反问道,你写还是我写?Ok,我的写作辅导就此结束。所以我写过一个文章,叫做《语文老师不教作文》,讲的就是儿子的事,他不让我教。

但后来,他大一点了,我在给他一些技术性意见时,他也会听。感谢儿子的谦虚。那要到初二之后了,他已经懂得给老爸一点面子。因为写作有一些基本的法则,比如长句还是短句,比如如何分段,如何标点,这些是纯粹技术性的。要是心情好,他还会照着我的意见稍微修改一下。当然不会去改变他的原意,因为我觉得他的思考很独特,也很可贵,甚至比我好多了。

所以重要的是让他体会到自由表达的快乐,不要一开始就用学校应试作文的那套逼他就范,你会弄丢这个孩子的灵气。

再次,有个问题,读书多,但是写不好作文,这个怎么破?

我想你指的是学校考试作文吧。这一点,我不想教你诈。要是教会孩子按照应试体去迎合,这孩子就毁了。我不会这么做的。此外,就是鼓励孩子享受自由创作,自由表达的乐趣,是会分泌多巴胺的,给孩子纯粹的快乐。此外就是给予时间,静待花开。我原来的微信账号里,好友名字,有7个都叫“静待花开”。每一个叫“静待花开”的,我看都恨不得拔苗助长。

此外,就是读书的层次关系,这是一个技术问题。大多数孩子在初始阶段可能都只是被情节所吸引,这样,对写作起步确实帮助不明显。但这种乐趣会引导孩子爱上读书,渐渐实现阅读的跃升。所以开卷有益,甭管他怎么读,读什么,都没关系,漫画也非常好。

以我为例,从小爱读小说,大学念了中文系,看小说成为必修课。但有一个转变,小时候读小说,喜欢的是情节,情节动人,一波三折。对,这真的是娱乐。但是20岁,我读了一本《百年孤独》,突然领悟了。我开始看结构,开始看布局,开始看小说家如何统筹全局,像造物主一样塑造一个马孔多世界。就像庖丁解牛,已经目无全牛了。

我读了一系列当时的西方现代小说,以及中国的先锋派小说,甚至开始看余华如何遣词造句,如何用语言来形容一种全新的感觉。这就是阅读的进境。阅读,有很多层次,你要等着孩子实现层次的跃升。现在我快知天命了,开始看不动小说了,除非为了讲解这个小说才读。我又到了一个完全不同的阶段,希望时间不荒废,阅读的每一句话都有我之前所没有的理解。我天真地想,这大概就是进乎技矣,而近于道。

所以,到了一定时间段,我们可以帮助孩子实现这个阅读的跃升。有老师帮忙指点一二,效果就会好。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的孩子每个字都认识,完全可以自己读书,却为何还要花钱报阅读课的原因。

最后,关于阅读,关于写作,家长还会问,好词好句究竟有没有用?

这个问题,首先要认识一点,好文章的风格其实蛮多的,不一定辞藻华丽才是好文章。我是读古典文学出身的,所以有时候讲究一点辞藻。今天发的,是一个讲稿,并非纸媒发表的文字,所以语言风格就比较口语化。但若是有意写一个酝酿多日的严肃文章,语言风格就会更书面化一点。

这都是讲,文章的审美并不只有唯一的一条标准。我们现在把文章分为虚构类和非虚构类,无论哪一种,切合文章内容本身的语言风格,才是最重要的。所以语言只要贴切,能准确描述到你的观察,能表达真情实感,以及你自己的思考,那就是好文章。

摘录背诵好词好句,若是自己确实体会到了这些句子的美妙,那也很好。我中学时有一本硬面抄,抄满了好词好句,可没有人来逼我。

但若是为了摘抄而摘抄,甚至是为了完成老师的任务,摘抄就变成苦役。我们看到很多中小学生应试作文,大多空洞无物,那是因为,满篇只有庸俗的辞藻,而没有自我的真实情感和思想。刻薄点,像是清明节的纸花。

但遣词造句要不要呢?自然也还是要的。但首先,学习遣词造句,应该在经典原文里去学习,去读原著,而不是“句子迷”。语言和语段,只有在词语的海洋里,才有其生命力。所以我们知道汪曾祺是好的,我们知道阿城是好的,他们各自的好,就该在他们完整的一个文章,一个小说里去体会。这样学到的遣词造句,才是活的,有生命力。

其次,就语言文学本身而言,还是要建立一个审美的立体感受。汉语,同样是写作者,是有高低之分的。不同的风格,各有其特质。但一流作家和三流作家,其语言,还是有区别的。我喜欢苇岸,那是因为他的质地硬朗。我不喜欢朱自清,那因为他太过妖娆,以及,带着旧时代士子的陈腐审美。但这也是个人偏好而已。

再次,还要有广泛的阅读,不仅仅读文学作品,也要读理论的,读科学的,历史的,经济的……就不偏狭,懂得领会世界的丰富。菜虫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特别感兴趣的时候,我们一起读过丘吉尔的回忆录。不过实在是卷帙浩繁,读不完。我心里一直暗暗谴责,老丘你可太会写了。你知不知道,你用生命写文章,我们后人却用来布置作业?当然最后我们放弃了。所以读书也是自由的,想读就读,想放弃也没关系。除非你是在做一个专门的研究,需要把文献都浏览一遍。但是,你看,那个1941年的著名演讲,我们还是留下了印象。

我一直有一个偏见,这是我理想中的写作境界。汉语这么美好,这么丰富,我们现代人观察、情感和思考,尽管已经远远地复杂起来,但我们博大的汉语,还是能找到一个最为恰切的词语,来描述你的独特感受。当你找到这些词,恰如其分地进行表达时,你已经拥有了不可置换的好词好句。

但最重要不在于这里,写作归根到底是一种思维练习。你既然已经能够创造一个文字的世界,那这种能力怎么可能不迁移呢,你必然能创造你的生活。所以,我一直说,思想无极限,你的想象力的边界,就是你生活可能性的边界。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