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们学的古文,其实理解错的有不少

 金苹果6 2022-11-02 发布于北京
      以前读古文,不是义务教育课本里生搬硬套的解释,就是自己买的课外书不是名家的译文,现在各大平台讲视频的国学大师多了,才发现,我们学的古文,其实理解错的有不少。

      比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我记得我们读书的时候,老师教的是:'学习后用所学的知识经常复习,不是很愉快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也很高兴吗?别人不了解我但我不生气,不就是君子吗?'包括樊登老师讲的视频,都是这种解释。

      但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中,曾仕强老师把“习”解释成习惯,兰彦岭老师把“时习之”解释成适时用它。

       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中,兰彦岭老师把朋和友分开,他说同门为“朋”,同志为“友”;康华兰老师则认为“远”不仅包括了空间上的远,还包括时间上的远,也就是说我们从文字上可以读懂一个人,就像从陆游的诗句“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我们可以体会到他的爱国之情,就像“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能让你感受到于谦的凛然正气。

     如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兰彦岭老师说,不认识的人与你交流态度不同,而你不会生气,才是有德之人,“知”不是指知识或个人,而是指态度。

        再比如说“床前明月光”,康华兰老师说,此“床”为非睡觉的床,是指离乡背井的井床。兰彦岭老师“智”为记忆力、判断问题的能力,“慧”为灵性和悟性,而不是我们现在说的智慧一体。康华兰老师说灵魂是魂,身体为体魄,叫魄,魂魄是分开的,而我们现在经常把魂魄混为一谈。

         所以说中国文字博大精深,一千个人有一千种解释啊,婆说婆有理,公说公有理,自古如是。那到底谁说的有道理,还真的要自行分辨,每个人的阅历和智商、见识和悟性都不同,只能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