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苗刘兵变”——宋高宗赵构一生解不开的心结

 四地闲夫 2022-11-02 发布于山东

引言:宋高宗赵构是个复杂的人,他既可以在成为皇帝前以过人的胆识和气魄冒死前往金国当人质,也可以在成为皇帝后卑躬屈膝地向金国摇尾乞怜,他既是开创者也是破坏者,既让人们看到希望又亲手将希望埋葬。而在赵构充满争议的一生中,有一件事对他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成为他一生都解不开的心结,这件事就是发生在他登基之初的“苗刘兵变”。那么“苗刘兵变”是如何发生的?这场兵变为什么会失败?“苗刘兵变”又对赵构和南宋的未来产生了哪些影响呢?

“苗刘兵变”——宋高宗赵构一生解不开的心结宋高宗赵构是个复杂的皇帝

一、“苗刘兵变”发生的历史背景

“靖康之变”发生后,宋徽宗、宋钦宗被金兵俘虏,大宋王朝遭遇了生死存亡的危急时刻,而此时的康王赵构却因为领命前往金国求和而幸运地躲过了这场浩劫,成为宋朝皇室中仅有的“幸存者”。面对山河破碎的不利形势和金国咄咄逼人的嚣张气焰,已成为宋朝皇室“独苗”的赵构责无旁贷地担起了匡扶社稷的重任。在宋朝将士的大力拥护下,赵构在应天府(今河南商丘)登基,改元建炎,成为南宋第一位皇帝。

虽然赵构的登基为破败不堪的大宋王朝暂时稳定住了局势,但金国的巨大威胁远远没有解除。在金军的凌厉攻势下,宋军节节败退,赵构不得不放弃中原故地,带领大臣和军队逃亡扬州,史称“建炎南渡”。金军并没有因为赵构的南逃而手下留情,反而一路南下在后面紧追不舍,大有要将南宋政权赶尽杀绝的意思。此时的赵构早已忘了自己当年独闯敌营的英勇,面对金军的猛追,已经吓破了胆的赵构在朝中主和派的建议下准备继续南逃,而这一决定也挑起了主和派和主战派之间的矛盾,一场激烈的内部斗争似乎不可避免。

“苗刘兵变”——宋高宗赵构一生解不开的心结“靖康之变”是宋朝人莫大的耻辱

二、“苗刘兵变”爆发的原因分析

这场蕴藏在南宋政权内部的矛盾终于借由一次激烈的兵变爆发出来,这就是“苗刘兵变”。所谓“苗刘兵变”,就是指由南宋将领苗傅和刘正彦因不满时局而发动的一场逼迫赵构退位的兵变。这场兵变看似“理所当然”,但却是多种复杂因素作用下产生的结果。分析“苗刘兵变”爆发的原因,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

01 举国上下对南宋向金国屈辱求和政策的愤慨

宋朝自建立以来就坚持“文人立国”的国策,在“强干弱枝”、“守内需外”的军事战略指导下,宋朝在同辽国和金国的军事对抗中长期处于守势已是不争的事实。但即使这样,也没有完全湮灭宋朝人对收复幽云十六州、乃至实现隋唐时期大一统的美好期盼。这种期盼伴随着“靖康之变”的发生而被重创,反而从另一方面更加深了百姓对抗击外敌、收复故土的渴望。而南宋是在都城沦陷、二帝被俘的极端不利局面下建立的政权,摆在赵构面前的首要任务是生存和自保而不是自强和复兴。这种存在于赵构同普通将士之间、主和派同主战派之间、统治者同百姓之间的立场差异和隔阂经过不断地发酵渐渐变成了一道无法逾越的鸿沟,使双方的对立不断尖锐化。苗刘二人正是众多怀揣着收复故土、振兴大宋理想的将士中的一员,兵变的爆发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举国上下对南宋向金国屈辱求和政策的抗议和宣泄,这是“苗刘兵变”爆发的内在原因和根本原因。

“苗刘兵变”——宋高宗赵构一生解不开的心结面对金人的掳掠,举国上下的抗金情绪高涨

02 将士对赵构任人唯亲、宠幸奸佞的不满

南宋建立后,为求自保的赵构借机罢免了主战派领袖李纲,反而百般宠幸康履等宦官。而王渊由于积极支持赵构主和的战略,并同宦官相互勾结而得到赵构重用,一度担任御营都统制及枢密使等要职。王渊非但没有在国难当头之际挺身而出,反而利用赵构的信任和手中的权力强征暴敛、大肆搜刮民脂民膏。当金军逼近时,负责断后的王渊竟不顾前线将士的死活而用战船运送自己的私人财物,最终导致数万宋兵及战马失陷敌营,造成了无法挽回的巨大损失。即使犯下这样的大罪,在王渊的哭诉下,赵构依然没有严厉惩处王渊,而只是将其调离,这无疑激起了众多将士的愤怒和不满。除此之外,赵构身边的宦官也借由国难之机作威作福,巧取豪夺,给本就饱受战乱之苦的百姓带来更深重的灾难。由此观之,赵构的任人唯亲、宠幸奸佞是“苗刘兵变”爆发的直接原因。

“苗刘兵变”——宋高宗赵构一生解不开的心结众人对赵构的任人唯亲、宠幸奸佞十分不满

03 当时的形势给了苗刘二人实现个人野心的可乘之机

在南宋的众多将领中,苗傅和刘正彦并非声名赫赫,而只能算是籍籍无名的“小角色”。之所以能有机会发动兵变,是因为当时的形势给了二人可乘之机。当时南宋的大将韩世忠、张俊、杨沂中、刘光世等人分别在各战略要地驻守,保卫皇帝的任务就这样机缘巧合地落到了苗刘二人身上。不得不说,苗刘二人充分地利用了这个可乘之机,原本他们是和最高权力没有任何关系的,但一个人野心的膨胀是和自身所处位置息息相关的。形势发展至此,使得二人隐隐地嗅到了一步登天的机会,这样的机会可能一辈子都不会再遇到第二次。在此前提下,苗刘二人打着“清君侧”的旗号发动一场“民心所向”的兵变就顺理成章了。这种猜测并非空穴来风,从兵变发生后苗刘二人迫不及待地为自己加官进爵就能加以证明。可以说,当时的特殊形势给了苗刘二人实现个人野心的可乘之机是“苗刘兵变”爆发的外在原因和客观原因。

“苗刘兵变”——宋高宗赵构一生解不开的心结“苗刘兵变”爆发之时,大将韩世忠在外驻守战略要地

三、“苗刘兵变”为什么会迅速失败

这场来势汹汹的兵变虽然在一开始达成了逼迫赵构退位的目的,但却在驻守外地众将的联合镇压下迅速被平定。究其失败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苗刘二人能力不足。发动兵变的苗傅和刘正彦既没有足够的威望和影响力又没有过人的能力和权谋,仓促发动的兵变更像是在裹挟了民意条件下的一场闹剧。从兵变的爆发到事后的处理可以看出,苗刘二人并没有为兵变发生后的局面做好充足的应对方案,面对隆佑太后和大臣朱胜非等人的软硬兼施,苗刘二人更像是被一路“牵着鼻子走”的政治新手,全然失去了对局面的掌控,造成最后失败的结局也就不足为奇了。

“苗刘兵变”——宋高宗赵构一生解不开的心结苗傅和刘正彦能力有限,而且并没有做好兵变的充足准备

其次,赵构一方应对得当。面对突如其来的逼宫,赵构并没有采取强硬的措施同兵变将士正面交锋,而是审时度势地放低姿态,尽量满足苗刘二人提出的要求,以争取时间寻求化解危机的方法。这是一个明智的选择,赵构的做法既能避免事态的进一步恶化又能起到安抚将士情绪的作用,为自己争取到了宝贵的时间。与此同时,隆佑太后以及围绕在赵构身边的谋臣在同苗刘二人的周旋中起到了稳定局势的关键作用,这同本就能力不足且又缺乏周密准备的苗刘二人相比,简直是高下立判。

“苗刘兵变”——宋高宗赵构一生解不开的心结陷入困境的赵构应对得当

最后,民意不希望局势进一步混乱。自赵构登基成为南宋的第一位皇帝以来,虽然过着朝不保夕、惨淡经营的日子,但毕竟在南方找到了暂时的安身立命之所,上到文臣武将、下到贫民百姓也总算找到了可以依靠和为之奋斗的目标。在此情况下,即使新建立的南宋政权存在着种种弊端和不足,但在人们看来也总要强过一盘散沙和群龙无首的局面。“苗刘兵变”是民意对南宋软弱无能表现的一种释放和宣泄,但归根结底,民意并不希望这个刚刚建立起来的新政权就此垮掉。从某种意义上说,“苗刘兵变”可能在某一阶段迎合了民意的诉求,但并没有从根本上赢得人心。

“苗刘兵变”——宋高宗赵构一生解不开的心结南宋疆域图

四、“苗刘兵变”产生的后续影响

在整个南宋历史中,“苗刘兵变”只是一个小片段,但却给后世留下了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既包括对南宋的立国政策也包括对赵构本人。一方面,“苗刘兵变”使赵构深切地意识到了民意对逃跑避战的愤怒和不满,也促使他在今后的对金政策上不得不采取表面强硬的态度以平息民意。另一方面,“苗刘兵变”的爆发令赵构产生了挥之不去的恐惧和担忧,相比于金国在北方的巨大威胁,更让赵构担心的其实是隐藏在南宋内部的反对力量和不稳定因素。

这种担心并非毫无根据,从宋朝之前的历史来看,绝大多数王朝都是葬送于自己人之手,尤其是武将的谋反,而真正亡于外族入侵的王朝可谓屈指可数。作为一个“来路不正”而又偏安一隅的皇帝,赵构本就担忧地方武将拥兵自重进而危及皇权,“苗刘兵变”更成为了他解不开的心结和挥之不去的阴影。

“苗刘兵变”——宋高宗赵构一生解不开的心结“苗刘兵变”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结语:这场发生于南宋建立之初的“苗刘兵变”带给了后世无限猜测和遐想,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可能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如果我们将思绪拉回到近九百年前的乱世,以赵构的视角来审视这一历史变局的话,可能会收获不一样的感想和体验。的确,对于站在历史分界点的赵构来说,无论是战是和、是进是退,他所做的每一项选择都是需要足够勇气的,置身事外的我们没有必要苛责。但透过尘封的历史,我们却有权利总结和反思,总结历史带给我们的经验教训,反思自己的行为会为他人和整个世界带来的影响。从这个角度来看,“苗刘兵变”对于赵构来说是一场磨难,但又何尝不是一个机遇呢……

参考资料:《宋史·高宗本纪》《建炎以来系年要录》


本文由“大瀚闻史”原创,方便的话麻烦点个关注,谢谢支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