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毛主席的游击战术到底有多神?

 Karl 2022-11-02 发布于云南

电视剧《亮剑》中有一句经典台词,国民党军官楚云飞对八路军指战员李云龙说:“贵军一向是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李云龙回应说:“小子,学着点,这叫抄小鬼子的后路,我这一打,准叫他首尾不相顾。”

一场战斗下来,楚云飞目瞪口呆:“天呐!你们这下捞了一网大鱼,一个少将,六个大佐,其余全是军官。”李云龙开怀大笑。

此剧中描绘的这个场景,便是毛主席军事指挥艺术中的“游击战术”,包括李云龙原型人物王近山在内,所有的将领都对游击战术钟爱有加,这也是毛主席的青年时期总结出的巅峰之作。

文章图片1

图|1937年,毛主席在延安

井冈山上创立“十六字诀”

1927年早在上井冈山之前,青年毛泽东就思考过周恩来提出的一个严肃的问题,当时党内的意见很广,很多人担心共产党没有自己的军队难以和蒋介斗争。

但毛泽东有自己的主张,他认为,我们要想和蒋介石打,只有一条路,那就是“枪杆子里出政权。”只要有枪就可以,而不是说谁拿枪的问题。

所以毛泽东主张,让常年受苦受累的农民拿起枪,建立我们农民的部队。

毛泽东的意见之所以遭到很多的反对,归根结底就在于,农民没有文化没有眼界,而国民党的部队大多数都受到过专业的军事训练,不仅是使用枪,就连使用飞机坦克都得心应手。

面对如此严峻的问题,游击战术已经在毛泽东的心中应运而生。

文章图片2

1927年秋,34岁的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后的800多人走上了井冈山,井冈山地处湘赣边界,是通往永新县城的必经之地,这里山势险要易守难攻,而毛泽东之所以选择井冈山,还有两个原因,一是井冈山上不仅有田地和村庄,而且还可以给军队一些给养。第二是这里远离中心城市,进可攻,退可守,面对敌强我弱的环境,这里可谓是最适合中国实际情况的地方。

而游击战在这里让毛泽东运用得炉火纯青,当时曾跟随毛泽东参加过秋收起义的陈伯钧曾说:“敌人在山的周围转一圈需要一个星期,而我们只需要一天,打的敌人摸不着头脑。”

敌人频繁骚扰井冈山,战士们便和他们绕圈子,毛泽东不仅没有批评战士们“胆怯”,而是十分认可这种方法,说“跑”其实也是“防御”。

不久,毛泽东根据这几天的作战经验,总结出来了几个词语“敌来我走,敌驻我扰,敌退我进。”毛泽东的这几个字可以说一针见血简单明了,战士们都觉得很有道理。

4月时,朱德也上了井冈山,和毛泽东会师后,两个人常常在一起讨论战略,听了毛泽东总结的“游击战”后觉得十分有趣,二人多次总结经验,最后概括出了16个字:

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

大概意思就是,当敌人以黑云压城的气势冲过来时,在我们明知道难以取胜的情况下就主动撤退,如果敌人安营扎寨休息了,我们就扰乱他们,打他们个措手不及,等到敌人走累了我们就一鼓作气冲上去打,让敌人防不胜防,如果敌人败了逃走了,我们就乘胜追击。

当时毛泽东把这十六个字称为是“适应当时情况的带着朴素性质的游击战争原则”。

文章图片3

纵观当时的社会环境,中国共产党长期面临着敌强我弱的条件,这种“游击战术”不仅让红军锻炼了和敌人斗智斗勇的精神,还大范围地保存了红军实力。

就是靠着毛主席总结的这种战术,接连粉碎了敌人的四次“围剿”,这种游击战术成为了井冈山的“军事符号”,更成为让蒋介石头疼不已的“奇怪战术”。

毛主席的那首著名的《西江月井冈山》就记录了游击战在井冈山时期发挥的显著作用: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

长征前期,博古上台后,多次反对毛主席的游击战,他认为“游击战”是土办法,掉面子,要坚持和敌人打阵地战,并且在遵义会议前狂妄地说:“毛泽东在井冈山那一套早就不管用了。”

莫不想,博古的错误指挥导致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一度走入了被动局面,幸亏在遵义会议上有周恩来等人力排众议,让毛主席领导红军,最后才扭转了局面。

文章图片4

看似简单,实则博大精深

如果说游击战就是这十六个字,未免太过于简单了,但实际上,想要更好地运用这种战术,不是轻而易举的,而毛主席则是把游击战运用到巅峰的高手,比如长征中震惊中外的“四渡赤水”。

1960年英国的陆军元帅蒙哥马利访华,和毛主席聊天时说:“您的三大战役打得可真好啊。”

毛主席自信地说:“哎,你估计是不知道我的四渡赤水,那才是我的得意之笔。”

可以把一场战役当成自己的得意之笔,足以见四渡赤水在毛主席心中的地位,那么四渡赤水究竟有多神呢?

第一,层层包围,十万火急

文章图片5

遵义会议后,蒋介石得知了红军的位置,马上全军出击,让薛岳带领主力从四川向遵义逼近,湘军四个师在东边待命,防止红军东进,而云南方向更有滇军3个旅。现在只有向北,可北面是大渡河,金沙江。

面对敌人这种黑云压城的气势,毛主席果断下令,先离开遵义,然后开始渡过大渡河,看准时机渡过金沙江。

但过了赤水河还没有走几步,毛主席感觉时机不对,又果断率师向扎西集结,敌人以为红军要北上,一哄而上,结果出人意料。

随后毛主席马上决断,东渡赤水,向国民党军力薄弱的黔北进攻,二渡赤水回师黔北,完全出乎蒋介石的意料,最后蒋介石派兵增援,不料红军早已经夺取了遵义,敌军吴奇伟部被红军一招致胜。

但毛主席不让大家恋战,而是火速撤出战斗,再次渡过赤水河,当时毛主席断定敌人一定开始向东增援,进攻遵义,红军马上开始西渡赤水河,向西南方向的古蔺等地进攻。

文章图片6

蒋介石回过神来,断定红军这次一定要北渡长江,所以又让部队开始全部向川南进攻,并下令把红军消灭在古蔺一带。

但此时毛主席已经决定,开始再次向东,渡过赤水河在东岸歼灭敌人,为了迷惑敌人,毛主席命红一军团大战旗鼓地向东走,主力部队则是集结在东岸,悄悄地进入了遵义,最后继续南进,直逼贵阳。

当时,蒋介石正在贵阳督战,当古蔺地区的敌人发现这里不是红军主力,才发现中计,蒋介石惊恐不已,马上让大部队赶回贵阳增援,蒋介石另一面死守飞机场,连夜乘坐飞机逃离。

其次红军主力已经在毛主席的指挥下快速进军云南,轻松渡过了金沙江,跳出了国民党的包围圈。

总体来看,当时国民党军队是红军的几倍之多,一直处于被动地位,但由于毛主席的高超指挥艺术,巧妙地隐蔽了战略意图,而且迷惑了敌人,让被动变为了主动,最后打破了僵局获得了胜利,说这是游击战的巅峰之作一点不为过。

文章图片7

第二,周恩来等人觉得妙不可言

红军二渡赤水后,周恩来等人不太懂毛主席的战略意图,毛主席连夜和大家细心讲解,当讲完巧渡金沙江的意图后,周恩来掐指一算:“主席,您这么说,那可就是四渡赤水了!”

众人眼前一惊哈哈大笑,如此高超的战略布局,估计也只有毛主席可以创造,退一步讲,如果没有三渡赤水四渡赤水,或许还不能更深度地迷惑敌人,最后牵着敌人的鼻子打,最后实现了巧妙北上的战略目的。

实质上,在遵义会议前,周恩来在党内的领导地位是远在毛主席之上的,但细心的周恩来早就发现了毛主席的军事天赋和文学才能,他千方百计地让贤,就是为了让红军多打胜仗,最后取得革命的胜利。

这充分体现了两个领导人为国为民,大公无私的革命精神,而日后周恩来和毛主席和成为了风雨同舟惺惺相惜的战友。

周恩来对毛主席的军事指挥艺术是充分肯定的,他多次说毛主席的“四渡赤水”简直妙不可言。

文章图片8

美国作家哈里森·索尔兹伯里在所著的《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中写到:长征是独一无二的,长征是无与伦比的,而四渡赤水又是“长征史上最光彩神奇的篇章”。

对于红军来说,四渡赤水为红军胜利转移奠定了夯实的基础,对于毛主席个人来说,这是他军事天赋的充分展现。

四渡赤水让大家都逐渐明白,战争的胜利不仅仅是装备上的强大,更重要的是指挥战斗的领袖能力如何。

蒋介石彻底信服

从1927年开始,一直到1937年,十多年的时间,蒋介石一直被红军牵着鼻子走,多次“围剿”都没有成功,他应该是很头疼,西安事变发生后就更加头疼了。

七七事变后,蒋介石已经在思考一个严重的问题,是不是自己的带兵能力就真的不行?

文章图片9

上海沦陷后,日军直逼南京,蒋介石火速召开会议,让唐生智死守南京,不料南京没有守住,发生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

随后日军扬言,下一个目标就是武汉,当时国内一片衰声,都说国家要亡了。蒋介石马上给延安的毛主席的发电:武汉危机。

此时的毛主席在干什么呢?

文章图片10

5月的陕北乍暖还寒,小河还没有解冻,树上还挂着冰凌。人们都还穿着大棉袄大棉裤,毛泽东坐在窑洞的书桌旁,蜡烛一闪一闪的亮光照着他苍白的脸庞。

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孙武的《孙子兵法》日夜不离左右。

他在不停地写作,已经好几天没有睡觉了,只吃了一点点的东西,眼睛里似乎布满了血丝。那天警卫员突然听到窑洞里一声大叫,他冲进去发现原来毛主席的棉裤被火盆烤焦了,冒出了黑烟。

“怎么好好的就烧着了?”

“不碍事,不碍事,给我补补。”

毛主席一边说一边笑,然后钻进了被窝,伏在桌子上继续写。一共用了九天,他硬是用毛笔写出了大约5万字的《论持久战》

正是这本小册子,不仅改变了蒋介石对时局的看法,也改变了中国人对国家命运的看法。

文章图片11

毛主席在《论持久战》中不仅回答了“是什么”和“不是什么”的问题,还回答了“怎么做”和“做什么”的问题。

他明确表态,中国不会亡,也不可能亡,这场战争最后不过是时间问题。

从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英国入侵印度,宋蒙战争失败的原因,政党的进步,国内的发展,毛主席分析的面面俱到,他的观察和判断,洞若观火高瞻远瞩。

国民党中第一个看到这本书的应该是白崇禧,他看完这本书后觉得妙极了,马上把这本书推荐给了蒋介石。

按理说蒋介石在看到作者后必然会丢在一边,但他还是带着好奇的心态去翻一翻,不料被这本书彻底征服了。

不久,蒋介石在军中下了两个重大决定。

文章图片12

第一,让全军阅读《论持久战》

在一个高级会议上,蒋介石下令把这本书印发成小册子,并分发给每一个军官,上到每个战区长官,下到每个连长。

不仅如此,蒋介石还下令军委通告全国,把毛泽东的《论持久战》作为了全国抗战的主要思想。

值得一提的是,这是蒋介石第一次认可他的老对手,也是蒋介石首次公开认可毛泽东的战略思想,这也更加说明毛主席的军事思想的高超。

白崇禧曾说“我已经多次拜读,我将毛先生的大作总结成两句话:以空间换时间,积小胜为大胜。”

第二,学习游击战

认可了毛主席的思想后,蒋介石做出了一个让人震惊的决定,就是在国民党内部开始学习共产党的游击战术,还专门派人让毛主席赐教练。

要知道,在前十几年,蒋介石从来不会认可共产党内部的游击战,还一直说毛泽东是“山大王”“土匪”,如今,他的认知彻底被颠覆,亲自组建游击战培训班。

这次游击战的培训班,命令汤恩伯为教育长,叶剑英为副教育长,白崇禧为副主任,可见蒋介石对游击战的认可。

文章图片13

当然,在对抗日军的过程中,共产党的游击战术是显而易见的,这也充分说明,游击战术在中国是完全符合实际情况的。

当时很多人认为,以前和国民党打仗用游击战,和日本人打还是游击战,这能行吗?在国际上有影响吗?

其实早在平型关大捷前,毛主席就回答过,当时是对林彪说的:“和日本侵略者打仗,虽然不能局限于过去那一套,但硬打硬肯定是不行的,还是应该发挥我们的拿手好戏,打我们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

已经和日军交火多次的林彪正头皮发麻,接到毛主席电报后,有点不相信,回信毛主席说,还是想坚持打运动战,应该歼灭敌人捉俘虏提高军心。

毛主席得知后生气地掀了桌子,一杯刚泡好的茶被掀翻了:“他还是想表现自己,相当抗日英雄。”但毛主席还是重新发电劝说林彪。

林彪经过几次小战役实验,发现游击战确实比运动战更有成效,随后对毛主席的游击战深信不疑,随后接连几次胜仗深得人心。

不久后,在毛主席的游击战战略方针的指导下,晋察冀周边的八路军开始把游击战术充分发挥,延伸出了“地雷战”“麻雀战”“地道战”“伏击战”等多个游击战术。

文章图片14

此外,地方武装还成立了各种“游击队”,对日军进行分区袭扰,比如“洪湖游击队”“铁道游击队”等,让日军头疼不已。

比如日军109师团就曾尝到过八路军129师师长刘伯承的麻雀战的威力,当时刘伯承命令陈赓等指挥722团内线作战,不断地对日军后方进行袭扰,夜深人静的时候打个猝不及防,让日军白天行军赶路,晚上也不敢睡觉,很是难受。

日军打不着、追不上、吃不好、睡不香,这种狼狈的局面真是让人高兴。

抗日战争最后阶段,朱德总司令在党的第七次代表大会上曾做过一次报告,据统计,从1937年到1945年这几年期间,八路军和日军交战11万次之多,击毙和歼灭日军96万余人,俘虏日军和伪军10万余,这个庞大的数字就是对游击战最大的认可。

另一方面,在国际上,毛主席的游击战术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文章图片15

美国《民族周刊》曾刊登过一篇题为《持久抗战为中国胜利的关键》的文章,这篇文章写道:“几千人一组的游击队深入日军后方活动,实在比津浦平汉的主力大军还让日军感到棘手,近年来最善于利用游击战术的,恐怕还是中国的共产党。”

从两万五千里长征,到建国后的抗美援朝,一个个战争奇迹离不开毛主席坚持的“游击战”。

还是那句话,对于中国革命来说,游击战术为一场场的战斗胜利奠定了基础,对于毛主席个人来说,这是他超高军事天赋和指挥艺术的充分展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