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长篇连载:前三国时期之《乱世群雄》(二十九)——曹操挟天子·屯田

 新用户6303bXRU 2022-11-02 发布于重庆

(紧接上期)

第十七章 迎天子都许

第一节 花落谁家

建安元年(196年)七月,献帝历尽艰辛回到洛阳。从初平元年(190年)二月被迫离开洛阳西迁长安,到此时已经整整六年。六年前繁花似锦的帝都如今却是满目疮痍,让人恍如梦中。六年来,年号从初平改为兴平,可天下仍然是战火纷飞,丝毫没有平定的迹象。现在又改元建安,真能建设出一个安宁的国度吗?

看看此时的天下形势,就知道献帝想“建安”有多么困难。

帝都洛阳,由西北凉州小军阀和黄巾白波军的张杨、董承、杨奉、韩暹等人控制;以此为中心向四面看:

北方,公孙瓒占据幽州及冀州部分地区;

东北方,公孙度占据辽东地区;

东方,袁绍占据黄河以北的冀州及青州部分地区;曹操占据兖州;吕布占据徐州;

西北方,马腾、韩遂占据西北凉州;宋建继续在枹罕做河首平汉王;

西方,李傕、郭汜等凉州小军阀在关中地区游走;

西南方,刘璋接替父亲刘焉占据西南益州;

南方,袁术占据扬州、豫州和徐州部分地区;刘表占据荆州;刘备在豫州和徐州之间游走;刘繇占据扬州部分地区;孙策占据江东吴会;士燮占据交州。

如果以从属关系来看,最强大的是袁绍。曹操隶属于袁绍,而刘备后来的豫州牧是曹操所表,依附于曹操,也就依附于袁绍。刘繇也是袁绍集团的。其次是袁术,孙策隶属于袁术。

其余的大多数是割据一地称王称霸者,逐鹿中原的意愿并不十分强烈,公孙瓒、公孙度、马腾、韩遂、宋建、刘璋、刘表、士燮都在此列。李傕、郭汜则处于风雨漂流之际,已接近消亡。只有吕布是另类,没有明确的政治目标,依然朝秦暮楚,只为厮杀。

献帝渴望着建安,但他深知,仅凭他目前的实力是难以建安的,他需要有一个或者更多的有实力的人的帮助。而此时又有一些有实力的人也在打着献帝的主意,想把他控制在手。

于是,献帝和诸侯之间出现了以下三种关系:

第一种,献帝想要的人。

第一个是吕布。吕布是杀董卓救献帝的功臣,其所统领的并州军也是闻名天下的劲卒。献帝或者是为了感恩,或者是看好吕布,认为可以为自己所用,因此在逃出长安进入河东后,立刻亲自手笔版书,召吕布前来迎接。

吕布却却以缺乏粮草为由,拒绝了献帝的召唤。献帝为拉拢吕布,任命吕布为平东将军,封平陶侯,持节。但使者在送诏书的路上把圣旨和印绶弄丢了,后来还是曹操为拉拢吕布,给吕布补发了印绶。

第二个是刘表。前面说过,太仆赵岐自告奋勇到荆州劝说刘表带兵迎接献帝。但刘表并没来。

第三个是刘虞。献帝在刘虞派人进贡时,让刘虞的儿子刘和潜回幽州,叫刘虞带兵来迎。但刘和一直未能到达幽州,先是为袁术扣留,后又被袁绍扣留。袁术扣留他一是因为不想刘虞迎接献帝回洛阳,二是想借此机会骗取刘虞的骑兵。袁绍扣留他则是为实现自己的政治野心,后面会讲到这个问题。

第四个是袁术。袁术是关东盟军中唯一一个始终承认献帝合法性的人,不论他的真实意图是什么。他的职务是朝廷所封,他又是袁氏家族的嫡子,正牌继承人。因此,献帝对他抱有好感,离开长安后选择依靠的人就是袁术。

袁术的姻亲杨彪也在暗中促成此事。袁术派大将苌奴率军前往洛阳,与董承一起护卫洛阳,防止其他诸侯进入,同时做好迎接献帝的准备。

第二种,不想要献帝的人。

第一个是刘表,前文已述,此略。

第二个是吕布。吕布缺粮只是借口,真实原因是他才占领徐州,正在想办法安定徐州,没法离开,也不敢离开。一旦离开,曹操、刘备等就会乘虚而入,夺取徐州。

第三个是张杨。献帝进入洛阳时,张杨是最有实力、最有机会抓牢献帝的人,可是他却自动放弃,连洛阳也不住,出去屯住野王。这也是个没政治头脑的人。

第三种,想要献帝的人。

第一个是袁术,前文已述,此略。

第二个是陶谦,兴平元年(194年),陶谦就与孔融密谋迎天子回洛阳。

第三个是袁绍。献帝逃出长安后,沮授立即向袁绍提出“州城粗定,宜迎大驾,安宫邺都,挟天子而令诸侯,畜士马以讨不庭”。这个建议早于曹操的谋臣毛玠,并且明确说明是“挟天子而令诸侯”,而不是毛玠说的“奉天子以令不臣”,一字之差,性质完全不同。袁绍接受了沮授的建议,派谋士郭图前往河东面见献帝,探查情况。

郭图摸清情况回来,向袁绍报告,认为可以迎献帝,但袁绍正领兵攻打背叛自己的东郡太守臧洪,无法分身,就命从事中郎徐勋前往曹操处,让曹操去迎接献帝。袁绍一直在迎与不迎之间犹豫,丧失了大好时机。

第四个是曹操。虽然毛玠给曹操提出“奉天子以令不臣”的建议晚于沮授,但曹操将这个建议付诸实施的速度却比袁绍快得多。

和其他想要献帝的人相比,曹操有三个明显的优势:

第一个是他刚取得雍丘大捷,士气高涨;

第二个是无后顾之忧。袁绍给了他指令,他打着袁绍的旗号而去,袁绍自然会保护他的后方,不但不会偷袭他,还会阻止其他势力染指兖州;

第三个,曹操在献帝身边有内应,还不止一个。曹操的同乡好友丁冲此时为侍中,跟随在献帝身边,写信告诉了曹操这边的情况,叫曹操领兵来迎献帝。议郎董昭暗中帮助曹操,以曹操之名写信给杨奉,表示愿意做杨奉外援,互通有无,互相接济,同生死,共患难。

当时韩暹、杨奉、董承和张杨各自不和,互相之间都有矛盾,有点像今天的一些小企业主,实力不强,规模不大,但还谁也瞧不起谁,都觉得自己最了不起。

董昭发现其中杨奉的兵马最强但能够作为党援的朋友最少,就选择了杨奉。果然,杨奉得信大喜,同意与曹操合作,并与众人一同上表推举曹操为镇东将军(稍早时献帝以曹操为建德将军),继承祖父、父亲爵位为费亭侯。

与董承一起留守洛阳的韩暹居功自傲,干涉朝政,董承担心又会出现董卓乱政似的混乱,也从阻止曹操转为支持曹操,悄悄召唤曹操进入洛阳。

第二节 力劫献帝

曹操西入洛阳之路豁然开朗。但西进之路也并非一帆风顺。

建安元年正月,雍丘大捷之后,曹操突然袭击豫州陈国。陈国是袁术的地盘,国相袁嗣是袁氏宗族的人,为袁术所表任。面对曹操大军,袁嗣无力抵抗,选择投降。

曹操驻军陈国武平(今河南鹿邑县西),与诸将商议西迎献帝一事。多数人认为,东面还有许多地方没有平定,韩暹、杨奉和张杨联合防御洛阳,实力强劲,难以迅速攻破。只有荀彧力主进军洛阳。

他劝曹操说:“将军首倡义兵,只因为关东扰乱,才没有去关中勤王,但是仍然派遣将士冒险前往关西进贡。即使在外面抵御国难,心里还是牵挂着王室,这是将军一直具有的匡扶天下的大志。

如今皇上回到洛阳,天下义士有保存汉室根本的心愿,万千百姓也伤感汉室的遭遇,正应该因应这个时势,奉迎皇帝以顺从民望,这是大顺;秉承至公以驯服天下雄杰,这是大略;张扬正义以招揽天下英俊,这是大德。

只要能这样做,天下即使有逆反的人,也不能阻挡。韩暹、杨奉之流,岂敢为害!如果不及时决定,四方诸侯生出别样之心,我们就是想做也来不及了。”

曹操听从了荀彧的劝告,立即派曹洪带领一支人马西迎献帝,结果被此时还反对曹操的董承和袁术大将苌奴阻拦,没能成功。

二月,曹操亲率大军西进,在颍川郡遭遇黄巾军刘辟、黄邵夜袭,陷陈都尉于禁率兵击败黄巾军,杀死黄邵,刘辟、何仪等黄巾军投降。曹操进入许县。

七月,献帝回到洛阳,入住中常侍赵忠故宅。曹操立即率军挺进洛阳,抵达新郑(今河南省新郑市)时粮草告罄。新郑那两年遭灾,百姓无粮,饥饿潦倒,县令杨沛组织百姓采收桑葚、野豆制成干果,以此度日。曹操到时,仓库里还有一千多斛干果,杨沛全部提供给曹操,帮助曹操解决了粮草缺乏的危机。

杨沛,字孔渠,曾在多处为官,均有政绩,后因与督军争斗,被罚髡刑五年,以囚徒之身被曹操选为邺城县令,以秉公执法,不畏权贵闻名,曹洪、刘勋等人听说他任县令,都赶紧派人告诫子弟收敛行为,不要犯在他手下,连曹操都觉得他很可怕。

八月,献帝迁入杨安殿。十一天后,曹操进入洛阳,觐见献帝,进贡物资。为了清除异己,奏请献帝追究韩暹、张杨之罪。韩暹畏罪潜逃,单骑投奔杨奉。献帝任曹操为录尚书事,假节钺,兼领司隶校尉。封卫将军董承为辅国将军,伏完等十三人为列侯。

录尚书事为帝国行政首脑,位在三公之上;假节钺,拥有统领内外诸军,并有专杀犯军令者之权;司隶校尉,拥有统管京畿地区军政、民政之权,也就是说,曹操几乎是一入洛阳就掌控了帝国的军政大权,把献帝牢牢地抓在了手里。为了立威,曹操还杀了侍中台崇、尚书冯硕等人。

洛阳残破,百业凋零,人口稀少,物资匮乏,更为不利的是强敌环伺,危机四伏,曹操不愿意在洛阳久留,找董昭来商议如何把献帝迁到自己的势力范围内去。董昭给曹操献了一个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之计。

董昭首先奉承了曹操迎天子的举动,再分析了眼前局势,认为杨奉、韩暹等护驾将领各有打算,不会服从曹操的领导,只有把献帝迁到许县(今河南许昌县)去。献帝回归洛阳,就是希望获得安定的环境,又要迁移,大家心里一定会有怨气。但要行非常之事,才有非常之功,从长远出发还是下定决心迁移为好。

曹操本来就不想呆在洛阳,当然愿意迁移,但又担心近在梁县的杨奉出兵阻拦,带来麻烦。董昭又为曹操作了一番分析,认为杨奉缺少党援,孤掌难鸣。曹操得拜为镇东将军、袭封费亭侯,都是杨奉帮忙玉成,说明他是相信曹操的,并且还希望与曹操互为呼应。

我们现在派人给他送去一份厚礼,对他的帮助表示感谢,以此来安抚稳定他。同时告诉他说洛阳没有粮食,想把献帝暂时迁到鲁阳。鲁阳离许县很近,很容易将献帝转运过去。

杨奉为人勇而无谋,一定不会怀疑,在使者往来回复信函的时间里,已经完成迁移,杨奉怎么能够制造出什么麻烦呢?

曹操照计施行,九月,挟持献帝出轘辕关(洛阳八关之一,位于偃师与登封、巩义交界处的轘辕山上,为洛阳通往许、陈的捷径要冲)向东而行,对外宣称要到鲁阳。

鲁阳在梁县之南,要往鲁阳必经杨奉驻扎的梁县。杨奉在梁县一等不来,二等不来,才发觉上当,赶忙邀约韩暹一起追赶。曹操在阳城山设下埋伏,大败追兵。杨奉、韩暹失去部众,只好放弃追赶。曹操顺利地将献帝安置在许县。献帝以曹操为大将军,封武平侯。曹操上书辞让封侯。

第三节 许县屯田

挟持献帝到许,只是完成了第一步,要想长期牢固地将献帝掌握在手中而不被别人抢走,首要的就是具备相当强大的实力,怎样让自己的实力迅速强大起来,就成了曹操的燃眉之急。

打仗打的是什么?从古到今都是一个字:钱,所谓的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汉末时灾祸连连,不论是朝廷,还是诸侯、百姓,都没有足够的存粮。诸侯之间的争战也经常因为缺粮而出现或者终止或者胜负易位的现象,粮食几乎成了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

于是,曹操做出了一个重大决定:屯田。

曹操取得兖州之时,毛玠在向曹操提出奉天子以令诸侯的同时,也提出了修复农耕,储集军资的建议,只是没有明确提出屯田的概念。曹操当时也没有足够的土地和人口来进行屯田。如今地盘扩大,实力提升,有了屯田的基础。

羽林监枣祗和救过夏侯惇的韩浩适时地向曹操提出了屯田的建议。曹操对粮食的重要性深有感触,一直在寻找怎样促进农业生产,提高粮食产量的办法,当时并没想到采取屯田的方式,而是采取的“牛输谷法”,即官府把耕牛租给佃农使用,佃农以租牛的数量交纳谷粮,承担赋役。

这个办法最大的缺陷就是受限于耕牛的多少。牛多地少,老百姓可选择不租或少租,牛少地多,耕牛则供不应求,租不到牛的耕农也没办法大面积耕种。

枣祗本姓棘,其先人为避难改姓为枣。曹操在陈留己吾起兵时就跟随曹操,是曹操的老臣。他是名士,许多诸侯都想得到他,归附曹操后,袁绍还多次派人礼辟,被他断然拒绝。

枣祗的忠诚,令曹操非常感动,因而他深得曹操的器重。第一次征徐州时,枣祗任东阿县令,是留守兖州的重臣之一,与荀彧、程昱等人为保住鄄城、范、东阿三县立下了汗马功劳。

韩浩也参与了保卫三城的战争,大胆营救了夏侯惇。枣、韩二人那时就是并肩作战的战友。

枣祗对农业生产很有研究,任东阿县令期间,潜心发展农桑,当时的东阿,家家植桑养蚕,户户粮食满仓。东阿成为日后曹操反攻吕布,重夺兖州的可靠后方和军需基地。

枣祗看出了“牛输谷法”的弊端,向曹操提出了屯田的建议。才提出来时,遭到许多人的反对,反对最凶的是军祭酒侯声。

他认为屯田制不足取,于官于民都无利。实行屯田是和朝廷唱对台戏,是异想天开。反对的声音导致曹操在屯田问题上犹豫不决。

枣祗不为所动,坚决不放弃屯田的主张,到处游说,宣传屯田制的好处。他不止一次地对曹操说,实行牛输谷法是广种薄收,漫天撒网,效果不大。若是遇到水旱之灾,更是毫无收成。唯有实行屯田,集中大批人力与物力,集体耕种和收获,当年就能得到较好的收成,能较快改变军队粮食不足的现状。

曹操最终采纳了枣祗的建议,以从妹夫、骑都尉任峻为典农中郎将,枣祗为典农都尉,韩浩为其助手,在许县开始大规模屯田。

屯田始于秦朝蒙恬戍边抵御匈奴时,两汉也有屯田,主要都集中在边境地区。曹操实行屯田,形成比较完善的屯田制度,分军屯和民屯,即以军队士兵和民间百姓为主,但民屯也是实行军事编制和军事管理。

屯田的收成主要是供应军需。士兵和百姓与政府分成,只交租,不交赋,但所占比例非常小。由于收益不大,管理严格,经常有士兵和百姓逃亡的现象。后来袁焕建议曹操改强制屯田为自愿屯田,逃亡的现象才有所改善。

许县屯田是民屯,广泛招募流亡的农民,把一些无主的土地租给他们耕种。在枣祗和韩浩的精心管理下,屯田第一年就收获粮食百万斛。这个结果让那些反对屯田的人心服口服。

许县屯田的巨大成功使曹操大为高兴,向全辖区推广,并设置专门官吏进行管理。每屯设司马,逐层往上设典农都尉、典农校尉、典农中郎将。这些官员都不隶属于郡县,而是归中央管理,直接向曹操负责。

屯田制的分配也吸纳了牛输谷法的一些经验,如用官牛者,分配为官六民四,用私牛者,五五分成。曹魏后期加大对屯田百姓的盘剥,出现官八民二的不合理分配,引发屯田百姓反对抗争,最终导致民屯的消亡。

建安末期,司马懿任丞相军司马时提出“且耕且守”的军屯方式,得到曹操采纳,自此以后,魏国屯田方式主要为军屯。

屯田制为后世开创了一种大规模的寓兵于农、兵农合一的先例,为后世所效仿,时至今日仍然可以看到其影响,建设兵团就是一种新型的屯田制。

枣祗不幸早死,曹操追赠其为郡太守,同时下令给他的儿子处中封爵,并祭祀枣祗,认为枣祗屯田的功劳,是“不朽之事”。对枣祗的功绩给以充分的肯定。此是后话。

有了挟持献帝的政治优势,有了屯田的经济基础,曹操顺利地实现了挟天子的目的,下一步就应该是以令诸侯了,他能如愿以偿地令诸侯吗?下期再聊。

交代一下凉州军阀集团成员及白波军将领的后事,以后没机会提到他们了。建安二年(197年),朝廷派谒者裴茂率中郎将段煨征讨李傕,杀李傕并夷其三族;郭汜被其属下将领伍习杀死于郿县;张济因缺粮带兵到荆州穰城抢粮,被刘表军流矢射中身亡;杨奉被刘备所杀;韩暹在逃奔并州的路上,被杼秋县屯帅张宣所杀;胡才、李乐留在河东,胡才被仇家所杀,李乐病死。建安四年(199年),董承因衣带诏事被曹操所杀。煊赫一时的董卓凉州军事集团和黄巾白波军至此灰飞烟灭。

(未完待续)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