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双碳”战略下,绿色产业如何突破储能人才告急大关

 佩信集团 2022-11-02 发布于上海

近日,重庆大学与两江新区联合共建的新型储能材料与装备研究院,宣布高薪引进全球新型储能人才,年薪最高达180万。

储能正成为众多国家用于推进碳中和目标进程的关键技术之一,储能人才成为市场的“香饽饽”,部分储能企业不惜花重金聘请他们。

#01

如日方升

地球环境岌岌可危,各个国家采取措施应对温室气体排放问题,中国基于推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提出“双碳”战略。

新型储能行业可推动国内新能源的规模化发展,同时也能助力“双碳”目标的实现。

储能产业发展到现在虽不过10年的时间,但储能技术作为能源革命核心技术和战略必争高地,具有广大的市场空间,将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因此部分能源类企业纷纷成立与储能相关的事业部。

上海电气的储能事业部,业务范围包括风电装备、光伏电池、储能电池、氢能装备产业,为储能产业提供一站式解决方案,并建立多个储能示范项目。

比亚迪成立储能及新型电池事业部,校园招聘简章显示对储能人才的需求主要集中在技术研究类,包括电池材料研究、储能系统开发、储能产品研发等方向,学历要求硕士或博士。

海辰储能2023秋招包括研发、生产、营销和职能路线,涉及的岗位有材料开发岗、结构设计岗、工艺技术岗等。

编辑切换为居中

来源:海辰储能官微

由于人才的稀缺性,储能人才的发展前景较为乐观,薪资待遇高于其他职业的薪资水平。

对储能人才的需求主要集中在研发类、产品类、销售类岗位,包括储能安全设计工程师、研发工程师、解决方案专家、产品经理、项目经理、销售经理等。

编辑切换为居中

来源:Boss直聘上海电气储能相关职位JD

由于储能行业所涉及的知识专业性强,对储能人才的专业要求较高,研发类岗位倾向于高层次人才,且对于专家类人才更看重多年的相关工作经验。

#02

问题凸显

相关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煤炭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56%,天然气、水电、核电、风电等清洁能源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25.3%。

碳达峰目标期限临近,我国的产业结构面临严峻考验。中国传统能源消费仍占据主导地位,但传统能源的碳排放与“双碳”目标相悖,以传统能源消费发展为主的地区亟需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推动绿色转型。

储能产业是绿色能源转换的枢纽,是新能源产业革命的核心。

储能产业的进步离不开储能人才的造诣,储能技术对高质量专业人才的需求居高不下。

重庆新型储能材料与装备研究院作为储能领域首个国家级大型科研平台,产业方向包括新型储能材料、技术与装备等方面,需要大量的储能人才。该研究院表示,到2025年急需400名储能与装备各类相关优秀人才。

但储能领域面临专业人才供给严重不足的巨大挑战。

因储能技术的多元化特征,储能人才的专业知识涉及动力学、机械学、电力电子等多学科领域,需要精通电气工程、材料工程、化学等复合型人才,但目前高校毕业生对口专业人才少,知识储备不足。

编辑切换为居中

来源:《储能学科体系建设与思考》

对于企业来说,高校培养的专业与企业所需的实际工作匹配度不够,企业需要对招收储能相关专业的人才进行二次培养,成本较高。

储能人才存在结构紧缺的特征,结构上缺少高质量的复合型人才。核心技术开发类的人才一般要求硕士或博士,一个高质量的储能人才需要至少7-10年的时间,培养周期长。

#03

培养之路

2020年1月,教育部、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制定印发的《储能技术专业学科发展行动计划(2020—2024年)》,将加快储能和氢能相关学科专业建设放在了双碳领域三大紧缺人才的首位。

各大高校积极响应,纷纷开设“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其中西安交通大学于2020年2月获得教育部批准,成为建成国内首个“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的高校。

编辑切换为居中

来源:北极星储能网,佩信行业研究院整理

截至目前为止,全国已有40所高校开设“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其中前26所高校已开启“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教学任务,后14所高校于2022年获得教育部审批,在今年开展招生计划。

据高校公开的2022年招收计划显示,中国石油大学拟招收30人,华北电力大学拟招收56人。招生范围遍布各省市,比如中国石油大学在北京、河北、吉林等省份分别招收2-3个学生。

随着“双碳”目标的推进以及储能行业的发展,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高校将开设此专业。

编辑切换为居中

来源:佩信行业研究院整理

江苏有5所高校开设“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北京有4所高校开设。相比其他省份,这几个省份高校数量多,师资力量雄厚。且开设的高校大多为工科类院校,比如上海理工大学、江苏理工大学等,这些院校本身就具有相关专业背景,具备培养人才的条件。

为更高质量培养储能人才,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综合司近日发布《关于实施储能技术国家急需高层次人才培养专项的通知》。

编辑切换为居中

来源:教育部

通知表明,决定选取清华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十所高校会同中海油、南方电网、华为、比亚迪等与储能技术有关的企业,实施储能技术国家急需高层次人才培养专项,旨在培养一批支撑储能领域核心技术突破和产业发展的高层次紧缺人才。

 

编辑切换为居中

来源:教育部,佩信行业研究院整理

专项工作指南里指出,每个高校每年选拔20名左右以电气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化学工程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等相关一级学科和专业学位类别的拟录取博士新生和在读博士生进入专项,实行校企双导师制,周期为4年(2022—2025年)。

并规定储能人才培养的12个方向,包括储能基础材料与工艺、储能装备制造与控制、设备与系统安全、物理化学氢储能、电磁储能、储能大数据等关键技术,材料、装备、系统、调度、优化运营、新型储能、长时储能、混合储能等都成为可拓展领域。

在这10所高校里,除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之外的7所院校,在此之前均已开设“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由此可见,这些高校对储能人才培养的重视,未来也会成为输出储能人才的重要场所。

在“双碳”背景下,储能行业将进一步发展,高校肩负着培养高质量储能人才的重任,各储能企业离不开储能人才的加入,蓄势待发采取措施吸纳合适人才。但无论怎样,储能人才储备是储能行业发展的关键,未来任重道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