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起得比鸡早睡得比狗晚,吃得比猪差干得比驴累,穿得象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叫花子!10年浩劫绝大多数农民的幸福生活!

 烈日雪 2022-11-02 发布于山东

     起得比鸡早睡得比狗晚,吃得比猪差干得比驴累,穿得象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叫花子!10年浩劫绝大多数农民的幸福生活!

          农村俗语,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这句话是在六、七十年代人们常挂嘴边的话,也反映了老一辈人勤俭朴素的生活观念。而到了现在,年轻人多崇尚“断舍离”的生活方式,热衷于给生活做减法,与前人观念慢慢地产生了一定的差异。今天我们就来说说,这句农村俗语在当下这个时代该如何去理解。

农村俗语:“三年又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怎么理解?

应该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这说的是五十代到八十年代,物资短缺,人们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写照。这是中国几千年的民族传统风俗,也是中华民族的美德。

那时的商品都是凭票供应,一口人一年的布料就是只供应一丈七尺三寸,每年发给布票就是一丈七尺三,买来布做不了一床被子,一个人春夏秋冬的衣服和被褥要需用好几年的布票,才能够勉强满足,所以做一件衣服都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

你认为现在这种观点还值得提倡吗?看看大家怎么说?

生活应该脚踏实地,细水长流,时时节约,对人类社会文明,对人类的延续都有很大好处的。浪费的生活,是危害人类,对后代不负责任的生活。为一时的快乐,无尽的浪费的活着,是一代比一代死得更惨的生活。

真实的写照!旧社会,解放前,老百姓种地主的地,交租,交一些杂税,老百姓苦呀,吃糠咽菜,有的一家几口老小冬天只有一条被子,从被孑做好,就有了三年又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一条被子上有成百补丁,说明了一个旧社会农民之苦。所以农俗流传下来。

现在不同了,经济发展了,大多人过上了小康,物质丰富了,生活大大改喜好转了,二三十岁的年轻人大多没饥过穷困过,不懂俭约,常表现享受的奢华而时见浪费,这不免令人惋惜和添忧愁啊!创业不易,守业更难。就是富裕了,也不应奢侈浪费,也应保持勤俭作风才是。

我记忆中走每人一丈八尺,小孩多用不了就偷偷卖钱,一尺卖一毛到两毛。那是一个壮劳力每天的分红能拿七八毛就是分红大的。那时一斤醋8分,一斤盐1毛5分。有的队每个劳动日三两毛,还有几分的。

我记得这句话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是指在旧社会和贫困年代,穷人穿戴的衣裤、被褥等物品。因为贫穷,吃不饱,穿不暖,忍饥挨饿,缺吃少穿,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

穷人还有一个顺口溜:

起得比鸡早,

睡得比狗晚。

吃得比猪差,

干得比驴累。

穿得象花子……

这就是那个年代,占当时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中的绝大多数人的真实生活写照。

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这是毛泽东时代的口号,意思是新衣服穿三年就旧了,有的褪色了,还可以穿三年,再以后就需要补了,破的地方太多了,补好了就可以再穿几年。

当时的物资贫乏,求大于供,经济落后,生产力低下,工厂少,没有机械化的设备生产,人口多,一切东西都用票,比方布票,粮票,油票,煤油票,自行车票,缝纫机票……

如果你要买衣服,还没有现成的,都是去商店,(那时候叫百货),割几尺布找裁缝做,还得另割布兜,要十天半月才做好,穿在身上那个美啊。

总结: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村那句俗语:三年又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在现在来讲已经过时了。但它的意义、它的精神,对我们现代人来讲,还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他提醒和教育年轻人,勤俭节约的中华优良传统和精神永远不能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