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桐城桂林方氏的山水情结(5)|烟波浩渺 继往开来

 文乡枞阳 2022-11-02 发布于安徽

颂嘉湖风光

桐城地理大势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菜子湖畔的小镇杨湾的礼让嘴,桐城县众多硕儒名宿、社会贤达齐聚于此,隆重悼念当世大儒、著名教育家、出生“科甲世家”的杨澄鉴先生。
在老桐城县众多的小镇中,杨湾久负盛名,它位于菜子湖东岸,扼守桐城县治与东南诸乡镇,乃至安庆、南京等地的水陆交通要道。集市的繁荣也催生了文化的兴盛,“桐城派”鼻祖方苞的族宅田庄,就在杨湾东北五里外的方高庄。据《方苞年谱》记载,方苞曾在康熙四十六年(1707)、康熙四十八年(1709)、雍正二年(1724),三次回故里祭扫祖墓,杨湾石板街的茶馆里,多次留有大师的身影。“桐城派”的另一大师姚鼐,其祖籍就位于杨湾东约十里的钱桥麻溪河畔,他的长眠之处铁门口,则与杨湾街隔田畴相望,不过二里之遥。

众多的文人墨客不时相聚在小镇的茶馆酒楼,谈古论今,吟诗作赋。在这种浓厚的文化氛围熏陶之下,古镇杨湾也是学风浓厚,人才辈出,这其中当以礼让嘴西杨庄杨澄鉴为翘楚。

古镇杨湾的地理位置
杨澄鉴(1830--1903),字伯衡,号扶雅,清桐城(今属枞阳杨湾)人,同治甲子年(1864)中举,光绪丙子年(1876)中进士,他的廷试策论“言人所不敢言〞,阅卷大臣沈义恪“击节称叹,卷末署十圈”。杨澄鉴虽然廷试策论得了满分,理应由皇帝钦点为状元,却因“直陈时弊,不拘程式”,深深刺痛了当朝的顽固派,最终以卷文不合格式为由,贬到二甲录取。但是他的那篇策论在京城广为抄诵,并很快传遍全国。杨澄鉴仕途坎坷,几度沉浮,中年后便辞官回家,以著书讲学度日。

杨澄鉴的逝世绝对是当时桐城学界乃至政界的一件大事,当时“桐城派”的殿军人物马其昶刚刚处理完他的师友、乡贤吴汝纶的后事,又马不停蹄地赶到杨树湾,主持杨澄鉴的葬礼。当世大儒的葬礼,敬献挽联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在杨家偌大的厅堂内,社会名流的挽联,挂满了两边的墙壁,马其昶边走边低吟,走到厅堂外过道里的一副挽联边,他忽然停下了脚步,凝视良久。该联文曰:“理乱不知,黜陟不闻,李愿诚是大丈夫,归盘谷徜徉,饮食寿康超宦海;亦既有文,而又有子,长公已成名进士,更峦城俊爽,后先辉映仰眉山。”这幅挽联,上联赞扬了杨澄鉴刚正不阿的性格、淡泊名利的情操,下联概括了两个儿子的功名和前途。(杨澄鉴长子杨佑甫1894年甲午科进士及第,曾四握县印,又先后担任四川、江西两省乡试考官;次子杨亮甫1902年被选为安庆府六县举一的优贡生。)并把杨氏父子比作眉山三苏,对仗工整,比喻贴切,马其昶深深地为作者的才华所折服,找人一问,原来是杨澄鉴同乡晚辈方义怀撰写的。

方氏祖屋大致位置
马其昶单独接见了这位当年只有二十五岁的年轻人,听其陈述,原来方义怀也系出名门,乃桐城桂林方氏崛起的标志性人物——“铁面御史”方佑的后人。其十世祖方效,曾在菜子湖东岸筑“梅花馆”授徒讲学,桂林方十一世明善公方学渐,年少时曾在“梅花馆”里,潜心治学,后将方氏家族的荣光推向了新的高峰。可自从方佑迁出桐城以后,后代鲜有功名显赫之人,尤其是方义怀这一支,其祖上十代并无“读书之人”。方义怀禀承家族的荣光,励志苦学,于光绪戊戌(1898)年县试名列前茅,现正讲学于孔城桐乡书院。

自师友吴汝纶仙逝以后,光大桐城学堂的重任就压在马其昶身上,如今正值用人之际,马其昶决定提携培养这位年轻人。就这样,因一副挽联之缘,经马其昶的推荐,方义怀正式进入桐城学堂,参与日常教学和管理工作。马其昶的这一爱才之举,不经意间改变了这位年轻人的命运,也在冥冥之中再造了桐城桂林方氏的辉煌。

“铁面御史”方佑墓碑

枞阳县义津镇杨树湾大李庄,位于杨湾“三河叉六河沿”的最西边,紧临菜子湖主航道,“铁面御史”方佑迁出桐城县治之后,其子孙多散布于今枞阳县境内麒麟、义津一带。方义怀这一支由麒麟姚家嘴再迁至义津,其父桂林方二十二世续堂公最终落户在杨湾大李庄,其故居坐东北朝西南,一共三大进,其三房子孙各住一进。当地人称续堂公家业兴旺,子孙贤达,是因为其阳宅风水好,是有名的“笤箕地〞:山岗从东北屈曲而来,扭头回转,横枝落脉,在此地起顶开窝,如“笤箕”状。余枝层层回护,逆收源头之水。尤为称奇的是,“笤箕”口下有一半月形池塘,清可见底。站在月弦中间西南而望,山岗重重叠叠,环护有情,不远处就是菜子湖,烟波浩渺,湖外群峰拱卫,依稀可见。

三峰山卫星地图

如果说桐城桂林方氏对自然山水孜孜不倦地探求,自其始祖德益公北渡龙眠以来五百余年从未间断过,我们是深信不疑的,但续堂公获此“风水宝地”,无疑更多的是由于“偶然天成”,因为自从他十一世祖方学勤因治学成为县学生外,其后世子孙并无“读书”的经历,家族学术也只能在口口相传中几近湮灭。但不管怎样,从杨湾大李庄走出去的这位年轻人,由于这次乡贤葬礼上的风云际会,而在不经意间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也在某种程度上传承和发扬了方氏家族的荣光。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经马其昶推荐提携,方义怀开始进入桐城学堂,参与教学和管理工作。清宣统元年(1909),他又被安徽高等学堂监督严复聘为国文教习,后又在省立第一、第四师范担任国文教员。民国二年(1913)又当选为安徽省第一届参议员。民国九年(1920)至民国十一年(1922),他又回到桐城中学担任校长,任职期间,桐城政府机构改革,方义怀又首任桐城县教育局局长。

当新文化运动在古老的中国大地上如火如荼地开展,“桐城谬种”“选学妖孽”等各种激烈的言论,在京城乃至全国大肆渲染的时候,其恩师马其昶正担任清史馆总纂,他们之间当然会有书信往来。二百年多前,“天下文章其出于桐城乎”响彻京师,而今世风逆转,作为“桐城派”的发源地,枕山临水的桐城也受到了很大的冲击。方义怀和他的同仁们一起,谨遵“勤、慎、俭、恕”的校训,与时俱进改革校制,在加强对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的同时,注重数学、物理、化学等理科的教学,多方筹措资金,延请名师,广置图书仪器,加强校园的硬件设施建设,一时间,将桐城中学打造成皖西南乃至全省的中等教育的典范。后抗日战争爆发,1938年桐城县城沦陷,桐城的教育事业也遭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坏。校舍被焚,青年失学。方义怀痛心疾首,在征得族人同意之后,他将城郊的一处方氏祠堂改造为校舍,创办了“孟侠中学”,收容本县失学青年在此就读。由此我想到了三百多年前,明善先生浮舟江河,来往于桐川、秋浦之间,四处讲学,开启民智,为日后“桐城派”的兴起,培育了肥沃的土壤。而今时代巨变,国难当头,义怀公轻拄拐杖,长衫飘飘,与乡贤同仁一道,筚路蓝缕、力挽狂澜,保桐城文脉之生生不息、薪火相传。

方氏龙窝地理位置
堪舆学作为《易》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受到中国历代知识分子的青睐,方义怀非常重视对这一中国传统文化的研习,这既是受家学渊源的影响,更有龙眠山水这一活教材作为研读的范本。方义怀曾坦言,自己看书三个月即登堂入室,得其要旨。明清以来,桐城桂林方氏,可谓英才辈出,代不乏人,可到了历史大转折的民国时期,也不可避免地成了凋零之势。作为后起之秀,方义怀身上肩负着家族的荣光、复兴的重任,在繁忙的公事之余,他主持修缮了龙眠山口“方家月山”、双溪“黄龙出洞”、方家“金交椅〞等处的家族墓地;在逝世前一年(1944),他还拄着拐杖,登上了龙眠颂嘉湖畔的三峰山,祭拜了其七世祖桂林公方佑,并且和明善公方学渐展开了一场跨越尘世的“辩论〞。

三峰山在桐城并不声名显赫,后因桂林方氏第一个进土、曾任桂林知府方佑的入葬而广为人知,坊间更有传闻,说此地为真龙大结之地,而称之为“方氏龙窝”,这不仅有方氏族谱记载,更有其墓碑为凭。问题是,方佑嫡后子孙中,无论是学识名望,还是在官职上,都没有出乎其右者,而其长兄方琳的后人,从十一世方学渐起,人才辈出,出入朝野,如潮水般涌现在历史的天空,开创了引领中国文坛两百多年之久的“桐城学派”“桐城文派”,成就了桐城桂林方氏“仅次于曲阜孔氏”(钱理群语)的辉煌地位,这其中有何玄机呢?

颂嘉湖卫星地图
我们知道,桂林方氏对桐城龙眠山水孜孜不倦地探求,自一世祖以来就没有停止过,对于三峰山自然也不例外。这支山脉从桐城最高峰大徽尖而来,一路跌断起伏,前护后拥,开帐至此,突起高峰,左右大开枝脚,成“品”字形状。放眼观之,恰似一枝巨莲开放在巍巍龙眠山中。登山而观,境主庙水库(现又名颂嘉湖)畔浮起五座山峰,是为朝应,所以坊间为之喝形为“五脑芙蓉”。

“五脑芙蓉”之名彰显此地的不同凡响,但真正能读懂三峰山“五脑芙蓉”山水奥秘的,正是桐城桂林方氏十一世孙方学渐!据《桐城耆旧传》记载,方学渐是明朝中期人,以布衣享誉学界几十年,对桐城学派、桐城文派的兴起发展起着至为关键的作用。他一生著作丰富,对自然山水有着自己独到的理解,是他发现了三峰山的秘密,并将其父亲方祉安葬在“窝中微凸”之处。经曰:“窝中乳凸,阴中见阳。”能真正领会其中之妙者,非常人也!明善公当然能识破此天机,其父坟正中龙窝正穴,站在其父墓碑之前,境主庙水库中的五座山峰如五朵莲花在水中大放异彩,尤以中间一朵开得最为繁盛!“双峰朝空,单峰朝中。”明善公的葬法正符合其要旨。自此以后,桐城桂林方氏自明善公以降,众星闪耀,英才辈出:方大镇、方孔炤、方以智……无论是在官场还是在学界,都成为当时的翘楚和后世的楷模!


2008年的清明节前夕,父亲带我登上了三峰山,在祭拜完他的二舅爷之后,我问父亲:“义怀公是名门之后,桐城大儒,为何将自己的归厝之地选在这样一个山高水远的副结之处?”

父亲点上一支烟,沉思了许久后,娓娓向我道来。义怀公生前为桂林方氏家族做了很多大事,龙眠山口“方家月山”、双溪“黄龙出洞”、“方氏龙窝”等方氏祖坟都是在他主持下作了重修,在方龙窝祭拜其七世祖方佑公之后,站在明善公父亲的坟前拄杖道:世人皆服明善公,我却不以为然。他将自己的父亲葬在这干暖之处,却将自己的兄长葬在阴山沟里(方佑坟之下),怎能称得上“明善”二字?我看,龙窝正穴仍在。说完,他健步走到北边的高地,将拐杖点了点脚下那块微窝之处。你看,脉沉山浮,此处才是龙窝正穴之所在!第二年义怀公驾鹤仙去,按本地风俗,暂厝三年才能下葬。后来又值解放战争爆发,其子女由于工作、身份等原因流落各地,无人牵头过问此事,1954年在他外侄女婿,也就是我的爷爷的主持下,将他葬在方氏祖坟山一一“方氏龙窝”他亲点之处,也算了却了他老人家的心愿!

“东方诗哲”方东美
义怀公一生好强,禀承家族之荣耀,而前几代中竟无人考取功名,他自幼立志苦学,高中秀才,后因时代变迁,无缘科考,但仍孜孜不倦于新学,终于学有所成,后历任桐城中学校长、安徽省首届参议员、桐城首任教育局长,说他是民国时期桐城文教事业的推动者和奠基人也不为过!更重要的是,他一手将他的弟弟方东美培养成“东方诗哲”“新儒学的领军人物”,让“桐城学派”在新的历史时期再一次大放异彩,可谓功在千秋。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义怀公对桐城文派的贡献也不逊色于明善公!
现如今,明善公墓已被被列入铜陵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而义怀公长眠之地却荒草萋萋,人迹罕至。近年来,我曾多次打算上山前住祭拜,奈何山高林茂,无路可寻,独自行走在深山巨谷中,寒意逼人,只好中途而返。每次回望三峰山,我仿佛看见那朵巨莲,随颂嘉湖水,由龙眠河汇入烟波浩渺的菜子湖,经枞阳龙门口,奔长江,入东海,在海峡的另一端,开出冰清玉洁的花朵。

来源:文乡枞阳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