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10】《疾病如何改变我们的历史》:疾病为何是不容忽视的历史变量?

 叶子20211208 2022-11-02 发布于吉林

 关于作者


 

于赓哲,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史及医疗社会史研究,在《中国社会科学》《历史研究》《中国史研究》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多次获省部级学术奖励,2007年入选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已出版《唐代疾病、医疗史初探》《隋唐人的日常生活》《唐开国》《从疾病到人心——中古医疗社会史再探》等多种著作。

关于本书


 

本书讲述了古代中国与疾病相关的各类议题,包括历史上的大瘟疫、古人的防疫措施、古代医疗系统、民间医骗和医托、长生药与帝王政治、性病与青楼文化、蛊毒与瘴气等等,让我们看到疾病对历史进程和世道人心的影响。

核心内容


 

第一部分,以瘟疫为例,谈疾病对一些重大历史事件的影响;

第二部分,从医院、医生和医术三个维度,看疾病对民生的影响;

第三部分,通过修仙炼丹和圣人异相两个现象,看疾病对一些历史大人物的影响。 

图片

解读文稿  

前言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我是徐学勤,今天要为你解读的书是《疾病如何改变我们的历史》。

长期以来,我们在谈论历史的时候,谈得最多的往往是政治、经济、战争和文化方面,而对疾病史和医疗史则相对忽视。不仅普罗大众不太关心,就是在历史学界内部,相关的学术研究也长期处于边缘地带。

但是,随着新冠疫情的暴发,世界的政治经济格局、人们的日常生活节奏全部被打乱,疾病重新塑造了我们生活里的一切。大家这才意识到,原来疾病有如此可怕的摧毁力——它不仅影响每个人的健康和生死,还会对政治稳定、经济结构和社会文化造成巨大冲击,引发剧烈的动荡。也正因如此,关于疾病史和医疗史方面的书,开始在出版市场呈现井喷状态。不过,这些书大多是由西方作者所写,而且研究对象也主要是西方,关于中国的素材和案例非常少。这导致我们在阅读的时候,多多少少有些隔膜。

不过,今天我要为你介绍的这本《疾病如何改变我们的历史》,是一本由国内学者撰写的、研究我们中国本土疾病史和医疗史的著作。书里涉及的历史背景我们更熟悉,与我们的生活经验也更贴近,很多问题还很有趣。

比如,蒙古军队在消灭金朝的关键战役中,瘟疫起到过怎样的作用?明朝的灭亡和鼠疫有什么关系?为什么说顺治皇帝把帝位传给康熙与天花有关?那么多皇帝死于丹药中毒,为什么后世帝王还是沉迷于丹药?还有,古代宫廷里的御医真的有那么神吗?“悬丝诊脉”到底是怎么回事?性病流行对青楼文化造成了怎样的影响?等等。这些问题都能在这本书里找到答案。

它的作者于赓哲教授,任教于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医疗社会史方面的研究,出版过多部著作,还多次受邀担任央视《百家讲坛》主讲人。之前,听书栏目解读过他的《从疾病到人心》,谈的主要是疾病对社会文化的影响。而今天要介绍的这本书,聚焦于与疾病相关的一些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让我们看到疾病在历史中所扮演的特殊角色。

今天的音频,我会分三个部分来为你讲述,第一部分,以瘟疫为例,谈疾病对一些重大历史事件的影响;第二部分,从医院、医生和医术三个维度,看疾病对民生的影响;第三部分,通过修仙炼丹和圣人异相两个怪现象,来看看疾病对一些历史大人物的影响。

第一部分

好,第一部分,我们就以瘟疫为例,来谈谈疾病对一些重大历史事件的影响。

说起历史上的大瘟疫,我们或许能想到查士丁尼大瘟疫、欧洲中世纪黑死病、1918年大流感等等。关于我们中国本土的瘟疫史,好像不大能说得上来,那是不是我国历史上没有暴发过大规模的瘟疫呢?并不是,这本书里就记录了不少影响重大的瘟疫。

根据作者的研究,中国历史上杀人最多的瘟疫是鼠疫,这和欧洲的情况一致。一般认为,鼠疫传入中国始于秦汉时期,但作者认为,恐怕要比这个时间早得多。在内蒙古通辽一处距今5000到5500年的遗址里,考古学家发现了大量遗骸,其中一座房子里就有97具尸骨,这说明当时出现了集中死亡的现象。研究人员推测,“这可能是某一年的春夏之交,因为食物不足,人们挖掘穴居动物的洞穴,捕食这些动物,由此感染了瘟疫,最有可能是鼠疫。”

通过基因检测,科学家发现,世界鼠疫杆菌的发源地在中亚草原,后来欧洲大陆反复暴发的鼠疫,源头都在这里。而中国距离中亚草原很近,所以作者推测,鼠疫进入中国的时间应该也比较早。他查找历史文献,发现了很多可能与鼠疫有关的记载。

比如,东汉末年汉献帝时期,长安、洛阳城外白骨遍野,到处都是病死的人。曹植曾有一段相当恐怖的记载,我给你念一下:“建安二十二年,疠气流行,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或阖门而殪(yì),或覆族而丧。”大意是说,因为疫病流行,家家户户都在为亲人离世而悲伤哀痛,有的全家关上门等死,有的甚至整个家族的人都死光了。

这场疫情不仅把东汉王朝送上了末路,也对盛极一时的建安文学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历史上的“建安七子”,至少有四个人死于这场瘟疫。这场瘟疫究竟是什么病呢?作者根据当时记载的病人症状、惨烈程度和传播速度作出推测,认为很可能就是鼠疫。

可能与鼠疫有关的,还有金朝的灭亡。

从1211年开始,蒙古和金朝的战争前后历时24年,双方展开了旷日持久的拉锯战。金朝在蒙古骑兵的强大攻势下,被迫迁都汴京,也就是今天的河南开封,但是,这并没有让它逃过灭亡的命运。而压垮金朝的最后一根稻草,就是汴京大瘟疫。当时,大批难民从周边逃到都城。蒙古军队用抛石机攻城,守城的金兵则用火药武器还击,双方都付出了惨重代价。

于是,蒙古军队撤到附近的汝州一带,虎视眈眈,期待汴京城里暴发饥荒,等着城池不攻自破。结果,城里不仅暴发了饥荒,还迎来了一场毁灭性的大瘟疫。因为大量难民和军队涌入,城里非常混乱、拥挤、肮脏,再加上食物匮乏,军民体质羸弱,免疫力下降,所以,很快就暴发了瘟疫。有记载说,短短五六十天内,汴京城里死了90多万人,死者根本来不及掩埋。到第二年正月,守城的金兵就投降了。

这场瘟疫究竟是什么病?学者作出了不同的推测,有人认为是真性伤寒,有人说是传染性肝炎或流感,也有人认为是鼠疫。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书里提到,根据学者曹树基等人的研究,从13世纪以来,中国的鼠疫就十分频繁,在明朝晚期和清朝末年都暴发过鼠疫。鼠疫造成大量人口死亡和流离失所,天灾人祸叠加在一起,让王朝走向崩溃。

除了鼠疫,中国历史上出现过的瘟疫,还有天花、霍乱、麻风病、肺结核等等。

咱们重点说说天花。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天花就进入了中国,它可能是通过鲜卑人从西域传进来的。到清朝,天花依然是很严重的传染病,经常暴发疫情,引起恐慌。在清朝的十二位皇帝中,就有四位得过天花,包括顺治、康熙、咸丰和同治。其中,顺治和同治都死于天花。据说,清朝皇帝之所以不在北京城接见蒙古王公,而要在承德避暑山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蒙古王公害怕在北京城里染上天花。

前面提到,康熙皇帝玄烨能顺利继承皇位跟天花有关。这是怎么回事呢?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在顺治弥留之际,关于继位人选还没确定,毕竟当时他才二十多岁。顺治的母亲孝庄皇太后,让从德国来华的传教士汤若望发表意见。汤若望精通天文、历法、矿冶知识,在明清两朝都做过官,深受顺治和孝庄的赏识。他建议让已经出过天花的三皇子玄烨继位,因为根据当时的经验,得过天花并且痊愈后,就不会再患,这个建议得到孝庄皇太后的首肯。我们看康熙皇帝年轻时的画像,会看到他的脸上有很多斑斑点点,那就是出天花留下的疤痕。

通过以上这些例子,我们可以看到,瘟疫既可以影响朝代更替、战争胜负、文化兴衰,也可以影响皇权的继承。那么,你肯定要问,中国古人都是如何应对瘟疫的呢?针对不同的瘟疫,有不同的应对办法。

首先是隔离,这主要是针对麻风病患者。在《论语》里就有记载,孔子的弟子冉耕得了麻风病,就曾被隔离。麻风病人身上溃烂,外形恐怖,很容易引起恐慌,所以,他们经常被隔离于社会之外。在隋朝,地方上甚至采取过措施,病人得病之后,由官府照看,不让家属照顾,就是为了防止疾病扩散。

其次是搬迁和环境改造,要远离死水,躲避瘴气、湿气和毒气,这主要是针对恶性疟疾。从秦汉到唐宋的城镇改造,都特别讲究要远离这类地方,或者要想办法铲除低洼处的积水,这对防止恶性疟疾很有用,这也是在实践中摸索出来的经验。

还有一个是种痘,这是针对天花发明出来的治疗办法,也是中国古代医学对世界的一大贡献。你可能知道,预防天花最简单有效的方法就是接种牛痘,这是英国医生爱德华·詹纳在18世纪末发明出来的,因为这项技术的发明,詹纳被尊为“免疫学之父”。但你可能不知道的是,詹纳发明“牛痘术”,是间接受到中国人发明的“人痘术”的启发,他本人就曾从事过“人痘术”的接种。

什么是“人痘术”呢?就是用人工手段先在人的身体里“种痘”,引发低烈度的天花,让人产生抗体。有了抗体之后,就不怕被感染了。

这项技术发明于明朝时期的安徽地区。根据记载,有四种种痘法:第一种叫痘衣法,就是取天花患者的贴身衣服给健康的人穿。第二种叫浆苗法,采集天花患者脓疮里流出来的液体,用棉花沾上,塞到被接种者的鼻孔里。第三种是旱苗法,把痊愈期天花患者脱落的痘痂研成粉末,然后,吹进被接种者的鼻孔里。第四种是水苗法,把痘痂研成粉末后,用水调开,再用棉花包起来塞到鼻腔里。

不过,“人痘法”不可控的因素太多,弄巧成拙、让健康的人染病不治的情况也时有发生,所以,它不是一种特别安全的免疫法。但这种方法确实可以起到一定的预防作用,所以,它从中国一步步传播到中东和欧洲各地。后来,詹纳发明出安全性更高的“牛痘法”。牛痘是天花病毒的近亲,一般在牛的身上出现,所谓“牛痘法”,就是取少量牛痘结的痂或者脓浆接种在人身上,从而让人产生免疫力。后来,牛痘法逐渐取代了“人痘法”,人类也由此开启了现代免疫学的大门。

我们可以看到,疾病可以影响政治走向、战争成败,也可以影响科学的发展。

第二部分

从古人应对瘟疫的方法可以看出,传统医学并不像有的人想象的那样没有任何可取之处。虽然,古人对致病原因的解释可能错漏百出,完全不符合现代科学理论,但是,他们能从经验中摸索出可能行之有效的对策,有的方法还成了现代治疗手段的雏形。

说到这儿,你肯定会好奇,中国古代医学的总体发展情况到底怎么样?疾病对民生会有怎样的影响?我们不妨从医院、医生和医术三个方面来看。

先说医院。你可能会问,中国古代有医院吗?作者说,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看如何对医院进行定义。如果我们把医院定义为有固定场所的医疗机构,那么中国古代的确有医院,例如,有坐堂医生和一些官办的医疗机构;但如果把医院定义为有住院制、有分科、分部门协作、享有开放式学术交流机制的医疗组织,那么,中国古代就基本上没有医院可言。

那么,我们不妨把标准定低一点,就用前一个定义,来看看古代中国的医院。

中国古代的医院大多是官办的。有关医院的最早记录出现在《汉书》上,汉平帝年间,暴发了旱灾、蝗灾和疫情,官方设置了专门的机构给老百姓看病配药,这是中央政府在灾荒时期的临时举措。

作者说,在缺乏公民自治传统的社会里,医院的设置常常需要借助政府行政力量或者宗教势力的帮助,除了大量政府行为外,僧人团体也会涉足医疗组织建设。比如,在南北朝时期的南齐,因为崇尚佛教,官方成立了六疾馆,来救治贫穷百姓。在唐宋时期,还出现了著名的佛教医院——悲田病坊和福田院。收养患病的穷人,给他们看病施药。但是,这样的机构往往不能长久,因为它依靠行政命令或者宗教组织,一旦人或环境变了,机构也就没有了。

再来看唐朝大名鼎鼎的太医署,我们经常能在影视剧里看到这个机构。有人说它是医院,但作者认为,太医署更像是医疗行政组织或者医学校。太医署位于都城长安,汇集了很多医师,但是,它的规模很难承担起全民医疗的重任。唐代的医疗资源主要集中在几座大城市,地方上虽然也设置有“医博士”,但规模有限,而且水平参差不齐,所以,地方上有钱的病人大多跑到大城市求医,这和今天的情况很相似。

中国古代地方官医体系最发达的时期是宋代。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设置的规模和标准,唐代地方医疗机构只设到州一级,机构的规模根据州的行政等级来定;而北宋时期,地方医疗机构设到了县府,而且,是以人口密度作为规模的标准,这要更为合理。另一方面,宋朝建立了全国性的官方医药行销体系,给平民百姓提供服务,这是对以盈利为目的的药商行销体系的有力补充。

北宋末期,医疗慈善机构的开支甚至一度超过军费。不过,随着北宋灭亡,南宋的继任者们,在医疗慈善这件事情上,就再也没有这么大的热情了。到元代和明代以后,官方医疗机构就更加沉寂。

那么,为什么中国古代没法诞生现代意义的医院呢?这就要说到古代医生的生存状况问题。

作者说,古代绝大多数医疗任务的承担者是民间医生,而不是官办的医疗机构。而民间医生大多数都是走街串巷给人看病,被称作走方医、江湖医、游医、草泽医,还有的叫做铃医,因为他们手里往往拿着一串铃铛,一摇铃铛,大家就知道是医生来了。当然,也有坐堂的医生,比如,在一些药房里头就会有坐诊的医生,但这些不是主流。

你可能会问,民间医生为什么不组织起来成立医院呢?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根据作者的分析,主要有两方面原因:

一是因为医疗水平有限,而且没有分科,也就不太需要不同科室的医生之间的配合。比如,春秋战国时期的名医扁鹊就“随俗而变”:他来到赵国,听说赵国人重视妇女,于是当了妇科大夫;来到洛阳,知道周人讲究孝道,重视老人的健康,于是主要从事耳科和眼科;来到咸阳,知道秦国人重视孩子,于是又当儿科医生。你看,古代的医生啥病都能看,没有分科,也就很难专业,同时,也就不太需要成立医疗机构,来开展合作。

第二个原因,是医生之间的竞争激烈,相互之间缺少交流。医生的收入完全靠市场和口碑,所以,一个医生一旦发现治疗某个疾病的好方法,而别人没有,那么,他首先想到的一定是要严格保密技术,不能轻易把配方传授给别人,尤其不能传授给同行。

曾经在剑桥大学留过学的清末名医伍连德,就曾痛心地说:“数千年来,吾国之通病,偶有所得,秘而不宣,则日久渐就湮灭。”医学是高度依赖经验积累的学科,如果大家都秘而不宣,缺乏交流,就算发现了什么有效的药物和疗法,很可能都会失传,这无疑是医学发展的重大障碍。这种单打独斗的保守做法,导致医院模式没法建立起来,因为医院是一个开放的体系,不允许有保密现象的出现。

说完医院和医生,我们再来说说医术。

如果问古代医术最高明的是什么人,我估计绝大多数人都会说是御医,道理似乎很简单,给皇亲贵胄看病的人,当然是全国医术最高的。但这本书告诉我们,御医的水平并不见得就很高,虽然他们在入宫之前几乎都是高手,但是,进宫的时间久了,往往就“废掉”了。这是为什么呢?

第一个原因,是医生的水平需要一定的诊疗数来加以维持,看的病人越多,积累的经验才会越丰富。但是,御医专门服侍少数人,经手的患者数量太少,久而久之,水平就会停滞不前,甚至下降。

第二个更重要的原因,是御医的心态非常微妙,伴君如伴虎,他们最怕出事,最怕担责任,万一出了事故,可能就性命难保。所以,他们遇到任何疾病,都不敢给皇帝、皇后或者太子开猛药,一切都是求稳为上,这样如履薄冰,疗效就很难好到哪里去。

如果你有兴趣,可以在网上检索一下历代帝王、妃子和皇子的年龄,你会发现,英年早逝的皇帝、夭折的皇子比比皆是,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古代医术的真实水平。疾病影响民生,也影响宫廷政治,可见,疾病是我们研究历史时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第三部分

好,通过以上介绍,相信你对我国古代医学的整体状况已经有了基本了解。医学的发展是一个非常缓慢的过程,需要一代代人经验的积累。人类医学取得重大的、实质性的突破,是在细胞学、免疫学、微生物学这些现代科学发展起来之后。尤其在抗生素、疫苗、外科手术、大样本随机双盲测试这些医疗手段成熟后,人类才逐渐在与疾病的对抗中掌握了主动权。

在此之前,无论东方,还是西方,疾病史和医疗史上的荒唐事其实都很常见。之前,我解读过一本《荒诞医学史》,里面谈到西方医疗史上的各种奇葩事儿,比如拿粪便、尿液、精液、重金属作为药物,使用放血、催吐、脑叶切除的方法治病,这些今天听起来像是天方夜谭,却是真真切切的历史事实。

于赓哲老师的这本书,也谈到我国疾病史上的一些奇事怪事,比如悬丝诊脉、巫蛊之术、圣水骗局、割股疗亲等等。限于篇幅,没法一一细说,有兴趣你可以读读原书。这里就说说两件跟帝王相关的趣事,一是修仙炼丹,二是“圣人异相”。

我们知道,帝王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享有世间的荣华富贵,但唯独两样东西他们没法掌握,那就是衰老和死亡。那要怎么样才能长生不死呢?古人给出的答案就是修仙炼丹。古代醉心于丹药和死于丹药中毒的皇帝比比皆是,但这并不能阻挡帝王们求药的热情。这就催生了一个特殊的群体,那就是求仙药、炼仙丹的术士。

秦始皇身边就有很多术士,为他求所谓的“不老药”。但是,我们知道,世上根本不存在什么药可以让人长生不老,那么,那些术士是如何骗到秦始皇的呢?

书中引用了著名学者余英时先生的观点,他认为,术士们为秦始皇设置了一些不可能完成的前提条件,不完成这些任务,则灵药不灵。比如说,秦始皇生活过于奢华,术士们就说“心不静则法术不灵”,秦始皇不可能放弃奢华,也不可能做到心静,术士也就得以暂时免责。又比如,开出极其苛刻的条件,著名的术士徐福就编造了蓬莱海神嫌弃秦始皇礼薄,不给仙药的故事,骗得秦始皇派遣三千童男童女和百工去求药,结果徐福卷款而去。

还有术士对秦始皇说,要想丹药灵验,一是要性情恬淡,二是行踪不能被人知道,一旦行踪被人知道,就会“破功”,“真人”就不会出现。皇帝不见人,这当然是不可能实现的条件,但是秦始皇笃信不疑,甚至改称自己为“真人”,还下令在宫廷里建造复道、甬道,规定泄露皇帝行踪者斩。当然,秦始皇也不是傻子,对这些术士不是没有过怀疑,但是,他要自欺欺人,合理化自己的行为。不过,他的忍耐也是有极限的,后来发生“坑儒”事件,所坑的大多数都是术士。

丹药会让人重金属中毒,重金属中毒可能导致脾气暴躁无常。后代皇帝被丹药给耽误的还有很多,比如,南唐的开国皇帝李昪(biàn)早期励精图治,晚年因为丹药变得脾气乖戾;又比如,唐宪宗因为服用丹药暴戾无常,殴打宦官,最后被宦官刺杀;还有,明朝嘉靖皇帝也是因为服丹药导致脾气暴躁,差点被宫女勒死。

作者推测,唐太宗李世民的死可能也跟丹药有关。当时,有人从天竺带来一位方士,此人自称200岁,会炼长生不老药。唐太宗服用之后,并没有什么效果,但他依然很信任这位方士,还让人按照方士的指引四处去求奇药、异石,结果没过多久就驾崩了。

可惜的是,唐太宗的死并没有给唐朝后来的皇帝提供警示,相反,服丹药几乎是唐朝皇帝的家族传统。唐朝的皇帝,明文记载直接或间接死于丹药的有六个,除太宗外,还有宪宗、穆宗、敬宗、武宗、宣宗,占唐朝皇帝总数的四分之一。

为他们提供丹药的术士,有的是真正相信自己的法术,有的则是不折不扣的骗子。而术士们的把戏之所以能起作用,还是与前面提到的要把自己行为合理化的心理机制有关。虽然丹药害人,但皇帝们认为,这是因为服食方式不对,配方不对,或者禁忌不全……总之,不能全盘否定丹药。正是这样糊涂的认知,让修仙炼丹这件事延续了上千年。

说完丹药,咱们再来说说另一个好玩的事,就是所谓的“圣人异相”。也就是说,圣人在长相上会有不同于凡人之处,这些“异相”说明他们天赋异禀,是天命之所系。

比如,你可能听说过这样的传说,刘邦大腿上有72颗黑痣;刘备“垂手下膝,顾自见其耳”,意思是手垂下来能超过膝盖,他的眼睛能看到自己的耳朵;朱元璋脚底板有七颗黑痣,就是所谓的“脚踩七星”。作者认为,这些身体的异相,有的可能是故意唬人,编造出来的,有的可能是把一些病态理解为异相。

比如,项羽的外形特点是“重瞳”,所谓“重瞳”,就是在一个眼睛里有两个瞳孔。历史上有重瞳记载的名人还有舜、王莽、李煜等等。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作者分析,这很可能是一种眼疾,是结膜黑色素斑或结膜黑变病,在眼白上有一块黑色素瘤,乍看起来就像是另一个瞳孔。

又比如,唐朝的开国皇帝李渊“体有三乳”,周文王“体有四乳”,就是有三个、四个乳头。这又是怎么回事呢?作者说,这不一定是假的,因为有的人会有副乳,副乳一般长在正常乳房的旁边或者腋下,虽说是一种异常的生理现象,但并不是绝无仅有,更与“天命所归”没有任何关系。

另外,宋太祖赵匡胤出生的时候也有所谓神迹,说他“体有金色,三日不变”。作者推测,这很可能是新生儿黄疸,因为胆红素水平升高,导致婴儿皮肤发黄。黄疸是自限性疾病,一般在出生几天后就会消退,所谓“三日不变”,大概就是黄疸达到高峰的那几天。

那么,这些所谓的“圣人异相”起到过怎样的作用呢?作者认为,一方面异相能帮当事人确立信心,给他们强大的精神支撑,他们觉得自己是天命之所系,会有与众不同的野心,而野心是成就大业必不可少的前提;另一方面,迷信的古人在听到这些异相之后,可能更容易在心理上臣服于他们,因而可以起到笼络人心的作用。这是由疾病引发的一个意外收获,疾病既能毁掉一个帝王的性命,也能帮人成就一番大业,这种荒诞和复杂正是历史的奇妙所在。

结语

好,以上就是我想与你分享的精华内容,我们再简单回顾一下。

中国历史上暴发过鼠疫、天花、霍乱、麻风病等瘟疫,这些瘟疫造成过大面积的死亡,也影响过朝代更迭、战争胜败和文化兴衰。古人想出了很多应对瘟疫的办法,比如隔离、迁徙、改造环境,而中国人发明的对付天花的“人痘法”,为后来的“牛痘术”奠定了基础。

中国古代的医疗机构以官办为主,而为普通百姓服务的主要是民间医生,民间医生大多通过走街串巷的方式行医。医术较高的御医,因为受到太多限制,很难在宫廷中发挥太大作用。古代的疾病史上有很多荒唐事儿,比如,帝王沉迷于修仙炼丹,把疾病当成“圣人异相”,等等。

这本书让我们看到,疾病不只是关乎个体的小事,还可能在关键时刻影响历史大势,它是历史发展过程中一个不可忽视的变量。人类在克服疾病的过程中付出过代价,但也创造了璀璨的文明,过去如此,现在如此,未来依然会如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