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论语》-少走十年弯路

 金苹果6 2022-11-02 发布于北京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这句话大家应该都耳熟能详吧,你觉得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如果你觉得这句话的意思是“学习了新知识就要经常复习”那么,你和过去的我一样,都没有读懂《论语》。

图片

我最近在读《论语译注》。

说实话,《论语》读起来并不轻松,那我为什么要辛辛苦苦去读呢?因为这么多年来,我对于儒家和孔子的认识,都来自读过《论语》的其他人的解释,而这些解释中有的说论语怎么怎么好,有的又将儒家学说批评成垃圾。我就很迷惑,到底谁说的是对的,我必须要自己认真读了,才能做评判。

不读原著,只看别人的意见,就像吃别人嚼过又吐出来的东西一样,毫无营养,而且很容易被蒙骗。

我选的这本《论语译注》,作者杨伯峻先生在学术界和读者中声誉很高,他对《论语》的解释以准确和平实著称,这本是公认的最好的《论语》读本。

对于想了解中国哲学、中国文化的源头、或者想了解孔子的人,推荐这本书。

我读了以后,真的是对孔子佩服得五体投地,原来《论语》这么深刻,其中对于许多现实生活中的做人做事的建议真的是既简洁又全面,角度新颖,独辟蹊径。

而且这本书还颠覆了我过去在语文课本中粗浅读过的几篇《论语》内容的错误理解。

就比如这篇笔记一开始时那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时,不是经常的意思,而是在合适的时候

,也不是复习、温习”的意思,而是演习,或者说实践的意思。

这句话的意思其实是:

学到了新知识,就要在适当的时候,在生活中实践出来,这样你才能真正掌握新知识,从而获得无上的成就感和价值感,这种收获多么快乐!

生活中许多人都说,懂得了很多道理,却还是过不好这一生。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懂了道理,但没有践行呀。

如果你现在抑郁、焦虑、或者有其它的神经官能症,有许多文章、视频、书籍都告诉了你要怎么康复,也许你看了几十种方法,但是真正去实践,并从中得到体悟的又有几个呢?

图片

我读这本书时,最大的感受就是世人大多都误解了孔子。

我曾经也很无知,以为孔子和儒家学说只是统治阶级用来奴役百姓的思想工具,只是强调阶级等级,比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以及用孝道来愚弄人民,我曾经断章取义地以为孔子宣扬的孝就是那种对父母惟命是从的愚孝。

如果你读了这本书,就知道,这些真的是对孔子很深的误解。

《论语》第一部分《学而篇》,里面第一次讲到孝时,对于什么样的行为算是【孝】,孔子是这么说的:

“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意思是:父亲还在世时,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儿子的志向来看他的为人;

父亲去世后,我们可以观察儿子的言行;

如果父亲过世多年,他依然没有改变从父亲身上继承来的好的品行,这就是孝。

我读到这段时,确实被震惊了,这是论语第一次讲到,但是根本没有提到什么要对父母言听计从。

孔子对孝的定义,其实是学习父母身上的好的品德言行,继承良好的家风,哪怕父母不在身边多年,也没有失去那些闪光的人品,这才是孝。

图片

再给大家举一个例子。

每个人都很复杂,我们想要了解其他人,比如了解工作上的合作伙伴、或者相亲对象,想很快就透彻了解一个人,是很困难的,因为每个人都戴着各种面具活着。

在《论语》《为政篇》中,孔子教你怎么看透一个人,读完让我毛骨悚然,如果你也能用孔子说的方法来观察一个人,他在你面前就无所遁形,彻底透明了。

孔子是这么说的:

“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

意思是:观察他与什么样的人交往;

观察他为了做成一件事会采取的手段方法;

以及观察这个人的心情会因为什么因素而变化,会安于什么,不安于什么。

如果能从这三个方面来看一个人,他还能隐藏什么?他在你面前戴多少层面具都没用了。

读《论语译注》,常常让我惊呼,好深刻啊我的天!原来几千年前的人已经把这么多复杂的人生问题解释得这么透彻明白了,包括人与人的关系、人与文化的关系等。

读《论语》,一方面印证了我近年来的许多想法,发现原来我人生走了那么多弯路,吃了许多苦才想明白的道理,其实读一读《论语》就能明白,古圣先贤早就把最珍贵精辟的人生道理、解决方案放在你面前了,捷径就在那里,只是我们一直不肯好好读一读它。

这篇文章只是抛砖引玉,希望大家都能抽空读一读《论语》,你还会遇到更多的真知灼见,沐浴圣人的智慧光芒,找到我们平凡人生中各种烦恼的解决方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