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胃下垂、腹部长出“大西瓜”?这种疾病竟让脏器移位!一个锻炼帮您预防

 平淡水的平凡 2022-11-02 发布于辽宁

图片

腹直肌分离

胃下垂至盆腔,腹部长出“大西瓜”,隐匿疾病竟让脏器移位!一种特殊的训练,帮您恢复!

空腹状态下,胃的位置应该在剑突以下,肚脐以上;当我们吃饱后,胃撑大了,但依然在上腹位置,而患者冯阿姨的胃,空腹状态下却“跑”到了下腹!这到底是什么原因?

图片

图片




2017年,67岁的冯阿姨忽然感觉自己的身体开始不舒服,腹部有饱胀感,吃药后症状有缓解,但好景不长,毛病再次出现,而且加重了,不仅腹部有饱胀感,还出现腹痛,恶心、呕吐,有时还会便秘,最让她难受的是不停的打嗝,医院胃镜检查发现,她的胃居然移位到了盆腔!




陈主任告诉我们,冯阿姨的胃移位与一种隐匿的疾病有关,这种疾病还会让其他脏器也移位!




黄叔叔2017年查体时发现肚脐位置有个小鼓包,当时很小也不觉得疼,因此他也没有在意。到了2021年时,突然感觉肚脐疼得厉害,鼓出来一个核桃大小的包,去医院检查竟然是小肠跑到了肚脐位置了!




图片

陈主任在临床上救治过非常严重的肠移位的患者,有的肚子上会长出西瓜大的鼓包,生命垂危。

这种让脏器能乾坤大挪移的疾病,就是腹直肌分离。除了会引起胃下垂,还会让肠子挪地方,跑到本来不该去的位置。而这样的挪移,轻者会引起局部疼痛,严重的时候发生嵌动,造成肠缺血,甚至肠坏死,不能掉以轻心。

图片

01

腹直肌分离是如何让脏器移位的?

在肚皮里面有两块紧密的腹直肌,当两块腹直肌中间的裂缝达到3公分以上,就叫腹直肌分离。腹腔中的脏器,肠子、胃因为腹腔压力变化,可能会发生移位,消化、咳嗽、打喷嚏、排便等需要腹直肌用力的动作,可能也无法完成了。

更严重的情况是,腹腔中的肠子通过分离的腹直肌跑到了外面,卡顿在缝隙里,造成肠坏死、肠穿孔、弥漫性腹膜炎,甚至是感染性休克。

图片



1 看纹路

看肚脐周围是否有皱皱巴巴,不规则的隆起,如果有,需要警惕可能是腹直肌分离的表现。

图片



2 指测法

躺在床上,让腹肌发力收缩,使腹直肌变硬,用手指探查中间有没有一条缝,如果缝隙小于1指算正常,大于2指需要说明已经发生腹直肌分离,应就诊向医生寻求帮助。

图片
图片

图片

01

错误的锻炼方式

仰卧起坐、卷腹、平板支撑、引体向上、长距离的快走适度锻炼可以增加腹肌力量,但是如果过度练腹,反而会引起腹压增加,不利于腹直肌恢复。

图片

专家提醒:正常人做这些运动都没有问题,但如果已经有腹直肌分离,做这些运动不光起不到锻炼的目的,反而损害了腹直肌,使腹直肌的裂缝更大。

02

肥胖

特别是腹型肥胖的人群,腹内脂肪负荷特别大,会将腹壁肌肉向外撑开,引起肌肉薄弱,容易出现腹直肌分离。

03

衰老或营养不良

老年人因为营养摄入不足,锻炼缺乏,肌肉丢失较多,因此容易出现腹直肌分离。

04

多产妇

生育2胎或以上的妇女,当年龄在45岁以后,随着雌激素水平下降,肌肉松弛,腹部脂肪堆积,腹压增高,腹直肌分离发生的几率将大大增加。原有腹直肌分离的,病情可能会加重,这部分人群更应做专门的训练,来预防和改善腹直肌分离。

图片

接下来,陈主任将教大家正确锻炼腹直肌的方式。

图片


腹式呼吸

吸气3秒,呼气3秒,6-8个一组,每次做3-4组。


唤醒腹横肌训练

①手臂向上举起,腿抬起成90°,摒住气再呼气,15秒一个,6-9个一组,每次2-3组。

图片

②保持姿势,一手和一腿向后向前伸直,抬起,重复6-10次为一组,每次3-4组。

图片

即可预约直播

历史热门文章
图片
逆转糖尿病不是梦!一种神奇“逆转餐”,把糖尿病“吃”回去!
 
图片
77岁老中医喝了20多年的补肾延年酒!新加一味它,健脑补肾、养心安神、精气神足~
 
图片
70%以上的慢性病,都是“饿”出来的!早餐换成它们,补足营养更健康~
  
图片
每天要睡够8小时?睡觉时抖动是缺钙?关于睡眠的传言,你信过几个?
  

图片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