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回忆古蔺东新中学张应辉老师

 古蔺同乡会 2022-11-03 发布于四川

回忆古蔺东新中学张应辉老师

作者 陈应培

张应辉老师(1928—1999)是古蔺县二郎镇白杨坝人。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我在古蔺县第二初级中学(现东新中学)读初六四级的时候,张老师教我们的平面几何,并担任我们初六四(2)班的第二班主任。

张老师给我的第一印象是他的书法特别好。在黑板上无论是写字还是画几何图,他的一笔一划、一点一线、一角一圆,都讲究规矩,准确到位。他常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他的板书美观极了,我们在课堂上看着他在黑板上写字,好像是在欣赏他的书法作品。

同学们知道张老师的书法极好,于是,每个学期的头几天,很多同学都要去供销社买几张厚实的白磅纸,把新书包装好,到教研室去请张老师题名。张老师也耐心地用他的羊毫毛笔蘸红墨水,在我们包装好的新书封面上,把书名安排在封面的上方适当位置,把我们的小名用楷体字竖写在封面的正中间。

张老师认为我作业的字写得很潦草,多次罚我重抄作业。每次平面几何测验,他都要把我的试卷打上几个勾勾,号上“100”,张贴到教学楼的门口,在全校出我的“洋相”,逼我认真练字。

我有个当着张老师的面班门弄斧的笑话,印象很深的。那是1963年冬的一天晚饭后,天气冷的我瑟瑟发抖,于是去教室烤火。烤火炉在教室面向黑板的左前方,我去的时候,火炉四周已经围满了十来个人。因是周末,教室里面没有煤气灯,仅凭微弱的火光很难辨认烤火的人谁是谁?鉴于烤火的人多,我就直接走上讲台,拿起一截粉笔往黑板上画一个几何图形,边涂鸦边照着张老师的口吻鹦鹉学舌。一道题刚念完,火炉旁的同学们忽然放声大笑起来。我再次认真地学着张老师的口吻嗔道:不许笑,快做题!雷辉炳同学立即提醒我:陈应培,你看看,谁在这里呢?我顺着雷辉炳的手势定睛一看,张老师正低着头跟着大家一起笑,他的两个肩膀笑得一耸一耸的。我为我的班门弄斧而汗颜,一溜烟逃跑了。

平面几何学是一门逻辑性极强的科学。张老师在教学中,着力通过平面几何定理的直观演绎,把形式逻辑的规则传授给学生,使学生既掌握平面几何学的知识和实际运用,又使思维方式符合形式逻辑,学会运用已知的因素,通过逻辑推理,对未知的因素进行科学的判断,得出符合事物真相的正确认识。

张老师讲课极富逻辑性。在课堂上,你如果没有认真倾听他前面讲的每一句话,你就不容易深刻理解他后面推断出来的结论。所以,他在讲课时,我从不敢疏忽大意。只有一直跟着他的思路走下去,课本上的内容才会清清楚楚地烙印在自己的脑海里面。

张老师要求学生对学业必须专心致志。如果哪个学生在他讲课时走了神,他就会码起脸来,扬起他手中那块直尺。那块直尺长一米,宽40毫米,厚不足3毫米,有弹性,做得很精致。要是用来打人的话,可能会发出啪啪的巨响。但是,张老师不用它来打人,而用它来画几何直线。一旦发现学生听课走神时,他会扬起他的直尺作警告性提示。初六四级升学考试那天,我从考场下来,见张老师手里拿着直尺,在教学楼前的楠木树下独步。他把我拦着,问我试卷最后一道平面几何题是怎么做的?因为那道题难度很大,分值占了数学试卷的25%,我做了整整一个钟头,用了很多草稿纸,直到监考老师提示还有最后三分钟的时候,我才豁然开朗,找到解题的途径,顺利把题做完。张老师看我两个钟头到点了才走出考室,就很着急。他问我最后一道几何题怎么证明?我捡起一颗石子,在地下画出那道题的几何图。我说,只需添加两条辅助线,再利用三角形中线的定理,即可证明题目所要求证的结论。我三言两语演示完了以后,没料到张老师突然扬起直尺,失望地说,“既然这么简单,为什么你整整做了一个钟头呢?到了藺中以后,你可要更加专心,千万不要走神。” 我给张老师深深鞠了一躬,欣然接受了他的指教。过了十几天,董福永、罗太芹两同学约我去学校打听升学考试的消息,代数老师吴应春告诉我:中考我的平面几何答卷得了满分。我释然,没有让张老师失望,如果再见到张老师,他手中的直尺可以放下了。

自从初中毕业离开母校以后,我就没有再见到张老师。虽然已经过去58年了,但是,我很怀念他,他对我的谆谆教诲、和蔼可亲的音容笑貌,至今依然刻印在我的心中,历历在目,挥之不去。

2022年11月2日


文字:陈应培

图片:网络

编辑:采桑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