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铭 记——《那些年,那些事》序

 摘要读书会 2022-11-03 发布于四川

一九四九年的秋天,吴一平出生在一个山高地薄的穷山村。她的名字叫“一平”,但是,命运却没给她坦途,反而给了她无数坎坷和不平。年幼时,父母分居,靠母亲一人拉扯姐弟两人长大。上学后,她成绩优异,表现突出,以为可以靠读书改变命运,结果“文革”发生了。她只能回家务农,被裹挟在轰轰烈烈的“运动”中煎熬。更可怕的是,她不得不接受一个没有爱的婚姻。在那个特殊年代,加上复杂的家庭背景,她的婚姻就像一把沉重的枷锁,锁住了她渴望飞翔的梦想。两个儿子的降生,更是让她离婚的希望彻底破灭……贫穷、不幸的婚姻、无望的梦想,似乎要把她一辈子牢牢地锚定在穷乡僻壤。她唯有抓住不可多得的机会,为自己奔出一线前程。

“拼命赌一把,到底多多少少还有一线希望,如果就此止步,这辈子就彻底完蛋了。我只有考上学校才有可能改变我和两个儿子的生活条件和生活环境。”

性格倔强的吴一平为了能考上“中师班”,“跳出农门”,给自己制定了“魔鬼训练日程”。家中有两个年幼的儿子,繁重的代课教师工作,辛苦的家务活和农活,她的学习时间完全靠“挤”。

“把各种公式、定理以及化学分子式等一类的知识点制作成三套卡片。家里放一套,回家早晚复习用;学校放一套,上班时间有空就看看;随身带一套,上厕所、走路都不愿意放过一丁点时间。成天读呀、记呀、写啊,背呀,然后再结合起来读教材。”

“做家务事时也一边干活一边默记各种公式、定理之类知识点和一些古诗古文。有天晚上做梦梦见白天一直没有做出来的一道难题解决了。高兴得手舞足蹈,睡梦中一挥手把他打了一下,他凶巴巴地说了句'要疯’才把我惊醒了。”

就这样,她硬是将不可能变为可能,虽然一波三折,她终于走进了梦寐以求的师范学校,成了一名公办教师。这个师范梦,对她来说,已经迟到了整整十五年!

个人事业上的成功,却无法改变残酷的婚姻现实。一个好吃懒做、嗜酒如命的丈夫,不但不能为她分担一点儿压力,反而一次次给她制造麻烦,甚至寻死觅活,弄得全家鸡犬不宁。工作上,她勇挑重担,是一个优秀的教育工作者,一位好校长、好经理,然而,在婚姻家庭中,她却一次又一次选择了忍耐和退让。她必须独自扛起更多的责任,成为那个“打不倒的小强”。为了给孩子一个完整的家,为了不影响儿子的前程,她掐灭了离婚念头,将对爱情的渴望也深深地埋在心底,忍辱负重,拼命工作。

“大儿子一门心思想出国留学,但考虑到家里的经济状况,一直羞于向我开口。我心知肚明,暗下决心,只要他考上,倾家荡产也要满足他的心愿。”

当两个儿子长大成才,肩上的重担终于能够卸下来,她已到了退休年龄。她是幸运的,事业有成,还培养出了两个优秀的儿子;可她又是不幸的,当爱情真正降临时,她只能选择离开,失之交臂……

“为了我无辜的儿子,为了你我并不真正需要的那些'美名’。为了我们庸俗而又必需的所谓前程。早已被虚名捧杀和绑架的我们,不得不放弃自我,继续背负时代的枷锁。别再去追求那些生命中我们曾梦寐以求的最宝贵的东西。请原谅我的残忍和自私,我何尝不想……为了不坠入完全不能自拔的而又不可能有任何结果的爱的深渊,我们只能选择'拼命相忘’。坚决不能再见面了!再次恳求你原谅我的懦弱和虚荣。别了!我的沉沉兄,别了!我心中永远的神!一个本不应该闯进你生活和生命中的人。”

不管多么渴望爱情,在理智和情感面前,她最终选择了理智,选择了“拼命相忘”,再次把痛留给自己,把爱奉献给家人。吴一平没有勇气去义无反顾地追求爱情,爱情对她来说,是“曾梦寐以求的最宝贵的东西”,即使明白“这一转身咫尺天涯,一挥袖此生无缘”,也“只能让时间磨去内心的伤痛,让忘却赶走缺失真情的荒凉”。她的生命里背负着太多的责任、义务、奉献,她总是把自己放在最后。等到“终于可以把许多东西放下,把所有的面具拿开。心灵的大门慢慢打开,无所畏惧,无需防范,一切不必再锁。我要把一个完全真实的自己展示于世,开始过我真正想要的生活。”却“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一切已成过往,再也难遇“沉沉兄”这样的知心恋人了!

“痛弃偶遇”这一节,篇幅很短,却是作者最刻骨铭心、用情至深的一节。当爱情出现,她却不敢拥有,不能拥有,只能让它像流星一样从生命中划过。

在《那些年,那些事》中,作者没有为写苦难而写苦难,为写黑暗而写黑暗。她让我们看到了吴一平在苦难中的蓬勃生命力,在黑暗中的点点星光。任何时候,她都没有逃避,而是直面命运的不公,在生活中负重前行,把遭际变成生存的能力。她也没有把苦难积攒成仇恨和绝望,而是变成了宽恕和爱。她一直在寻找解脱之路。那是她自己的路,也是身处苦难和黑暗中的所有人的解脱之路。命运多舛,生活总得继续。吴一平的前半生,在痛苦不幸中始终坚持与时代抗争,与命运搏斗,一点点地改变着生活。吴一平与众不同、最打动人的是,她一直在挣扎,不像很多人,挣扎几下就妥协了,驯服了。而她挣扎着从千难万险中改变了自己的命运,改变了自己的生活境遇,让她的后半生在宁静中获得了圆满,让人欣慰:

“每天清晨,打开窗户,薄薄的阳光,微凉的空气,穿过我的身体,新的一天又将开始。每一天都显得那么轻松自在,那些零零落落撒落在过去日子的瞬息,那些走过岁月时留下的种种荣辱得失,已经不再重要。”

有一部叫《明日世界》的电影,里面讲了一个故事:有两只狼在争斗,一只叫黑暗与绝望,一只叫光明与希望。它们最终谁会胜利?答案是:看你在喂养哪只狼。我觉得,吴一平之所以能战胜苦难,就因为她一直在喂养那只叫“光明和希望”的狼。当然,吴一平也有绝望的时候,也有“曾经沧海水,垂泪到天亮” 的时候,是她对美的追求、对善的坚守、对爱的执着给了她无穷的动力源泉和生活力量,爱让她的生活没有沉沦在无边的黑暗里。她爱儿子,放弃了离婚的可能。她爱生活、爱事业而选择安贫乐道。她相信“生苦死味是汤药”“爱恨情仇都是缘”“放下是桥”。她相信爱是“生死之因,轮回之枢”,爱可以战胜一切苦难,爱可以带领我们不断地发现美。她的爱是大爱,是慈悲。她对丈夫的态度,由恨到厌,由厌到悲悯、慈悲。一切加在她身上的不幸与不公,始终没有污染她的善良,没有让她放弃对真善美的追求。读完《那些年,那些事》,我才真正理解了罗曼罗兰的那句名言:“世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认清生活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

阅读《那些年,那些事》,我时常为书吴一平的不幸遭遇而扼腕叹息,为她的无可奈何而憋屈,为她取得的每一次成功而欣喜,为她的豁达幽默而释然。生命不会因为我们心怀遗憾而驻足,给我们弥补的机会。我想,这大概是高桂华老师在年届七旬之际,写下《那些年,那些事》,为往事画个句号的原因。通过写作《那些年,那些事》,她与曾经的苦难拉开了距离,把过往作为客观对象进行审视、描述、理解,从而以这种方式超越苦难,重新认识自我。

高桂华老师是我认识多年的大姐,她心地善良,性格率直,快人快语,乐观开朗,对生活充满热情,她命运坎坷但不屈不挠,生活辛苦却热情不减,虽至晚年仍老当益壮。读她的小说,看到她毫无岁月沧桑的神态,我很难把她与小说主人公吴一平联系起来,但听她讲她的经历,我却无法不认为她与吴一平的命运高度契合。作家哈罗德布鲁姆认为:“没有文学,只有自传。”可以说,她就是吴一平,吴一平就是她。

本质上,作家写的都是自己,所有的小说都可以说是自传。作家马尔克斯认为:“生命中真正重要的不是你遭遇了什么,而是你记住了哪些事,又是如何铭记的。”高桂华老师的《那些年,那些事》,不仅在为她个人铭记,为她的家族铭记,也在为一个时代铭记。也许,这就是这本书的价值和意义。

《那些年,那些事》是高桂华老师的个人史、家族史,也是百年中国底层人物的奋斗史、烛照当时社会的现实史。作品围绕着主人公吴一平的一生展开,从背井离乡的祖辈,到她的出生、成长,到痛苦的婚姻,以及为改变自己的命运,走上一条自强不息、不断刷新自我的奋斗之路。吴一平的一生,既是中华大地上一个普通人的命运变迁,也是一代人的命运缩影。通过吴一平这个人物,让我了解了那代人的来龙去脉。每个人都是社会存在的折射反映。吴一平身上那种不妥协、不放弃的精神,无论在怎样的境遇中,努力去创造美好的生活,努力活出自己精彩的样子,这种内在的精神力量,从一个侧面影射出群体的精神面貌,一个国家的发展变迁。

书中的人名、地名都是作者的虚构,但她以第一人称来叙述,以时间顺序为线索的故事推进,加上书中主人公与作者经历的高度契合,模糊了虚实边界,反而更能让人产生强烈的代入感,引人共情。作者没有刻意去美化和丑化小说中的人物,他们都是“原生态”出场,语言、性情、处事方式,都保持了一种本真状态,因而更有说服力和感染力。譬如,乡党委孔书记为搞好当地的教育,在经费短缺的情况下,想方设法筹款,建起新学校,学校建好了,又力排众议要吴一平担任新校长,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把教育真正搞上去。别人挤破了头都得不到的校长“帽子”,就这样落在了吴一平的头上。一心为民办实事、敢作敢为、真实质朴的女基层干部的形象跃然纸上。

吴一平搞不来请客送礼这一套,唯有一心扑在工作上,把工作干好来报答这份“知遇之恩”。但当校长不仅要管教育,还要管行政上一大摊事。教育上,她有无数办法把教育搞上去,然而,行政上的一摊事,包括学校集资建房、人事关系,才是最大的挑战。她对官场的一些“潜规则”一窍不通,注定了她必须经历四处碰壁、困难重重的挑战。好在有同样刚直不阿又心系教育的孔书记“提点”,她才在“惊险”中过关。然而,当荣誉加身、风光无限之时,吴一平却发出了这样的感慨:“残酷的现实告诉我,风光、荣耀都不能当饭吃,名气也不能换钞票。”

吴一平一直靠着自己微薄的收入维持着一大家人的生活开支,时常捉襟见肘。她好强,又爱面子,再苦再难也不想向人求助。

“自己如果继续这样一味地光荣下去,肯定会严重影响下一代的发展和幸福。小儿子已经由于当初太穷,主动坚持放弃了正规学业。再不能让大儿子的留学梦因为贫穷而破灭。必须尽快脱贫!要脱贫,路在何方?老家每个月的零花不可能少。婆婆年龄越来越大,身体越来越差,随时要看病吃药。目前的收入状况只能维持日常开支。”

当亲弟弟问她为什么不买电视机时,她不敢说实情,只说自己忙没空看电视,还怕两个孩子在家只顾看电视影响学习,实际上是没钱买。可为了两个儿子,她不得不委曲求全纡尊降贵,为小儿子的工作去“徇私”求情,为大儿子出国留学向弟弟借钱……她长期为生活所困,为钱所困,倒卖过粮票,当酒店经理,自己开饭店茶馆,为的是早日还清债务……吴一平是个一心为学校办事的好校长,但她更是两个孩子的母亲,家里的顶梁柱。即使在事业上再成功再优秀,摆在吴一平面前的生活窘境却是实实在在、无法回避的。她为了小儿子的工作,在“柳局长”面前吼出的一段话,既是隐忍后的爆发,更是将她刚烈、正直、倔强、“为母则刚”的形象跃然而出:

“柳局长,我辛辛苦苦卖了这么多年的命。人事局不晓得来了好多趟,但求你办私事这应该是第一次嘛!并且我的儿子也完全符合你们的招聘条件,我又没有请你们降低条件走后门。再说,他还是受市政府表彰的'五二五’救火英雄。按相关文件规定,那批见义勇为的英雄在招生、招工、提干等方方面面都要优先考虑。我先把丑话说在前头,这次以工代干招聘下来,全县一个都没招,我无话可说;招聘结果录用的那些人条件都比我儿子好,我也无话可说。但如果我了解到录用人员中有任何人比我儿子条件差,而我儿子没被录用的话,肯定跟你们没完。绝对层层告到顶,直到中纪委!还有,我敢说狠话,我从来没有利用工作之便挣过一分不干净的钱,欢迎组织严查。所以,我是没得钱给任何人送礼的!你们看着办!”

这部小说的动人之处就在于作者对吴一平这个人物立体式的生命呈现,她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感,既烙满了个体的印记,又隐约着时代的影子。与某些喜欢塑造“完美形象”的作品不同,在吴一平身上能看到我们身边人的影子,有精彩绚丽的一面,更有自己的愁和痛,甚至“凡俗”的一面,因而,个性鲜明的吴一平更令人信服,也更感人。

一部作品之所以能够打动读者,触动我们的心弦,往往是作品所传递的平凡却又复杂的真实。真实往往比完美更有力量。读《那些年,那些事》,我能感觉到作者被内心一股强大的冲动推动着,有不吐不快的酣畅淋漓。作者以自己真实的人生故事为母本,线性的叙述方式,没有矫揉造作和丝毫雕琢痕迹,却因其真实、真情,给了我一种全新的阅读体验。

写作中的这种“天然去雕饰”的状态,一般只有两种情况能达到,一是自觉投身写作时,二是写作能力达到炉火纯青时。不少作者经常迷失在结构、技巧之类的迷障中,试图“出奇制胜”“博取眼球”,结果是弄巧成拙,不知不觉背离了写作的初衷。这大概也是胡编乱造、假大空的作品泛滥的缘由之一。

书中的人物形象,因其真实而鲜活生动,因其细腻的细节描写和心理描写而极具感染力。他们是人,充满七情六欲的人,在遇到事情时,有美好的一面,也会有狡黠的一面。吴一平意志坚强、大胆泼辣,面对生活的不幸时能够勇敢面对,但是,她“刚踏上M国的土地,一切都是那么新鲜,但又显得那么陌生。我突然间感觉自己像一片小小的浮萍,心里很不踏实。”这种反差,恰恰把吴一平这个人物立体化了。许多小说人物之所以扁平化,就是因为作者与人物的割裂和对立。在吴一平因成人教育的政策要求而阴差阳错当上了农业公司的经理,又因公司经营有方而变成了“明星企业”。然而,在轰轰烈烈的热闹之下,真正要靠经营特色农产品让企业生存下去又何其艰难。最终,公司仍然不得不以亏损告终。“辛辛苦苦倒腾了这些年,起早贪黑,煞费苦心,吃了不少苦头,受了太多委屈,一度倒是挣足了面子,出尽了风头,到头来自己个人直接亏损了好几万。”这件事暴露出的深层次社会问题令人深思,让人叹息。

文学艺术,从根本上讲,是人类精神与情绪的反映,是人类对现实的反思、对人性美与丑的深度剖析,更是人类面对各种灾难和挑战的“阻尼器”,不断前行的希望和动力。人类社会,就是在这样一种不断反思和不断探索中前进,即使无法达到理想状态,仍努力去追求更美好的世界。从这个意义上讲,文学作品为了我们提供了拨开历史迷雾、窥见真相的途经,尤其是以自传为基础的创作,因其更接近真实而更能反映一个时代一个群体的真实境况。毛姆曾在他的书中说,“任何有理智、有头脑的作家都写自己的经历,因为唯有写自己的经历时他才最具有权威性”。

是人在创造着历史,也是人在塑造着这个世界。任何一个作家,都不可能脱离他所生活的时代,作家身上必然反映出这个时代的真实。作家就是通过对人的生活、人的境遇的叙述来反映世界。康·帕乌斯托夫斯基的《生活的故事》、太宰治的《人间失格》、斯蒂芬·茨威格《昨日的世界:一个欧洲人的回忆》、毛姆的《人性的枷锁》等自传体经典著作,都是以第一人称的表述,通过“我”的视角来看世界,通过“我”的经历来反映世界,从不同侧面反映出彼时彼境的真实状况。《那些年,那些事》既可当自传来读,也可当励志书来读,甚至当史书来读。读懂了那个时代,就更能清楚地认识现实和未来。

当一个人经历了人生的波澜起伏,渐入幸福晚年之时,提笔写下三十余万字的自传体小说,这不仅需要勇气,需要毅力,更需要内心的冲动,具备感知力和表现力的天赋。《那些年,那些事》是高桂华老师的处女作,也是她的心血之作。在阅读的过程中,我能感觉到作品中的人和事,一定在她的心中盘桓已久,无非是在等待一个时机,一个“不用再牺牲自己的自由时间,不再去勾画什么宏伟的明天。只做自己想做的、也能做的事”的时刻。她大半辈子时间,都奉献给了社会和家庭。她用自己的行动抒写着一个大写的“爱”字,唯独把自己内心真实的渴求放到了最小最末之处。

高桂华老师的写作不为名不为利,完全出自于内心的呼唤,是她不得不做的一件事。正是如此,她的文字朴实有力,娓娓道来,让人在不知不觉中被一种淡淡的惆怅中蕴藏的巨大能量击中。掩卷之时,我常常思索,那些年虽然人们生活贫穷、艰辛,却始终怀着一种朴素的情感,为那不可知的未来努力着奋斗着。而现在,物质丰富了,生活便捷了,不少人反而稍不如意就怨天尤人,要牺牲“小我”去奉献,更是不可想象。只希望“人人为我”,却难以做到“我为人人”。这中间,我们究竟失去了什么?也许,《那些年,那些事》能给我们一种答案。

我把人的一生分为两大部分:社会生活中的角色人生,精神生活中的自我人生。作家是在社会生活之外努力创造自己精神世界的人,也就是通过作品来展示自我人生。每次跟高桂华老师交流,我总觉得她的“自我人生”才刚刚开启。她告诉我,她正在准备写新作,她还有太多想要抒写的人和事。她丰富的人生阅历,充满激情的活力和对人性的深刻洞悉,让我对她未来的创作充满了期待。

宓月

                                              2021年10月22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