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乡土记忆】对门的姐姐当民兵

 乡土天下 2022-11-03 发布于广东

本文作者:宁建新

家门口的马路古时叫小东路,是连接衡邵两地的驿道。解放后这儿兴起集市,叫高桥街。说是街,其实很窄,大人差不多一脚就能从自家的阶基跨到对门的阶基,吃饭时端着碗,手互相伸过去就能挟对方碗里的菜。

上世纪70年代,我正读小学,对门的婷姐姐已经在生产队劳动了。婷姐姐是我的一位伯伯爷(邵东话“伯父”的意思)的女儿,比我大十岁。有一天中午,我看到她背着一支枪回家。我立即跑进她家。婷姐姐腰上系着青绿色的武装带,枪挎在肩上,昂首挺胸,显得格外精神。我不由得想起毛主席的《为女民兵题照》:“飒爽英姿五尺枪,曙光初照演兵场。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妆爱武装。”我大声朗诵这首诗,婷姐姐脸上绽放骄傲的笑容。

这时婷姐姐全家人都收工回来了,大家围着婷姐姐看,婷姐姐越加神气。她父亲说:把枪给我看看。比鸟铳如何?婷姐姐犹豫了一会,才慢吞吞地摘下枪,双手递过去。伯伯爷双手接过去,闭上左眼瞄了瞄,然后还给她说:“前头有个准星,比鸟铳好用多了。”他卷起喇叭筒,点燃,又说:“那年走日本,鬼子从这里过,大家都吓得躲到屋后的山林里。鬼子一路走一路干坏事。有一个掉队的鬼子,走到槐堂街时,去井边喝水,枪就放在身后。几个胆大的青年飞快钻出树林,扑到鬼子身后抢到了枪。把鬼子活捉了。那把枪就是这样的,叫三八式步枪。”

三八式步枪身材苗条,枪头上扁扁的刺刀闪着寒光,刺刀两边各有一条槽。大人们说那叫血槽,刺进敌人的身体可以轻松拔刀,就像杀猪刀也有血槽。这杆枪有些旧,枪托上有些漆都碰落了,但丝毫不影响它在我心中的神圣。我想象这杆枪在八路军手里驰骋战场,用子弹、用刺刀消灭了一个又一个日本鬼子;后来又跟着解放军纵横南北,推翻了蒋家王朝。

那时,村里每隔段一时间放露天电影,放的片子都是八路军打鬼子的战斗片,看得年少的我们都热血沸腾。我们一群伢子们人手一把枪:铁皮的,木头的,甚至还有用纸折成的。对门的姐姐有真枪后,我成了她最忠实的“跟屁虫”。“姐姐”“姐姐”叫得格外热乎,引得她的亲妹妹,大我一个月的梅姐姐抗议:“不怕丑,这是我姐姐,不是你姐姐!”我争辩:“就是我姐姐!”争吵到找她们的娘评理。伯伯娘对我们说:“你们别争了,婷姐姐都是你们的姐姐。”这才平息了争执。

婷姐姐训练回来,我常去看她擦枪。她把枪当宝贝一样,小心翼翼把枪栓、刺刀卸下来,用一块布沾点油将枪全身上下擦个遍,还用一根通条伸进枪管擦拭,比我洗澡还要仔细。然后装好刺刀、枪栓,枪闪着油光,随时准备投入战斗。

1975年,大队部放映一部叫《海霞》的电影。电影里面的海岛女民兵一边开展生产,一边站岗放哨抓特务保卫海岛。我们大队的民兵训练也进入高潮。记得当时的民兵营一共有12人,有男有女,由退伍军人担任的民兵营长带领训练。练队列、练正步、练跑步、练匍匐前进、练刺杀、练投弹(手榴弹模型),还练立、跪、卧各种射击姿势。练刺杀时,十二个稻草人一字排开,十二把刺刀闪闪发光。民兵营长喊:“突击,刺!”,民兵们齐声吼:“杀!”脚成弓步跨出,刺刀刺杀进稻草人里。随即刺刀拔出,脚收回,动作一气呵成。民兵营长再次发令,民兵们再次重复动作。一时间草屑横飞,尘土飞扬。

我们最爱看的是实弹射击。在公社后头,一边是茶子山,一边是竹山,隔着一条垄。射击位选在茶子山,靶位设在对面竹山上,中间隔着约200米的距离。民兵们一个一个射击。一般每人五发子弹。民兵俯卧在地,枪托抵在肩上,左手托住枪身。右手拉枪栓装进一发子弹,瞄准,击发,“叭”的一声,枪身朝后一震,民兵也一震。枪口冒出淡蓝的几缕烟。一声回音响起。民兵拉枪栓,弹壳跳出,再装一发子弹,射击。五发打完,对面闪出一个民兵报环数。打出高环数的一脸得意,打出低环数的满脸羞愧。婷姐姐上场,子弹上膛,瞄准,击发,一招一式格外认真。五发打完,那边报出45环的成绩。大家鼓掌,婷姐姐小声说:“为什么打不出50环?”

照片前排居中为婷姐姐

训练结束后,我们这群跟屁虫可以捡子弹壳(我们叫它“炮子筒罐”),弹壳是铜的,可以卖到合作社的收购部。也可以留几个用来吹,将子弹壳口贴到唇上,倾斜到一定角度,一吹,发出尖利的声音。捡完弹壳,我们就到对面挖弹头(我们叫它“炮子尖尖”)。弹头里有铅,我们在火里将铅溶出来。然后将一根铁丝弯成弓状,一头固定一个铁钉,一头固定弹头,钉尖伸入弹头口。一把简单的的“洋火枪”就做好了。往弹头里填进火柴药,把钉尖塞住弹头口。再往石头上一叩,“叭”的一声响,一缕青烟和一缕火药的香味同时飘起。

第一次打靶结束后,大我一个月的梅姐姐悄悄告诉我婷姐姐的肩头都红肿了。婷姐姐挑得起百多斤的担子,射击后肩头都红肿了,可见枪的后座力有多大。后来,婷姐姐掌握了技巧:射击时将枪托紧抵住肩窝,这样虽然后座力一样大,却不会对肩膀造成伤害。

不久民兵们换发了五六式半自动步枪。这种枪比三八式短一些,可以一次装5发子弹,减少了装子弹的麻烦,射击时可以连续击发。最受民兵们欢迎的是,这种枪的后座力小,不用担心震得肩膀疼。五六式半自动步枪的刺刀改成了三棱刺刀,收藏方便,只要握住刺刀柄一折就收在了枪管下了。

投手榴弹是民兵训练的必修课,分为空弹投掷和实弹投掷。手榴弹由铁弹壳(内装杀伤弹片和火药)、手握木柄、拉火绳和保险盖组成。投掷姿势是:立正,右手握住手柄,左腿原地不动,右手握弹随右腿向后拉身体成45度角迅速转体(右腿向前)用力将手榴弹向前方甩出。投掷时先用左手握住手榴弹,右手打开保险盖紧接着用右手小指勾出拉火环迅速用右手接过左手的手榴弹以最快速度将弹用力向前方甩出。手榴弹的杀伤力很大:弹体爆炸弹片飞出有效半经为20-30米。有效杀伤力半经为10米,最小杀伤力为5米。所以,练习投掷手榴弹时,投掷手30米算及格,38米算良好,45米算优秀。

投真弹有一定的危险,所以不允许小孩子去现场。为了安全起见,其他待训民兵也都要离开投掷手20米开外。

我听婷姐姐讲过一次险情:有一次在茶子山上实弹训练,龙口大队一女民兵在投掷实弹时因为慌乱,手榴弹脱手甩向后方,公社武装部黄亨照部长大喊“卧倒!”,吓得大家就地卧倒。大约过了几分钟后没见手榴弹爆炸,黄部长查看现场,才发现当事者没拉拉火环,才没有造成伤亡事故,大家都很庆幸。

那时民兵参加训练没有工资,只记工分。公社武装部不定期组织民兵比武,各大队民兵营选出成绩好的参加。公社选拔成绩好的参加区里的比武,区里又择优参加县武装部的比武。婷姐姐参加过区武装部的比武,并得到了奖状。那奖状被她恭恭敬敬贴在卧室的墙上。我和梅姐姐常看,梅姐姐无限神往地说:“长大了我也要当民兵,要得到县里的奖状。”我也说:“我也要当民兵。”梅姐姐立即说:“你有一只手和一只脚不好,怎么打枪?”我立刻难过起来。为了长大后能当民兵,我每天都要去河边的沙基坪用不灵活、肌肉萎缩的右手投掷手榴弹(父亲在他单位做的模型)。

那时以阶级斗争为纲,经常召开批斗会。会前,民兵们全副武装押解着各生产队的地富反坏右分子上台。坏分子们勾头勾脑、弯腰弓背站在台上接受批斗。有时大队支书大喝一声:“跪下”,他们老老实实跪下来。会后就是游街。民兵们端着枪威风凛凛押着十来个坏分子游街示众。有男民兵对坏分子拳打脚踢,婷姐姐不动手,只喝斥几声。我甚至有点怪她立场不坚定。

1976年9月9日毛主席逝世。大概是12日刚入夜,高桥桥头响起两声枪声。我立刻警惕起来,马上跑到对门去喊婷姐姐,婷姐姐已提枪在手,我们跑到桥头,喝问:“什么人开枪?”电筒光下,两个干部模样的人说:“我们是区里的,快去通知公社,集合民兵抓特务!”

我立即想起电影《海霞》里的特务分子,立刻和几个小伙伴跑向公社。我跑的慢,待我跑到时,武装部黄部长已经坐在“三用机”前对全公社的人喊话:“紧急通知!紧急通知!各大队民兵营长立即集合本大队民兵,在本大队搜铺特务及破坏分子。立即行动!立即行动!”那时的广播是户户通,全公社的民兵立即行动起来。

我们一帮孩子也要求参加行动,民兵营长命令我们回家睡觉。我们只得看着他们跑进黑夜中。躺在床上,我翻来覆去睡不着,老是在想:特务分子有多少人?多少枪?民兵们会受伤吗?婷姐姐千万不要受伤。

第二天下午放学后,我缠着婷姐姐不断问:“昨夜抓到特务了吗?”“抓了几个?”“没有人受伤?”

听婷姐婷说,抓到了两个特务,民兵没有人受伤,我悬着的心才放下来。

后来,婷姐姐出嫁了,把她心爱的枪上交了。听说婷姐姐交枪前一夜,抱着枪依依不舍,眼泪像打豆子一样滚。

又过了几年,大概是1982年,民兵的枪全部上交公社武装部管理,再后来,收归县武装部管理。

90年代全面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农村男女青年不断涌向城市,农村里的民兵组织名存实无。一手拿锄头一手拿枪,成了永恒的回忆。

作者鸣谢:感谢老基干民兵、原大队团支部书记陈开荣同志对本文的修改。感谢原大队民兵营长宁再求同志提供婷姐姐的照片。                                     

本文编辑:陈胜乔

附:本平台坚持独立、理性,心存善良和敬畏,用朴实的语言描述乡土历史人文。长期坚持原创不容易,如果文章引起共鸣,敬请大家留言并分享,以鼓励作者继续写作。如果你有写乡土的佳作,请加主编微信20734404投稿、交流。


作者简介:宁建新,1964年3月生。笔名、微信名:见心。自身残疾,妻子疯癫,小儿自闭。在命运的魔爪下挣扎了50多年,一直未赢,一直未服。自嘲“在格子田里摸爬滚打了近四十年,一事无成,痴心不改。2008年混为省作协会员,一直在给'作家’抹黑。长期盘踞在邵东县简家陇镇高桥村,饮蒸江水,喝帝岭风。属井底蛙。”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