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邵东老屋记忆(14):华德堂、华藻堂,人面桃花笑春风

 乡土天下 2022-11-03 发布于广东

 本文作者|禹丁华

华德堂位于邵东市流光岭镇永华村,系太平曾氏大约建于清道光末年。堂主当年比较富裕,山林田地不少,笔者老家对面夏家皂的田土,都为这曾家所有。

华德堂人丁也兴旺,共有七房人,故此宅规模较大,从建筑格局看,明显分二次规划,二次筑建。此堂因塌、拆、改建严重,现原屋已支离破碎,但仍可略见当年气象,其做工精,规模大,用材好,在茶市一带不输他人。

华德堂残垣断壁  摄影:禹丁华

据笔者初中同学申光华翁介绍,华德堂原堂屋门框上有一用龙凤组成的福字石雕图案,至少在方圆几十里为独一无二,艺术与历史价值不菲,可惜在拆大门时,此屋住户将其肢解成数段,每户分得一段,令人痛惜。不过,还有这种图案的窗户得以幸存,今天仍可一见。另外,尚存堂屋一贡桌原物,系申翁花钱购得,虽有破损残缺,却也十分难得。

华德堂精美石雕与窗户  摄影:禹丁华

民国初年,流光岭茶市出了对名人夫妻曾实秋与聂袭,但至今乡人多已不知,笔者多次想寻访其故居不可得。

曾实秋(1880~1916),民国初年入贵州士官学堂习军事。护国战争中,受蔡锷之命,任某部司令,奉命赴湘筹饷募兵,事已成,因内部篡权,在武冈被人暗杀。聂袭(1877~1942),官宦千金,少聪慧,籍贯衡阳石坳乡。民国著名女诗人。一生命运多舛,其夫亡后,又连丧二子一媳,继又大弟死于军中,二弟夭亡,孙甥两家遗骨,皆由聂一人抚养,忧伤劳顿,集于一身。聂仰天叹息:“大地遍荆棘,举足碍自由,我生不逢辰,身世饱经忧。”民国十三年,其《吟香阁诗集》刻版传世,学者曾廉为之序。民国三十三年,其手稿百余篇,毁于日寇。

笔者此次造访华德堂,在申光华翁的引荐下,有幸拜见了在茶市学校退休的曾良山老师,意外得知原来他就是曾实秋的曾孙,而曾实秋竟是这华德堂堂主的孙子。真可谓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

茶市学校  摄影:禹丁华

华藻堂座落于白毛水(从流光岭茶亭子流下来的小溪)西岸,与华德堂东南相望,系华德堂堂主之子曾唐臣大约于大清光绪初年所建。据申光华翁说,曾唐臣当年主持华德堂的修建,私自攒了一笔钱独立门户修建了这华藻堂,但其子孙到民国末年家道中落,不过,解放后复又兴盛,很多人参加了工作,吃国家粮,后来在广州有官至师局级干部的。

华藻堂原宅如今仅南北残存数间,中间地段已由移民户申振华砌了一幢大洋楼,房上很霸气地额曰“申府”。笔者去拍照时,与人聊天,他们对这华藻堂的历史已浑然不知,真是沧海桑田,令人唏嘘。

华藻堂现存房屋及在原址上新建的“申府”   摄影:禹丁华

据1942年出生的尹颂初翁说,华藻堂民国时期还办过曾氏私学,名曰红导学校。解放后,继续办学,改名茶市学校。1972年到1974年,笔者曾在此念了二年半初中,并担任我们中四班的团支部书记,因此,华藻堂称得上是笔者母校。

笔者在华藻堂读书时社会活动多,比如学农,社会调查,出墙报,学黄帅(当时的一个小学生),参加公社学毛著讲用团,参加学校篮球队、排球队等。因离家远,一有重要活动,就常与班主任尹星明老师同食宿,可谓既兴奋又紧张,伙食是改善了,但在床上很难入睡,且动也不敢动,怕碰到了老师。

有一年,笔者代表学校参加排球赛,开始凭笔者的出色发挥,以二比零领先,且第三局也已到了赛点,可对方最终却实现了大逆转,以三比二淘汰了我们。后来公社组织排球队去区里比赛,我有幸被选为队员,但因遭受此役失败的打击,竟坚拒如此美差,被人称作傻瓜。

作者当年在茶市学校合影

在华藻堂读书,还有一事印象深刻。那时城里的孩子、半边户的小孩到乡下读书,自是常事。城里来的曾巧英,高挑白晰,大方洋气;半边户的周寿美,小巧玲珑,能歌善舞(其家与我们的教室隔天井相望)。我们一帮情窦初开的男生,见到她们,视为天仙,大有癞蛤蟆望天鹅的感觉,免不了心跳加速。

茶市学校现已搬迁至一里开外的水口山西麓。当年学校的操坪兼球场,现已成为黄花土。当年在学校前坪的集体照,前坪今尚存,但青砖栏杆已拆。笔者人生的第一张照片,就是在当年“天鹅”的房屋前墙下拍的,这墙今还在,只是已转卖申府了,四十四年后,笔者再站此墙前,大有人面桃花之叹。

附:「乡土天下」坚持独立、理性,心存善良和敬畏,用朴实的语言描述乡土历史人文。长期坚持原创不容易,如果文章引起共鸣,敬请留言分享思想,以鼓励作者写作。

作者简介

禹丁华,湖南邵东流光岭人。二十岁外出谋生。曾供职于省档案馆近四十年,参与或主持过一些湖南近现代史方面的研究课题。晚年对家乡的人文历史情有独钟,常写些寄托乡愁的小文以自娱。


主编:陈胜乔  编校:文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