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牛马司杨氏家族:一卷家谱揭开家国兴亡往事

 乡土天下 2022-11-03 发布于广东

武冈黄埔军校中山堂

 作者:尹仲隆   编辑:陈胜乔

杨景凯是我高中同学。上世纪60年代,我们在邵东二中(前身可追溯为民国教育家熊冲在南京创办的三民中学——编者注)同窗三年,毕业后都回家务农多年,后又都进入教育界,昔日同学,成为同行。在近半个世纪里,我们虽相距较远,但工作期间及退休后交往甚多。

我很早就知道景凯是牛马司人。牛马司的名字听起来有点怪,但它曾是全县除县城之外名列前茅的富乡:主产优质主焦煤,以低硫低磷低灰粉和高热量 ,畅销全国、乃至东南亚,带火当地经济,而且当地人从军风气深厚,历史上出过多位有名的军人。例如清末江南提督杨金龙,民国军人刘重威,红军高级将领谢嵩,新四军政治部主任袁国平等,都是牛司马人。

近些年牛马司杨氏家族修族谱,景凯托我编撰他父辈的文字,根据他提供的材料,我才知道景凯的祖辈和父辈有多人投笔从戎。

杨景凯的曾祖父及往上几代先祖都是清代秀才、举人……家族赓续绵延到民国初期,其祖父辈为奔前途改变家族状况,三人从军并有所成。大祖父定穆公,民国初年任保定讲武堂教官,和唐生智过从甚密,后任冯玉祥部混成旅旅长。三祖父定禀公,毕业于保定军官学校,参加过北伐战争,任国民党军队副团长。五祖父定斌公,任冯玉祥部下连长。

代际传承到杨景凯父辈,堂兄弟共九人,七人从军。其中,景凯父亲杨恒(号守常),湖南大学毕业后赴英国就读爱丁堡大学。学成归国,从事教育,协办杨氏家族景庐学校;在西洋江创办初级中学;于渡头桥创办初中;担任过邵阳市道群中学校董;任黄埔军校武冈分校中校政治教官……其余六人,有三人毕业于黄埔军校,三人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

无论是抗日战争,还是解放战争,景凯的祖父辈和父辈为争取国家独立自主、人民自由幸福,舍生忘死抗击外辱,保家卫国;新中国成立后,他们为祖国的强大在各自的岗位上恪尽职守弯腰负重为国效力。

今天看来,杨景凯祖辈和父辈多人投笔从戎,特别是参加国军抗日是家族的骄傲,然而,过去曾有很长一段时间,杨家人对此非但不敢公开,甚至刻意隐藏。

杨景凯对我说过,他父亲在黄埔武冈分校教书时,租住武冈城一大户人家的房子里,他也出生在那里。出生不久,抗日战争胜利了,武冈分校解散并入黄埔成都军校,于是他父亲携全家回邵阳。

杨景凯三岁多时父亲就去世了,当他懂事后,因朝代鼎革的大气候和特殊的家庭情况,母亲只是和他粗略地说了一些他父亲的事情。大抓阶级斗争的年代,叔辈也没敢和他讲过父亲的情况。父亲在武冈分校教什么,什么职务,他不知道,也不敢打听。

改革开放后,杨景凯两次到武冈去探寻父亲那段足迹。

第一次他单独前往。通过打听,他径直找到了父亲曾经工作过的地方——过去的黄埔武冈分校现在的武冈二中。校园里只保留了“正中堂”几栋砖瓦房,据说里面的资料全部转省档案馆。他向武冈二中老师打听黄埔军校的情况,他们也不知道这方面的事情。一无所获,他惆怅而归。

第二次是彭钧轩(邵东政法委原办公室主任,全国劳模)陪他去的。当他俩走到武冈二中的“正中堂”前时,接到了同学唐宽堂的电话,唐宽堂是邵东民革党员,领到一本湖南民革省委、邵阳民革市委、中共武冈市委等合编的《武冈黄埔情》,里面有教官的姓名、籍贯、学历、职级等等。唐宽堂还说在《武冈黄埔情》里找到了他父亲的名字。

马英九为《武冈黄埔情》题词

当杨景凯读唐宽堂给的《武冈黄埔情》时,不禁潸然泪下。

根据杨景凯提供的资料,我给他父亲编撰了一段文字:

开恒公,字恒,号守常。1902年4月24日出生于湖南邵东县牛马司镇芦塘村,殁于1949年7月25日。

守常是定穆公独子,家境殷实。定穆公督促守常精进学业,故守常湖南大学毕业后即赴英国爱丁堡大学深造,获硕士学位,回国报效。守常辞谢同学去南京大学任教的邀请,回到家乡。

守常具西方教育思想,回乡创办学,教育兴国。他以杨氏家族新祠堂创办新学校,承担办学经费,守常谦逊恭让,只任名誉校长。后在西洋江办初中,两年半后迁至渡头桥。后来日寇入侵,渡头桥中学停办。

守常有强烈的爱国思想,想教育兴国,但国家有难时,便立即投笔从戎。1943年,日寇逼近家门,守常毅然赴黄埔军校武冈分校任中校政治教官。1945年,日寇投降,黄埔军校武冈分校解散,学生并入成都总校。守常携家眷回归故里,抗战胜利,全家凯旋。其时夫人生子,守常取子名“凯”。

守常救助贫困,善行乡里,口碑四方。守常出身富贵,却十分同情体贴贫苦人家:他照顾本族一位残疾人多年;他按月供给守祠堂驼背老人的米面;他帮助腿脚残疾的堂弟寻师学艺……乡邻交口称赞,受助者念念不忘。

守常匡扶正义,救危解困。家族中有倚强凌弱仗势欺人者,他出面打抱不平,指责强恶,帮扶弱小。受惠者子子孙孙感恩戴德,永铭于心。

好人没得好报。1949年 9月,47岁的守常被土匪杀害于黑田铺尧塘村。

守常眼光长远,胸襟似海,心善如佛,双肩胜铁,然而随着刀光血影一瞬间,高风亮节的守常携其满腹经纶去了天国……

应景凯之邀,我也给他的叔父守忠写了一段文字。

后来,他叔父杨守忠送我一本《守忠回忆录》,里面有很多珍贵的图片,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回忆录。

光阴荏苒,世事多迁。到了杨景凯这一代,兄弟十三人,三人务农,其余都有工作单位。社会前进,岁月静好。杨景凯的下一辈,兄弟多人,都在单位上班;再下一代,大多在校念书…… 

 从杨景凯家族几代人的命运可看出,时代潮流,浩浩汤汤,即便是一时遭遇曲折,终究无可阻挡。勇立潮头推动时代进步者,终究不会被湮没。他们既往为国家做出的贡献,在推动国家走向繁荣富强的同时,也会积极影响一个家族的代际传承及后人的命运。

附:杨景凯六位从军的堂叔父简介

杨守勤,黄埔军校武冈分校十四期学生,任黄埔军校武冈分校机枪连连长,队长、教官等职。1945年转业地方,任邵阳县军事科长、县督学、震中乡乡长等职。守勤的岳父是周磐(国民革命军第十四兵团中将副司令官)。

杨守俭,黄埔军校十九期学生。1947年随国军去台湾,任台湾陆军基地区队长,后调陆军基地司令部,任孙立人随从参谋。在四野南下工作团的弟弟杨守忠之书信劝导下回到大陆。任邵阳黄金机械厂任技术股股长。居邵阳,现97岁。

杨守诚,黄埔军校武冈分校十九期学生,病故于武冈分校。

杨守政,1949年高中毕业,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任营部文化教员,曾为广州军区原司令员梁兴初将军单独授文化课几个月。1963年转业,任醴陵白兔潭区供销社主任。

杨守忠,1948年,考入北大化学系。1949年,响应号召投笔从戎,参加第四野战军南下工作团,后分配到四野特种兵五师政治部任民运干事、宣传干事、文化教员。1953年,经郑州第四炮校推荐,考入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攻读炮兵系高炮指挥仪专业。1957年,守忠毕业后分配到国防科委五院二分院,后调入电子部第十研究院。先后在通讯技术研究所、计算机技术研究所和1125工程总体研究所从事技术开发、研究管理和情报研究等工作。退休前任全国电子情报网秘书长。居北京,现92岁。

杨守权,1949年,于邵阳县中高中毕业后参加解放军。1951年,参加十万大山剿匪围歼战,同年随部队抗美援朝。1959年,随部队参加了西藏平叛战斗。历任排长、连长、团参谋、团参谋、团参谋长等职。1969年,转业至湘潭市氮肥厂,任政工股股长,后调至湘潭市前进电影院任经理。

特别说明:本文系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作者、编辑和出处。

附:【乡土天下】坚持独立、理性,心存善良和敬畏,用朴实的语言描述乡土历史人文。长期坚持原创不容易,如果文章引起共鸣,敬请留言分享思想,以鼓励作者写作。

作者简介:尹仲隆,湖南邵东人,退休教师,古稀老者,网络新兵。

主编:陈胜乔  编校:文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