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邵东老屋记忆(38):流光村坟山屋场的故事

 乡土天下 2022-11-03 发布于广东

流光村祥顺堂

本文由乡土天下独家发布,原创保护
作者:禹丁华   编辑:文翟

邵东市流光岭镇流光村曾有一座祥顺堂,建于民国二十一年,建筑以土砖乌瓦为主,墙基砌有一米左右的青砖,系太平尹氏从祥会堂分支外迁的五房之一。

祥顺堂左伴掌形山,前望大坝山,白毛水蜿蜒自东而西与自南向北的太平水汇于屋前白毛坝田垅,座西朝东,局面开阔。其地完整地见证了洞霞尹氏与昊岭朱氏之间的恩恩怨怨。

检阅族谱,尹朱两姓自元末(公元1300年前后)从江西泰和迁邵阳东乡太平里神仙岭西麓,尹氏居嘉乐堂,朱氏据窑古塘。朱氏前五代占有窑古塘、木瓜塘、库边屋,但后来因本族人丁稀少,这些地方全为人丁兴旺的尹氏所据,并分别叫安顺堂、沐化堂、铺边屋,朱氏大多被挤出太平河谷膏腴之地,退据禹家冲、农和、经藏湾、昊岭一带山地。

朱氏因生存空间屡被尹氏挤压,故和尹氏矛盾不断。据坊间流传,尹朱两族矛盾有两大标志事件:近的是民国末年尹氏玉江四爷强割朱氏“龙瞎子”青苗的事件(此在《邵东老屋记忆(36):流光村的老屋(下)》已表,此不赘述);远的是明朝初期(也可能是元末)的尹氏抢朱氏坟山的事件。

见证宗族纷争的祥顺堂沦为废墟

关于尹氏抢朱氏坟山的故事,笔者曾在《邵东老屋记忆(26):五凤堂、沐化堂》作过介绍,在此略述:祥顺堂左边的掌形山原系朱氏坟山,其前面的大坝山,则为尹氏坟山,太平尹氏始迁祖即葬此山。传说朱尹两家是亲戚,一日,尹家来人,朱家尹姓太婆送客人一包茶叶,不曾想把掌形山(坟山)的地契,当包装纸送给尹家。尹家因此欲霸占掌形山,朱尹两家争讼到邵阳县。县官问尹氏讼人,你们尹氏共有几处坟山?答曰八处。太平尹氏原有八个坟山,加上掌形山,应为九处了。县官掐指一算,尹氏多出一处。既然掌形山是尹家的,就将大坝山判给朱家。结果,尹家霸了掌形山,却丢了大坝山。朱家经这场官司,不肯原谅尹姓太婆,死后也不准入朱家坟地,最后只得回葬尹氏坟山。至今乡人还流传一句俚语“尹家屋里夯呀夯,丢了一个大坝山;朱家屋里荡啊荡,丢了一个仙人掌。”

笔者认为,上面故事演绎较多,细节未必是真。因为据朱氏族人说,大坝山只葬了尹氏始祖三兄弟,再无尹氏坟茔,他们来太平时,其职业为师公(道士),晚年三个太婆回了江西,故太公太婆分葬两省。但查尹氏《世宽公房谱》,有尹氏始迁祖嘉志公配偶刘氏早在元末先于嘉志公二年葬于大坝山,说明坊间传言大坝山无尹氏太婆坟不确。朱氏最早入葬大坝山的,是第二代庆寿公配偶刘氏,时间是洪武三年(1370年),其后是第四代正乾公等于永乐初期(1403年前后)葬入大坝山。这说明大坝山最迟在明永乐初期就异为朱姓了。此后,朱氏禁止尹氏上大坝山扫墓,每到清明,尹氏后裔只能隔太平水遥祭始祖。

洞霞尹氏与昊岭朱氏坟山地形图

另据《世宽公房谱》载,尹氏最早入葬掌形山比朱氏最早入葬大坝山晚了近60年,尹氏大规模入葬竟比朱氏晚了90来年,朱氏是始迁第二代即入葬大坝山,而尹氏是始迁第四代才入葬掌形山。如果真如民间传言,是通过打官司造成坟山互换,那坟山的启用时间为何相距这么久?待考。还有,双方都是先葬女性祖宗,这是巧合吗?

不过民间有种说法,但凡新坟山,先葬女性,有利家族繁衍。另外,尹氏族人说把掌形山地契当包装纸包茶叶给尹家的,是朱家尹姓太婆,此说不确,因为朱氏前五代没有娶尹氏女性。而朱氏族人则说,尹家有地仙,懂风水,是尹家要朱姓媳妇回朱家骗取了掌形山地契,因为掌形山风水好,此山纳太平水与白毛水,且于山脚筑白毛坝以蓄水聚气。此为朱氏一说,不知确否。

朱氏丢了掌形山,却得了大坝山,可说与尹氏打了个平手,但朱氏不这么看,他们认为大坝山风水没有掌形山好,因为大坝山风水是“水洗犁头”或曰“双水洗”,即两水分别从东西山麓流过,不宜葬坟。其实,依笔者看,大坝山的风水是非常好的,一是来龙远大;二是两水汇于山前,气遇水则止,聚气;三是尹氏始迁祖坟墓点穴避开了大坝山犁头位置;四是大坝山与太平水在大坝山西麓组合形成了一个局面比较开阔的小坝子,名思念湾,或思严湾,特别是尹氏始迁祖墓穴,正处山窝,且正对西来之太平水,可谓气旺水丰,利人聚财。也就是说,大坝山山前为双水洗,但尹氏始祖墓却藏于思念湾,且西纳太平水于坟前。我们从太平尹氏近700年的发展史,亦可反证这坟风水之不一般。

洞霞尹氏与昊岭朱氏为坟山打官司,两姓也为屋场明争暗斗。前面讲过,尹朱两姓从江西泰和迁居流光岭后,朱氏前五代占有窑古塘、木瓜塘、库边屋,但后来因本族人丁稀少,这些地方全为人丁兴旺的尹氏所据。其实,朱氏也曾据有尹氏修建的房屋。

在流光村有一座和光堂,此宅历史悠久,始为太平尹氏所建,但此宅风水,尹氏无福享受,住家多有不利,出于无奈,只得卖给昊岭朱氏。但朱氏亦无福销受,居家不宜,唯剩转卖一途。只有太平曾氏,偏不信邪,贱价购得此宅,曾氏入住时,第一件事是将堂屋两扇大门页,卸下丢掉,自此堂屋日夜洞开,曾氏亦安居至土地改革时,然后再有尹朱等杂姓,返住此宅。

和光堂残存的局部建筑

和光堂用料考究,做工精良,规模较大,当年曾扩建多次,是名副其实的大花屋。因历史久远,历经拆改塌,老宅已是支离破碎,尚存石头构件及青砖墙体,已严重风化,尽显老宅沧桑,木质屋柱全部腐朽,今全以红砖柱取代。唯堂屋经多次维修,尚能保持原有功能。三进堂屋,存放多具棺材,看来红白喜事,仍可照办如常。

值得一说的是,流光村的屋场争夺在尹氏内部也有发生。该村的谦益堂以横山冲名于乡里,据传清朝末年,该屋主人尹某在湘军水师统帅彭玉麟家(衡阳)当账房先生,告老还乡后,以佣金购田三百担(似乎有点夸张),并建此新居,座东朝西。大约到了民国时期,这尹某家道中落,难于守成,神仙岭谦光堂尹安谦,趁虚而入,在老宅北边为其二儿另砌新宅,反正一笔难写两个尹字,新宅以老宅堂屋为堂屋,并取堂名曰“谦益堂”。

谦益堂残存的石构件

谦益堂老宅今已全毁,新宅亦多有坍塌,但宅基尚存,仍可窥见当年格局。老宅石材质地很差,经百余年风化,已破损严重。新宅用材也欠佳,除外壳为青砖外,内里多为土砖墙,而这土砖竟还是塘泥制成的,塘泥凝结力不强,时间一长,会一层层自然脱落。 

附:「乡土天下」坚持独立、理性,心存善良和敬畏,用朴实的语言描述乡土历史人文。长期坚持原创不容易,如果文章引起共鸣,敬请留言分享思想,以鼓励作者写作。

作者简介:禹丁华,湖南邵东流光岭人。77年考取湘潭大学。曾供职于省档案馆近四十年,参与或主持过一些湖南近现代史研究课题。晚年对家乡的人文历史情有独钟,常写些寄托乡愁的小文以自娱。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