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乡土探源】邵东农村去亲朋家吃嫁女酒,俗称呷什么酒

 乡土天下 2022-11-03 发布于广东

本文由乡土天下独家发布,原创保护
整理:令狐公子  编辑:文翟

近日,乡土天下师友群热烈讨论一个话题:邵东农村去亲朋家吃嫁女酒,俗称呷什么酒?

话题源于流光岭老乡禹丁华老师的疑问:邵东农村(流光岭团山一带)娶媳妇时,男方给女方亲戚送鱼肉等礼物,叫“和岁(音)”,请问是哪两个字?

针对禹老师的疑问,很多老乡给出答案。

有的说是“贺席”。

有的说是“和兮”——和兮和兮,鸾凤和鸣。

有的说是“过席”——新娘的娘家叫“正席”,其余的统称“散席”。

佘田桥老乡阿桂说:我们佘田桥人结婚,要“送席”。送给岳父母,岳父母的父母的,叫“正席”,其余送给外公,岳父母兄弟姐妹、舅父的,都叫“散席”。

火厂坪老乡曾微子说:我女结婚时,我娘提醒我,告知亲家(衡阳的),要给儿媳的伯叔姑“取席”。

简家陇老乡、邵东通张飞华进一步解释:老仁风乡俗结婚要取席,有“正席”和“陪席”之分,“陪席”又叫“散席”。结婚的前一天,由夫家用竹杆抬起送往女方家,是猪肉和鱼。上面用红纸贴起,过“正席”的鱼和肉是用来第二天早上女方家吃,隔壁邻居去送礼,叫“打花烛”。“散席”是送给叔伯、姨等人的,统一把正席、散席叫“贺席”。

笔者认为,邵东是一个内陆县,境内高山丘陵相互阻隔,导致“十里不同音”,所以同样的话不同地方的人说,听起来不一样。经过讨论,最终大家基本一致认为,禹丁华老师所说的“和岁”,书面语应该是“贺席”。

但是,针对“邵东农村去亲朋家吃嫁女酒,俗称呷什么酒?”这个问题,大家给出的答案很不一样,甚至针锋相对。

佘田桥、野鸡坪、中乡、皇帝岭的老乡都说,在自己老家,去亲朋家吃嫁女酒,俗称呷“花桌酒”。

团山的一位老乡说,在他们那儿叫呷“发亲酒”。

禹丁华老师认为:乡邻亲朋去吃嫁女酒,应叫呷“花烛酒”。不过,“花烛酒”是否也可叫“发蔸酒”呢?

还有个别老乡开玩笑说,是喝“花”酒。

上面的说法遭到简家陇的一位老乡激烈反对。他认为应该叫呷“花烛酒”才对,其余都是错误的。并且言之凿凿说,简家陇人都说呷“花烛酒”,只有那野蛮人,莫开化的人,才叫呷“花桌酒”。

究竟是“花桌酒”对,还是“发亲酒”、“发蔸酒”、“花烛酒”对?

大家经过反复辩论,最后倾向于接受“花烛酒”最接近本意,认为它既高雅又贴切,是标准书面语。主因有三:

一是花是女人的别称。自古以来,大家就喜欢把女人、特别是处于青春期的女人比作花。

二是花烛有结婚的含义。所谓人生有四大喜事: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其中的“花烛”,就代表结婚。

三是邵东很多地方有这个习俗:男方迎亲,要准备两对花烛,接亲那天都带来女方家,在女方家点一对敬女方的祖先,剩下的一对再带回男方家拜堂用。

但是,说“花烛酒”最接近本意,不代表其他人说的就是错误的。

还是前面那句话:邵东十里不同音,同样的话不同地方的人讲,听起来是不一样的。正如一位佘田桥老乡所讲:“花桌酒”应该是“花烛酒”的方言叫法。禹丁华老师也说,流光岭老乡说“发蔸酒”,应该也是方言说法。

至于说“发亲酒”的,也没有错。在邵东农村嫁女,确实是大家吃了这个酒,就发亲。但它相比“花烛酒”,少了浪漫味儿。

各位老乡,请说一说你们那儿去亲朋家吃嫁女酒,俗称呷什么酒?欢迎到本文末尾留言讨论。

附:【乡土天下】坚持独立、理性,心存善良和敬畏,用朴实的语言描述乡土历史人文。长期坚持原创不容易,如果文章引起共鸣,敬请留言分享心得,以鼓励作者写作。

主编:陈胜乔  编校:文翟

支持请点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