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计算机简史:所有这些时刻,终将流失在时光中,如眼泪消失在雨里

 山峰云绕 2022-11-03 发布于贵州

https://www.toutiao.com/article/7161359489868759559/?log_from=4722051e78e38_1667455931571

最近,U.S.News发布了《2022最佳职业排名TOP100》,该报告参考联邦劳工数据,分析了过去10年职业的增长速度、工资中位数、就业率、未来工作前景、压力水平和工作与生活的平衡,并对这些数据进行打分。


排名前五的职业分别是信息安全分析师、执业护士、医生助理、医疗卫生服务经理和软件开发工程师,网络攻击的威胁不断增加,新冠疫情的反复爆发,导致对信息安全和医疗卫生这两个行业的人才需求越来越强烈。而软件开发工程师的火热则代表了发展趋势。


此外,英国财政研究所(Institute of Fiscal Studies)联合BBC大学毕业研究所发布了毕业生薪资数据调查,毕业5年后,薪资最高的是医学、经济学、工程技术等实用性专业,计算机专业名列第七,高于其它大多数专业。


从IBM巨人、首富盖茨、全球的谷歌、乔布斯教主,到新浪网易搜狐、BAT巨头、世界的抖音,不论是个人财富神话,还是公司创业奇迹,计算机行业都是近三十年来最炙手可热的行业,而软件开发是当今乃至未来最受欢迎的职业之一,就其影响力来说,可以去掉之一。

从手动计算到机器计算


想要了解程序员这个职业的历史,就要从程序员的生产力工具——计算机聊起。而计算机的诞生源于人类对于控制机器的欲望和海量计算的需求。


远古时代,我们通过手指、石子、绳子和刻痕来计数,有了交易之后,需要进行加减乘除的运算,算盘、纳皮尔筹、滑尺等计算工具被发明。


这些工具都需要人参与具体过程和计算细节,有没有可以自动计算的工具呢?


德国人契克卡德制作了一个计算钟,法国物理学家帕斯卡制作了加法器,德国的数学家莱布尼茨做了个机器,能做乘法。


一直到巴贝奇的差分机出现,计算机终于迎来了突破。


1812年,20岁的巴贝奇从法国人杰卡德发明的提花编织机上获得了灵感,设计出了“差分机”,用蒸汽机为动力,驱动大量的齿轮机构运转。它能够按照设计者的旨意,自动处理不同函数的计算过程。巴贝奇耗费了整整十年光阴,于1822年完成了第一台差分机,它可以处理3个不同的5位数,计算精度达到6位小数,当即就演算出好几种函数表。


1834年,巴贝奇又提出了一项新的更大胆的设计,一种通用的数学计算机。他把这种新的设计叫“分析机”,它能够自动解算有100个变量的复杂算题,每个数可达25位,速度可达每秒钟运算一次。


由于当时工业技术水平极低,主要零件的误差达不到每英寸千分之一的高精确度,分析机以失败告终。巴贝奇也带着遗憾离开人世。


分析机的很多理念与现代计算机原理非常相似,为后人带去了很多灵感,巴贝奇也被誉为现代计算机的鼻祖。


历史上第一位程序员


1833年,年仅17岁的女孩,在一场宴会上相识了巴贝奇,并深深为他的“分析机”所吸引,而这次相遇也最终影响了她的一生。


女孩的名字叫埃达·洛夫莱斯,他的父亲就是声名显赫的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拜伦。埃达从小就对数学与机械有着强烈的兴趣和天赋,这在女性中颇为少见。


意大利数学家费德里科·路易吉根据巴贝奇的演讲,撰写了关于分析机的法语论文《分析机概论》。埃达将这份报告翻译成英文,并在原文中增加了一些注释。


在这篇关于分析机的文章里,埃达介绍了分析机如何通过计算伯努利数完成编程。这张图表被认为是“最早的计算机程序”,埃达也因此被称为“史上第一位程序员”。甚至以她的名字命名了一门编程语言——Ada语言。


冯·诺依曼和ENIAC


因为分析机的失败,计算机的发展停滞了一段时间。人们转而采用模拟计算的方式解决问题,比如有重大实现意义的潮汐计算,不是通过数学和物理公式来完成,而是通知制作微观模型,模拟海上的重力变化,在绘制出水位的变化。


1890年,因工业革命而出现的人口增长和城市化进程,推动企业和政府的规模不断扩大,大量的的信息收集需求也随之而来。因为美国人口普查局需要统计数据,美国统计学家赫曼·霍勒瑞斯(HermanHollerith)发明了电动制表机(Electric Tabulating Machine),计算机真正开始应用在实务的信息处理上。 人口普查后,霍尔瑞斯名声大振。在1896年,他开了个制表机公司。在1924年,公司改名为IBM。


此后,一战、二战接踵而至。由于战争的紧迫性,各国军方大理投入了计算机的研究。密码破译、为新武器编制射表、核武器设计等。


祖斯,德国著名的计算机先驱,在1935到1945这十年左右的时间,先后建成了Z1、Z2、Z3、Z4计算机,这些计算机都很有创造性,比如,Z1验证了机器计算的可行性,Z2是第一台电磁式计算机,Z3可以用二进制控制,Z4能用穿孔纸袋输入输出,甚至是处理条件。


哈佛大学与IBM合作制作了哈佛Mark系列,哈佛Mark II是当时最大的继电器是计算机,有13000多个继电器。


1903年12月28日,约翰·冯·诺依曼出生于匈牙利布达佩斯的一个犹太人家庭,一个绝对的天才。在现代计算机、博弈论、核武器和生化武器等领域内都建树颇丰。


二站期间,冯·诺依曼参与了曼哈顿计划,为第一颗原子弹的研制作出了贡献。随后,又加入了“ENIAC”的研制小组,1945年,冯·诺依曼发表了一个全新的“存储程序通用电子计算机方案”,提出了计算机的基本功能规范,其中大部分规范至今仍然得到遵循。


1946年2月14日,ENIAC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被宣告诞生,它是完全的电子计算机,采用二进制、可重用的存储器,能够重新编程,解决各种计算问题,它包含了17,468根真空管(电子管)7,200根水晶二极管,1,500 个中转,70,000个电阻器,10,000个电容器,1500个继电器,6000多个开关,计算速度是每秒5000次加法或400次乘法,是使用继电器运转的机电式计算机的1000倍、手工计算的20万倍。


因为确立了计算机二进制和存储程序的思想,冯·诺依曼被称为“现代计算机之父”。


大型机时代与蓝色巨人


继电器虽然可以用来做计算机零件,但它是机械的,反复移动,容易断裂,而且速度还很慢。于是出现了电子管,也称真空管。


到了1945年,电子管计算机基本上取代了继电计算机,速度快了1000倍。


电子管计算机固然快,但很昂贵,而且还受到“爱迪生效应”的影响,电子管工作的时候,容易发热,动不动就被烧坏,人们又开始研究新的器材。1947年,晶体管诞生了。


1956年,肖克利因发明了晶体管而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晶体管改变了世界。


1950年至1980年堪称大型机时代,大型计算机安装在配有空调的实验室和数据处理中心。计算机采用的主要元件是晶体管,也称为晶体管计算机。


在这一时期,IBM依靠着得天独厚的组织能力,在机电制造方面的积累,加上精心调整的销售与营销部门,使其在大型计算机市场如鱼得水,逐渐成长为计算机领域的“蓝色巨人”。20世纪60年代末,在全球大型计算机市场的份额已占四分之三。


在大型计算机大量进入市场后,不同型号、不同用途的计算机需要开发不同的软件,企业需要花费大量金钱与人力去编写、更新、维护软件,厂商们需要设计一个能够不依赖于计算机硬件,能够在不同机器上运行的程序,这样可以免去很多编程的重复过程,提高效率。


在编程语言经历了机器语言,汇编语言等更新之后,急需一种可以兼容不同设备,又接近于数学语言或人的自然语言。


1956年,美国计算机科学家约翰·巴克斯带领团队开发出了世界上第一个高级编程语言FORTRAN。


FORTRAN语言是世界上第一个被正式推广使用的高级语言。它是1954年被提出来的,1956年开始正式使用,时至今日,已有66年的历史,但仍历久不衰,FORTRAN始终是数值计算领域所使用的主要语言。


不可思议的集成电路


占用面积大、无法移动是大型计算机最直观和突出的问题,如果能把电子元件和连线集成在一小块载体上该有多好!很快问题的答案被找到了。


1958年,就职于德州仪器公司的杰克基尔比,发明了基于锗(Ge)的集成电路。


1959年,罗伯特诺依斯(Intel创始人之一), 也想到了同样的方法。发明了基于硅(Si)的集成电路,他们后来为谁先发明集成电路而争论不休。


集成电路可在几平方毫米的单晶硅片上集成十几个甚至上百个电子元件。计算机的体积、重量、功耗进一步减少,运算速度、存储容量、可靠性都有很大提高。


当年占据整个房间大小的计算机,如今竟然被集成得这么小, 而且功能远远超过当时的计算机。这背后是数学、物理、化学、微电子学、电磁学、光学、量子力学等学科的发展积累,也是无数科学家和工程师智慧的结晶。


仅仅在其开发后半个世纪,集成电路变得无处不在,电脑,手机和其他数字电器成为现代社会结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现代计算,交流,制造和交通系统,包括互联网,全都依赖于集成电路的存在。甚至很多学者认为有集成电路带来的数字革命是人类历史中最重要的事件。


软件的危机


20世纪60年代被称为软件奔溃的10年,最大的奔溃当属IBM的OS/360操作系统。除编程语言外,操作系统还包括程序员开发和运行应用程序所需的全部软件。OS/360包括数百种程序组件,总代码量超过100万行。采用“多道程序设计”的新技术。以便计算机能同时运行多个程序。OS/360延迟交付后,系统慢的出奇,大量软件代码需要重写才能使用,而且出现了基础性设计缺陷,且似乎无法找到简单的补救措施,OS/360代表了一种常见的软件问题,似乎困扰着整个计算机行业。


危机的出现也意味着机会的出现。结构化设计方法应运而生。


1970年,瑞士计算机科学家Niklaus Wirth研制出了第一个结构化编程语言Pascal,Pascal基于ALGOL算法语言实现。1966年,WG 2.1工作小组中的Niklaus Wirth与C. A. R. Hoare以ALGOL X为基础作出修改与完善形成ALGOL W,碍于调整与改进幅度略显保守,委员会并未以此作为ALGOL 60的後继者。然而,Niklaus Wirth在史丹福大学,透过他所撰写的PL/360在IBM/360上成功运行ALGOL W。由于Niklaus Wirth对的ALGOL W研发,使得1970年Pascal的诞生。


1971年,Niklaus Wirth以电脑先驱帕斯卡pascal的名字为之命名,具有丰富的数据类型和简洁灵活的操作语句。Pascal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它第一个系统地体现了E.W.Dijkstra和C.A.R.Hoare定义的结构化程序设计概念的语言。


百花齐放的编程语言


1961年,麻省理工学院的教师和学生在开发程序遇到了困难,每小时100美元的租用成本昂贵,而且效率极低,1个小时的使用时间,或者只有几分钟能真正用于计算。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分时系统的概念被提了出来。最知名的分时系统当属达特茅斯分时系统。


1964年,达特茅斯学院院长、匈牙利人约翰·凯梅尼和数学系教师托马斯·卡茨开发出一套简单的分时系统以及称为BASIC的简单编程语言。像FORTRAN那样的语言都是为专业人员设计,没有办法普及。于是,他们在简化FORTRAN的基础上,研制出一种“初学者通用符号指令代码”(Beginner’s All-purpose Symbolic Instruction Code),简称BASIC。1975年,比尔·盖茨把它成功移植到了PC上。


1969年,OS/360和Multics的软件灾难给程序员们带来了启示,系统越复杂出现问题的概率越大,而且难以修复,一些人试图通过明确的极简主义设计来规避复杂性,Unix操作系统正式这种方式的突出体现。


贝尔实验室的肯·汤普森与丹尼斯·里奇遭遇了Multics项目的失败,但不甘心,决定开发一种小巧优雅的操作系统,两人后来称它为Unix。里奇还专门为系统开发了编程语言——C语言,Unix实现了“可移植性”,成为当时独一无二的操作系统,迅速风靡全美,成为80年代的标准操作系统。C语言因其普适性至今仍是最受欢迎的高级语言之一。


受Unix思想的启发,芬兰的计算机本科生林纳斯·托瓦兹在1992年开发了Linux,并且免费使用和自由传播,成为了“开源软件”的旗帜与基石。


在计算机硬件发展趋于平缓的时代,计算机软件的发展生机勃勃,迎来了巅峰。


1980年代初,布莱德·考克斯(Brad Cox)在其公司Stepstone发明了Objective-C,是扩充C的面向对象编程语言。


1983年,C++(The C++ Programming Language/c plus plus )诞生。


1987年,美国程序员拉里·沃尔(Larry Wal)研发出了perl语言。


1990年,荷兰数学和计算机科学研究学会的吉多·范罗苏姆基于ABC语言,研发出了Python语言。最新的TIOBE编程排行榜上,Python高居榜首。


1975年1月,美国新墨西哥州阿尔伯克基的一家小型电子元件供应商发布了一款前所未有的产品,《大众电子》的封面简介如此写道:“独家发布!牵牛星8800,有史以来功能最强的小型计算机项目,不到400美元即可拥有。”


“牵牛星8800”以邮件形式销售散件,爱好者必须自己组装,开关和指示灯位于前面板,没有配备显示器和键盘,内存容量仅有256字节,只能以二进制代码的形式输入程序,尽管存在诸多不足,但它仍然是之后两年中个人计算机行业发展壮大的主要推动力,充当了“引路人”的角色。


“牵牛星8800”的面世给很多人带来了灵感,其中最著名的当属盖茨和乔布斯。


盖茨为牵牛星编写了一套BASIC编程系统,后从哈佛退学,与好友艾伦创立了“微软”,此后微软一路高歌猛进,盖茨也成为全球最有钱的人。


乔布斯生于1955年,从小就是电子产品有着浓厚的兴趣,1975年,乔布斯与沃兹尼亚克加了家酿计算机俱乐部,1976年成立苹果公司,开启了堪称传奇的一生。


麦金塔与Windows


想要个人计算机被很多的消费者所接受,就必须设法提高计算的“用户友好性”,这时候最流行的操作系统当属微软开发的MS-DOS,DOS脱胎于Unix操作系统,用户需要通过“命令行界面”实现与操作系统的交互,必须输入每条计算机指令并保证其正确无误,对于普通用户来说,这些命令怪异难懂,操作起来非常困难。


图形用户界面的思想被提了出来。


1981年5月,一款新计算机在美国芝加哥举行的全美计算机会议上亮相,凭借抢眼的图形用户界面和强大的办公软件,成为当年最轰动的产品发布,这款计算机的名字叫“施乐之星”,因其造价过高,并未在商业上取得成功。


乔布斯在访问了施乐帕洛阿尔托研究中心之后,说服他的同事,下一代的计算机必须要与施乐一样,拥有简单易用的图形化界面,1979年中期,麦金塔项目创立,历时5年,麦金塔计算机于1984年1月24日发布,乔布斯对于这款产品寄予厚望,但终究事与愿违。


Macintosh 以其大胆简洁的外观设计,友好的图形界面,加速了个人电脑的普及,为便携的个人电脑设立了标杆。


1981年9月,微软也启动了图形用户界面项目,命名为“Windows”,Windows第一版与1985年11月发布。


虽然施乐之星、麦金塔都未能成“爆款”,但图形用户界面被行业一致认为是个人计算机未来的方向,至今仍是主流操作系统的人机交互方式。


把全世界的计算机联结起来


当操作系统出现了图形用户界面后,用户无需键入复杂的命令,也不必了解内部的工作制原理,用鼠标点击就能试使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接受并购买个人计算机。


有了计算机之后,人们希望将全世界的计算机网络统一到单个系统中,彼此之间可以连接交流,可以任意获取全世界的信息和知识。这些愿望由来已久,英国科普作家威尔斯在20世纪30年代撰文并发表演讲,宣传他的“世界百科全书”项目,它并非是一本出版的著作,而是一个精神交流的中心,是接受、分类、总结、消化、澄清并比较知识和思想的仓库。


愿望照进现实,人们思考并实践了三十多年。


1972年,麻省理工学院的博士拉里·罗伯茨在首届国际计算机通信大会上,向大家展示了他的研究成果——阿帕网,有4个结点组成的网络已全面投入使用并可靠运行,用户不仅可以执行数据库访问、气象模型运行、交互式图形探索等重要的计算任务,也可以利用空中交通模拟器和国际象棋游戏消遣娱乐。


这次演示成为阿帕网和整个网络的转折点。


此后,收发电子邮件的需求推动了网络的发展,TCP/IP的开发解决了电子邮件跨越边界的问题,真正实现了所有计算机相互通信,彼此联结。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接入网络的计算机逐渐增多,因特网初步成型。


接入因特网的计算机数量骤增之后,又带来了新的问题,如何在成吨的垃圾中筛选出邮件至的信息呢?


随着超文本与因特网技术的扩散和交织,经过了5年的探索,伯纳斯·李在1989年正式向CERN提交了“万维网”的方案。它包括服务器端和客户端两方面,服务器将超文本文档(后来称网页)发送给客户计算机(通常是个人计算机或工作站),再由客户计算机显示在用户屏幕上。


此后,万维网的发展开始步入快车道,进而引发了浏览器大战,很多知名的互联网企业开始在这一时期崛起。网景、美国在线、雅虎、谷歌、亚马逊、eBay等等,很多成为后面的互联网巨头。


智能手机与移动互联网


个人的计算机的相关技术越来越成熟,性能更强、体积更小,便于携带成为个人计算机的新方向。


90年代初,微处理器的技术进一步提升、存储芯片的容量越来越大,液晶屏幕的改进,制造经济实惠的翻盖式膝上计算机成为可能,IBM、康博等制造商的产品逐年变得更薄、更轻、功能更强大。


2008年1月16日,国际消费电子展(CES)刚刚结束,比尔·盖茨在几天前也告别了自己一手创立的微软帝国。


在这天的Macworld大会上,乔布斯从一个纸质办公信封中取出了惊艳四座的产品,那就是第一代MacBook Air。


MacBook Air丢弃了CD驱动器和一系列端口,并推出了多点触控触控板和固态硬盘存储器(SSD)。还有一个USB 2.0接口,旁边还有micro-DVI接口和耳机插孔。极简的设计、近乎完美的做工,让人不禁惊呼这是来自未来的产品。MacBook Air是一个了不起的工程壮举,标志着笔记本电脑的新纪元。


乔布斯从信封里抽出MacBook Air的瞬间,也成为苹果乃至计算机历史上的经典画面。


尽管便携式计算机(也就是笔记本电脑)变的越来越普遍,但受制于尺寸与重量,还是很难成为随身设备,智能手机的出现几乎解决了这个问题,它改变了人们的交流、工作与社交方式,开创了移动计算的新时代。


智能手机时一种兼具无线电话功能的手持式计算机,它是计算机技术和电信技术广泛融合的产物。


2007年之前,塞班、黑莓OS、奔迈OS、Windows Mobile是四大移动平台,在诺基亚如日中天的时候,三分之二的智能手机使用塞班系统。2008年诺基亚全球手机销量达到4.68亿部,在手机全球市场的份额高达38.6%,从1996年开始,诺基亚手机连续15年占据手机市场份额第一的位置。


iOS和Android的横空出世,打破这个局面。


iPhone与2007年上市,凭借着令人惊艳的使用体验和活跃的应用软件生态,迅速成为手机领域的明星。谷歌在2005年收购Android公司,保留了安卓商标,凭借开源、无版权的优势,吸引着大量的企业和用户涌向Anroid平台。


进入新千年,计算硬件发生了革命性的发展,软件领域的变化同样令人啧舌。


2004年,“Web 2.0”的概念已经深入人心,用户既是网站内容的浏览者,也是网站内容的制造者。社交网络成为Web2.0中对生活改变最大的要素。用户每天要花几个小时浏览社交网站,它已经成为一部分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大量的社交网络公司开始涌现,Friendster、MySpace、Facebook、Twitter、微信、抖音等等。截至2022年9月30日,Facebook月活跃用户(MAU)为29.6亿人,是全球最“活跃”的社交网络平台。


元宇宙的尽头


1991年,科学家 W. Scott Stornetta 和 Stuart Haber 启动了第一个区块链项目——一个给数字文件打时间戳的项目。


2008年爆发全球金融危机,同年11月1日,一个自称中本聪(Satoshi Nakamoto)的人在P2P foundation网站上发布了比特币白皮书《比特币:一种点对点的电子现金系统》 ,陈述了他对电子货币的新设想——比特币就此面世。2009年1月5日,不受央行和任何金融机构控制的比特币诞生了。


比特币在一定程度上是对此次金融危机的思考和回应。


比特币及其底层的区块链技术是这样工作的:这种加密货币的所有权在一个共享的公共账本上被追踪,当一个用户想要进行转账时,“矿工”通过解决一个复杂的数学问题来处理交易,向区块链中添加一个新的数据“区块”,并因此获得新发行的比特币作为奖励。


2015 年,以太坊诞生,它既是一种加密货币,也是一个可用于在其上构建其他加密货币和区块链项目的智能合约平台。以太坊的联合创始人之一 Gavin Wood 将以太坊描述为“一台全球计算机”,其算力分布在全球各地,且没有人控制该网络。


此后,区块链被用来创建具有唯一性的数字对象的“数字契约”所有权记录,也即 NFT (非同质化代币)。NFT 在 2022 年爆发,凭空创造了 410 亿美元的市场。DAO (去中心化自治组织) 像无领导者的企业一样运作:DAO 组织筹集和花费资金,但所有决定都由成员投票决定,并通过编码规则执行。DeFi (去中心化金融,旨在重塑全球金融体系) 的倡导者正在游说美国国会,并展望一个没有银行的未来。


结果十多年的努力和探索,Web3作为一个新的时代已经到来。


Web3的重要特征是去中心化,它将纠正 Web2 的问题和不良动机。打破谁控制信息、谁赚钱、甚至网络和企业如何运作的垄断,对个人身份、数据和隐私的保护,重新让网络回归民主,你不是一个产品,而是一个所有者。


不可否认的是,Web3 充斥着投机、盗窃和隐私问题,而且面临着重大的技术、环境、法律和监管障碍,作为乐观主义者,可能性是无穷无尽的,从经验来看,一种新事物从诞生到成熟,质疑的力量不可或缺。


2021年10月28日,Facebook首席执行官马克·扎克伯格在Facebook Connect大会上宣布,Facebook将更名为“Meta”,来源于“元宇宙”。扎克伯格称,“我以前学过古典文学,“meta”这个词来自希腊语,意思是“超越”。对我来说,它象征着总有更多的东西需要建造,总有一个故事的下一个篇章。”


1992年,美国著名幻想文学作家斯蒂芬森发表了《雪崩》,一本以网络人格和虚拟现实的初步暗示为特色的赛博朋克小说。小说描绘了一个庞大的虚拟现实世界,在这里,人们用数字化身来控制,并相互竞争以提高自己的地位。这被认为是最早对于元宇宙的描述。


元宇宙(Metaverse),是人类运用数字技术构建的,由现实世界映射或超越现实世界,可与现实世界交互的虚拟世界 ,具备新型社会体系的数字生活空间。它本身并没有什么新的技术,而是集成了一大批现有技术,其中包括5G、云计算、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区块链、数字货币、物联网、人机交互等,并且对这些技术的要求很高。


按照扎克伯格的设想,在元宇宙,人们将通过虚拟替身工作、娱乐、社交,以及最重要的——消费。它既是未来主义,又是幻想主义。


只要人类还有欲望和动力,元宇宙将永不会有尽头。


总结一下


回望历史,计算机的发展已走过200多年,那些伟大的产品和技术固然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创造了无与伦比的体验,但最让我触动的是那些天马行空的想法、坚韧执着的精神,还有那些背后无数可爱又伟大的科学家和工程师。


用一段我特别的喜欢的《银翼杀手》的台词来结尾:我所见过的事物,你们人类绝对无法置信,我目睹战舰在猎户星座的端沿起火燃烧,我看着C射线在唐怀瑟之门附近的黑暗中闪耀,所有这些时刻,终将流失在时光中,一如眼泪消失在雨里,死亡的时刻到了。


参考资料:


1、“史上第一位程序员”是谁?,中国科学报;
2、程序员简史:时光倒流200年,点融黑帮;
3、分析机,百度百科;
4、计算机发展简史,看这一篇就够了,克乐塔百科;
5、英国BBC发布“毕业生薪资”调查报告,腾讯新闻;
6、2022年最佳职业排名TOP100,U.S.News;
7、计算机简史,马丁·坎贝尔·凯利等;
8、天才程序员,克莱夫·汤普森;
9、古今计算机精彩简史,中科院物理所;
10、ENIAC,百度百科;
11、编程语言发展简史,CSDN;
12、一款「失败产品」的逆袭:为什么 Macintosh 麦金塔是苹果「最伟大」的产品之一 。少数派;
13、雪崩,百度百科;
14、烧掉1400亿后,元宇宙崩了,首席财经观察;
15、塑造元宇宙的 9 个大趋势,悦财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