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人为什么一定要挺进深海?82岁三潜南海的传奇院士这样说

 我的学校西亚斯 2022-11-03 发布于北京

人对自然的向往从来没有尽头,怀揣“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的志向,人类依靠智慧与努力实现了飞向太空、潜入海底的梦想。但深海世界仍然是地球上的一个谜,探索大洋的过程充满困难。

11月3日,上海科创教育经典导读第一季第七期上线开讲。86岁的中国科学院院士、海洋地质学家、同济大学教授汪品先担任导读嘉宾,向读者推荐自己撰写的科普读物《深海浅说》。从深海的基础知识谈到大洋的开发利用,汪品先讲述自己参与深海研究工作20余年的跌宕起伏,呼吁年轻人做学问要发扬科学的怀疑精神,立于深海之上,建设海洋强国,“透过几千米瞭望大洋深处,将会发现一个超出人类想象的梦幻世界”。

“浅”在语言易晓,“深”在内容拔萃。《深海浅说》从海洋的深度探测入手,由浅及深地介绍了有关深海的知识以及目前深海研究获得的科学发现。汪品先是推动中国深海研究的先行者,1999年,他在南海主持中国海首次大洋钻探,开我国深海科学钻探之先河;2011年至2018年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南海深海过程演变”,该项目为我国海洋科学第一个大规模的基础研究计划,使南海进入国际深海研究前列;2018年,他以82岁高龄深潜南海,发现深水珊瑚林。那年,作为南海深部计划指导专家组组长,汪品先不仅坚持亲自深潜,而且在9天里先后三次下潜至1400米的深海进行考察,可谓真正的“深海勇士”。

《深海浅说》填补了中国海洋科普的空缺,从海洋的深度探测开始,层层深入,介绍了截至目前深海研究取得的一系列重大成果,展示了最新的深海探测技术,如海洋探测系统、深海遥感、海洋地质钻探及采样技术、水下机器人、深潜器、海底观测网等;列举了深海前沿研究面临的科学挑战,如需要怎样的技术来提高海洋地质灾害的测年水平、人类引起的气候变化对深海的影响究竟如何等。

作为作者,汪品先希望为读者“提供一份既能获取深海知识,又能当作消闲读物看的科普材料”,希望更多人能从这本书中得到对深海世界新的认识。人类历来享受着大洋赐予的“鱼盐之利”与“舟楫之便”,实际上,地球上百分之九十五的海洋仍然是一个黑暗的世界,如今,人们的视线重心正从洋面向深处转移,在大洋深处有如梦似幻的“深海园林”,藏身海底的“神秘山峰”,怪怖罕见的“深海生物”,“可燃冰”“深海热液”“锰结核”等可贵资源的发现也令科学工作者为之振奋,深海中还有更多神奇物质等待人们探索。

谈起这辈子最难忘怀的事,汪品先尤其自豪自己主持过“南海大洋钻探”的首次钻探计划。20世纪后期,欧美各国凭借强劲的经济和科技实力早早开启了集中于大西洋领域的大洋钻探。随着我国经济与技术的发展,汪品先提出“南海大洋钻探”的建议书,作为首席科学家,顶着巨大的压力登上钻探船。历经千难万险,首次南海大洋钻探取得成功,望着船上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汪品先心中激动万分,他明白,南海将成为新一轮深海探索的主角,而中国在深海研究领域中的国际地位也将逐渐显现。

中国开展深海研究虽晚于西方发达国家,但国家科技的迅速发展,让中国深海研究的未来有更多可能。从第一次主持南海大洋钻探,到担任“南海深部计划”的指导专家组组长,再到2018年登上中国制造“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挺进南海深处,这位耄耋老人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祖国的海洋事业。

为什么这些年我国不断投入研发深海深潜器?汪品先说:“因为深海是人类在地球上了解最少的区域,深海地下更是一片未知世界。”汪品先十分珍惜当下能继续参与深海探索工作的宝贵时间,在他看来,“移山倒海”比“海枯石烂”更加珍贵。“德育崇尚信仰,科学贵在怀疑”,在“上海科创教育经典导读”中,他勉励新一代青年扛起科学大旗,向深海进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