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浅谈大学文化

 渐华 2022-11-03 发布于山东

一、什么是大学文化

组织文化受到重视,缘起于上世纪七十年代的企业界。美国在同日本企业的竞争中连连败北后,对两个企业进行了比较研究,发现两国企业的差距在于文化。

《日本企业管理艺术》的作者(理查德帕·斯卡尔和安东尼·阿索斯)指出,日本企业成功的秘诀在于硬管理与软管理的有机结合。作者还在书中提出了一种框架性管理模型,即“7S”管理模式。日本企业的成功因素是重视三个硬性S的同时,更加重视四个软性S;而美国企业在管理中过分偏重三个硬性S,忽略了四个软性S。日本企业普遍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员工具有更强的奉献精神,企业内部上下一心,相互协调,踏实肯干,纪律严明,有极强的适应和应变能力。

而大学是特殊的组织,在《大学》有中国古代“大学”概念——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明明德”是指通过教育发扬人性中本来的善,培养健全的人格;“亲民”是指通过教与学的统一,达到修己立人,推己及人,化民成俗,更新民众,改良社会风气;“止于至善”则是指教育的终极目标,即通过教育,使整个社会达到古之谓“至善”的理想境界。

但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学”,不是现代西方的University,现代大学产生于西方。纽曼在《大学的理念》中对大学有着三大功能的定位。培养人才、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传承文化);弗莱克斯纳在《现代大学论》中对大学的三大权力进行描述——政治权力、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

从西方各个专家的著作中,可以总结出现代大学概念中的几个关键命题:

1、 大学是学者的社团。

2、 大学是探索和传播普遍学问的场所。

3、 大学是探索和传播高深学问的机构。

4、 大学是社会服务站。

5、 大学是独立思想和批判的中心。

国内学术界对大学文化的认识有着多种认知。张德、吴剑平在其专著《校园文化与人才培养》一书中把大学文化界定为:在一个学校范围内,在长期育人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价值观念、社会心理、审美情趣、思维模式、行为方式以及与此相关的校风学风,是指学校全体师生员工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形成并共同遵循的最高目标、价值标准、基本信念和行为规范。

青年学者傅林提出:大学文化是大学人经年累月所形成的一种“生活方式”,它通过大学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等表现出来,是体现在大学制度、大学与社会关系、大学人的信仰系统、大学人的道德准则、大学人的行为规范、大学的风尚等当中的意义符号、价值观念和思想体系。

于晓阳等学者定义的大学文化:指学校全体师生员工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培育形成并共同遵循的最高目标、价值标准、基本信念和行为规范,它是一种管理文化、教育文化和微观组织文化。

余贤虎等研究者定义的大学文化:指“附着于学校这个载体,并通过学校来反映和传播的各种文化现象,它反映和包含了学校的历史传统、校风校纪、个性特征、校园环境、学术水平、校容校貌、教学和管理制度、全校师生普遍遵循和认同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等。

总体上看,大学文化思想有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文化育人。教育和文化相辅相成,教育具有文化属性,文化同时也具有教育属性。所谓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说到底都是文化育人。文化育人是大学文化思想的根本体现。

第二个层次:文化治校。大学之治,重在涵养其文化底蕴。文化对于办学治校中所起到的行为塑造、价值选择、制度建构等现实作用越来越不可忽视,文化治校逐渐成为人们所青睐与选择的一种治校理念。离开大学文化,大学组织成员将成为一盘散沙。

第三个层次:文化强国。大学作为一个具有强烈文化属性且充满理想主义的理性组织,其本身就是国家先进文化的代表,具有引领和推动文化发展、文明进步的作用。

大学文化到底是什么,利用“洋葱模型”可以进行较好的描述。

文章图片1

二、大学文化的作用

协调:协调内部教职工之间、部门之间、院系之间的关系,推进工作目标实现;协调学校与学生、社会、政府的关系的关系,实现共赢。

激励:学校的校训、三风、价值观等理念是良好的激励标尺。

凝聚:令教职工产生对工作的责任感、自豪感和使命感,令学生产生对知识、对学习、对教师的尊重,增强大学人对学校、对集体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美化:优秀的大学文化,不仅能美化校园环境,还能美化学习、工作本身,使大学人的求知、求美、求乐、求新的愿望得到满足。

导向:潜移默化地令学生、教职工接受共同价值观,把思想、行为引导到实现组织目标上来。

约束:学校的文化氛围能够以无形的、非正式的、非强制性的方式,对大学人的思想和行为进行约束。

大学文化通过其作用机制来推动大学的发展和文化的进步。

文章图片2

大学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从长远看,要使得大学拥有外在的、显性的综合实力,充分发挥学术的、人力的基础力量,必须高度重视大学的内在的、隐性的潜在能力的建设,即文化力的建设。

文章图片3

凝聚力:作为人类文明的精神家园,大学办学需要一种崇高的精神境界,它集中地体现在大学的办学理念和价值追求之中。在当代,这种崇高的精神境界往往就是“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着眼未来”的超越精神、“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这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它必将把全校师生员工凝聚成为一个坚强有力的整体,为实现大学的崇高理想而顽强地奋斗,这就是大学之魂,也是现代大学凝聚力之所在。

创造力:作为思想最活跃、最富有创造力的学术殿堂,新思想、新知识的策源地和人类社会的知识权威,大学的创造力主要来自以着眼未来和探究真理为己任的崇高理想、教学与研究相的治学理念等文化基因,以及多元文化的激荡交融。

影响力:在当代,现代大学不仅应当走出“象牙塔”融入到社会中去,积极主动地应对社会众多领域不同层次的广泛需求,更要超越“象牙塔”逐步进入到现代社会的中心,为社会发展提供正确的价值导向,既服务于社会又引领社会前进,成为发展人类先进文化的重要基地。

教育力:教育责任是大学必须承担的永恒的第一社会责任。教育的本质是通过文化使个体社会化的活动,文化育人是教育本质的核心,因此大学的教育力主要来自其崇尚科学、以人为本的教育哲学观、教育理念、教育管理思想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