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生,是一场体面的退场

 鱼籽酱文化 2023-01-31 发布于湖北

作者丨鱼籽酱·小小

人生如插秧,看似后退,实际向前。

在《青衣》中,有一个片段:

恨不得把生命都献给嫦娥一角的筱燕秋,面对自己的学生春来,即将代替自己上台演嫦娥,她心有不甘,更无法接受。

因为在她的心里,嫦娥只属于她一人。

聚光灯闪烁,戏开场了。

春来饰演的嫦娥,缓缓登上了舞台。

筱燕秋也开始包头,上齐眉穗,穿上戏服,在戏院外的空地,演了一场属于自己的嫦娥。

筱燕秋想用这样的方式告别嫦娥,也告别自己这么多年来内心的执念。

为了能演嫦娥,她曾争过、抢过。

但她最后才明白,人生有登场,就有退场。

人在风中,聚散不由你我。

输得起,放得下,人生之路才能越走越宽。

01

争不完的理,要学会低头

我曾看过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武士听说一个禅师智慧超群,打赌从来就没输过,武士心里不服气,于是登门挑战。

他手里握着一条鱼来找禅师,挑衅地说:

“禅师,咱们打个赌,你说我手里的是活鱼还是死鱼?”

他心想,如果禅师说鱼是死的,那他就松开手,让禅师看到是条活鱼,如果禅师说鱼是活的,那么他立马捏死这条鱼。

智慧的禅师早就看出了他的心思,淡然一笑说:

“是死鱼。”

武士得意地大笑起来,手一松,说:

“禅师,是活鱼,你输了。”

禅师依旧恬淡一乐,说:

“是的,我输了。”

一旁的弟子看不明白,悄悄问禅师:

“师傅,你输了,怎么还笑得出来?”

禅师说:

“虽然我输了,但是鱼活了,输又何妨!”

争强好胜的人,到哪里都要高人一头,盛气凌人,就算争了一时的神气,也会将来输得一败涂地。

有句话曾说:

“适时认输,不是懦弱,是有着清醒的认知;低头示弱,不是怕事,是一种不屑的境界。”

在电影《叶问》中,有这样一个情节。

叶问的妻子,被诊断出癌症晚期,就在此时,师出同门的张天志公开向叶问挑战,扬言要为咏春正宗。

有一次,叶问陪妻子看报纸,张天志的挑衅被大版面报道,叶问风轻云淡地翻过去,和妻子聊起了报纸上的笑话。

决战那天,各路高手聚集武馆,只为见证这场巅峰对决。

而叶问那天却没有来,在本该赢回尊严的重要时刻,他正陪着妻子跳着她最喜欢的华尔兹。

后来妻子问他:

“如果不是我生病了,你会去应战吗?”

叶问沉默了一会,说:

“会!”

妻子看着他说:

“如果不去,不会有遗憾吗?”

叶问坚定地说:

“我最遗憾的是没有好好陪你。”

人生苦短,若一味计较输赢,反而迷失了自己。

用争输赢的时间,好好陪伴家人,才是对情感最大的慈悲。

​​​​​​​​​​​​​​​​​​​​​​​​​​​​​​​​​​​​​​​​​​​​

02

挣不完的利,要懂得放手

在知乎上,有个问题:

“在物欲横流的时代,如何幸福地生活?”

高赞回答是这样的一个故事。

一个富翁海边度假,碰到一个晒太阳的渔夫。

富翁说:

“我可以告诉你如何成为富翁。”

渔夫饶有兴趣地说:

“洗耳恭听。”

富翁说:

“你可以先借钱买条船出海打鱼,挣到钱后雇两个帮手,扩大产量,增加利润。”

渔夫说:

“然后呢?”

富翁说:

“买更大的船,打更多的鱼,赚更多的利润。”
“然后呢?”
“把公司搞上市,成为亿万富翁。”
“然后呢?”
“然后你就可以海滨度度假,晒晒太阳,钓钓鱼。”

渔夫说:

“那你不觉得我现在的生活就是吗?”

这个故事,依稀让我们看到了自己生活的轨迹。

我们真的有过哪怕只有一次,因为实现了目标、抱负后,内心变得淡定吗?

是否真的有那么一个节点,我们会觉得已经满足,再也不用争取了吗?

当我们住的房子越来越大,车子越来越豪华,内心的欲望也越来越膨胀。

柏杨先生曾说:

“一个人的欲望如果只是追求金钱、权势,他便永不满足,而不满足便不能快乐。”

唯有放手,才能获得安宁。

一次,朋友请我去一家快餐店吃饭。

吃饭时,他问了我一个问题:

“知道为啥来这家吗?”
“味道好?”

朋友微微一笑,暗示我只答对了一部分。

接着他指了指旁边的饮水机:

“这儿的快餐店只有他们家供应食客热水喝。”

我不明就里。

他说:

“能供应热水的店都是良心店,因为有了热水,买饮料的人就会少,而且水喝多了,有可能吃的都少了。会单纯地考虑食客的需要,是不是良心企业呢!”

在这个世界上,商人逐利是本能,但利他是大智慧。

有时候,让别人一步,分别人一点,才能长久共赢。

​​​​​​​​​​​​​​​​​​​​​​​​​​​​​​​​​​​​​​​​​​​​​​​​​​​​​​​​​​​​​​​​

03

胜不了的内耗,要及时舍弃

有这样一幅画:只画了一只鸟,它通体全黑,身上几簇白毛,却直勾勾地翻着白眼,猛一看有些滑稽。

但就是这幅画,曾拍出6272万元的天价。

它的作者,就是中国一代画师朱耷。

除了这只鸟,他还画了很多动物:有鱼、有雁、有鹰,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翻白眼”。

那么,为什么要画“白眼”呢?

其实,这正是来源于他的经历。

朱耷,是正宗的明朝皇室后裔,但可惜的是,他赶上了明末清初的时代。

从小饱读诗书的他,梦想是报效国家。

为了实现抱负甚至放弃爵位,以普通人的身份考中秀才。

正当他准备大展拳脚的时候,明朝覆灭,清军入关。

全家90多口人被惨遭屠杀,朱耷被迫逃亡,从此遁入空门。

但拥有远大抱负的朱耷,怎甘心就此沉寂,他要倾诉、发泄,于是画出了一幅幅“白眼”图。

因为,他有无尽的无奈、不屑、愤懑要表达。

在清朝康熙年间,又迎来盛世。

朱耷无处排遣的愤懑,终于达到了极限。

他怒撕了僧袍,将它一把火烧成灰烬,暴走一百多里,一会倒地痛哭,一会仰天长啸。

在过度悲伤后,朱耷才明白自己所有的不甘、不屑、愤怒,这么多年来,只是不肯放过自己而已。

人生所有的战役,最后都是与自己的较量,而在这场战役中,没有赢家。

而真正的赢家,是能够说服自己体面退场的人。

最终,朱耷选择了放下。

就像他后期的画作,不再是剑拔弩张、愤世嫉俗的“白眼”。

他的笔墨越来越少,也越来越简单。一支静谧的兰花,也能成为一个世界。

从此他的画中少了些戾气,也多了丝圆满。

曾看过一句话:

“在这个世界上,除了生老病死,你所感受到的痛苦都是你的价值观带来的,而非真实存在的。”

在生活中,我们所感受到的焦虑、烦恼,其实很多时候,都来源于我们无止境的内耗。

设定太多的情绪壁垒,让自己一直在纠结中负重前行。

凡事懂得后退一步的人,才能在大悲大喜中,看清自己,从而找到内心真正的宁静。

写在最后

我记得,布袋和尚有一首《插秧诗》:

“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

心底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手里拿着秧苗插满水田,低头的时候就可以看见倒映在水中的白云蓝天。

其实,人生也如插秧,看似后退,实际向前。

在争辩输赢面前,学会低头,

在利益纠葛中,懂得放手,

在情绪内耗下,及时舍弃。

点亮【在看】,人生本就是一场体面的退场,愿你此生无憾。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