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21】《利奥波德国王的鬼魂》:一部刚果殖民地的血腥历史

 叶子20211208 2022-11-03 发布于吉林

亚当·霍赫希尔德 东方极致 2022-09-14 06:30 发表于北京

 关于作者


 

本书作者亚当·霍赫希尔德是一名毕业于哈佛大学的美国作家、记者和演讲家,他的父亲是一名德国犹太人。霍赫希尔德在美国是一位广为人知的畅销书作家,其作品大多与人权和社会公正相关,而他深入的调查和入木三分的对人物的刻画为他赢得了多项图书大奖。《利奥波德国王的鬼魂》迄今已被翻译成12种语言出版,霍尔希尔德本人还担任了由美国导演皮帕·斯科特执导的,本书同名纪录片编剧。

关于本书


 

19世纪80年代,随着欧洲列强对非洲的瓜分,比利时国王利奥波德二世夺取了刚果河周围的辽阔土地。他在刚果实行种族灭绝式的掠夺、压榨,最终使得这一地区的人口下降了1000万。但与此同时,他却将自己塑造为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

本书中的内容来自大量原始资料,向人们娓娓讲述了利奥波德二世利欲熏心、骇人听闻的罪行。同时,本书还用感人至深的笔触刻画了那些奋起反抗利奥波德的探险家、蒸汽船船长和军人等。

核心内容


 

19世纪80年代,刚果是怎样成为现代社会野心与贪欲驱使下的屠杀场的?以及在这块比利时的非洲殖民地上,贪婪的血腥殖民与改变非洲人命运的英雄主义抗争者的对决。 

图片

解读文稿

前言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今天为你解读的是《利奥波德国王的鬼魂》,这本书的副标题叫作:贪婪、恐惧、英雄主义与比利时的非洲殖民地。本书中文版大约为36万字,我会用29分钟左右的时间,与你分享本书的精髓:19世纪80年代,刚果是怎样成为现代社会野心与贪欲驱使下屠杀场的,以及在这块比利时的非洲殖民地上,贪婪的血腥殖民与改变非洲人命运的英雄主义抗争者的对决。

在今天,如果问你,近代惨绝人寰的大屠杀有哪些?大家的脑海里可能会有很多答案:南京,旅顺,奥斯维辛,马尼拉等。这些地名和事件或多或少跟两次世界大战有关。然而,很少有人知道,1880-1920年这四十年间,远在非洲的刚果有多达1000万人因当时司空见惯的奴隶劳动而丧命。这个数字几乎等于当时刚果全国总人口数的一半。有关大规模杀戮的统计数字往往很难被证明,但不可否认,刚果曾经是现代社会的大型屠杀场之一。为什么有关20世纪暴虐事件的权威记叙中从来没有提及这么多人的死亡?

这正是这本《利奥波德国王的鬼魂》想要讲述的故事。19世纪下半叶,正值欧洲列强瓜分非洲土地的狂潮兴起之时。那个时候,全世界的版图几乎被瓜分完毕,只剩下非洲大片土地尚未确定。时任比利时国王利奥波德二世将其个人魅力和精于伪装的特点发挥到了极致,在英、法、德等传统欧洲强国的夹缝中施展外交手腕,为自己争取到了一块极大的非洲殖民地,也就是今天的刚果民主共和国所在地区。在1884年11月15日召开的柏林会议上,欧洲各国和美国承认,刚果为利奥波德的私人领地,他将担任这个新成立的刚果自由邦的国王。

然而,号称会带来文明和开化的刚果自由邦政府给刚果本土黑人带来的只有灾难。一方面,殖民者武装力量公安军一直没有停下征服的脚步,所有不服从统治的部落都逐步被血腥征服;另一方面,服从统治的黑人会被强迫进行超负荷的体力劳动、割取橡胶来为利奥波德个人谋取私利——没错,正是这些强迫劳动和利奥波德手下的官员和士兵的暴力刑罚和草菅人命,让刚果陷入了空前的人口骤减。

在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以英国和美国传教士、英国驻当地外交官、富有正义之心的媒体编辑等人发现了利奥波德刻意掩盖下的丑恶行径,这些有良知的人冒着生命危险,在国际社会和媒体上大声疾呼,曝光了利奥波德种种令人发指的行径,最终促成了利奥波德交出了刚果的控制权。这也是20世纪第一场伟大的人权运动。

本书作者亚当·霍赫希尔德是一名毕业于哈佛大学的美国作家、记者和演讲家,他的父亲是一名德国犹太人。霍赫希尔德在美国是一位广为人知的畅销书作家,其作品大多与人权和社会公正相关,而他深入的调查和入木三分的对人物的刻画为他赢得了多项图书大奖。《利奥波德国王的鬼魂》迄今已被翻译成12种语言出版,霍尔希尔德本人还担任了由美国导演皮帕·斯科特执导的,本书同名纪录片编剧。

介绍完这本书的基本情况和作者概况,我将从三个部分和你分享这本书的内容: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极具手腕、善于伪装的利奥波德是如何在欧洲列强的夹缝中,实现自己的殖民梦的;随后,我们来看一看,利奥波德是如何征服和统治自己的刚果自由邦的;以及故事的最后,利奥波德为什么不得不交出了刚果的控制权的。

第一部分

要了解利奥波德的殖民梦,就不得不提利奥波德二世究竟是怎样一个人。历史上,比利时先后被西班牙、奥地利、法国、荷兰统治。1830年,比利时刚刚在反抗荷兰人统治的斗争中取得了胜利,组建了自己的国家,并四处物色一位自己的君主。最后,一位与英国王室有亲属关系的德国亲王登上了比利时王位,史称利奥波德一世,也就是利奥波德二世的父亲。

利奥波德二世父母的婚姻完全是政治利益基础上的结合,没有任何爱情可言,这也让利奥波德的成长过程充满了灰暗。利奥波德还有一个哥哥,但是这个哥哥瘦长且难看,而且非常不善于与人交往。所以,未来的比利时王位自然就落在了利奥波德身上。为了建立更为稳固的政治基础,他不得不在18岁那年,就与奥匈帝国哈布斯堡王室的玛丽——亨丽埃特缔结婚约。

所有的王储在知道自己即将继承王位时,应该都是心怀喜悦的,利奥波德恰恰相反,每每想到继位,他就抑制不住自己的愤怒。

因为迎娶玛丽皇后完全是父母出于政治利益的安排,他的婚姻生活毫无幸福可言,所以,他将所有的注意力都转移到了政治生涯上。然而,他自己的国家太过弱小。

他曾恼火地将比利时概括为“小国寡民”,这个国家的面积仅有北京市的2倍大,而且它位于拿破仑三世治下的幅员辽阔的法国和迅速崛起的奥匈帝国之间。这个国家实在太过狭小,容不下他的野心,于是,利奥波德将目光投向了国外。

他投资苏伊士运河公司,派助手去购买斐济,还研究了巴西的铁路,分析了租赁台湾岛的可行性……然而,这些想法都无疾而终。除去没有自己的商业船队,国内支持者寥寥无几等现实因素,多次购买殖民地无果让利奥波德明白:谁也不愿意出售自己手里的殖民地。

1865年,利奥波德二世正式继位成为比利时国王,而接二连三的打击让他更加难以面对眼前的生活:9岁的独子失足落入水塘后,患肺炎去世;自己妹妹突然发疯,未来将继承王位的妹夫被叛军处决,两人的帝国在须臾间灰飞烟灭。与此同时,西欧的王室权力已经大不如前,议会开始有了越来越大的话语权,国王在比利时的行动有了限制。这些似乎反而成了利奥波德实现殖民梦想的助力,既然在比利时不得志,他就干脆放眼世界,开始了殖民非洲的尝试。

为什么他会把选择非洲当作目标?要知道,19世纪70年代中期,撒哈拉以南的非洲,除了被葡萄牙、西班牙、英国和法国占据了一些岛屿和陆地外,仍有80%的大陆在原住民统治者手中。对利奥波德来说,这是最广阔,也最容易征服的土地。然而,作为一个小国国王,想要弄到大片殖民地,他必须要有一个很有说服力的人道主义的幌子。

此时的利奥波德,充分展现了他极强的政治手腕和善于伪装的特点,步步为营,精心布局。1876年9月,利奥波德召开了一个探险家和地理学家参加的会议。他对每一位与会代表的关照都无微不至,慷慨无私地表态要将文明带到非洲,并希望得到与会代表的支持。在国王强大的公关优势下,37名参会代表一致表决同意建立国际非洲协会,并请利奥波德担任会长。

紧接着,利奥波德马不停蹄,费尽心思地招募了英国著名探险家斯坦利。当时,斯坦利横穿了非洲大陆,在国际上名噪一时,但他并非第一个达成此举的欧洲人。利奥波德选择他,是因为斯坦利探险的最后,出现在了刚果河河口。这意味着,斯坦利是沿着刚果河穿越的非洲,他是第一个了解刚果河上游走向的白人。这正中利奥波德的下怀,利奥波德看上的正是刚果河上游广阔的地域,这块土地的面积为130万平方英里,比印度的国土面积还要大。另外,逆流而上的路途极为曲折,欧洲的其他国家对这个区域不了解,也都不感兴趣。

就这样,斯坦利受利奥波德的委托,再一次前往非洲。这一次,明面上是利奥波德出资赞助的“科学考察”,实际上,斯坦利身怀重任——为利奥波德与刚果当地酋长签订尽可能多的土地买卖协议。斯坦利出色地完成了任务,他用枪炮开路,在杀死了很多根本不知道步枪是何物,还生活在原始部落的刚果人后,成功逼迫很多刚果酋长签订了他们根本不知道内容的土地永久割让协议。

事实上,这只是利奥波德众多伎俩的开端。除了雇用斯坦利,采用非法的欺骗手段从非洲当地人的手里得到大量土地外,利奥波德还以令人眼花缭乱的手段,骗取了法、德、英等大国的信任。到1884年,欧洲觉醒,它逐渐意识到了非洲的重要性,开始了对非洲的瓜分。

法国率先在刚果河河口附近获得一块殖民地,德国、英国也虎视眈眈,甚至连日渐孱弱的葡萄牙也想来分一杯羹。在国际社会上,没有任何人会承认斯坦利为利奥波德圈出的殖民地。于是,年近50的利奥波德,以“轻盈”的姿态开始了一连串的外交上的闪转腾挪。

一方面,他大肆宣扬,自己是在帮当地人建立独立的国家,他派遣武装力量和各色人员是为了保护自由贸易,传播基督教,以及把刚果建成“国际殖民地”。另一方面,他以极其谦卑的姿态,在列强之间周旋:他承诺会给予法国对自己所有殖民地的优先购买权;同时,他时刻向德国、英国表示出自己对刚果只有人道主义上的兴趣,毫无殖民野心。在这一系列眼花缭乱的动作下,欧洲列强慢慢放松了对弹丸小国比利时的警惕。

即便如此,仍然没有国家愿意第一个站出来承认其对刚果的所有权。于是,利奥波德对没有涉足非洲的美国动起了心思。利奥波德此前就与美国驻比利时公使亨利·桑福德保持着良好的私人关系,而桑福德是时任美国总统切斯特·阿瑟的共和党的长期支持者。利奥波德深知桑福德是自己刚果殖民地获得美国承认的关键,他毫不吝啬地给予桑福德各种溢美之词,并以谦卑的姿态成功与后者结下了“深厚的友谊”。随后,利奥波德派桑福德前去游说美国国会和阿瑟总统。

事实证明他再一次选对了人,1884年4月,美国承认了利奥波德对刚果河流域的所有权。

最终,在1884年年末,也就是利奥波德50岁那一年,他在柏林会议上获得了当时世界上大多数重要国家的认可,获得了自己梦寐以求的那块殖民地——那个领土面积是比利时76倍还要多,实际上属于国王个人财产的刚果自由邦。

第二部分

了解了利奥波德是如何得到刚果这块殖民地的,下面我们来分享这本书的第二个重点,利奥波德究竟是怎样统治刚果的。

在得到了列强的承认后,利奥波德终于可以着手从殖民地攫取他觊觎已久的利益了。然而,要从尚处于原始部落阶段的刚果获得的利益最大化,必须建设一定的基础设施,走出内陆,从海上运回比利时。这是一项浩大的工程,需要驱使广大的刚果黑人才能实现。大家一定很难理解,仅凭利奥波德派去非洲的少数白人,怎么能控制数以千万的非洲人?其实,有了以下三样工具,不难做到。

首先是武器。非洲人手里最先进的武器不过是原始的前膛枪,射程和精度都很差,且绝大多数人手里都没有枪。而欧洲人已经有了来复枪,后期更是出现了连发步枪。其次,欧洲人的医学知识在这个阶段飞速发展,欧洲人不会再因为非洲常见的疟疾、血尿症和黄热病而出现极高的死亡率。最后,欧洲的蒸汽船已经大规模取代了帆船,让从欧洲到非洲沿岸各地的航行变得更快、更准时。

此刻,利奥波德终于得以着手在刚果追寻他一生最为重视的东西:利润。起初,他最希望的就是在刚果找到的,就是值钱的象牙。那时,塑料还没有发明,象牙容易被雕刻成型,而且是产自非洲的“外国货”,加上非洲探险家的故事越来越火,欧洲人对象牙的追捧可想而知。

但是,从1890年开始,象牙产量逐渐减少。不过,随着对橡胶的新发现和新的应用,世界上很快产生了“橡胶热”。充气轮胎、防水布、防水鞋、橡胶软管、密封垫等都需要橡胶,橡胶的价值陡增,所以利奥波德随后的经济掠夺重点变成了橡胶。

为了保证殖民政府能最大限度地掠夺以象牙和橡胶为代表的各种原材料,利奥波德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他规定,刚果人每人每月必须缴纳一定数量的橡胶,同时,他强迫刚果人进行劳动。

强迫劳动又分两个方面,一种是收集象牙或割取橡胶类的劳动,一般会折算成实物税;另一种则是各种名目的徭役,也就是为政府和公司担任脚夫等苦力活。另外,为了防止非洲人怠工或者反抗,利奥波德制定了极其残酷的惩罚措施。

或许大家无法直观地感受到这种统治下的惨痛和恐怖,那我们就以割取橡胶为例,看看刚果人民遭受着怎样的灾难。

橡胶是一种凝结的树液,法语名的含义是“流泪的树”。在刚果,野生橡胶树是一种吸水性很强,能够生长得很长的藤蔓植物,其地面上的根部直径最大为3米,最高能长到30多米。要想割取橡胶,必须用刀割开藤蔓的皮,将一个木桶或陶罐挂在割口的下面去接滴下的黏稠乳状汁液,你可以只割一个小口,也可以彻底割断。虽然彻底割断能弄出更多橡胶,但这条藤蔓也就彻底死亡了。

橡胶的需求量太大,很快村寨附近的橡胶就被割取殆尽,人们不得不走向森林深处,爬到树上去割。一些欧洲的传教士经常看见路上躺着一个人,这是在爬到树上割橡胶时,从树上掉下来摔断了腰。

另外,热带地区司空见惯的瓢泼大雨经常将橡胶藤蔓生长的大片雨林变成泽国。而作为酬劳的廉价的小装饰品或铜丝,根本不足以让人每次一连好几天待在洪水浸泡的森林里,做艰苦并且让身体极其痛苦的工作。而且,一个橡胶收割工必须将糖浆似的橡胶汁液晾干,好让它凝固,而做到这一点的唯一办法,是将这种物质涂抹在他的胳膊、大腿和前胸上,从皮肤上将其揭下来又是另一种难以忍受的痛苦。

没有刚果人愿意一直割取橡胶,而为了逼迫他们,利奥波德不择手段,更不在意他从没有见过的刚果人的性命,因此带来了极高的死亡数字。

挟持人质就是利奥波德常用的手段。虽然这不是官方政策,但挟持人质的说明明目张胆地出现在了半官方的指导手册里,可见这一现象非常普遍。利奥波德的政府或贸易公司的武装部队进入村寨,然后将整个村子的女人、孩子或是老人抓住,押作人质,然后逼迫该地区的酋长交纳规定数量的橡胶。如果村民抵制,这些人质的结果基本就是死路一条。如果没有收到足够数量,就用一种特制的鞭子鞭打村民。即使上交了足够的数量,那些肆意妄为的刚果政府军军官也时常强奸人质,或者随意拐走她们作为自己的私人物品。

为了完成政府每2周上交4千克晒干的橡胶的任务,一个橡胶工必须在森林里连续工作12天以上。有太多的工人因此活活累死,到了没有橡胶可以割取的后期,要完成这个任务变得更加不可能。

如果有村子不服从殖民政府的指令,部队就会开进村子,屠杀全村,让附近村子的人获得这个消息。部队的上级军官为了确保每一颗子弹都用在杀人,而不是“浪费”在打猎上,他们会要求士兵上交所有杀死的人的右手。有时候士兵为了省出子弹打猎取乐,会直接从活人身上砍下右手。军队里甚至有专门的人负责熏烤这些手。

仅1903年一年,在刚果的数百个橡胶收集点中的一个,就一共发出去了159支枪和40435发子弹。利奥波德用从刚果获得的利润建造公共建筑的大拱门,后来遭到抨击,被称作“砍手拱门”。

暴行还远不止这些。没有完成任务,或者纯粹出于无聊的惩罚措施有鞭刑,砍脚,割耳朵,枪杀,砍头,将村民用渔网网住然后直接扔入河中。或许,库尔茨先生能被视作利奥波德的政府军队里,那些毫无道德、行事暴虐的军官的代表。

当时,有一部著名的作品,名叫《黑暗的心》,讲述的是一位见习军官去往非洲做蒸汽船实习船长时,在刚果的所见所闻。库尔茨先生是书中一位刚果殖民地军官,他非常出名,因为他搜集的象牙和橡胶的数量堪称当地传奇。一名象牙公司的员工从欧洲去往非洲拜访库尔茨时,远远地在蒸汽船上看到了库尔茨的大房子,以及大房子前篱笆柱顶上的圆球装饰。不过,当这名员工走到近处才发现,每一个看起来是装饰的圆球,都发黑、干枯、凹陷、眼皮紧闭,干燥的嘴唇缩拢,露出一排白牙……原来,那并不是什么圆球,而是库尔茨先生砍下的,一个个非洲人的人头。

听完了这些,我们或许能更容易理解,为什么在利奥波德接管刚果并建立刚果自由邦时有2000多万人,而在利奥波德统治末期,仅剩下不到1000万人口。

第三部分

最后我们再来看看,利奥波德的独裁统治是如何垮台的。

这里不能不提两个勇敢的美国黑人和两个正义的欧洲白人,他们为改变非洲人悲惨命运的正义之举,称得上是一次英雄主义的壮举。

第一个看到国王利奥波德二世统治下真实的刚果,并竭力让整个世界关注这里的,是一位美国黑人,名叫乔治·华盛顿·威廉姆斯。威廉姆斯是一位黑人记者和历史学家,他参加过美国内战,当过牧师,在从事记者工作时,他曾经采访过利奥波德。身为黑人,他对于黑人当时在美国境内的糟糕处境十分愤慨。他计划前往刚果,为自己的一本书搜集材料,并调研将美国黑人带回非洲的可行性。

虽然他前往非洲的计划遭到了利奥波德的百般阻挠,但威廉姆斯仍然来到了刚果。在刚果,他见到了利奥波德治下的各种残酷暴行,他无法压抑心中的震惊,成为第一个揭开利奥波德伪善面纱的人。虽然他的公开信中对利奥波德殖民政权的指控全面、系统,并且还呼吁建立一个本土的、公正的民族政权来取代这个压迫人的、残暴的政府。但是可惜,那时去过非洲,甚至了解非洲真实情况的人太少,这些指控并没有引起什么反响。

其后,以美国黑人威廉·谢泼德为代表的传教士,在国际社会上为非洲发出了不少声音。因为一次刚果民众的反抗,谢泼德附近的一个基站集结部队,将周围十几个村寨全部烧杀抢掠一空。逃跑的难民如潮水般涌入谢泼德传教的布道避难所,上司命令谢泼德进入未开发地区调查原因。调查的过程中,谢泼德撞见了橡胶收集系统中最残忍的方面之一:砍手。随后,他将他见到的这一幕详细写入了传教士杂志。

终于,不仅是欧洲,美国也开始关注和重视刚果自由邦治下的种种暴行。

但真正将反对和抗议行动转化为一场运动的是埃德蒙·迪恩·莫雷尔。莫雷尔是一家英国船运公司深受信赖的雇员,该公司的一家子公司拥有往来刚果自由邦的所有货物运输业务的独家经营权。在他的印象中,利奥波德是一位因“仁慈”而广受赞誉的比利时君主,他的军队与欺压当地百姓的奴隶贩子英勇作战十多年来,欧洲报纸一直在赞扬他将个人财富投入非洲公共工程,让非洲人广为受益。

因为莫雷尔能说一口流利的法语,公司每隔几个星期就派他去比利时,监督往来刚果的货船装卸货物。虽然莫雷尔接触的政府官员对这种船运业务二话不说就予以放行,但是他注意到了一些让他深感不安的事情。

在巨大的安特卫普港的码头上,公司船只入港时,船上满载的价值不菲的橡胶和象牙一直顶到了舱盖的位置。但是,当身穿制服满怀期待的年轻人在船上护栏边站成一排,货船在码头上军乐队演奏的乐曲声中离开港口驶回刚果时,船上装着的却主要是军官、枪支和弹药。两地之间没有什么“贸易”,用来与橡胶和象牙进行交换的商品很少或根本没有。

看到这些价值昂贵的东西源源不断地流向欧洲,却几乎没有任何东西被运往非洲与这些商品进行交换时,莫雷尔意识到,这些产品的来源只有一种解释:奴隶劳动。

因为在船运公司工作的便利,莫雷尔搜集到了几乎最为全面的利奥波德暴行的证据。直面罪恶后,莫雷尔没有选择无动于衷,相反,目之所见让他确定了今后的人生轨迹,也确定了20世纪第一场伟大的国际人权运动的发生。

历史上很少有哪个人,如此充满激情,如此能言善辩,并拥有出色的组织能力和近乎超人般的精力,几乎仅靠一己之力就让某个话题占据世界主要媒体的头版长达十多年。距离那次站在安特卫普码头仅仅几年之后,埃德蒙·莫雷尔就出现在白宫,向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进言,强烈呼吁美国在刚果事务上承担特殊责任。他还多次组织代表团前往英国外交部,动员政府官员和大主教加入他的事业。在他的组织或影响下,美国各地举行了200多次抗议刚果奴隶劳工的大规模集会。

终于,他的努力引起了英国民众的广泛关注。

英国是当时的超级大国,也是在非洲实力最强的殖民大国。英国做出决议,声明要求刚果受到人道的管理。随后,英国派出了驻非洲领事罗杰·凯斯门特领事深入内陆,调查有关情况。正义的凯斯门特曝光了他所调查的一切真相,世人进一步了解,利奥波德在刚果的所作所为。

同时,凯斯门特结识了莫雷尔,他鼓励后者永远不要放弃反抗的事业。莫雷尔在英国、美国组织了更多抗议活动。在纽约,著名作家马克·吐温被他深深打动,主动多次前往首都进行游说活动,并写了一篇名为《利奥波德国王的独白》的小册子,强烈抨击国王的不齿行径。

面对指责,利奥波德绞尽脑汁,负隅顽抗,他依旧为他“积极建设”刚果的罪行辩解。1904年,他派出一个调查团前往刚果调查,以应付国际舆论;1906年,他大批引进外资,力图堵住投资国的嘴;同时在刚果自由邦进行了一些伤筋不动骨的改革,但这些措施在强大的反对浪潮面前毫无效果。

他自己派出的调查团最终也得出结论,所有对他的指控都有着确凿的证据。这一次,利奥波德再狡猾,在国际社会上也孤立无援,无计可施了。

终于,在1908年11月,刚果自由邦正式交由比利时政府接管,改称比属刚果,利奥波德的统治结束。还有一个值得一提的事实:在利奥波德74年的人生中,他从未踏足非洲大陆。

总结

说到这里,《利奥波德国王的鬼魂》这本书的内容我们就聊得差不多了。这本书我和大家一共讲了3个部分的内容。

首先,我们说到了利奥波德国王的成长经历,以及他是如何处心积虑地获得刚果殖民地的;其次,我们说到了利奥波德在刚果的贪婪,他是如何用残暴的行为统治刚果,为自己攫取最大的利益的;最后,我们说到了在以莫雷尔为代表的正义人士的努力下,利奥波德的统治是如何倒台的。

比利时不是第一个殖民非洲的国家,英、德、法、葡等国家当时在非洲都建有各自的殖民地,类似的残暴行为同样存在,其骇人程度也不分伯仲。刚果殖民地之所以被揭露,并引起世界范围的谴责,一方面与几个关键的正义人物锲而不舍的努力息息相关;另一方面,谴责这样一个小国,既无伤英、法、德等几个主要殖民大国的利益,也转移了世人关注他们各自殖民地的眼光。

虽然这本《利奥波德国王的鬼魂》看起来是一部刚果殖民地的血腥历史,但正如《纽约时报》书评所言,它其实是“一部有关欧洲各国在中部非洲错误行为的简史”。

最后,我们来看看最初的问题:为什么在刚果死了1000万人,却从来没有官方记叙提及这件事?

可能以下所有因素,都是这个问题答案的一部分:利奥波德在转交刚果统治权时,将所有刚果国的档案焚烧得干干净净,布鲁塞尔的锅炉烧了整整8天8夜;在残暴政权里工作的人,也倾向于在事后认为,自己不是主动在主动施暴,而是不得已为之;同时,比利时政府也封存了那段时间的所有调查资料,他们也不愿自己永远背负屠杀者的骂名。在刚果,亲身经历那段历史的人没有地方诉说,而刚果后来的历史依旧由比利时殖民者书写,直至半个世纪之后的1960年,刚果才真正独立。

利奥波德去世后不久,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了,于是所有人的注意力都转移到了战争之上,不能不说这是人类历史的悲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