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观察猛禽时,我常在思考什么(上)

 零壹贰012 2022-11-03 发布于湖北

——寒塘

在观鸟活动中,猛禽是一个非常受人瞩目的类群。我的观鸟老师七星剑老师曾说,“唯大鹰和小莺难认也”。天上的猛禽、林子里的柳莺、树莺,这些都是比较难认的类群。

猛禽给我的感觉是:让人痴迷,但识别起来却又不太容易,所以需要花时间去对比研究。

图片

大家常说的猛禽一般分为日行性猛禽和夜行性猛禽。日行性猛禽包括平时我们常能看到的隼、鹰、鹞、鵟、鵟鹰、雕等等。而夜行性猛禽则主要是鸮形目,就是平时常说的各种鸮,如红角鸮、还有鸺鹠等等。

观猛活动一般都是指白天进行的,去观察在天空上方出现的各种迁徙或者留鸟种群的一些猛禽。而夜行性的猛禽今天则不做讨论。

1

武汉常见的猛禽

图片

主要分为隼形目和鹰形目。

图片

         红隼                             鹗            凤头鹰

隼形目(配图是一只雌性的红隼)。 

在我国有分布的鸟种中,鹰形目则包含两个主要的科。一个是鹗科,它下面只有鹗属的鹗这一种;另外就是鹰科,鹰科下有很多属。

鹰科   蜂鹰属

图片

凤头蜂鹰

在武汉有记录的蜂鹰属鸟类便是凤头蜂鹰。

鹰科   鹃隼属

图片

黑冠鹃隼

在武汉常能看到的鹃隼属鸟类便是黑冠鹃隼。它们每年春天的时候迁来武汉,在夏天进行繁殖,属于武汉地区的夏候鸟,到了秋天就会开始往南迁到东南亚等地渡冬。

而在今年的早些时候,武汉大学的两名同学在校园观鸟的时候记录到了褐冠鹃隼,属于武汉市鸟类的新记录,但是它在长江流域地区并不算常见,故在此不过多介绍。

鹰科  黑翅鸢属

图片

黑翅鸢

黑翅鸢属的鸟类就只有黑翅鸢。黑翅鸢原来作为一个南部地区的留鸟,在近些年里慢慢向北扩散,成为了像在武汉等华中地区的留鸟。但是大家在冬季的时候可能见到它的概率更高,它的分布甚至到了华北和东北地区,属于北扩非常明显的猛禽。

鹰科  鸢属

图片

黑鸢

鸢属的鸟类,在武汉大家耳熟能详的就是黑鸢,它们分布广泛,是许多长江、黄河流域区域的留鸟,但部分种群也是会迁徙的。还有一种鸢属的鸟——栗鸢,它在武汉只有历史文献的记录,目前没有确切的影像证据。

鹰科  鹰属

图片

赤腹鹰        凤头鹰            雀鹰           苍鹰

大家对鹰属的鸟可能是又爱又恨,因为它们经常出现,但又容易让人糊涂。

武汉常能见到的鹰属鸟类大概有六种,分别是赤腹鹰、凤头鹰、雀鹰、苍鹰、日本松雀鹰、松雀鹰。

苍鹰可能是这六种中在武汉见到的机率最小的。而且凤头鹰、雀鹰、苍鹰这三者之间的辨识,以及日本松雀鹰和松雀鹰之间的辨识常常是大家讨论的热点话题。

图片

      日本松雀鹰                         松雀鹰

鹰科   鹞属

图片

鹊鹞                     白尾鹞                 白腹鹞

大家在武汉能见到的鹞属鸟类大概有三种:鹊鹞,白尾鹞和白腹鹞。

鹊鹞是在过境期间大家常能见到的一种鹞。

白尾鹞作为武汉地区的冬候鸟,它们每年秋天的时候会迁来武汉,整个冬天可能都会在武汉的一些湿地草荡里面度过。白尾鹞的迁徙相对要晚一些,它们的雌鸟和鹊鹞比较像,所以常有人上传错误记录,但两者的雄鸟还是比较容易区分的。

白腹鹞,在长江流域是有少部分的度夏种群,但大部分区域还是在冬天记录的个体数要多一点。

鹞属的鸟类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除了在迁徙季会飞得比较高,它们平时喜欢在草荡或湿地这种生境或者农田低空活动,捕捉田地里的老鼠之类的,它们飞行时常贴在草丛上方,栖息的时候便多站在地面。

鹰科  鵟属

图片

普通鵟

鵟属的普通鵟,可能是大家的熟悉的老朋友了。普通鵟是大家每年冬天,几乎肯定会在观鸟活动中,不说100%,至少90%都可能会看到的一种猛禽。

鹰科  鵟鹰属

图片

灰脸鵟鹰

鵟鹰属的鸟类,在武汉地区有分布的只有灰脸鵟鹰。它作为一种在迁徙季节大批量出没的鸟类,在大家眼中也是非常熟悉。

(说完鹰形目体型较小的属,

我们来看看体型比较大的属。)

鹰科  雕属

图片

白腹隼雕

雕属的鸟类,在武汉地区最为常见的应该就是白腹隼雕。最开始被认为是雕属,但因为胸腹部显得洁白,不似其他雕属鸟类那样色深,且与鹰雕属也并不相似,后来又曾被学者划为隼雕属。之后又因为DNA分析发现它离雕属更近一点,就又把它划为了雕属。

鹰科  蛇雕属

图片

蛇雕

蛇雕这些年在武汉地区也有稳定记录,一般是在春迁和秋迁的时候大家可能看到的多一些。以往也曾认为它们都是分布区域的留鸟,后来也有研究表明是有迁徙种群的。

鹰科  乌雕属

图片

乌雕

乌雕在武汉地区的记录一般是在冬天。但这些个体不一定会在这边度过完整的冬天,它可能是迁徙的过程中,在这边补充一些食物和能量再继续往南。乌雕其实是在迁徙季中在长江流域大家都比较有机会能见到的一种雕。

鹰科  林雕属

图片

林雕

林雕属下的林雕,也是今年武汉市的一笔新记录,但其实它在长江流域的分布其实特别广泛,往往活跃在森林里。

鸟友们常会打趣,它们在天空中就像一块大黑抹布一样,因为它们的翅形很宽,尾羽也比乌雕要长一些。它们的翅膀会在靠近身体(翅膀的基部)有一个比较急剧的收窄。

(说完鹰形目,我们来看看隼形目。)

隼形目

图片

游隼     红隼     燕隼      红脚隼       灰背隼

隼形目在武汉大家常能见到的一般就五种,从左到右分别是游隼、红隼,燕隼、红脚隼、灰背隼。

红隼在武汉市比较常见,燕隼和红脚隼迁徙季节比较常见,此外燕隼在湖北地区也是有繁殖记录的。

红脚隼则大多都是过境,它们每年迁徙的距离很长,会从北方一直迁徙到非洲地区越冬。

灰背隼在武汉可能是这几种当中最不容易见到的,但是近几年冬天都会有一些零星的记录。

以上就是大家在武汉可能见到的一些猛禽,知道了有哪些猛禽后,我们就更容易对症下药。

比如,我们在夏季的时候可能更多的预习一下黑冠鹃隼长什么样,或是怎么叫;而在冬季我可以预习一下白尾鹞、鹊鹞,它们长什么样,怎么区分;还有一些雕,在不同的季节出现的概率是怎么样的,如何去提前关注它们。

知道这些后,大家就可以提前准备,在什么季节出门前去了解什么鸟。

2

猛禽的身体结构

如果想要系统的学习猛禽,首先还得了解一下它的身体结构。

猛禽的羽毛

图片

翼上                                  翼下

首先是猛禽的翼上,左图最上方是小翼羽(alula),下面是初级覆羽(primary coverts),再往下是初级飞羽(primaries)。羽毛是一层一层叠下去的。我们往右边看从上往下,依次是小覆羽(lesser coverts)、中覆羽(median  coverts)和大覆羽(greater coverts)。

大覆羽所覆盖的部分就是它的次级飞羽(secondaries),次级飞羽的旁边是三级飞羽(tertials),猛禽的翼上就主要由这几个很明显的部分组成。

这些羽毛都有它们各自的用途。比如小翼羽主要是由三枚羽毛构成的,主要作用是可以帮助猛禽飞行时加速或减速,以及控制身体的稳定性。

图片

飞羽能提供猛禽飞行的升力,还可以控制飞行的方向。如果把飞羽放大,可以看到部分外侧飞羽有明显的缺刻,是指它的羽毛在靠近尖端的部分有一个急剧的收窄。这几枚初级飞羽有了缺刻,给人的视觉就成了大家平时常常说到的“翼指”。

图片
图片

说到翼指,也是大家来平时识别猛禽(在非换羽状态下)的一个比较关键的依据。

我们来看一下这些羽毛编号的顺序。首先最外侧的那一枚初级飞羽是P10,一般大家会说P10是第一根翼指。每种猛禽的初级飞羽的数量都是一样的,一共有十枚。

从P10开始编号到P1。而紧挨着P1的是次级飞羽,大家其实可以看到次级飞羽和初级飞羽它的外观是略有不同的,猛禽的次级飞羽数目都不太一样,不同的猛禽次级飞羽的数目从10根到30根都不尽相同。

之后我们来再来看一下尾羽,绝大部分的猛禽尾羽是12根。以T来作为编号,从最中央的T1到T6,从中间往外编号,对称的,一共有12根。少数的猛禽有14根尾羽。

换羽行为

鸟类从壳里出生过几天,它们就会长出幼鸟的绒羽,绒羽是不能飞行的。不同的猛禽可能经历不同的时间,比如一到三个月,来长出生命中的第一套羽毛,它们会用这套羽毛来学习飞行。一般来说,一年后它们才会开始换羽。当然,也有一些例外,像部分长距离迁徙的隼、鹞和鵟,它们可能会在出生那年的那个冬天就开始换羽毛。

知道了这个规律,如果你看到了一只猛禽,它正在换羽,它可能就是已经一岁大的猛禽了。所以大家可以通过深入了解换羽模式,来大概去判断它的一个年龄。

猛禽换羽前后其实有很大区别的,幼鸟和成鸟的羽毛会有极其大的不同,完全成年之后也还会继续换羽。成鸟之后再换羽的话,长出来的羽毛就看起来差不多,所以不太方便通过换羽去确定一只成鸟的年龄。

在换羽期间,同一种猛禽不同个体之间也是有差异的。

另外,在不同的猛禽之间,换羽的时间大致遵循了一个比较基础的规律,一些中小型短距离迁徙的猛禽,它们可能在繁殖地就把羽毛换好了,再开始进行秋迁去越冬;如果是长距离迁徙的猛禽,它们可能就会选择迁徙到越冬地之后,再进行全身的换羽。

以上是鹰行目中那些“一次性换羽'的中小型猛禽所采取的换羽策略。

对于一些大型的鹰形目猛禽来说,类似于秃鹫这种,它们更换羽毛也有自己的策略。它们不会一次性把所有羽毛全部换掉,而是在换羽季节部分更换自己的羽毛。这也是为什么它们的这种羽毛看上去都是比较新、比较完整的。

如果在一个繁殖期换掉整套羽毛的话,很大可能会丧失自己的飞行能力,这样的话得不偿失的,所以它们演化出了自己的换羽策略。

短距离迁徙的隼形目换羽一般都是一次性完成。像红脚隼这样的长距离迁徙,它们可能在夏天的繁殖期的时候就换一点,然后到了越冬地,再换剩下的。

换羽顺序

在鹰形目的换羽顺序中,往往都是从初级飞羽开始脱落的。

初级飞羽脱落时,一般会从P1开始,然后逐渐向P10脱落。在一次性换羽的鹰形目中,换羽往往在繁殖季就已经开始了,一般雌性在坐巢时就会开始,而雄性则会晚一些。(In most species with a normal complete annual moult the replacement of primaries starts at the onset of breeding, in females usually at the time of laying, in males up to several weeks later.)

图片

鹰行目换羽顺序

当初级飞羽开始脱落后,次级飞羽往往也会随之开始脱落,但与初级飞羽不同的是,次级飞羽会有多个启动点。

其顺序一般是从S1或S5开始,向身体一侧脱落(当其中一个开始后,另一个也随之开始),即S1向S5的方向进行,S5向身体方向进行。在这之后不久,最内侧的次级飞羽作为第三个启动点也开始脱落,方向则是远离身体。

这样,次级飞羽的换羽则多会在s8附近“相遇”。

隼形目的换羽而言就会略有不同,隼形目的初级飞羽从它们的P4或者P5开始换,然后分别向P1和P10两端推进换羽,次级飞羽从S4开始向身体内侧和S1两端推进换,然后最里面的那根初级飞羽也会开始向外换,所以一般换到最后一个就是S1是最后一个次级飞羽去掉落。

以上是鹰行目中那些“一次性换羽'的中小型猛禽所采取的换羽策略。

短距离迁徙的隼形目换羽一般都是一次性完成。像红脚隼这样的长距离迁徙,它们可能在夏天的繁殖期的时候就换一点,然后到了越冬地,再换剩下的。

图片

羽毛会影响到它们的飞行姿态,飞行姿态也是我们在观猛时作为辅助判断的一种依据。右边的这只白肩雕,大家可以看到它是很典型的angled wings 翼型,但是,翼型只在它平飞和我们视线水平时看的比较清楚详细。像下面这张图,当我们仰视它的时候就看不到它飞行的姿态。

猛禽的喙

图片

猛禽演化出了各式各样的喙。鹰形目和隼形目的喙有一定区别,大多数隼的下喙有一个“齿突”,这种齿突可以帮助它们更好的猎杀猎物,比如掐断猎物的脊椎。像鹰大部分没有齿突,一般都是去撕肉。而像秃鹫因为它们是食腐的,喙也比较粗厚。

猛禽的鼻孔

喙靠近鼻孔的地方有一层蜡膜,一些少数的小鸟也会有蜡膜,它们的嗅觉不是那么的灵敏。像隼的鼻孔里面有一个特化的结构,像小柱子一样,有推测表示,鼻孔里的鼻柱可以帮助它们在高速飞行下呼吸。

右边蜂鹰的鼻孔是这种窄窄的、扁平的鼻孔。也有推测它们的鼻孔可以有效的防止捕食蜜蜂时候的一些攻击。

猛禽的听觉

猛禽听觉是有不同层次的。比如白尾鹞、鹊鹞,它们的脸盘都比较圆,有点像猫头鹰的脸盘,这种扁平的头部可以帮助它们提升自己的听觉。

猛禽的跗跖、趾和爪

图片

猛禽还有一个典型的特征就是强有力的跗跖和趾、爪,它们有不同的功能和作用。

比如鹗是抓鱼的,它们的跗跖被鳞片包裹,有增强摩擦的作用,可以帮助它们更好的抓鱼。

图二的蛇鹫(鹭鹰),像它们的趾就有比较厚的肉垫,可以帮助它们更好的捕捉地上的食物。

图三是平时经常大家会看到的小鹰,像松雀鹰、日本松雀鹰这一类,跗跖和趾都比较细,可以帮助它们更好的抓到雀形目的小鸟。

而像秃鹫的爪子就很厚实,它们食腐,爪子多是用来在地面行走,不是用来捕捉猎物。

猛禽根据食性和生活环境的不同,身体特征都各有不同,而且演化出了各种各样的功能。

参考文献:

图片

文字整理:寒塘

校对:Spidey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