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少数民族文化——维吾尔族舞蹈

 大公becnx9o9xv 2022-11-03 发布于广东

维吾尔族民间舞蹈中具有:微颤的动律、多变的舞姿、高超的技巧。其微颤的动律,膝部规律性、延续化的颤动,体现出沙漠上行走的特征;多变的舞姿,在于它广泛吸收西域乐舞的优长;而技巧的运用,正是继承并发展了'胡腾舞'、'胡旋舞'、'柘枝舞'中,那些跳跃、旋转以及腰部的各种技艺。他们生活中经常举行的'买西热普'则是西域'饮宴乐舞'的遗风。

'买西热普'一词,维吾尔语意为'欢聚娱乐'是喜庆节日中,人们欢聚一起即兴歌舞弹唱的活动,活动由年长者主持,进行中还常对诗、猜谜、讲笑话等,乐曲声、歌声起始后,人们互为邀请或自动上场起舞,即兴发挥。主人还常备些水果、食品招待乐师和客人们。好热闹的年轻人常出些洋相逗乐,或表演些'山羊舞'、'鹅舞'之类的小节目活跃气氛。

维吾尔族的舞蹈

'山羊舞',表演者用简单的道具扮成山羊,悄悄地来到围坐在地毯上群众的后面,先'咩-、咩-'地叫唤两声,然后和着乐曲蹦跳进场,表演吃草、喝水、磨角,又去用角顶人等,总会引起小的骚动和欢笑。

'鹅舞',表演者翻穿皮衣,把右手退进袖内,用红布扎起袖口作鹅嘴扮成鹅状,随着乐曲摇头摆尾徐缓进场表演,人们常和着乐曲唱赞美或贬义之词,当'鹅'听到赞美时,就欢快起舞;反之,就用嘴啄丑化他的人,表演风趣、活泼。这种民俗活动是古代西域乐舞的遗风,又是青年人学习本民族风俗、仪礼,学习民间舞蹈与即兴创作的机会。其它舞蹈如'赛乃姆'、'多朗舞'、'纳孜尔库姆'等形式,也常在'买西热普'中表演。

'赛乃姆',是维吾尔族带有表演性的舞蹈形式,普遍流传于新疆各地。'赛乃姆'一词,是对此类乐曲和这种舞蹈的通称,习惯上人们都把地区的名称冠于前面,如:'库车赛乃姆'、'喀什赛乃姆'、'和田赛乃姆'等。各地的表演形式大同小异,只是在乐曲和舞蹈风格上有着明显的区别。其形式也是自由进场,互相邀请,即兴发挥。表演中,经常出现'打指'(两指打响)、'移颈'(动脖子)以及'扬眉'、'动目''等动作,让人看后随即联想起唐·杜佑《通典》关于'胡舞'的描述;想起唐诗'扬眉动目踏花毡'(李端《胡腾儿》)的名句。这正是古代乐舞文化在这些地区舞蹈中的遗存。

'多朗舞',流传于塔里木盆地大沙漠边缘的麦盖提、巴楚等地。'多朗'一词,是该地区维吾尔族人的自称,也是舞蹈形式的名称。此舞由《多朗木卡姆》(大型套曲)伴奏,并且和着乐曲有高亢的男声伴唱;表演为双人对舞的形式,参加者人数有限。表演分为四组动作:第一组为6/8拍,节奏平缓,但又有跳动感,膝部的颤动尤为明显;第二、第三组,节奏逐渐转快,舞姿豪放、有力,动作规范、严谨,其中还有近似'弯弓骑射'的舞姿;第四组是快板,两人作竞技性旋转对舞,把表演推向高潮。这时,大家鼓掌、呼喊为之加油,直至留下一名旋转技巧最高者。那贯穿全舞微颤的动律,高亢而近似呐喊的歌声,使人们不禁联想到多朗人战胜干旱,在沙漠边缘开辟绿洲时艰苦奋斗的情景,也为他们所创造的绿洲舞蹈文化赞叹不已。

'纳孜尔库姆',流传于古西域火州、即今日吐鲁番一带,是以弦乐和歌声伴奏的双人对舞的形式,并分为一般表演和竞技两部分。前者以滑稽可笑的动作,模拟生活中的'拉面'、'绱鞋'、'鸭子走路'等形态;并以夸张的手法模拟对方。后者两人各出新招以压倒对方,群众和着声鼓声有节奏地呼喊'强将相逢'、'快出新招'之类激励的语言以助兴。这时,表演者大显身手,或'动肩相靠',或'扶膝蹲跳旋转',其动态与'黑熊搏斗舞'颇有近似之处;而鼓点的节奏却与'秧歌'的'结束点'相同。这和吐鲁番自唐、宋以来是多民族杂居的地方有关,带有古乐舞的遗意;它是各种舞蹈文化互为影响,各种形式相互吸收的结果,也是今日各民族和睦相处的写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