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湘行集:双峰荷叶镇,曾国藩的家乡

 黄哲0425 2022-11-03 发布于湖南

荷叶镇,在湖南双峰县一些人口中,多称荷叶塘。其实小范围说,荷叶塘是指曾国藩故居富厚堂前那口大水塘。

荷叶镇是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面积有一百四十多平方公里,辖一个社区,三十八个行政村,人口有六万多。

据说荷叶镇是一块盆地,四周环山,中部地平,站在高山顶上看,全境就好像一片巨大的荷叶,故名。

地以人名。

不管人们叫荷叶镇也好,还是称荷叶塘也罢,总之,这个地方因为是晚清名臣曾国藩的家乡而闻名。

我对荷叶塘是熟悉而又陌生的,说熟悉,确实去过那么几次,说陌生,除了到过富厚堂和白玉堂,其余一片茫然。

富厚堂是曾国藩的故居,但不得不说,就是去了,也多走马观花的看了看,没有留下太深的印象。

至于曾国藩出生地白玉堂,也是跟大部队溜达了一圈,印象深的是堂前那棵皂角树,据说命运与曾国藩息息相关……

不过,盘点一下,至少也有差不多十年,我没有到荷叶塘了。

这对一位正在写湖南印象系列的双峰女婿来说,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或者说有些歉意。

算一算,岳父岳母居住的洪山殿镇乡下,距荷叶塘行程不过七八十公里,说不上很近,但也不是太远。

可实话实说,总找不到一个再去的理由,仿佛看了就看了,过去了,最多将来等孩子们长大点能读曾国藩家书后,再陪她们去。

那么荷叶塘,除了富厚堂和白玉堂,就真没有什么可看可玩可留恋的了?

今年是曾国藩诞辰两百一十年。

十二日,为了参加长沙石头记读书社在双峰举行的相关纪念活动,我提前一天从长沙出发,来了回夜宿荷叶塘。

当然,这也是应荷叶镇党委书记贺瑜的邀请,专程来转转,看看到底有没有他在微信里说的那么好。

贺瑜是我多年微信好友,虽未谋面,但凭那些经常交流的文字和言语,我相信他的真诚。

湘军文化园与白米寺

从长沙南郊到荷叶镇,一百三十多公里路,开车只需一个多小时,且大部分是高速公路,很快。

我是夜幕降临时到荷叶的,文友严进和曾庆顺在一个叫“国藩土菜馆”的地方等。

严进和我同龄,原来在长沙电视台工作,名记,二O一八年来到荷叶镇,开始做湘军文化园。

说及创业缘由,严进告诉我,八年前当自己事业遭遇挫折时来过富厚堂,听了曾国藩面临逆境时的故事深受启发。

就这样,通过多次考察,三年前他在曾国藩故居对面不远处流转了一块地,做起文化产业梦来。

说具体点,严进就是想把曾国藩的优秀家风和练兵过程,做成一场文化体验,寓教于乐,让更多人特别是孩子们积极参与。

这也可以说希望大家在了解湘军文化的同时,把“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做成具体项目。

曾庆顺是荷叶镇干部,曾氏家族的后人,受镇党委书记贺瑜委托,特来陪我聊天。

曾庆顺也是文人,他毫不掩饰地说,自己祖宗曾随曾国荃攻入南京,抢了不少钱,也抢了个老婆,回到家乡后,再也没出去。

见我疑惑,他又说,翻开族谱,被抢回来的老祖宗连名字都没有的,不相信,可以去看看。

这是个性情中人,也是个真诚的人。

第二天,在镇党委书记贺瑜带领下,我们来到荷叶塘对面的石林村,专程参观湘军文化园。

因为是周末,来湘军文化园的人不少,有来体验弯弓搭箭的,有来玩攀爬城墙的,还有徒步跨铁索桥的,以学生居多。

整个湘军文化园气势恢宏,大门为木质结构,门边仿制了八门当年湘军的红夷大炮,门内瞭望塔很多,塔上战旗飘飘,让人怀古。

看到园内有口古井,我才知道,原来这地方还真是曾国藩奉命督办团练的地方。

园内最惹人眼球的是阳光草坪,深绿色的,很大,约有五万平米,不少孩子在放风筝,碧空如洗,蓝得令人心颤。

湘军文化园躲在山坳里,最高的山就叫大坳山,山腰有座寺庙,叫白米寺。

当然,这也传说是曾国藩常去的地方。

白米寺始建于南宋景炎元年,也就是公元一二七六年,建时,隐居附近的兵部侍郎周日权,送了白米一石(担)。

为感谢周侍郎的白米之恩,遂起名白米寺。

其后,寺庙屡毁屡建,名字一直都没有改过,特别是曾国藩丁忧期间来过,白米寺香火越来越旺。

有八九百年历史了,按理说,白米寺应该是座古刹了,但现在殿宇精整,一问,原来是二O一八年重修的。

白米寺很简朴,大殿内供奉三世佛,旁边还有观音菩萨和财神菩萨,十八罗汉则呈直角分坐在菩萨们的两边,一边九位。

“白米寺”和“湘军文化园”几个字一样,都是由书法家贺京沙题写,不同的是,一个是黑色的,一个金红色。

白米寺门头两边,还画有八仙过海的图样,这种布局在别的庙里少见。

白米寺和尚只有一个,自称是广西人,约五六十岁,才来两三个月。他很客气,也很好茶,会客室里用茶具一应俱全。

大坳山顶的路正在修,我们没有上。在白米寺转了一圈,离开时,那和尚直呼茶泡好了,快来喝。

我们没喝茶,但记得白米寺有一位热情好客的出家人。

白米寺和湘军文化园都在石林村。

石林村以石闻名,据说有很多石头栩栩如生,有的像官印,有的像太师椅,传说都与曾国藩分不开。

无数的石头堆在一起,还被当地老百姓成为“湘军崛起石”,湘军也因此被称为打不垮且无坚不摧的“石头军”。

石鸡寨的石头

说到石头,不能不提到石鸡寨。石鸡寨有大石如鸡,石下还住有不少人家,故名。

石鸡寨距离曾国藩故居富厚堂大约三公里左右,路不宽,但汽车可以开到寨子里。

要看长得像鸡样的石头,得步行三百多米。一路杂草丛生,好在都是石阶,还不至于十分难走。

我到富厚堂附近转了很久,多为平地,突然就在眼前出现一大堆石头,高大如柜,有圆的方的,也有凹的凸的,十分惊奇。

石头们叠在一起,靠在一起,摞在一起,横七竖八地躺在地上,躲在茂林修竹之中,令人叫绝。

同行的曾庆顺告诉我,石鸡寨还没有开发,面积约一平方公里,整座山全是石头。

石头不是一整块,也没有非常大块的,而是大大小小的一个挨着一个,仿佛天上掉下来的,或好像被什么神秘的力量修理过。

总之,这石山就是乱石堆。

说是乱石堆,但石鸡寨的石头乱得很有特色,乱得十分生动。

我们在石堆里穿行,发现有的长得像骆驼,有的如探出的蛇头,有的还像睡觉的田螺。

曾庆顺说,这些石头还被当地人取了不少诗情画意的名字:雄鸡报晓,喜鹊啄梅,双狮滚球,大鹏升天,金龟探海……

据说石鸡寨的乱石丛中还有神奇的石宫,宫顶巨石横卧,宫内怪石自然堆砌,洞底泉流潺潺,宫中有洞,洞中生洞,洞洞相通。

当地人还口口相传石宫中有一秘洞,走进去,可直达曾国藩祖居神冲泥鱼坝。

石鸡寨最著名的石头躲在山腰,兀立于悬岩之上,悬岩有三层,齐齐整整,仿佛被人堆砌一般,石鸡就躺在最高处,鸡尾悬空。

大石长三米多,高约两米,那“鸡头”前还有块石头,但两块石头间豁开了一个大口子,好像是被什么神奇力量“斩”开的。

曾庆顺说,传说这石鸡是一妖怪化身,每到秋收季节,当地成熟的粮食总在田间地头神秘地消失。

于是人们杀鸡宰羊祈祷上天帮忙。一个电闪雷鸣之夜,村民们只听见乱石丛中一声巨响。

第二天早上,发现是那块长得像鸡的石头身首异处了,从此当地风调雨顺,粮食再也没有不见过。

传说终归是传说,石鸡寨之名却因石鸡而得名,当地人还说石鸡头虽断,但身体不死,灵魂不灭,还是一只活动的石鸡。

见不相信,曾庆顺叫我一起用力把“鸡头”往下按,真让人能感受得到轻微地摇摆,仿佛鸡在一啄一啄的。

这石头少说也有十几吨重,还能摇得动且不会掉下去,甚是神奇。

曾庆顺说,这个地方很美,就是缺水,问我这个湘西世界地质公园的宣传顾问怎么看?

我认为,说不准这里有丰富的地下水,亿万年前,这些石头可能正是因水的力量而来。

不然,为什么荷叶塘周边都不见这些独特的大石头?

当然,从地质学上说,石鸡寨的这些岩石是花岗岩,也可能是地下深部沿裂隙和深部构造断层向地表侵入而成的。

这就好像火山爆发一样,送来的是岩浆岩,在经过亿万年的自然风化和水蚀,才形成如此地貌。

一位地质学者说,看我发的石鸡寨岩石照片,不排除那里有地下温泉的可能。

石鸡寨要真有温泉,这对于曾国藩家乡来说,无疑是锦上添花的好事。

九峰山和白玉堂的树

离开石鸡寨,贺瑜书记在电话里说,无论如何,建议曾庆顺陪我到九峰山走走,不为别的,只为山顶有两棵银杏树。

九峰山也在荷叶镇内,距离曾国藩故居富厚堂,大约有二十公里车程。

不言而喻,九峰山因为有九座山峰而得名,海拔750.4米,面积约212.7公顷。

曾庆顺告诉我,相传姜子牙斩将封神时,武将崇黑虎受封南岳圣帝,玉帝命其就坐在九峰山。

崇黑虎只身飞到此处,坐在一峰一数,只见八座峰,再换坐另一峰一数,仍只看见八峰。

于是,他便回禀玉帝:天下只有八峰山,哪有九峰山?玉帝只好命其坐在祝融峰,即今南岳。

有人说,崇黑虎太大意了,数两次都只数到了八座峰,却恰恰忘了自己还坐在一座山峰上。

也有人说,崇黑虎真聪明,九九归一,掌管天上人间,那是玉皇大帝端坐的地方,自己怎么能不懂事呢?

传说是传说,但人们都喜欢带着个人喜好去评判,只要开心且不亵渎神灵,也不是什么坏事。

九峰山有南岳七十二峰之“少祖”美誉,恐怕也还真与这个传说有关。

去九峰山的路不错,因为是周末,车也很多,到达山顶时,竟然堵车了,我们只能把车停得远远的,步行去看银杏树。

说是两棵银杏树,其实是三棵,就在九峰山庄酒店前,特别是右边的两棵树上,挂满了红色飘带。

原来这两棵银杏树连在一起了!看标识标牌,它们今年整整八百七十五岁了!

两棵银杏树连在一起,不仅仅是盘根错节在地下紧握,而且还在树高约四米处用一粗枝相连

这粗枝一看,估计腰围有四五十厘米,枝干长约两米多,不分彼此,就把两棵树紧紧连在一起了。

望着这两棵神奇银杏树,我不禁想起大诗人白居易的诗: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我行走了大半个中国,所见的银杏树不少,像九峰山这样的“连理枝”,还是第一次见。

两棵银杏树左边也有一棵银杏树,看介绍,三棵树是同一时期栽种的。

九峰山的银杏树栽种于南宋年间,即公元一一四六年。也有资料说,是唐时僧人定静、慧极修建“定慧庵”时种植的。

如是唐时种植,这三棵银杏树少说也有一千一百多年了。定慧庵遗址就在九峰山庄上,古庵毁于何时?不得而知。

在独立的银杏树边,还有一个大土坑,据说原来旁边有棵高大的皂角树,不知什么原因,前些年死了,也就挖走了。

皂角树是有灵性的。它是羡慕旁边两棵连在一起的银杏树吗?或因它与身边的银杏树无法相拥就郁郁而终了?

万物皆有灵,细想下去,不由地平添一段愁绪。

但愁归愁,这让我不由地想起曾国藩出生地白玉堂的右前方,也有那么一棵神奇的皂角树。

从九峰山下来,到白玉堂已是下午,堂前那棵古老的皂角树肯定没有了,在原址上栽了棵新树,故事依旧在流传。

传说过去的老皂角树上有一根紫藤,像巨蟒一样,当地人称之为“蟒蛇藤”,还说曾国藩是“蟒蛇投胎”而来。

白玉堂前的皂角树和紫藤,据说与曾国藩命运紧紧相连:道光十八年,曾国藩中进士时,老树紫藤忽然枝繁叶茂,苍翠欲滴。

咸丰年间,曾国藩与太平军作战屡次失败,老树紫藤就几度落叶;当湘军攻破南京后,老树紫藤发新枝,在风中不停地摇曳。

曾国藩死后,又说这老树紫藤也就枯萎而死了。

传说神奇而忧郁,但似乎活在所有当地人的记忆里,在茶余饭后或与游人说说,为白玉堂增添了一份神秘。

记得白玉堂前的皂角树边,还有一棵高大的樟树,十多年前,我第一次到来这里,看见樟树也枯萎了,还为它叹息过。

这次再来,发现枯萎的樟树身边,竟然又发了新枝,相关部门还为它搭起了竹架。

阳光下,樟树枝繁叶茂,枯萎的樟树渐渐被新枝揽在怀里了。

枯木逢春,老树新芽,魂兮归来,此情此景,又让人有一种莫名的兴奋。

我觉得,到白玉堂去玩,一定要去看看这棵古老的樟树。

遗憾的是,我在樟树下站了很久,不远处游人也很多,可来这里的人却很少。

白玉堂与富厚堂

到网上查阅白玉堂资料,竟然查到自己的文章,那是十二年前,二OO九年冬天,白玉堂刚开放不久,我就来了。

十二年过去了,白玉堂没有太大变化,倒是游人越来越多,看什么,看曾国藩整整生活二十九年的地方。

一八一一年十月十一日(农历),也就是两百一十年前,曾国藩出生在白玉堂。

此后二十九年时间,直到一八三九年,曾国藩都是在白玉堂求学、成家、中进士,并从这里走出大山,叱咤风云,封侯拜相。

一八五九年,白玉堂分给了曾国藩六弟曾国华,其后裔一直住到解放初期,后逐渐让当地村民居住,二OO六年被政府征收。

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双峰县委县政府投了八百多万元,白玉堂二OO九年十一月对外开放。

白玉堂三进四横,共有四十八间房子,六个天井,整个建筑为砖木结构,青瓦白墙,双层飞檐,山字墙垛,雕梁画栋。

如今白玉堂最为人乐道的是“利见斋”,这是一座私塾。

据说曾国藩祖父深感没有功名的苦楚,决心盖了这屋子,取名“利见斋”,意思是“读书的好处看得见”。

“父望子成龙,子望父心宽”。曾国藩的父亲果然没有让老父亲失望,成了当地曾家首位秀才。

后来,曾国藩兄弟也正是在“利见斋”苦读,厚积薄发,为一生的建功立业奠定了基础。

利见斋大厅里供奉着孔子的画像,门外有一副对联至今还给人启迪:心澄自得诗书味,室雅时闻翰墨香。

在白玉堂行走,除了感叹时间太快,也不由地让我想起很多人和事。

十二年前,记得同去白玉堂的有时任永顺县委常委、统战部长彭武学和双峰县委常委、宣传部长邹学耀。

那一年,我们到双峰调研城镇化,想把大汉集团的“大汉模式”招商引资到家乡永顺去。

在我们共同努力下,大汉集团如今在永顺投资已经超过二十亿元,极大地推动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

十二年一个轮回。过去、现在与未来,仿佛一切尽在不言中。

当然,那一年,我们也去了曾国藩的故居富厚堂。

富厚堂座落在涓水河畔,立于山林掩映之中、水绕田围之处,黛瓦灰墙,挑梁翘角,似一把太师椅端坐在大地上。

富厚堂的山,据说叫落祖山脉,连绵有七峰,犹如笔架,掩映于门前半月荷塘里。

这“山环水绕,藏风聚气”的富厚堂,在曾国藩心中实乃“第一等屋场”,是自己“终老林泉”的理想之所。

但曾国藩却从来没有到富厚堂住过。

富厚堂有“中国保存最完整的乡间侯府”之誉,但多次去后才发现,只有气派,不见奢华,与其说是侯府,倒不如说像学宫。

八本堂、求阙斋、归朴斋、筱吟斋、勤敬斋、思云馆等等,这些抬头可见的名字,在默默地展示着过去主人的志趣与风采。

富厚堂内接待客人的地方叫“无慢室”。早在曾国藩三十多岁时就曾用“无慢”一词作书斋名,要求自己力戒怠慢。

“无慢室”的门为八方,寓意欢迎八方来客,且门槛极低,表示不管身份高低贵贱,来到曾家的都是客。

如今在双峰做客,“无慢室”几乎很多人家都有,无论乡间还是城市,甚至连学校也有。

这已经成为当地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仿佛走进了“无慢室”,就来到了曾国藩的家乡。

富厚堂西北角有一栋独立的二层楼房,面积有五百余平米,是曾国藩唯一在家乡亲营的建筑,取名“思云馆”。

为纪念逝去的父母,曾国藩取“思亲望云”之意,并撰一副对联:不怨不尤,但反身争个一壁静;勿忘勿助,看平地长得万丈高。

父亲去世,“丁忧”一年多时间,实际上思云馆是曾国藩反思人生得失、修身养性之所,也是他大彻大悟、东山再起之地。

每次到富厚堂去,我都要去思云馆走走,品味曾国藩写的对联,很是受用。

是啊,人生难免不遇挫折困难。我们没有必要怨天尤人,以平静心态反省自身,然后脚踏实地去努力,相信一切自然而然。

思云馆前,还有棵桂花树,导游说是金桂,而且还是曾国藩亲自栽的。

一百六十多年了,金桂仍高大挺拔,枝繁叶茂,郁郁葱葱。

据说每年秋天,金桂花开,满树都是金黄色的,而整个富厚堂都充满芳香。

值得一提的是,曾国藩有个堂弟叫曾传纲,娶了个女人叫唐群英。他还有个表侄叫王廷钧,娶的女人叫秋瑾。

一八六五年,曾国藩回乡丁忧那一年,他手下一名叫葛葆吾的参将生了一个女儿,叫葛健豪。

葛健豪有个儿子叫蔡和森,媳妇叫向警予,女儿叫蔡畅,女婿叫李富春。

如今,在荷叶镇还有个秋瑾故居。秋瑾三次住过这里,最长一次约三年时间,并生下了女儿桂芬。

也正是这段日子,秋瑾和唐群英、葛健豪经常聚在一起,情同姐妹、亲如手足。三人被后人誉为“潇湘三女杰”。

湖南双峰有“中华女杰之乡”美誉,所以到曾国藩家乡行走,不但要感悟湘军男人的坚韧,而且也要看看中华女杰的豪情。

其实,以曾国藩故居的富厚堂为中心,到秋瑾故居和蔡和森、蔡畅故居及唐群英故居,都不过五公里左右行程。

要是你去了荷叶镇,这些地方最好也不要错过。(完)。

刘 明:男,湘西人,中新社原记者,十八洞村原顾问。湘西世界地质公园等单位宣传策划顾问。曾被评为新华网十大名博、感动家乡十大人物。

本期摄影及视频:刘  明,曾庆顺, 刘建海,唐建斌等。部分图片来自网络,一并致谢。

作者:刘明

责编:刘郁鑫

来源:双峰县融媒体中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