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是一种关系(物种与环境、物种与物种、物种内部的个体间的关系),而自然是这些关系的物化,是“道”的物质基础。所以有人说,自然是恒久的存在,而生态是瞬息万变的状态。人作为自然的产物,作为生态系统中的一员,而且是越来越有影响力的一员,不可能脱离自然而存在,也不可能置身在地球生态系统之外。 但是,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的科学技术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机器和工具代替人类承担起繁重的劳动,物质财富得到极大的丰富,但不对等的资源消耗却让环境出现了不平衡。资源在快速消耗,各种问题在不断加剧,相向的两种裂变在不断地进行。面对全球日益严峻的人口、资源、环境危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71年发起了一项政府间的科学计划——“人与生物圈计划”(Man and the Biosphere Programme, MAB),目的在于:为改善人类及其生存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打造一个科学基础。 具体而言是,人与生物圈计划就是要整合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力量,以合理及可持续地利用和保护全球生物圈资源,增进人类及其生存环境之间的全方位的关系。中国没有落后,也不能落后。1978年终于成立了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同时,长白山、鼎湖山、卧龙这三个自然保护区于1979年作为中国第一批成员加入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贵州的梵净山保护区在1986年顺利成为了世界生物圈保护区,1996年,贵州茂兰保护区也顺利成为世界生物圈保护区。截止目前,中国已有34家自然保护区或风景名胜区加入了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这些成员是落实“人与生物圈计划”和践行“生态文明”“美丽中国”的典型代表和优良平台。 中国地大物博,自然保护地众多,除了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外,也应该有自己的体系结构。人与生物圈中国国家委员会于1993年成立了中国生物圈保护区网络(Chinese Biosphere Reserves Network, CBRN)。截至目前,已有191家自然保护区加入了这一网络,成为一个在中国实施“人与生物圈计划”、开展保护区能力建设和理念培训的教育平台。 今天是全球第一个国际生物圈保护日,这是所有为人与生物圈努力的人们的欣慰,人与生物圈的理念终于得到了人们的广泛认可与支持。 1989年我从东北林业大学毕业来到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整个国家对自然保护区管理还处于尝试的初级阶段时,我们走过了迷茫,走过了困惑,终于找到了人与生物圈的理念,既有经验也有教训。 实践证明,自然保护区管理绝不能排斥当地社区的发展,绝不能将人的因素排斥在自然保护区管理之外,更不能将保护管理与社区发展割裂开来,管理者高高在上地指挥着自然保护区的保护管理。只有将管理者转变成组织者,将社区居民作为保护区管理的参与者,将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转变成合作关系,保护区的目标才有可能实现,保护区的管理才能可持续。 茂兰保护区从曾经的“猫捉老鼠”、“警察与小偷”的“游戏”中脱颖出来,将自然资源保护与社区经济发展作为共同的目标,让对立变成和谐,让矛盾变成统一。我们必须考虑人与自然应有的关系,不可否认地承认人在自然生态系统中的地位与作用,认真去规范和约束人类在自然中膨胀的情况和行为,保持自然界应有的尊重,在合适的距离下演绎“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