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理学家马一浮19岁丧妻,岳父同情他的遭遇,询问他:“我的三女儿已

 后知后觉无所谓 2022-11-04 发布于北京
“我的三女儿已经14岁,温婉贤淑,酷似其姊,可否考虑?”

马一浮,是书法界的泰斗,也是一代国学大师,更是引进马克思《资本论》的中华第一人,现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
马一浮这个人的学习能力很强,在20岁的时候就已经精通四门外语。
他曾担任清政府指派的英国区的中国馆外文秘书,他在此期间大量阅读西方经典,翻译了很多出色的名著,他还是把原版《资本论》带回中国的第一人。
之后,马一浮先后留远赴各国留学,曾是晚清民国时期顶级的国际人才。
只不过他发现了自己原本以为的自由民族的外国都是野蛮而专权归,这也让他想要改变我国的现状。回国之后,他隐居杭州,闭门苦读,3年时间读完三万六千册的《四库全书》。

马一浮从小就是天资聪慧的孩子,在四岁的时候就开始启蒙了。他的父亲为他找了一位叫何虚舟的先生,教他读唐诗。
有一次先生问他最爱什么诗句,他说到:“茅屋访孤僧。”
这句诗让先生非常的诧异,他想不到一个只有四岁的孩子为什么会喜欢这种诗,难道想成为和尚么?
于是向马一浮的父亲讲及此事,他的父亲也很是诧异。但是这并没有影响父亲对他的重视,有名师的教导,天资聪颖的马一浮学业水涨船高。

马一浮的母亲是大家闺秀,颇有文采。她重视孩子的教育,也知道自己孩子的优势,因此一直亲自教导他,使其成为了有过目成诵之能,远近闻名的神童。
尤其是在十五岁那年一举成为了县试第一名之后,他的名声更大了。

在古代就有一个传统,就是放榜时会有一些人在榜前为自己的女儿寻觅良人,他们的目标就是名列前茅之人,因此马一浮被曾为民国时期浙江第一任都督,又曾任交通总长等职的汤寿潜招做乘龙快婿。
汤寿潜为人清廉,对阿谀奉承之事十分鄙夷,做事也十分讲究原则,马一浮16岁时成了汤寿潜的东床快婿,也深受其人格的影响。

虽然两个人是包办婚姻,但是非常的相爱。马因为一浮发现妻子汤仪是一个识文断字,颇有才气的闺秀,两个人非常聊得来,感情也越见深厚。
汤仪非常支持自己的丈夫外出求学,为了让马一浮没有后顾之忧,她留在家中照顾老人,整理家务,是出了名的贤妻。
婚后两年,马一浮的父亲去世了,按照当时的规矩,马一浮需要守孝三年。
可这个时候汤仪有了身孕,因为马一浮所在的地方不允许在家中长辈去世期间生孩子,会被认为是不祥之兆。所以汤仪的这个孩子需要被打掉。

一方面是自己心爱的妻子怀了自己的孩子,另一方面是重要的习俗,太难取舍,但为了妻子的身体马一浮决定生下这个孩子,而汤仪为了丈夫在家族中的声望,还是打掉了这个孩子。
当时的医疗水平不高,打完胎的汤仪身体受到了很大的损害,再加上心情不好,没多久就去世了。
这件事让马一浮感到很难受,本好想要和心爱的妻子共度余生,可年纪轻轻的妻子竟这样离去,还是因为自己遵守封建的习俗,因此决定终身不娶,这一年的他才只有19岁。

马一浮是他们家中唯一的孩子,如果终身不娶就要没有后,可是他不在乎这件事,一心想要兑现对亡故妻子的誓言。
他的岳父同情他的遭遇,而且早就把他当成了自己的亲生儿子,于是询问他:“我的三女儿已经14岁,温婉贤淑,酷似其姊,可否考虑?”
马一浮公然表示,此生此世,自己只有一个妻子。自己不会娶妻,更不会纳妾,就这样,马一浮一个人无儿无女地过了一辈子。
到了老年的时候还是他去世妻子的侄女一家照顾他,为他养老送终。

马一浮从20岁孑然一身到84岁去世,这60多年的时间里他潜心研究学术,他在古代哲学、文学、佛学上造诣精深,对书法,合章草、汉隶也研究甚广,还将其融为一体,自成一派。可以说他将自己的人生全部用来做自己喜欢的事。
这种一心专研学术,对爱情矢志不渝之人值得后世的人是值得尊重的。只可惜那个懂他的人没有陪伴他度过这纷杂的一生,不知这是不是他的遗憾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