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千古一帝明太祖

 昵称rOGCjoKE 2022-11-04 发布于江苏


暑假的一天,六点始,游了梅花山、明孝陵、中山陵、音乐台。

此次游明孝陵已是第三次了。

红楼梦里的妙玉特别激赏宋朝诗人范成大的两句诗:“纵有千年铁门限,终须一个土馒头。”是说人的寿命无论怎样长久,也终究要死。土馒头是坟的俗称,因圆形的坟,看去恰如馒头。不过在帝陵中,这种馒头坟直到明代才出现,秦汉唐宋时期的帝陵都是方形的,圆形坟是明太祖朱元璋因地制宜的创举。因为南方多雨,陵墓作圆形,可使雨水下流,不致浸湿墓穴。

由此可见,这位乞丐兼和尚出生的朱皇帝的成功确实不是偶然,他不泥守传统、立足实际的革新精神便是他成功因素之一了。

朱元璋选陵址的办法也颇有新意。他登基后,曾向刘基、徐达、常遇春、汤和征询陵址的意见,并约定时间召集这四人磋商,连朱元璋共五人,各自先用纸条将陵址写好,到时从各自的袖筒中掏出来一对,结果不约而同地写着同一地点。这不免让人想到《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与周瑜二人手掌上的“火”字,可谓英雄所见略同。

这个被普遍看好的陵址就是江苏省南京市紫金山独龙阜玩珠峰下的灵谷寺旧址。

紫金山最初叫金陵山,楚怀王灭越后,曾在这里掘地埋金,以镇“王气”。它三峰井峙,气势雄伟,自六朝以来,就流传有“钟阜龙盘,石城虎踞”的诗句,故有“虎踞龙盘”之说。

而独龙阜北依紫金山主峰,阜高150米,泉壑幽深,紫气蒸腾,云气山色,朝夕多变,确是一块风水宝地。


陵址一经选定,朱元璋就把原址上的灵谷寺迁到紫金山东麓,让地给自己建陵。

洪武14年(1381年)朱元璋开始营建孝陵,第二年马皇后去世,就安葬在这个墓里。第三年孝陵全部竣工。15年后(1398年),朱元璋病死,终年70岁,与马皇后合葬孝陵。

在陵中,御碑亭中的治隆唐宋碑最引人注目,是康熙亲自书写的,由曹雪芹的祖父曹寅立的。“治隆唐宋”的意思,是颂扬明太祖朱元璋治国方略超过了唐太宗李世民和宋太祖赵匡胤。康熙如此诏示天下,一方面表示了他对朱元璋的尊重和钦佩之意,另一方面也是有其良苦用心的,他是想借此笼络人心,以缓和汉满矛盾,并进而巩固满人对中国的统治。因此,康熙一生中六次南巡,五次拜谒明孝陵,行跪九叩大礼。


提及明太祖朱元璋,最让人耳熟能详的历史便是他大杀功臣和和滥施严刑酷法了。

朱元璋夺得天下后,因功被封公侯者34年,但在这34位功臣绝大多数被以罪诛杀,仅有4人得善终。他们分别是谋士刘基、大将汤和,长兴侯耿炳文和武定侯郭英。故此民间更有朱元璋火烧庆功楼的传说。

而在朱元璋所实施的刑罚中,更可看出他的创新精神。除了剥皮,最有名的莫过于凌迟,即把人绑在柱子上,用刀慢慢割,如果行刑的人技术好,那受刑者就要受苦了,据说最高纪录是割3000多刀,把肉都割完了人还没死。除此外,还有所谓抽肠(顾名思义)、刷洗(用开水浇人,然后用铁刷子刷)、秤杆(用铁钩把人吊起风干)、阉割、挖膝盖等。

以上内容太过血腥,然而,任何事物往往都是一个矛盾体,朱元璋也是一个兼有功过的矛盾人物。

是他,在蒙古人统治了近一百年之后,重建了汉族王朝,并开始着手复兴中国的文化传统价值。是他,在明朝建立后,对北元的八次北伐,沉重打击了元朝的残余势力,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边疆的危机同时又加强了对北方长城沿线的管理,在很大程度上解除了北部少数民族对中原封建统治的威胁。

也是中国历史上勤政的皇帝之一,绝对称得上工作狂。从登基到去世,他几乎没有休息过一天。据史书的记载,1385年9月14日到21日,八天之内,朱元璋审批阅内外诸司奏札共1660件,处理国事计3391件,平均每天要批阅奏札200多件,处理国事400多件。

他不仅工作勤奋,生活也十分简朴。他每天早饭,“只用蔬菜,外加一道豆腐”。所用的床,并无金龙在上,“与中人之家卧榻无异”。他命工人给他造车子造轿子时,按规定应该用金子的地方,都用铜代替。主管的官员报告说用不了很多黄金,朱元璋却说,他不是吝惜这点黄金,而是提倡节俭,自己应作为典范。在明南京皇宫內,沒有设立御花园,只有御菜园,其中种满蔬菜,供给皇宮。

很久以来,在我心中,朱元璋曾是个兔死狗烹、面目可憎的暴君,而至近年,我对他却有了更多的理解。

他虽然对官员要求严厉,但非常注意减轻民间普通百姓的负担,在主政期间,基本上实现了轻徭薄赋,同時多次救济灾民。

他的残酷更多针对的是那群因公自傲的显贵们和让他恨铁不成钢的贪官污吏们,而对百姓,他却充满了仁慈。

“天下初定,百姓财力俱困,譬如初飞之鸟。不可拔其羽,新植之木,不可摇其根,妥在安养生息之”,这是朱元璋对臣子们的告诫。或许,从这个角度来说,他才是中国历史上最值得百姓爱戴的好皇帝吧。

尊敬的读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