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孤寂成诗

 昵称rOGCjoKE 2022-11-04 发布于江苏

一早,健步如飞,走在湖边绿道上。

路边景色真美,远处蒙眬的山,身边依山的湖,湖边的古老的城墙,墙边通幽的小径,路边摇曳的绿树,树间醉心的鸟语花香,花草间还有一个奔波于静谧中疲惫的我。我的手机在振动,姨发来信息,鼓励我:“多走走,让负重的心释放一下。”我苦笑着,我又何尝不想放慢脚步,可不自觉间,又似飞奔。

一转眼,已过了前湖,又过了琵琶湖,前面有一大广场,长满了小草,满眼的碧绿。广场边有几处建筑,名为琵琶山庄,分在马路两边,临山的称为依山居,傍湖的称为湖畔居。名字很有诗意,前者自是取自“白日依山尽”,而后者则是取自湖畔诗派。湖畔诗派,多指十九世纪英国浪漫主义三位代表诗人——华兹华斯、柯勒律治、骚塞结成的诗歌流派,这个湖便是昆布兰湖。而中国也有湖畔诗派,这个诗派是由汪静之、应修人、潘漠华、冯雪峰等人组成的,是中国20世纪20年代新诗团体,他们的湖是西湖。

山庄中也有一一个小湖,湖边有柳有蒲,柳下有芦苇,芦苇下有乱石,乱石间镶嵌着许多不知名的野草与野花,笑得正欢。这凌乱的美,最让我沉迷,因为美得自然,美得洒脱。湖中,水藻墨绿而有生机,竟有一只小野鸭在湖中嬉戏,灰羽,白肚皮,尖直的小嘴巴,想给它拍照,小家伙儿却一个猛子扎进水里,留下几圈涟漪。正自失望,几秒钟后,它却在几米外的睡莲间露出了身影。

睡莲依偎着水面,圆亮小小的叶,叶间有一开口——从叶的中心始,裂到边缘。睡莲的花,有黄,有白,也有粉,花蕊有四五层,每一层花蕊似一朵平展的海星,从中心向四周伸出许多触角。若将睡莲也荷相比,我更喜欢睡莲。荷花生得更写意,睡莲则天生一副工笔的容貌,虽小,但更精致。正看得入迷,一抬头,却见湖畔居的墙面上有一则文字,颇具诗意——依莲,我们一起看夕阳。

看着如此的景,看着如此的文,难免会有一点诗情。但我很少写诗,实在缺乏这样的胆量。因为,诗,对人要求太高,平仄韵律,内外的节奏,意旨的凝练度,都很难把握,一不小心,便写成了打油,或成了“为赋新词强说愁”。我见过很多写诗的,人都很真诚,但一写诗就不真实,这是一种矛盾。再者,如今,生活节奏太快,谁有闲情逸致去读诗歌呢?

“草在结它的种子  风在摇它的叶子  我们站着,不说话    就十分美好”这几句诗是节选自顾城《门前》,无论草种树叶,还是相对不言的人,都那般安然美好,自在满足。可是,诗中这种美妙的感觉又有几人可以领略?诗歌在今天,早已走向了死亡。

科技的发展,推动了文明进步,世界进入信息时代,日新月异,瞬息万变。于是,我们的生活节奏也被迫加速,人心浮躁,进而充满戾气。

漫煮时光,已成奢求。

于是,我们奔波着,为了一辈子的油盐酱醋,无法停下脚步来思考,人来这世上一遭究竟是为什么。我们的生活一日日重复着,就像陀螺,被无形的鞭子抽打着,看似欢快舞动,其实只在原地打着转。

再多的诗意也经不起流年。

关于诗歌,关于文学,关于理想……都曾是我心中曾热情燃烧的梦,然而,烟火终究让梦变成了灰。

于是,我想起了北岛的那首《波兰来客》:“那时我们有梦  关于文学  关于爱情  关于穿越世界的旅行   如今我们深夜饮酒  杯子碰到一起  都是梦破碎的声音……”

科技带来的浮躁不仅扼杀了生活的本真和凡人的梦,也稀释了人间的真情。

从前,那些多依鸿雁传书的时代里,男女的爱慕更多思念,更多等待。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 人在桥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 “我要做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作为树的形象 和你站在一起。”

多美的等待,多美的惆怅,多美的相思,多美的痴情。情感,就如多年的陈酿,因等待而浓厚香醇。

而如今,何须等待?电话号码,QQ,微信,视频聊天,即使天涯的距离也变成了咫尺,然而,彼此内心的距离却越来越遥远。于是,期待被焦躁而取代,美,也因距离的拉近而变淡。而爱情,则变成了追逐猎物的游戏,美好携手则成了私欲占有。就这样,迅速的靠近,又迅速的疏远、陌生。爱上一个人越来越容易,真爱一个人却越来越难。

一切恰如木心的那首诗——《从前慢》:从前的日色变得慢   车,马,邮件都慢
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生活,需要放慢脚步,慢慢地品。无论身边的世界如何喧哗与骚动,我们都要学会真正面对自己,面对自己的心。因为,人生,必然在孤独与喧闹的交替铺垫的道路上行走,我们必须学会习惯喧闹,享受孤独。


现在,我最想做的是——慢下来,静下来,不说话,依着梦,孤寂地,把每一个喧闹的日子写成诗……

尊敬的读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