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刑讯逼供与奇案(5)——高举与轻放(终结篇)

 咖啡随笔 2022-11-04 发布于江苏


布政司,按察司和武昌知府三位大老爷开始提审杨氏。大家姓名不同,籍贯不同,官职不同,职责不同,但目的却是相同的——证明真杨氏是假杨氏。

把真变成假,这难度还是有的,不过老爷们相信,只要威逼利诱,再加上用刑,实现目的应当还是有九成把握的。

不过,事情发展完全不按照老爷们的思路来。

因为,杨氏心理已经完全崩溃了。被哥哥藏匿整整五年,期间诬告丈夫涂如松,差点置他与死地,还害得那么多人死伤,如今又被哥哥冤枉为流娼,这压力,她实在承受不了。

在审讯的过程中,杨氏当堂把此事的始末情由一一供明,一旁,夫家和母家的许多亲邻也再次予以指认。

于是,尴尬了,三位大老爷对此案再无转圜的余地。无奈,只好把审讯的结果汇报给总督迈柱。

迈柱听了汇报自然勃然大怒。三位参审大老爷见总督大怒,都吓得战战兢兢,竟不知该如何结案了。

幸好,转机又来了。带来这个转机的是湖北巡抚吴应棻。

清代巡抚主管一省军政、民政。湖北巡抚即主管湖北一省军政、民政。

而迈柱是湖广总督,总管湖北和湖南的军民政务。看起来,迈柱是吴应棻的上级,其实并不是,他们地位上是平级,因为他们的直接上级都是皇上。

这是一种互相牵制的双头政治,因此,督抚之间产生矛盾再所难免。吴应棻和迈柱之间也有矛盾。

于是,吴应棻要想给迈柱难堪,这个案子就是个最好的契机。于是,他就拟了一份密折,把此案的详情和高人杰的恶行汇报给了皇帝。

此时的皇帝已经不是雍正,而是刚即位三个月的乾隆。新君才24岁,血气方刚,立刻命令吴应棻写具“题本”,正式参劾高人杰。

皇帝的支持依然不能打消吴应棻的顾虑,因为迈柱在湖广当政多年,人脉关系盘根错节,而且迈柱的女婿鄂尔泰是先帝的首辅大臣(相当于总理),稍不留神,此案就可以再次陷入僵局,从而把自己和平反派官员带来灭顶之灾。

一不做二不休,吴应棻再次上奏,直斥迈柱的枉法。吴应棻的担心并不是多余的,在他上奏之前,皇上早已接到了迈柱的密折,告吴应棻在湖北独断专行。

这下该轮到皇上为难了。皇上为难什么?为难的是如何调节这对水火不相容的督抚关系。

调走吴应棻?这等于否定了他。而麻城案真相已浮出水面,对的应该是吴应棻。

调离迈柱?可一旦吴应棻查实案情,迈柱的处境就会极其难堪。自己刚登基,就处分先帝重臣,这可是个难题。况且迈柱的女婿鄂尔泰更是权威倾动朝野的托孤重臣。

经再三考量,皇帝决定采取折中方案。对事,尽快平反,昭雪沉冤;对人,则尽量避免将矛头指向迈柱。

于是,皇帝下旨,将迈柱和吴应棻一起内调。迈柱为武英殿大学士(名义上的宰相,正一品),吴应棻为兵部侍郎(国防部副部长,从二品)。至于麻城案,则由新任湖广总督史贻直来继续审理。

史贻直是雍正赏识的重要大臣,曾六任钦差,在各地充当“救火队长”。他接受麻城案之后,很快委派官员,再审麻城一案,并最终结案。

结案后,又将报告上奏朝廷,送交三司核定。哪三司?刑部、都察院和大理寺。其中相当于今天的公安部,都察院相当于今天的最高检察院,大理寺相当于今天的最高法院。

经三司核准后,此案最终定案:

1.杨同范判斩,杨五荣判绞,此二人罪大恶极,不享有赦免权。

2.杨氏交还丈夫涂如松,去留由涂如松处置。

3.高人杰应该杖一百,流放三千里,但被赦免。

4.迈柱和湖北上下原审理此案的官员都有大小不等的责任,但都赦免,免予处分。

高人杰和迈柱等官员为何被赦免?

朝廷给了理由冠冕堂皇——此案发生在新皇登基前,在乾隆登基时,曾大赦天下,所以这些官员虽然犯了法,但都被赦免了。

这里有绝对冠冕堂皇。在古代,帝王常以施恩为名,赦免犯人。如在皇帝登基、更换年号、立皇后、立太子,或遇大天灾情况下,都会大赦天下,即既往不咎,不再追究过去的问题,给予新机会重新开始。

于是,这起残伤多命,贻害地方的大冤案,终于以皆大欢喜的形式收了场。

对于所有涉案官员来说,他们好像是经历了一场刺激的游戏——犯了法,好紧张;被赦免,好开心。对他们的处罚又像赛场上的举重——高高举起,轻轻放下。

刑讯逼供与奇案(1)——失踪的妻子

刑讯逼供与奇案(2)——无名的尸体

刑讯逼供与奇案(3)——死人复活了

刑讯逼供与奇案(4)——亲妹变流娼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