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生经历两次政变,他尊崇岳飞,励志北伐却惨遭暗杀,名列奸臣传

 咖啡随笔 2022-11-04 发布于江苏

开禧三年(1207年)11月24日清晨,六部桥边,一群禁军士兵潜伏在两旁。

此桥是三省六部众多官员上下班的必经之路,故称六部桥。

一群人匆匆而来,中间簇拥着一位官员。

禁军头目一声令下,士兵们呼啸而上,杀散随员,将这名官员挟持而去。

押至玉津园,众士兵又把他推到一道夹墙内,铁鞭齐下,一阵狂吼后便渐渐没了声息。

这是一场政变,史称“玉津园之变”,被暗杀者是当朝太师、平章军国事、平原郡王韩侂胄。

他贵为“平章军国事”,位于宰相之上,名副其实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把持朝政13年,却因一着不慎而灰飞烟灭,终年55岁。

韩侂胄生于宋高宗绍兴二十二年(1152年)十月八日,年轻时以恩荫入仕。

能够以恩荫入仕,足见他身世不凡。

曾祖是大宋名相韩琦,祖父是驸马都尉韩嘉彦,祖母是宋神宗的第三女唐国长公主。母亲吴氏是宋高宗吴皇后的妹妹,妻子吴氏则是吴皇后侄女,侄孙女韩氏,则是宋宁宗的皇后。

虽然贵为皇亲国戚,但韩侂胄的仕途并不顺畅,直至淳熙末年(1189年)38岁的他才官至汝州防御使、知合门事。

防御使为虚衔,仅为武臣之寄禄官。知合门事也只是皇家侍从官而已。

然而在五年后,即1194年,韩侂胄获得了一次飞黄腾达的机会,参与了一场宫廷政变——绍熙内禅。

本次政变缘起太上皇宋孝宗赵昚驾崩。

赵昚的儿子宋光宗赵惇因常年受皇后李氏挑拨,素来与父亲不合,乃至于精神上出现了严重的问题,如今父亲去世了,赵惇竟然拒绝主持丧礼。

于是,政局开始动荡不安,一场政变在酝酿。

绍熙五年(1194)七月,赵汝愚、郭杲、韩侂胄等人在太皇太后吴氏的支持下拥立赵惇的次子嘉王赵扩登基,史称宋宁宗,尊光宗为太上皇。

一场不流血的政变圆满成功,保证了南宋政局的稳定。

论功绩,自然以赵汝愚、郭杲、韩侂胄三人最大。

发动政变时,赵汝愚知枢密院事,即主持全国军政;郭杲则是殿前副指挥使,掌管宫廷禁军;而韩侂胄的作用则是进言宋高宗皇后——太皇太后吴氏,取得她的支持,因此他是吴氏的亲外甥。

本次政变成功,韩侂胄功劳不小,野心也不算大,获取节度使之职即可。但偏偏遇到了素以耿直闻名的赵汝愚的阻拦。已升为右相的赵汝愚认为"外戚不可言功"。最终,韩侂胄只升一阶,授为宜州观察使,这又是一个虚衔。

失望,失望,太失望,“断人仕途犹如杀人父母”,自此韩侂胄恨上了赵汝愚,恨到了骨子里的那一种。于是,他定下了一个目标——扳倒赵汝愚,只有如此,他才有出头之日。

怎么扳倒赵汝愚?一步步地来。

首先,他要取得宁宗的信任。这一目标,他很快就达到了。有拥戴之功,侄孙女韩氏是皇后,他兼任枢密都承旨,负责传达诏旨。有这三点原因,自然和宁宗容易亲近,十月就晋升保宁军承宣使。

第二步,打击赵汝愚亲近的人——朱熹,敲山震虎。

朱熹是赵汝愚的好友,被推荐给宁宗当侍讲。皇帝起初还要扮个好学生的样儿,可时间久了,对朱熹的理学渐渐厌恶起来,在46天后,在韩侂胄的怂恿下,终于传下了罢免朱熹的内批。

第三步,控制言路,弹劾赵汝愚。

通过内批,韩侂胄把监察御史吴猎免职,任命亲信刘德秀、杨大法、刘三杰为御史。

1195年,韩侂胄指使右正言李沐,奏称赵汝愚以宗室之亲担任宰相,不利于社稷安定。宁宗便依言免去赵汝愚的丞相之职,把他外放为福州知州,后又贬放永州,途中在衡州暴卒。

赵汝愚死后,韩侂胄的地位在朝中也逐渐水涨船高,升任保宁军节度使、提举万寿观,虽然还没有官至宰相,但他的实权已经足以与其抗衡了。

从公元1195开始,凡与韩侂胄意见不合者都被称为“道学之人”,后又斥道学为“伪学”,禁毁理学家的《语录》一类书籍。此次禁伪学运动前后历时6年之久,史称“庆元党禁”。

1196年,宰相留正被韩侂胄指使亲信刘德秀劾以"引用伪党",罢相贬出朝廷。

不久,韩侂胄又加授开府仪同三司,终于正式成功升任宰相,开始执政。1198年,韩侂胄进拜少傅,封爵豫国公。庆元六年(1200)年,进位太傅。

这一段时光韩侂胄可谓风光无限,可惜好景不长。

就在韩侂胄进位太傅这一年,即1200年,他的侄孙女恭淑皇后病逝,年三十六岁。

随着恭淑皇后的去世,韩侂胄的势力开始衰减。

为了稳固自己的地位,他开始筹谋起了北伐抗金之事。

在战前他做了很多准备,如崇岳贬秦,为北上抗战作了舆论准备。

嘉泰四年(1204),在韩侂胄建议下,宁宗追封岳飞为鄂王。开禧二年(1206),又在韩侂胄建议下,宁宗削去秦桧的王爵,并把谥号改为缪丑,即荒谬、丑恶之意。

"一日纵敌,遂贻数世之忧。百年为墟,谁任诸人之责?"贬秦的制词一时传诵,大快人心。

其后,韩侂胄再次起用主战官员。陈贾任兵部侍郎。抗金保蜀名将吴挺之子吴曦回四川,任四川宣抚副使。家居的辛弃疾也又出知绍兴府兼浙东安抚使。

开禧元年(1205年),韩侂胄加封平章军国事,总揽军政大权,命吴曦练兵西蜀,赵淳、皇甫斌准备出兵取唐邓。殿前副都指挥使郭倪指挥渡淮。

开禧二年(1206年)四月,宋军在陈孝庆、毕再遇率领下收复泗州,形势大好。五月间,韩侂胄请宁宗正式下诏,出兵北伐。

韩侂胄出兵伐金,在政治上思想上的准备是充分的,但军事准备却很不足。

如在出兵前,宁宗、韩侂胄解除伪学逆党籍,重新任用一些在籍的官员,争取他们一致对外,但其中的某些人并不真诚合作。

更要命的是出现了内奸。

这个内奸就是吴曦。这是韩侂胄想不到的。

吴玠、吴璘、吴挺两代都是蜀地抗金名将,谁能想到第三代吴曦竟会叛国?

在宁宗下诏伐金前一月,吴曦就已叛宋降金,割关外阶、成、和、凤四州,求金朝封他作蜀王。

而正是因为吴曦的叛变,宋军伐金的部署遭到了严重的破坏。


金军有吴曦在四川作内奸,得以集中兵力到东线作战。

宋郭倪军驻扬州,派遣郭倬、李汝翼会师攻取宿韩侂胄北伐图州,被金兵打败,退至蕲州。建康都统李爽攻寿州,也战败。皇甫斌又败于唐州。江州都统王大节攻取蔡州,不下。只有毕再遇一军继续获胜,但也无法转变败局。

金军乘胜分路南下,韩侂胄日夜盼望四川宣抚副使吴曦进兵,以期扭转败局。

等来的消息却是吴曦正式称王的消息。

开禧三年(1207)正月,吴曦公然建行宫,称蜀王,置百官,请金兵进入凤州,献出四郡,并准备削发(改女真辫发)向金称臣。

幸好,在吴曦称王41后,就被部下杨巨源、安丙等人诛杀,真是大快人心。但宋军西线此时已经失去了对金国的牵制作用,金军得以集中兵力攻击南宋的东线,多地被金国攻占,南宋的北伐变成了金国的南侵。

至此,开禧北伐正式宣布失败。

下面,宋金双方边打边议和,金人虚声恫吓,提出要斩韩侂胄等人,方可议和。

韩侂胄大怒,决意再度整兵出战,出家财二十万,补助军需。

于是,宁宗下诏,招募新兵,起用辛弃疾为枢密院都承旨指挥军事。

然而,任命下达后,六十八岁的辛弃疾还没来得及去就任,就在家中病死。

韩侂胄筹划再战,却不知身后暗流涌动,一场谋杀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着。

谋杀的幕后主谋有两个人,即礼部侍郎史弥远和宁宗的新皇后杨氏。

史弥远是朝中投降派的主要代表,素来受韩侂胄压制,心中早怀怨恨。

而新皇后为什么想置韩侂胄于死地呢?因为立后一事,韩侂胄得罪了她。

庆元六年(1200年),韩侂胄的侄孙女韩皇后去世,中宫之位空缺。

杨贵妃和曹美人当时都很受皇帝宠爱,然而因为杨贵妃擅于权术,韩侘胄对皇帝赵扩进言,说女人才学高、知古今、性机警不是好事,建议立性格柔顺的曹美人为后。


但宁宗没有采纳他的意见,最终于嘉泰二年(1202)立杨氏为后。

如此一来,杨皇后便将韩侂胄记恨上了,一直在找机会除掉他。

这次开禧北伐失败,韩侂胄声望大减,正是除掉他的好机会,他们怎可错过?

他们先是想借皇帝之手除掉韩侂胄。史弥远秘密上书,请杀韩侂胄。杨皇后又叫皇子赵询上书,说韩侂胄再启兵端,于国家不利。但宋宁宗都不予理睬。

于是,杨皇后决定铤而走险,先斩后奏。

1207年11月23日,她以宁宗的名义,颁密诏给史弥远与参知政事(副丞相)钱象祖,示意他们调用禁军杀死韩侂胄。


当天晚上,钱象祖就找到了权主管殿前司公事(负责统领禁军)夏震,出示了密诏,让他选派士兵诛杀韩侂胄。

于是,就出现了开头的一幕,毫无准备的一代权相韩侂胄被暗杀。

而事后,软弱的宁宗竟然接受了既成事实。

韩侂胄被杀后,在金人的要求下,史弥远把他的首级用匣子装盛起来,送往金国,以此为条件签订了《嘉定和议》,全部接受金朝提出的条件:增岁币为三十万,犒师银(赔款)三百万两。金军自侵占地撤回。南宋又一次屈膝降金,算是完成了"和议"。

这就是所谓的"函首安边"。

究竟该如何评价韩侂胄?

在《宋史》中,赫然将韩侂胄放到了《奸臣传》中。而据《金史》记载,金人得到了韩佗胄的首级后厚葬了他,并封为“忠谬侯”——“忠”字是说他一片丹心为国,忠字当之无愧,“缪”字说明他生不逢时,为人处事不当最终落得身首异处。

为何评价有此两个极端?

姑且引用当代历史学家蔡美彪先生的一段话来做出解释:韩侂胄执政前后十四年,权势显赫,曾与赵汝愚一党相互倾轧,最后适应朝野抗金的要求,发动北伐战争,由于坚持抗敌,遭受投降派的杀害而牺牲。但因韩侂胄反道学,长期遭到程、朱门徒的咒骂。元代修《宋史》,特立《道学传》崇程朱,又依南宋《国史》立《奸臣传》,不列入史弥远,反而将韩侂胄与秦桧并列,辱骂他是"奸恶",完全颠倒了历史的是非。后世史家立论,或沿袭旧说,也不免有失公允。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才疏学浅,在此不做评价。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