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抗美援朝为什么用南方的第九兵团而不动用就近的东北部队?

 朝_五_晚_九 2022-11-04 发布于湖北

东北哪里还有兵团级建制的野战军部队?众所周知,东北人民解放军在辽沈战役结束后,已经发展到110万以上的大军,可是真正具备野战能力的,只是“东北野战军”的80万精锐。而这80万大军,早已在1948年11月底全部挥师入关,东北全境当时只剩下30万地方部队。

这些地方部队均隶属于“东北军区”指挥,大抵在1949年春,“101”不再兼任东北局书记、东北军区司令员、政委的职务,而是专任第四野战军司令员和华中、中南局书记。

此时东北军区的一号首长,换成了历史爱好者比较熟悉的高书记(东北局书记),打仗不再是第一要务。

到1949年6月,东北军区除了所辖各二级军区、军分区的武装之外(多为独立团),真正的作战力量只有七个步兵师和一个警卫师,甚至连一个军级建制都没有!

并且这些地方部队的装备和训练水平,都远低于已经南下的四野精锐,所以就野战力量而言,东北其实已经空了,因为全区已没有大规模的敌人,最多有几个土匪在闹腾。

及至朝鲜战争爆发的1950年6月,别说东北,整个长江以北地区,解放军留驻的野战力量也非常有限了,此时我军的总体部署呈现“南重北轻”的状态:第一野战军远在大西北、第二野战军经略西南、第三野战军准备攻台、第四野战军兼“中南军区”,刚刚解放海南岛。

老一辈革命家高瞻远瞩,在全国形势一片大好的情况下,在大陆基本解放的态势下,仍然抽调四野的三个王牌军:第38军、第39军、第40军,重新调整建制为第十三兵团,驻于河南中部地区,以随时应对各个方向的突发情况。

换句话说,1950年夏天,第十三兵团作为军委直接掌握的战略预备队,已经是秦岭以东、长江以北诺大地区,我军唯一的野战兵团。

而这个兵团在朝鲜战争爆发后,被迅速调往东北,组建了“东北边防军”以防不测,前面说了,东北地区当时已无其他兵团级野战部队。

然后的事情大家知道了,鉴于战争形势的迅速恶化,1950年10月中旬,人民解放军第十三兵团改称“志愿军第十三兵团”,下辖第38军、39军、40军,以及在黑龙江齐齐哈尔准备转入农垦的第42军,作为第一批参战部队跨过了鸭绿江。

如此一来,东北地区再次又空了,从南方调回来的四个军级作战单位,一下子全部入朝参战,并且以这四个军为基干,打响了抗美援朝第一次战役。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次战役中,四野的四个军都部署在战场的西线,因为西海岸方向最危险。沿西线北上的,也是美军的主力第八集团军,考虑到美军的装备水平和火力强度,四野的四个军勉强够用。

但问题是,另外一支美军第10军,同时正在沿东海岸北犯,很显然,若想遏止阿尔蒙德第10军的推进,增加志愿军的兵力是当务之急。

(需要增援的方向)

也就是说,我军在抗美援朝战争打响之后,必须火速增调至少一个兵团的野战部队,纳入到志愿军的作战序列,投放在东线战场。

为什么一定是兵团级部队呢?因为美军那是“头号军事强国”,我们跟敌人的装备差距太大,况且美第10军加上配属的韩军,亦有10万之众,如果我们增援部队去少了,怎么可能达成战役任务?

困难在于,之前无论是东北还是华北地区,解放军已经不再有兵团建制的野战部队了,注意一下,如果不计入起义部队,人民解放军四大野战军只有16个野战兵团。

除去已经入朝的第十三兵团外,其他15个兵团,在1950年10月的整体情况如下:

第一野战军

第一兵团,1950年4月,番号已经撤销,各军直属于西北军区(一野),部队集结在新疆进行剿匪和农垦。

第二兵团:1950年8月,番号已经撤销,各军直属于西北军区(一野),部队集结在河西走廊地区,兵团部则已调往北京组建装甲兵司令部。

第十八兵团:1950年4月,番号已经撤销,所辖各军已转隶西南军区指挥,分别组成川西、川北、西康军区。

第十九兵团:仍然保留建制部队集结在陕西和宁夏地区,兵团部兼陕西军区。

所以第一野战军此时,仅保留着一个野战兵团的建制,也就是杨得志任司令员的第十九兵团。

第二野战军

第三兵团:1950年5月,兵团番号已经撤销,所属各军直属西南军区(二野),部队分散于四川东部地区。

第四兵团:1950年5月,兵团番号已经撤销,所属各军直属西南军区(二野),部队分散于云南地区。

第五兵团:1950年5月,兵团番号撤销,所属各军直属西南军区(二野),部队集结于贵州地区。

所以第二野战军此时,已经没有一个完整的兵团建制,三个野战兵团番号全部撤销。

第三野战军

第七兵团:1950年5月,兵团番号已经撤销,所属各军直属华东军区(三野),部队主要集结在浙江以及沿海地区担任警备。

第八兵团:1950年7月,兵团番号已经撤销,所属各军直属华东军区(三野),部队主要集结于沪宁线上担任警备。

第九兵团:仍然保留建制,是整个华东地区以及攻台战役的战略预备队,部队集结于淞沪和苏南地区。

第十兵团:仍然保留建制,部队集结于福建地区,兵团部兼福建军区,主要筹备攻台战役。

所以第三野战军此时,还保留着两个野战兵团建制,其中一个在福建前线,是不可能调出的,能够用于机动的只有宋时轮第九兵团。

第四野战军

第十二兵团:1950年4月,兵团番号撤销,兵团部北调组建海军司令部,部队分散在湖南地区,担负剿匪和警备任务。

第十三兵团:已调回东北并参战。

第十四兵团:1949年8月兵团番号撤销,兵团部北调组建空军司令部,所属各军或者划入其他兵团、或者归属野司直接指挥。

第十五兵团:仍然保留建制,兵团部与十三兵团对调后,仍兼广东军区,所属部队集结在华南沿海。

所以第四野战军此时还保留着两个野战兵团建制,其中一个在两广沿海,战备任务很重;另外一个第十三兵团,已经千里迢迢调回东北参战了。

(宋时轮剧照)

华北军区

第二十兵团:1950年8月,兵团番号已经撤销,所辖各军直属华北军区,担负京津冀的卫戍任务。

看见了吧?四大野战军16个野战兵团,抗美援朝开始时,仍然保留建制的只有5个兵团,即第九兵团(三野)、第十兵团(三野)、第十三兵团(四野)、第十五兵团(四野)、第十九兵团(一野),其中两个不能动,一个已经参战。

那么我军最强的是哪两个野战军啊?明显是三野和四野嘛,既然是揍美国鬼子,先上去的一定要选精锐。何况原定的东北边防军司令员,是粟裕将军,指挥一部分三野部队自然更顺手些。

所以在十三兵团出动以后,确定要第二批入朝参战的,其实只有唯一的选择:第九兵团。

其实这些问题,军委早就研究过了,在第十三兵团还没有入朝的1950年10月初,第九兵团已经奉命北调,抵达山东境内的津浦路两侧,一边抓紧整训补充,一边随时待命入朝。

抗美援朝战争的规模,肯定是越打越大的,所以第十九兵团随后也入朝参战,而第二野战军也重新组建了第三兵团,以陈赓为司令员开赴战场,包括重组的第二十兵团等等。

然而这些都是后话,在1950年10月这个要命的时间点上,能够紧急增援东线战场,并且使用铁路调动最便捷的,当然也是军委提前确定好的部队,一定是宋时轮第九兵团。

而其他保留建制的兵团,各方面条件都不满足,至于新组有力兵团,那是需要时间的,而军情如火,哪里还有这个时间?

某种意义上,使用来自南方的第九兵团,也是敌人逼出来的无奈之举,客观来说,就算第九兵团的冬装充沛,也不太合适投入盖马高原的作战,气候反差太大了,指战员们实难适应,这就跟四野下江南一个性质,非战斗减员相当多。

可是在祖国最需要的时候,宋时轮和第九兵团15万干部战士们,难道还能有一丝犹豫和退缩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